南明:我可以建造奇观 第311节

  此时这些突厥化的重骑兵的内心简直是奔溃的,眼前这群明军,简直太特么不是东西了,竟然如此无耻,冲都不让他们冲!

  第二道铁丝网让莫卧儿骑兵绝望得很彻底,三万骑兵不到一刻钟,就损失了一万人。

  有大半是因为被铁丝网拌住,逃跑或前进时互相践踏死亡的。

  面对这种恐怖的情况,大量的骑兵调头就跑,大明的炮兵和火枪兵赶紧加大火力,又射死了好几千人。

  幸存的一万多骑兵回头看向遍布尸体的战场,简直如同修罗场。

  他们心悸不已,又为捡回一条小命庆幸万分。

  沙伊斯塔是彻底的懵逼了,骑兵都不管用,眼前的战争模式已经完全超出了他的战争思维方式,变得神秘又无解,强烈的恐惧顿时从心底升起,人对未知的东西都是感到恐惧的!

  “撤撤撤!”

第552章 蒙古慈父康熙来了(求订阅!)

  沙伊斯塔汗当即下令撤退,大军一路后撤了十几里地,这才停了下来。

  清点了一番人数,二十万大军只剩下八万左右了!

  有的在战场上被明军打死了,大部份则是逃散了没有归队,成为了溃兵。

  明军随即在汪显武的命令下,对莫卧儿大军发动了反攻。

  大明国防军、近卫军和各国仆从军纷纷走出堑壕,用马匹驮着迫击炮向莫卧儿展开追击。

  沙伊斯塔刚想安营扎寨,计划再从后方调一大批军队过来。

  结果发现明军发动了追击,连忙又下令后撤。

  好在明军机动性不是那么强,追击速度不快。

  不过沙伊斯塔重新占领的那些城池,在明军杀了个回马枪之后,马上望风而逃了。

  城内的天竺百姓,反倒如同过节一般欢天喜地,将明军迎入了城中。

  大明军队占领这些城池之后纪律十分严明,对普通天竺百姓秋毫无犯。

  倒是那些重新占领这些城池的莫卧儿,趁乱到处抢劫、奸淫妇女,搞得怨声载道。

  天竺百姓虽然佛系,任你蹂躏,但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的好吧!

  好坏一眼便知。

  沙伊斯塔的大军一直被明军赶出了五十多公里,明军这才开始收缩,避免太过深入敌境遭到包围。

  先消化一下地盘,把后勤捋一捋,大明打仗最重要的就是后勤,要是补给不到位,那情况可就危险了!

  更重要的是,估计康熙也在进攻了,等康熙一进攻,莫卧儿绝壁顾头不顾尾,无论是打,还是让莫卧儿割地赔款都好说!

  ......

  如汪显武所料,遥远的西北,同样的事情也在发生,只不过大清就没有大明那么文明了。

  喀布尔在康亲王的火枪威胁下,普什图人牧民首领战战兢兢地杀羊宰牛,让这些远道而来的“王师”吃顿好的。

  被莫卧儿统治了半个多世纪的阿富汗普什图牧民,终于等到了日盼夜盼的“王师”。

  只是这些“王师”未免也太多了一点。

  小小的喀布尔,就算是把牛羊都杀了,也供养不起这么多大清老爷啊!

  不过很快,普什图人就发现,自己不用担心自己的牲畜了。

  因为他喵地,他们很快就被大清大军裹挟,连人带牲畜全部打包带走了。

  由隆科多亲自动手,大清将一面保存妥帖的黄龙旗帜挂在了列城宫殿的屋顶上,并将蒙古慈父康熙的巨幅照片也让人挂了起来!

  “此地是大清蒙古国的领土,尔等都受天可汗之庇佑。”

  康熙的一等侍卫隆科多带着亲兵到处巡视,让人翻译喊话道,“不过尔等久受莫卧儿欺凌,怎可如此作罢?如今本将军代表天可汗,下在此带领尔等,杀过大山去,讨伐莫卧儿人,亲手抢回属于自己的牛羊牲畜,至于此地,日后自由大清天兵前来接收,尔等勿要担忧!带走!”

  就这样,大约六万普什图人牧民也在大清的火枪和刺刀之下,赶着牲畜尾随大军继续向西。

  有了这些当地人的协助,这一次大清行动地很快。

  大约两周后,开伯尔山口便遥遥在望了。

  开伯尔山口是“杀死印度人”山脉最大和最重要的山口。

  天竺次大陆实际上是一个极其封闭,易守难攻之地。

  相比华夏与北方游牧民族漫长的边境线,处处都是烽烟,处处都是战场不同。

  天竺次大陆北方、西北方都有着高山峻岭作为天然屏障,而西南和东南全都是大海,外敌想要入侵印度,唯一的突破口便是这个最窄处不超过600米的开伯尔山口了。

  若是华夏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在此,哪怕就是大宋在这里,不也得倾国之力在这个山口修满要塞和城墙,堵上这个口子啊?

  但三哥的脑回路就是这么惊奇。

  我就是不修。

  我就是玩儿。

  你敢来征服,我就敢投降!

  天竺的正北边有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守着,那叫一个高啊!

  而且这俩大山北面依旧是山峦重叠的雪域高原,在上面多走走就喘不了气儿,就别提翻山越岭入天竺了......

  唐朝时代天暖的时候,雪域高原上人口还多些,出了个大吐蕃,时不时还能入一下天竺。

  不过自打天气变凉,小冰河时代后就没这事儿了。

  天竺的东北和缅甸、阿拉干的边境地区也有群山叠嶂的天险,而且那一带不但地形险要,还是瘴痢之地。

  如果不走孟加拉湾的水路,而是翻山越岭入印度,光是疫病就能让入侵者死掉七成八成甚至更多,剩下的人哪儿还有心情侵略?

