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我可以建造奇观 第63节

  看来万正色还夸大了自己的兵力。

  “十天前?那爬也爬到泉州城了,怎么我们的哨兵连他们的影子都见不着,莫不成是阴兵过道?”郑克臧略感疑惑。

  他是怎么也想不到,万正色的大军,还在泉州和厦门之前的山里面扎营呢!

  厦门府一半都是山,广袤绵长高耸的山地非常适合万正色躲着。

  因而,攻打厦门最好的方式便是从海上登陆,而不是跨山作战。

  “王上,属下也很疑惑,但不少从厦门来的商人和百姓都说见过万正色的绿营。”刘国轩揉揉头不明所以。

  “或是他怕了咱们,不敢来!”郑克臧哈哈大笑道。

  随口一说,便真相了。

  “王上,还真有可能,您可是打败过他的。”刘国轩恍然大悟道,近卫军的凶残他是了解的,如果他是万正色也会怕的。

  “忠勇伯,他来了正好,我们把泉州府留给他,我们去厦门!”郑克臧早有对策,没必要跟鞑清打硬仗,打呆仗。

  打一枪就换个地方,现在海上是他说了算,把金、厦两岛占了,岂不妙哉。

  说干就干,郑克臧一声令下,近卫军全员停止“拉老乡”行动,纷纷向泉州港集合。

  厦门危!

第115章 抵达忠诚的厦门岛(求订阅!)

  永历三十五年,九月十日,目前福建最重要的军事要地,厦门岛。

  郑克臧的旗舰,领着两百多条船,在大海上,卷起了雪白的浪花,缓缓的向九龙江口开进。

  明代以后,泉州骤然没落,接力的便是厦门。

  明初,为了加强沿海地区的统治,同时防御倭寇,便在洪武二十一年,由名将周德兴在福建设置了永宁卫,永宁卫中的厦门中左所和金门所就是在此时设置的。

  到了嘉靖年间,沿海地区常年处于抗倭的第一线,所以厦金二岛当地居民自然都“民风彪悍”,且精于海战,从此厦门成为了海防军事重镇。

  而厦门、金门二岛的地理位置正好处于闽南与粤东一带岛屿的中心位置。

  从厦门出发,南下经广州、澳门达交趾、占城等地贸易。

  北上可达长江口,能抵达江浙的富庶之地。

  郑家军控制夷州岛海峡后,航线控制范围增加到了北上通日本,朝鲜,南下通吕宋等地区。

  对了,国姓爷管厦门叫思明州,意义不言而喻。

  后世,厦门有个区叫思明区。

  怎么说呢,国姓爷斗争的经验可以看出来,若能全盘控制华夏沿海的岛屿与海湾,并将岛屿“链接”起来,以拱卫厦金二岛,那么至少在明末清初的时间段里“自立乾坤”也不是不可能。

  至少清廷曾经多次招降过国姓爷,究其原因无非就是顺治年间的清廷根本无力发动大规模海战。

  反观此时的郑家军得海岛之利,进攻时就“以舟代步”,这样进军速度比陆地上快得多,且行踪不定。

  每次攻击都能“快、准、狠”。

  防守时,金、厦二岛虽靠近陆地,但二岛可谓是当时真正的海上堡垒,且有潮汐风期相助,得此地利,易守难攻之势显而易见。

  但是海岛攻守有利也有弊。

  厦金二岛虽有地利,岛上却只是弹丸之地,毫无战略纵深,所以国姓爷一直在沿海漳泉二州与清军反复拉锯就是给二岛建立外围“屏障”,而“屏障”若失,那就只有海战一搏,海战再败,清军便可将其长期围困。

  所以就海岛攻守战略而言,郑军虽多有小胜,却从无大胜。

  小胜容易是因为漫长的海岸线,处处都可攻其不备,大胜难则因为“以岛攻陆”只可攻一隅之地,若要继续扩大战果,还需有庞大的陆军对已攻略地区长期占领。

  先前的郑家军根本无力发动大规模陆战,南明也“气数已尽”,无论大西余部李定国、大顺余部夔东十三家等,皆无力策应。

  最终国姓爷虽然敢于北伐,奈何孤军难有成就,南京城下兵败之后,只得再次撤回了厦门。

  清廷还趁势夺回了漳泉二州。

  那么漳泉二州等“战略屏障”如被清廷收复,又该何如保卫厦金二岛呢?

  三藩之乱时清军反攻阶段的海坛崇武海战便是一例,郑经和刘国轩输的不冤。

  这里见证了明郑从辉煌到没落,如今,郑克臧又回来了。

  福建水师被全灭,郑克臧可以非常顺利的占领金、厦两岛,和国姓爷不一样的是,郑克臧的明郑是有战略纵深,有广阔的吕宋群岛作为最后的根据地。

  此时,郑克臧正在朱天贵、刘国轩等人的陪同下,站在明郑旗舰东宁号的船艉甲板上,举着西洋千里镜打量着不远处的金、厦两岛。

  “王上,九龙江口水道非常险要,布防在金、厦两岛上面的炮台多而隐蔽,实在难对付,如若不是先前,被闽海舰队收拾了,否则我们还得费一番功夫!”

