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我可以建造奇观 第390节

  噗!

  然而回答几人的是一盆冷水。

  都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锦衣卫什么人没见过,收拾他们一群文人,还不是手到擒来。

  被这冷水一泼,顿时就炸了起来。

  “你,你们......”

  “我等只是奉旨办事,还望几位大人们不要为难我们。”

  锦衣卫冷冷的说道,他特意加重“奉旨”两字的音,话里满满都是威胁。

  都说到这份上了,几人也清楚耍赖是没有任何用的。

  他们只能够不情不愿的起来,匆匆的吃了馒头稀饭、配着咸菜,无奈继续来到农田干活。

  此时,天色渐渐亮起来,可是起了很大的霜,稻田有很大的露水。

  两人很不请愿的来到稻田这里,又不下去田去收稻谷,只是在水泥马路站着。

  旁边的锦衣卫没有再为难他们,他们站着就站着,他们也就在一旁坐着聊聊天,看住他们就行。

  就这样,时间在慢慢的过去,太阳升起,普照大地。

  朱克臧又带着群臣再次来到了这里,今日他们又有一个新活动,那就是给米脱壳!

  新大明在稻米脱壳技术也有了重要的进步。

  新大明也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了一个小小的改进而已。

  因为华夏农民太有智慧。

  随着华夏水稻种植技术的提高,水稻产量也大大的增加了,原先小小的收工舂米器也满足不了要求了,不管用手舂还是用脚踩都费时费力,后来就有了风谷机这令人惊叹的发明!

  风谷机即风扇车,是古代华夏劳动人民发明的用于清除谷物中的颖壳、灰糠及瘪粒等的一种农具。

  是一种能产生风(或气流)的机械,也叫“(扬)扇”、“扬谷器”、扇车或扬车。

  发明于汉代,由人力驱动,用于清选粮食。

  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就发明了旋转式扬谷扇车。

  扇车是现代农业机械普及以前在农村“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农具。

  扇车实质上是一架手动鼓风机,它的作用是将碾压过的谷类作物的子粒和杂余分开,使粮食变得纯净!

  大明则是在风谷机边上加了一台小型蒸汽机,便能做到自动脱壳!

第684章 不忘真儒初心(求订阅!)

  “张大人,人一定要勤劳,不能好懒恶劳,抓紧时间劳动吧,不然这鄱阳湖的天气越来越冷,到时候可就不好过咯。”

  看着在水泥公路上面欣赏景色的几人,路过的顾诚忍不住再次调戏他们。

  “哼,竖子不足与谋!”

  张志栋一听,厚着脸皮反驳道。

  顾诚也懒得理他,去服侍好朱克臧才是关键。

  朱克臧带着群臣在在农场的公路上晒稻谷。

  俗话说得好:晒谷不晒米,晒米亏不起。

  新收的稻谷,含有瘪谷,灰尘和稻叶等,杂质比较多,需要经过晒干和吹风来去掉大部份这些杂质。

  如果不晒干稻谷,就直接脱壳成米,湿谷脱壳,会使很多米粒破碎,大米完整率可能还不到六成(晒干稻谷脱壳,大米完整率在九成半以上),而且碾出来的米会粘上各种杂质。

  而脱壳之后,米就不能晒了,脱了壳的大米在太阳下暴晒,会影响煮熟后口感的。

  而且,脱了壳的大米,在太阳下暴晒,会使得大米过分蒸发,过度失去水分,从而出现碎玻璃状。

  这样碎玻璃状大米是很脆的,用手一捏就破碎了。

  即便在复赛,碎米的价格比完整大米低很多,这对于农民来说,无疑就是亏了。

  稻谷在高温时节,暴晒两天即可。

  这样的话,意味着皇帝要在南昌府又多停留几天。

  这对张志栋来说,就是噩耗!

  意味着要继续受煎熬。

  张志栋心里是服气了,很想用蒸汽收割机。

  他很想过去对朱克臧说:陛下,科学倒也不全一无是处,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我等也是有眼无珠,没有看到新学的优点,这收割机能够大大的帮助农人收割农产品,这是好东西,应该值得肯定。

  可是人老了,总会比较好面子和固执。

  他想了想,还是没认输,默默带着其他几位欲哭无泪的文官继续割稻谷。

  第四天,朱克臧带着群臣再次来到了农田这边。

  这一次则是利用蒸汽风谷机将这两日晒干的稻谷子脱壳。

  有了蒸汽风谷机的帮助,脱壳就快很多了,仅仅一天的时间,前几日收的稻谷全部脱壳成了白花花的大米!

  “诸位爱卿!”

  “这些稻米,朕已经跟农民买下来了,大家带回去,朕希望大家能够记住这些天来的劳作,记住百姓的艰辛,不忘真儒初心,牢记自己肩膀上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身居庙堂之高,要以天下苍生为念,多替老百姓想一想,多替老百姓做一些实事,而不是口口声声喊着忠君爱国,喊着家国天下,可是倒头来却连百姓的艰辛都不懂。”

  朱克臧看着眼前白花花的大米,再看看群臣,抓起一把大米对着群臣说道。

  “臣等必将牢记这些天的来的艰辛,不忘百姓艰辛,坚守为民之志、常思惠民之措、涵养爱民之情,将百姓的小事、急事、难事桩桩入心、件件落实,奋力书写百姓满意的新大米答卷。”

  群臣齐声的回道,这三天,这些大臣也算是吃了一些苦,感受了一番百姓劳作的辛苦,明白了朱克臧的良苦用心,也清楚认识到科技带来的力量!

