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我可以建造奇观 第364节

  朱克臧认真地确定是捷报后,心理猜想潘阿强打到哪了!

  锦衣卫指挥使陈为国跑了进来,脸上全都是激动的神色,整个人都要飞了,鞋子都跑丢了。

  见到朱克臧之后,陈为国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大声的说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潘上将大捷!这是捷报!”

  一边说着,陈为国一边双手将潘阿强的捷报举到了皇帝的面前。

  朱克臧伸手将捷报接了过来,朱由校快速翻看了一眼,脸上露出了狂喜的神色。

  “好!老潘,他果然没有叫朕失望!”

  征藏军,完成了昌都战役,歼敌上万,自身死亡不足五百(主要是非战斗减员),顺利地夺取昌都地区的传到了应天。

  朝廷上下包括朱克臧都十分欣喜,毕竟这可是金沙江、澜沧江、怒江这三江并流的昌都!

  可以说,大明征藏特别军事行动在夺取了昌都之后,已经完成了一半。

  朱克臧在赞叹良久之后,终于抬起了头来:“来人,传朕旨意,将此昌都大捷登为明日《皇明日报》头条。”

  好事,就得让全天下知道。

  至于奏报上的请示,朱克臧一一答应了。

  比如封降将福德贡布为昌都总兵,当然这个目前是承诺,拿下整个雪域高原后,才能正式兑现。

  想当大明的官,没那么容易。

  至于休整就地过冬,朱克臧也同意了。

  征藏军目前的情况确实不好。

  比如,现在大明军中已有大量病号,造成明军生病的主要是高原反应。

  高反的不适反应比较常见的是头晕头疼、身体疲倦睡不着、食欲减退,呕吐、呼吸困难等。

  稍微严重一点会嘴唇发紫、持续头痛、持续吃不下东西呕吐等,这还是轻的,重的话就要躺下,照顾不当的话,随时会挂掉。

  如同板蓝根预防感冒一样,红景天也可以有效预防高原反应。

  不过必须要提前服用才有效,在上高原前7到10天开始冲泡红景天根块或粉剂、胶囊,可以提前启动身体的携氧能力,为高原缺氧环境做准备。

  大明在高反上做足了准备,可雪域高原不是那么容易征服的,因为大明缺乏一种对付高反的有效手段:吸氧!

  给高反患者吸足够的高纯度氧气能够救命,这是治疗高反最有效的方法,但大明哪有生产氧气瓶的工业水平。

  事实上,古代战争中较大的减员往往不是战斗减员,而是因为各种疾病造成的非战斗减员。

  大明进藏,大量的人力用在了后勤保障之上,但由于当时医疗理论和技术的限制,高反和水土不服依旧给明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害。

  昌都城内,征藏军队有四分之一左右出现了高反。

  所以朱克臧看过了奏报,就同意潘阿强在昌都过冬,待到明年道路可通行时,再向拉萨进军。

  而就在大明上下为昌都大捷欢欣鼓舞的时候,应天城内却暗流涌动。

  前明于各行省设有儒学提举司,提督一方学政,新大明也沿袭了这一管制。

  最近应天的督学衙门颇不平静,每日都会有不少之前落榜的学子聚众而来,堵在大门口高声抗议!

  这在新大明是极其罕见的,显然是有人故意组织的,绝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皇城脚下,居然有人搞小动作,锦衣卫本着钓大鱼的想法,并没有阻止他们的行动。

  这些游街的学子们,直呼福建兴化府乡试取士不公,让潘伯亨这等品行不端之人得了举人功名,要求严惩潘伯亨,彻查科举选人不公之事。

  对了,潘伯亨,字玉成,是上将潘阿强的幼弟弟,年仅十六岁。

  新大明席卷江南后,他跟着家人回到兴化府莆田县老家。

  因为身体瘦弱,他选择了和大哥潘阿强完全不一样的道路,读书走科举。

  正是因为被卷入舆论风暴的是潘阿强的弟弟,所以锦衣卫才准备钓大鱼。

  而学子们议论的中心就是德不配位,认为潘伯亨是靠着大哥潘阿强的地位,才能获得举人功名的。

  而且,潘伯亨曾经在莆田打残过同窗双腿,导致其同窗终身残疾,与那个给老师喂毒药的徐骏有什么区别。

  学子们认为,如果让这种人得到举人功名,然后参加京城会试,那比徐骏案的后果还要严重!

