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我可以建造奇观 第407节

  “我们大明向来是宽洪大量的,但朕听说大明海商经常在前往欧罗巴路上遇到海盗,特别是在非洲海域的时候。”

  朱克臧其实是盯上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一块小地盘。

  那就是好望角的开普敦!

  非洲大陆,除了热还是热,缺水的地方干旱的不行不能种庄稼,多雨的地方又全是热带雨林,沼泽,毒虫遍布。

  也正因如此,在历史上,除了撒哈拉以北的非洲地区之外,南部非洲大陆几乎没有诞生过庞大且延续的帝国。

  甚至到了殖民时代,南部非洲的黑人还被欧洲人以压倒性的实力掠夺,像贩卖牲口一样贩卖到美洲当奴隶,苦不堪言,或许这就是他们在欧洲殖民者面前唯一的价值。

  纵观整个非洲大陆,也就是尼罗河三角洲以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北部的丘陵地区适宜人类生存,而在撒哈拉以南出个干旱的热带草原,就是湿热的热带雨林,要么就是盐碱地、或者荒漠。

  但是南部非洲大陆有一个地方例外,那就是南非开普敦。

  因为南非开普敦的地理位置太好了。

  开普敦是欧洲殖民者早期在非洲大陆最南端建立的一个据点,因为当时殖民船队要想到达天竺以及华夏地区发财,必须要顺着非洲大陆南下,直至非洲大陆的最南端(好望角),才能通往东方。

  也就是说,这里首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据点,占据这里就可以扼主当时东西方咽喉通道。

  除此之外,开普敦的地理条件非常好,易守难攻,是个建国的绝好地段,比如说:

  在开普敦附近的海域中,方圆4000里内是没有任何岛屿的,水深大多为4000米以上,敌人根本无法利用海上据点对抗。

  开普敦以北的大陆方向,西侧是1000多里长的纳米布沙漠沙漠,中侧是高原卡哈迪荒漠戈壁,东侧是连绵不尽的丘陵山地。

  更重要的是,开普敦的周围还是一片海拔高达1000多米的峭壁,如同天狱一般,易守难攻。在峭壁包裹之内,有两块面积总和约为1.6万平方公里的盆地平原,土地肥沃,而且还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特征,雨水充足,这种条件在非洲大陆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如果再加上山间谷地的耕作区,总面保守积估计2万平方公里以上,是半个东宁岛的面积。这种地理因素造就了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绝佳据点。

  而这种好地方,现在就掌握在荷兰东印度手里!

  即使是后世开通了苏伊士运河,25万吨以上的巨轮依然要走好望角!

  所以在开普敦有一块地,很重要。

  “坎费齐斯,要求得大明的原谅很简单,在你们开普敦殖民地给大明海军租借一块地,朕也不要多大的地,同意的话,贸易战这件事就过去了!”

  朱克臧狮子大开口,坎费齐斯则陷入了沉思。

  现在整个东方都是大明的,如果不能和大明贸易,那要开普敦殖民地要来有何用?

  反正开普敦殖民地是东印度公司的财产,要怎么使用,公司说了算。

  反正都打不过大明海军,倒不如租给大明,这样的话有两个好处。

  一是继续与大明贸易,二则是寻求大明的保护!

  现在荷兰东印度公司实力受损,正处于最虚弱的时刻,如果八国联军其他几个国家盯上了开普敦殖民地,那也守不住呀!

  大明是文明国家,租给他们,应该没事吧?

第712章 臣坎费齐斯唯大明天子马首是瞻(求订阅!)

  基于这种想法,坎费齐斯掏出了一张地图。

  “尊敬的皇帝陛下,您想要那块地,您自己挑!”

  朱克臧挑了挑眉,这荷兰人还挺识相,原本以为要拉扯一波,没想到他这么快就认了。

  朱克臧也没客气,拿了一支笔,左看右看,最后挑中了荷兰开普敦殖民地一块还没开发的土地。

  那就是后世的曼德拉市,这里位于阿尔格湾,大概就是后世南非的东南部。

  这里真正开始发展,是1820年之后。

  当然了,这一刻开始,这座城市就被改名了,叫三宝市。

  以此记念郑和下西洋。

  有人可能要说了,郑和没到过南非,这样命名不好吧?