  特别是以前贬低过蒸汽技术的文官,更是羞愧莫名。

  群臣在朱克臧的带领下,兴高采烈的用四轮马车拖着自己的大米回家,只留下张志栋依然傻愣愣的在这里。

  然后,一连好几天,都没有任何的消息,似乎所有人都将他们给忘记了一般。

  顿时他们就彻底的慌了,这下又回不去,朱克臧又没有要下旨让他们回去的意思,锦衣卫也还在监督他们。

  再看看眼前的稻田,他们顿时就明白了。

  不把这些稻谷割完,他们这一辈子估计都要待在这里了。

  明白了这一点,他们越发卖力,他们可不想一辈子待在这里。

  “农民苦,农民累,农民一把辛酸泪!”

  接下来,几人每天很早就起来收稻谷,到很晚的时候才回农场,要不是锦衣卫赶着他们回去休息,他们都不想回去。

  仅仅只是几天的时间,张志栋他们就好像是变了一个人一般,再也没有了以往读书人的清高,犹如老农一般,在田间地理头忙个没完。

  到了这个时候,张志栋他们才算是真正的明白了农民的艰辛,仅仅只是收稻谷而已,五亩稻田,几人一天接一天的去割稻谷子,可是却仿佛永远也收不完一样。

  而且这收完稻谷之后,还要晒干,还要脱壳,用的还是手工风谷机,这几人每天都在抹辛酸泪。

  每人五亩稻田,张志栋一行人整整收割了二十多天才收完!

  然而这还仅仅只是开始,他们还要将这些稻谷脱壳成米,那才算是完工!

  看着堆积如山的稻谷,再看看供他们使用的土砻(石磨的一种),连手动风谷机都不给,太残忍了。

  手中的石磨,就仿佛是永远也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样,几人不想继续待着这里,又不得不每天坚持去磨米壳。

  张志栋双手都磨出了血泊,起了不少老茧,那些受伤的位置,晚上睡觉的时候碰一下都痛的醒过来。

  恍惚之下,张志栋感觉自己像回到了儿时,家里清贫的日子。

  如今人老体衰,即便是位居高位,依旧怀念年轻时的岁月。

  呜呜!

  旁边的厂房这里,伴随着阵阵汽笛声响起,将梦中回忆年少轻狂的张志栋给弄醒了。

  他坐起身子,悄悄洗涮完,便又开始一天的劳作。

  现在已经不需要锦衣卫的叫醒服务了,他自己能起床。

  路过隔壁的厂房时,他看到熟悉的一幕,蒸汽机带动风谷机开始工作起来,一袋子、一袋子的稻谷倒进去,在出口这里变成了白花花的大米,效率非常高。

  旁边的工人们一边聊着天,一边就将活给干完了。

  仅仅只是一上午的时间,一大堆的稻谷就全部磨成了一袋袋大米,然后送完大明各地。

  张志栋再看看自己手中的石磨,用力的转了一上午,仅仅只是将一小袋子的稻谷脱壳成大米,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张志栋喃喃自语:“这就是格物致知的力量吗?”

第685章 农场悟道(求订阅!)

  张志栋也不知道是笑还是哭的,一边笑,眼泪一边不断的流出来。

  张志栋也不是拿着不可改造的人,不然朱克臧也懒得整他了。

  主要是看到他的名字,朱克臧就想起晚清的张之洞。

  原本的张之洞是清流派,是反对洋务的!

  所谓清流就是一群标榜气节、喜参劾贪官、对外多主战的翰林和御史。

  这一点算是他们的优点。

  缺点是不熟悉形势、言论高、不切实际。

  在当时,人们认为张之洞是理想主义者,李鸿章是实用主义者。

  两人时常隔空挥拳,却分不出胜负。

  但是,自 1881年外放成为山西巡抚开始,张之洞逐渐跳出清流派,而向洋务派靠拢。

  看到张之洞的转变,李鸿章很得意,曾说了一段话,暗讽张之洞:“天下事为之而后难,行之而后知。从前有许多言官,遇事弹纠,放言高论,盛名鼎鼎;后来放了外任,负到实在事责,从前芒角,立时收敛,一言不敢妄发;迨至升任封疆,则痛恨言官更甚于人。尝有极力攻讦我之人,而俯首下心,向我求教者。”

  意思是,以前打嘴炮很利害、攻击我最猛烈的那个人,坐到封疆大吏的位子,才知道干实事是最难的,现在这个人向我求教,虚心得像个小学生。

  李鸿章以洋务前辈自居,以为自己吃定了张之洞。

  事实却并非如此。

  1884年,张之洞出任两广总督。

  任内的作为,奠定了他一生事业的根基。

  其间,清法大战。

  张之洞极力主战,全然不像李鸿章那样畏首畏尾。

  他派使者携带急信和 5万两饷银,去请老将冯子材出山。

  而李鸿章却强烈反对起用冯子材,说他年老力衰,不堪大用。

  结果,冯子材不负众望,取得镇南关谅山大捷。

首节上一节390/53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