  这就是为什么朱克臧要水路进攻莫卧儿,从缅甸隔壁翻山越岭过去,消耗太大啦!

  于是,两条唯二进攻路线,就这样被朱克臧和康熙两个宿敌把握住了。

  康熙大军经过的开伯尔河谷所在的地方并不是什么鸟不拉屎的穷乡僻壤。

  山谷西边就是喀布尔,也就是康亲王打下的地盘。

  后世是不大发达的城市,但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喀布尔在大部分时候都比同时代的伦敦、巴黎、纽约要繁荣!

  而开伯尔河谷的东面则是犍陀罗盆地,就是那个以希腊式佛教艺术闻名的犍陀罗国的大本营,其富饶程度可见一斑。

  而现在17世纪,虽然犍陀罗国早就没有了。

  但是托了天竺中亚贸易线和犍陀罗盆地的农业的福,犍陀罗盆地还是非常富饶的,而且这里还有一座繁荣程度至少相当于欧洲二线城市的大城市白沙瓦。

  而且这座白沙瓦城距离开伯尔山口很近,几乎就堵在开伯尔山口外面,完全可以成为开伯尔山口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并且向驻守开伯尔山口的部队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白沙瓦作为该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古代起就与周边国家有贸易往来,华夏古代大旅行家法显、玄奘都曾到过此地。

  不过后世该城被称为“恐怖之城”。

  康熙大军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它!

  康熙汗实在是坐不住了,虽然布哈拉、希瓦的头头,还有阿富汗当地的酋长都拍着胸脯向他保证等到大军在喀布尔休息一下再进军也绝对没有问题,但是他却怎么都不肯再等。

  康熙可是记得朱克臧那王八蛋也盯上天竺了,去晚了,汤都没得喝。

第553章 给天竺人印《三国》(早上少发了一章)

  康熙只是一个劲儿的催促下面赶紧准备进军,还说什么兵贵神速......

  说得一群中亚和阿富汗的抢劫天竺积极分子哭笑不得。

  天竺这里,是没有“神速”这个概念的!

  怎么可能“神速”呢?

  至于天竺人顶着亚热带的太阳在开伯尔开谷里面修城堡、筑工事什么的,在这群经验丰富的家伙看来,完全就是大汗的臆想......

  天竺人怎么可能在开伯尔山口修城墙,修要塞?

  两三千年都没修,让人入侵了不知道多少次他们都没修,现在会因为一个大清蒙古国就开始修?

  不过在康熙汗没完没了的催促下,那些新加入的蒙八旗,也只好收拾起行囊,离开了美丽的喀布尔,无精打彩的进入了开伯尔山口。

  而一进入开伯尔河谷地带,本来被榨干、显得无精打采的康熙大汗突然就后背一凉,优秀的军事素养让他一下子警觉了起来。

  因为康熙发现开伯尔山河谷的地形太适合打伏击了!

  河谷两边的山头大多不高,大多在二十到三十丈,也不算陡峭,完全可以从上面往下冲。

  而且河谷两侧还有许多小山谷,都是可以藏兵的!

  “注意警戒!”

  开伯尔河谷虽然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但几千年来也没人好好修一下官道。

  山口原本的宽度并不小,但是却没有好好的路可以走。

  康熙的大军根本没办法以宽大的纵阵前进,只能排出比较细长的纵队。

  如果河谷两侧的山坡上有伏兵,那康熙汗的麻烦就大了!

  想到这里康熙就有点紧张了,眉头也渐渐拧成了一团:原来开伯尔山口也没有想象中安全!

  就在这时,队伍前头,已经有不少斥候往来奔走,将前锋部队的进展和莫卧儿守军的情形,不断的带过来。

  “大汗,康亲王所部已经通过河谷最窄处,并且在两侧山头上上设防完毕,大军可以安全通过!”

  “大汗,白沙瓦城今日仍然没有任何出兵的迹象,只是紧闭城门,城外也没有任何莫卧儿军活动的迹象!”

  听到回报,康熙汗只是皱眉:“开伯尔天险不守,却跑到白沙瓦布防,奥朗则布到底在打什么算盘?”

  难不成是空城计?

  看来奥朗则布也是读过三国的啊!

  咱大清可就是靠一本三国打天下。

  有一个小故事,据说某日一位汉人让努尔哈赤非常信任,于是被请到宫殿,拿出一本绝密的兵书给他看。

  努尔哈赤看完之后,就把这本书放在上锁的柜子里,包了层层的锦缎,这本书就是《三国演义》。

  传说大清之所以能够入主中原跟《三国演义》这本书有着莫大的关系!

  清太祖靠着它完成了女真的大一统,皇太极用它夺得汗位并且步步蚕食明皇朝。

  多尔衮凭借它把持顺治朝,康麻子更是用它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抗击沙俄,亲征蒙古成就千古一帝,可谓贡献不浅!

  难怪清王朝这么推崇它,在清人邱炜萱的《菽园赘谈》中有记载,康熙曾下诏刊刻《三国演义》一千部,然后把这些它当作奖品赏赐给满族各部首领和蒙古各部首领。

  不过也确实,从《三国演义》本身来看,书中有很多经典的大战案例,让人折服的智谋,还有行军打仗的要领,作为兵书实在是不夸张。

  况且这么多人参照它的内容成就了千秋伟业更说明了它本身的价值,不得不感慨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

  苏轼说:“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文惠君从庖丁解牛中悟出养生的道理,读书人从造车轮子的人中学到了规律。

  而《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大清的帝王将军却从中悟出了行军布阵之道,大概是同一个道理吧。

首节上一节311/53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