  舆论的力量是非常可怕的,加上有人刻意安排的人在士子当中煽风点火,不时抛出“重磅新闻”。

  导致反对潘伯亨功名的游行示威之事便愈演愈烈,一发而不可收拾了。

  在有心人的操作下,消息的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已经逐渐遍及了整个应天府境内!

  甚至就连南直隶邻近府县都有不少读书人赶来凑热闹的。

  这个年代的读书人是真的很闲,有这种大事,肯定要来看热闹的。

  当然,因为潘伯亨致人双腿残疾的事情,并非空穴来风,那些隐秘的传闻也不全然是造谣,虚虚实实间让人真假难辨,但都被传得有鼻子有眼,提供一手爆料的消息灵通之人也是言之凿凿,由不得学子们不信。

  那么,爱将潘阿强远在高原拼死拼活,朱克臧会坐视这场舆论风波愈演愈烈吗?

第642章 我辈真儒弟子,岂可屈从于强权

  士子们表现得义愤填膺,实则另怀心思。

  如果是那些中了举的士子,根本没时间来搞事情,庆祝和准备会试都没时间。

  只因这些落榜生心情抑郁,如今才会这么急切的寻找一个泄愤的关口而已。

  很显然,潘伯亨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虽然时间上晚了一些,但效果却不会打上多少折扣,因为人性里大都存在着一个爱翻旧账的属性。

  再加上潘伯亨的大哥是上将潘阿强,这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官官相护,官场腐败等问题。

  事情越闹越大,但朝廷却是雷打不动,始终都不予以正面回应。

  文人们对此也有些无可奈何,除非真的有人愿意跑到皇宫内去告御状,否则他们还真就没办法。

  但事实上,诸位士子都想着日后要入朝为官,眼下谁又愿意当这出头之鸟,平白沾上这样的污点,被皇帝记在小本本上呢!

  法不责众下的呐喊助威、落井下石还成,真刀真枪就真没人愿意去干了,除非利益相关。

  应天府尹邵廷采倒是不惧这种场面,毕竟上一次商业报纸舆论风波还历历在目,这种都是小场面。

  这些商业报纸现在精得很,《皇明日报》都没报导此事,也没对此事下定论,他们哪敢乱写!

  乱写的下场就是被依法取缔。

  除非一些头铁的,或者被利益熏心,但这也只是少数中的少数。

  邵廷采前日也亲自去请示过朱克臧了,朱克臧说了六个字:“让子弹飞一会!”

  这令邵廷采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朱克臧也看出来他的疑惑:“不急,差不多了再收网。”

  有朱克臧这句话,府尹大人很淡定。

  不过事情又远非表面上所表现出来的那么简单,事实上,邵廷采正在暗中查访,此次闹事的士子中究竟是何人挑头,煽动众人情绪的。

  经过连续几日的暗访,事情总算是有了一些眉目,他找出了整场风波中一直活跃于士人当中的几名可疑人选。

  朝廷的放纵,让闹事的士子和背后之人更加猖狂。

  游行示威的人群仍在鼓噪不停,边上守卫的几名衙役也是全神戒备。

  按照一旦发现他们有不好的苗头,便立即向发声示警,里边轮值的弟兄自会抄家伙出来助阵,坚决不能让这些士子掀起风波。

  忽然,应天衙门里梆声四起,紧接着门口便涌出两队全副武装的差役,迅速朝着大门两端并列排开,气势十分唬人。

  人群中的几道身影立即警觉,身子一矮便想开溜,不料紧随其后走出衙门的应天府尹邵廷采人未到声先至,嘴里只蹦出了简短有力的两个字。

  “拿下!”