  后世米利坚的《生活周刊》杂志,评选了“千年对历史影响最大的100人排行榜”,《生活周刊》杂志地位略低于《时代周刊》,但同样已经是家喻户晓。

  在这份榜单中,只有4个华夏人上榜,其中就有郑和,排第14位,郑和的地位之所以这么高,是因为在外国认对郑和的认知与国内对郑和的认知是有所分歧的,郑和的成就远比我们认识的要高,甚至每个国与每个国对郑和的认知也不同。

  华夏普遍认为郑和下西洋东南最远到了爪哇,向西最远到了东非和沙特。

  《郑和出使水程》是郑和船队对下西洋的经过的详细记录档案,包括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帐目等,但是原始档案已经随着历史的长河丢失了。

  后来只能根据一些相关的史料来了解,例如《西洋番国志》《瀛涯胜览》,这些史料对郑和下西洋的记录有很多不详细的地方,且流传下来的原始本有残缺,所以国内认为的下西洋路线就是根据已知的资料来描绘的。

  在澳大利亚,很多史学家都认为郑和船队航行到了澳大利亚北部,这里生活的土著人,流传着关于“白基尼人”的传说:几百年前这些“白基尼人”从海上漂来,会打捞鱼,和土著人交换食物,有着白色的皮肤(土著人是黑人),土著人还对“白基尼人”做了一些图画,图画上是一些类似郑和船队的船,还有类似明朝的服装。

  在澳大利亚北部的达尔文市,还出土过明朝时期的小佛像。

  在葡萄牙,他们认为郑和下西洋最西处航行到了南非、马达加斯加,葡萄牙是第一个和华夏古代在海上接触的欧洲国家,在大航海时代(地理大发现),葡萄牙是从西欧开始绕过非洲,经由印度,最后到达了华夏(明朝),所以葡萄牙在这里是非常有发言权的。

  在葡萄牙人的殖民船队探索到南非、马达加斯加时,这里的土著人同样对明朝的“白人”和船队有一些描述,不同于澳大利亚,葡萄牙人到达南非时,郑和下西洋才刚刚过去了几十年,所以南非土著人可以清晰的描述出他们几十年前和郑和船队的接触。

  最初南非土著以为这些葡萄牙船队仍然是明朝船队,还想要和他们交换丝绸和瓷器。

  最典型一点就是吉罗拉莫塞尔尼吉在1499年写给葡萄牙皇室的信,吉罗拉莫1453年出生于意大利,在葡萄牙经商,后来领导葡萄牙殖民船队出航。

  信中说到在大约80年前,有一群白人船队抵达这里。

  80年前就是1429年,是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对于黑人来说,他们见到的白人和华夏人都是一样的白皮肤。

  信中还提到他们身穿盔甲、头盔,船装备了炸药,在当时能给船装备炸药的国家没几个。

  吉罗拉莫这时候还以为他们是德国人或者罗刹国人,德国特指的“神圣罗马帝国”,罗刹国还是“莫斯科大公国”。

  吉罗拉莫继续向北航行,一直到了东非肯尼亚地区,也就是我们现在已知的郑和船队下西洋航行到达的最远处,通过和这里的原住民交流,他完全肯定了华夏人在几十年前率领一支“无敌舰队”曾经到达过这里,他们带来精细的麻布、丝绸、青铜、黄金、瓷器,分派了一支船队前往南非。

  不过很遗憾的是吉罗拉莫没能活到葡萄牙人到达华夏,吉罗拉莫1510年去世,这时候葡萄牙已经探索到了东南亚。

  不管郑和有没有到过南非,在非洲有这么一块地盘改成他的名字,确实很有纪念意义。

  朱克臧为什么选三宝市(曼德拉市)这块地呢?

  因为它北部一千公里有个叫约翰内斯堡的地方,那里有全世界第一大金矿:兰德金矿。

  拥有5.5万吨黄金!

  关键是,这个地方还没被发现。

  要到1866年才被发现!

  当时为了抢这个金矿,英国人和布尔人打了二十年的战争。

  而从1866年开始,兰德金矿便一直在开采,其最大年产量在1970年更是达到惊人的1000吨,之后每年也有600多吨的年产量,无论是储量还是产量都远超其它金矿,时至二十一世纪,兰德金矿已经挖到了地3600多米,但是其底下还依然源源不绝的发现有金矿体延续。

  朱克臧就打算先把三和市发展一段时间,然后悄悄派人把兰德金矿给占了。

  “尊敬的皇帝陛下,租借费我这边给你免掉,但希望大明这边可以让我们荷兰东印度公司独占南洋的香料生意!”

  坎费齐斯知道,其他像香水、酒水、香烟不可能给他们垄断的,所以才提出独占香料的说法。

  见荷兰人这么上道,朱克臧也是欣然应允。

  毕竟荷兰人送了这么大一个金矿给大明,大明也可以大方一点。

  “坎总督,看在你这么有诚意的份上,朕正式取消第一号天朝制裁令,望荷兰东印度公司以后好好做生意,不要威廉三世说什么,你们就干什么,要以股东和公司的利益为重!”