  一群早有准备的衙役齐声应诺,随即如狼似虎般一拥而上,眨眼间变形成了一个大大的包围圈,并逐渐朝里靠拢,令闹事的士子们插翅难逃。

  如果是前明或者鞑清的士子,估计就秒怂了。

  他们虽然落榜了,可也是学习过朱克臧陛下真儒主义的。

  “我辈真儒弟子,岂可屈从于强权,公理与正义,自在人心!”

  说罢,入戏太深,真有士子抄起家伙准备和衙役们干仗。

  但伴随着几声喝斥和拉拽,衙役们很快就控制住了局面。

  他们从人群中揪出了几名首犯,押到了府尹大人的面前。

  邵廷采饶有兴致的打量了一眼面前的几名士子,也不废话,大手一挥道:“蓄意煽动考生闹事,先笞五十,以儆效尤!”

  随后,他面带威严地踏前两步,目光扫视门外众人。

  众真儒士子见状纷纷垂首后退,不敢与他目光对视,全场鸦雀无声,全无先前的那股嚣张气焰。

  他们确实是让这位应天府尹给震慑住了,连日来的沉默应对,到这一刻的瞬间爆发,帝都府尹的官威尽显。

  两方初一对峙,胜负已见分晓,正气凛然的邵廷采轻轻颌首,显然对此十分满意。

  “本官知晓尔等求取功名心切,但切不可为此而受了有心之人蒙蔽,步入歧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惟望尔等皆能一心向真儒,不与旁门左道之人合流,如此方能不负十年寒窗!”

  “我辈读书人一生所求不过四事:只求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以天下为己任,这就是我们读书人的天命,本官平日是不爱说漂亮话的,可是你等今日所作所为,对得起圣人教诲吗?”

  “还望诸位士子好好学习,不负陛下之期待!”

  一番引经据典,长篇大论般的谆谆告诫之下,底下众人已是士气全无,不复初时的义愤填膺。

  他们也都不傻,经过邵廷采这么一番点拨,似是心头突然明悟了一般,发觉自己这几日心态失衡后,太容易受他人的煽动利用,才会有此今日之暴乱行为。

  也庆幸邵廷采没有把他们一个个拉去衙门登记姓名,要是真这么做,以后的科举之路就毁了!

  士子人群中,不知是谁先起的头,随即便是一阵高声齐呼。

  “我等定不负邵大人等待谆谆教诲,潜心向学,以报家国社稷!”

  “我等定不负邵大人谆谆教诲,潜心向学,以报家国社稷!”

  待得众人高呼着口号行礼作揖过后,邵廷采才淡淡地挥了挥手。

  “好了好了,尔等既有心悔改,本官亦不欲加罪苛责,今日只揪首犯,散了便是。”

  “多谢邵大人!”

  众人又是哗啦啦拜倒一大片,那一派毕恭毕敬的模样,比之平头老百姓们年节求神拜佛时都要更加虔诚几分。

  没有人注意到的是,台阶上的邵廷采唇角微微噙着的那一抹笑意。

  邵廷采觉得,这帮真儒士子还是毕竟好忽悠的嘛!

  难怪之前被人忽悠着走。

  事情似乎终于得以圆满解决,然而,邵大人的眼角余光却是没有注意到,边上一名小厮时不时回头恶狠狠盯着邵廷采,然后跟随着人群渐渐远去。

  那几个被抓的士子,也不是什么硬汉,很久就供出来自己收了一些福建人的银元,才干出这些事。

  但他们也不清楚那些人的身份。

  邵廷采却大致猜测到是哪个家族干出今日的好事。

首节上一节364/53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