  朱克臧的话说的很慢,他说一句,叶性德就翻译一句。

  朱克臧是不可能在正式场合说其他语言了,这是大明的地位决定的。

  等到朱克臧的话说完,坎费齐斯也大松了口气,危机总算度过了。

  “荷兰东印度公司、臣坎费齐斯一定唯大明天子马首是瞻!”

第713章 新型远洋运输船(求订阅!)

  这个时候,坎费齐斯已经想明白一切了,所以十分干脆地服了软。

  听见坎费齐斯的表态,朱克臧就知道自己已经赢下了贸易战的第一局了。

  而贸易战的第二局,并不在大明本土,南洋或是南天竺区域。

  而是在遥远的美洲……

  在此之前,大明必须制造更好的远洋船只,首先成本要低,其实能多运人。

  大明目前的蒸汽轮船不适合远洋,而蒸汽运兵船造价太高,不适合大规模建造。

  对于大明而言,要制造一种专门用于美洲和大明本土之间,在太平洋东西两岸穿梭的舰船,必须要兼顾成本和效率,成本尽可能要低,效率尽可能要高。

  为了满足朱大皇帝的要求,安平军械库采用了大量的先进的技术,同时也使用了大量的便宜的金属构件,采用相对便宜的木料,让船只的建造成本可以压缩到很低的地步。

  设计此方案的人是造船名匠黄都。

  来自泉州峰尾黄氏。

  “峰尾黄氏造船世家”因造船技艺精湛而闻名于世,宋、元、明时期便已载誉班门,驰名海内外名扬四海。

  据《黄氏族谱》记载:“明代峰尾建城时,仅城内一族,黄氏造船首执斧者达九十余人之多”,分布各地造船、修船。

  公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命宫内太监郑和率船南下西洋,期间,黄氏造船人呕心沥血,夜以继日带领众多的造船工匠挥汗施工,共同完成了郑和船队62艘远洋船中最大的几艘木帆船。

  其中最大的的船长四十四丈四尺(146.5米),宽18丈(59.4米),相当于大明时期的“航母”。

  黄氏先祖不仅参加了郑和宝船的建造,造船名匠黄都先后为国姓爷收复东宁宝岛和施琅水师建造“战船”,并受清廷委任为“道宪厦广军工监匠首领”,分辖监造圭峰、沙格二澳战船任务。

  大明光复泉州一后,黄家许多匠人都入职了安平军械库。

  “陛下,这样一艘船的造价在五千银元左右,船身没有使用贵的木料,而使用的是木、铁皮复合板,造价便宜,而且适合大规模流水线式的生产,如果能进行大规模的生产的话,这种船型的造价可以压缩在三千银元!”

  造船名匠黄都笑着说道。

  三千银元,这也太便宜了! 不少来到广州刚刚建造而成的天字码头的大明文武官员都面面相觑。

  看着黄都带来的样品船,负责往外殖民地移民的户部尚书杨英问道:“这么便宜,安全么?一艘这么大的船,光是木料都不止三千了吧?”

  “尚书大人,测试过了,非常安全,船身坚固程度虽不如蒸汽运兵船坚固,但也比一般的大福船、大广船都要好。”

  “这木板夹铁皮作为船身材料,因为大明到处是炼钢厂,钢铁的价格非常便宜,用滚压机压铁皮也很方便,这样一来,就不需要什么珍贵木料,用普通木料就可以了,造船的材料容易获取,可以支持大规模的生产!”

  造船名匠黄都介绍到。

  杨英欣喜地点了点头,便宜好用,省钱又安全!

  这时候另外一边,大明首相陈永华也凑了上来问道:“这船快么?往返一趟需要多久?能载多少人货?”

  “回首相大人,快!比一般的商船要快!因为船上有蒸汽机作为补充动力,在无风和没有洋流的地带,可以用蒸汽机快速通过。据军械库测算,使用这一款船型,走上海、江户、金山这一条线,去程可以缩短为30天,回程可以缩短为40天。”

  “当然,也有缺点的,因为需要安排一定的船上空间来装载煤炭和蒸汽机,但一趟来回可以节省将近五十天的时间,在加上建造成本的低廉,我相信这一款船型在未来几十年,都会成为最出色的商船船型!”

  黄都自信满满,他在众人欣喜的目光下继续补充,“它能够装载而万石货物,再加上五百多名乘客。”

  “二万石?这是最大的广船运载量的两倍!”

  “还有五百名乘客呢,就需要这座能运人,又能运货的船!”

  黄都的话一出口,现场议论纷纷。

  就连朱克臧脸上露出了微笑,两万石,换算过来就算一千两百吨。

  在现代算不上什么大船。

首节上一节407/53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