  正在给郑克臧介绍厦门地形和防备情况的是经验丰富的刘国轩。

  他对这里的情感非常复杂,重回故地,令他感慨良多,因而今天话比较多,主动介绍这里的情况。

  就在郑克臧举着西洋千里镜,仔细观察着眼前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厦门的时候,东宁号已经缓缓的驶入了九龙江口,金、厦两岛近在咫尺。

  水道上,随处可见的是厦门府渔民打渔的桨帆船,看来即便是鞑清迁界禁海,仍有一些铤而走险的老百姓顶不住生活压力,出来谋生。

  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福建水师被干掉,没人监管他们了!

  几条厦门百姓的桨帆船本来打渔打得好好的,一看到战舰林立,吓得飞快跑路了,他们以为是福建水师来抓他们了。

  他们要是看清楚舰队上的日月旗,估计就不跑了,因为明郑不禁海呀!

  这些老百姓也搞不清楚状态,寻思自己偷偷打个渔,何必这么大阵仗来抓他们,这可就有点不寻常了。

  随后,他们离的远远就听见炮火轰鸣,甚是吓人。

  这绝对不是福建水师!

  很有可能是延平王又回来了。

  作为厦门岛的老百姓,他们对延平王再熟悉不过了。

  一位中年渔民听到炮声,本想快点跑路,但是他回头一望,愣住了,那是日月旗,延平王没有忘记他们。

  随后,他又叹了一口气,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连年的战争,大清和明郑之间来来回回,受苦的是他们呀。

  因为战争,他们没法出海,绿营兵军纪较差,懂得都懂。

  他延平王这次来,不知道何时走。

  如果郑克臧知道他的想法,一定会告诉他:明郑不会再走了。

  经过几轮轰炸,确定岸上没有敌人了,郑克臧下令:“全军听令,靠岸占岛。”

  “得令!”

  收到命令,闽海舰队迅速驶向泊满了大大小小的木船的厦门岛码头。

  随后,刘国轩和潘阿强带着早就整装待命的近卫军,第一批下了船。

  厦门岛的绿营守军,大部分早就被万正色带走,跑得不见人影了,留在岛上的都是不听话的。

  还别说,厦门岛守军,有一些还是明郑的旧部,他们看到明郑的大海船,很光棍就投降了。

  不过是重回老东家怀抱,没什么大不了的。

  不过,郑克臧可不会优待他们。

  “强子,把这些叛徒都抓起来,都拉去吕宋砍树。”念在人以稀为贵的份上,郑克臧给了他们条好出路。

  砍树砍好了,摇身一变就是吕宋都护府的良民,再娶上几个土著少女,为土著融合做贡献。

  仁慈至极,伟大的三代延平王郑克臧今日抵达自己忠诚的厦门岛。

第116章 康熙的愤怒(求订阅!)

  得到郑克臧进攻厦门的确切消息后,原本还在野外露营的万正色部,迅速进入状态,一路奔袭泉州。

  在万正色的鼓舞下,三万绿营兵的进军速度奇快,用时不到五天,就来到泉州城脚下。

  知道这里没有敌人,万正色一马当先,意气风发,身披棉甲,手握宝剑,俨然一副事业有成的大清中年将军模样。

  只是很快,他就把马勒住,因为他看到了一副吊在城楼上的尸体。

  尸体接近腐烂,万正色骑着骏马,靠近一看,原是之前上吊自杀的泉州知府孙朝让。

  万正色只觉心中一寒,庆幸自己做出了正确的决策,远离了明郑的兵锋,否则下场可不好看。

  万正色与孙朝让也有一定的交情,老熟人去世,他有点难过:“光甫啊,一把年纪,去了也就去了,你在另一边,可要保佑小弟我的平安。”

  郑克臧一走,泉州便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到处乱哄哄,市井流氓都趁乱跑出来到处干些小偷小摸的事情。

  三万绿营的到来,让泉州城一下子又重归平静,

  万正色成功将泉州“收复”,当然,这里是和平“收复”,未发生任何交火,除了绿营干掉了几个小流氓,无伤拿下泉州,算得上是史诗级“大捷”!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泉州府拿下了,厦门岛丢了,怎么办?

  万正色跟姚启圣、施琅等人关系都不好,当然是写奏折告状。

  他要是不写,丢厦门的责任他也得摊了,他现在写奏折给康熙告状,还有能有收复泉州的功劳。

  至于李光地大人全族的性命?

  只能说对不住了,他万正色是泉州府晋江县人士,和李光地也是同乡,他也敬重李光地大人,但是比起自己的前途,那可是一毛不值。

  说来也怪,康熙年,福建泉州出身的名将名臣挺多的,真是一个风水宝地。

  不管怎么样,这奏折写定了。

  万正色被一脚踢开的怨气还在呢。

  很快,从福建方向奔往京师的告状奏折,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前进。

  六百里加急顾名思义,要求这个奏折在传递过程中每天要走六百里。

  信使背着奏折策马狂奔,每到一个驿站都换马进行接力。

  由于每个驿站相隔大约二十里左右,所以每匹马都可以全力奔跑,不必珍惜体力。

  理论上,能够够上“六百里加急”的奏折都是了不得的大事,而且六百里加急的速度已是封建时代的巅峰。

  至于八百里加急,更是少有。

  纵观大清一朝,用到八百里加急只有两次:一次是剿灭太平天国时,湘军攻克太平军“首都”金陵时,杨岳斌、曾国荃曾经用以报捷。

  另一次是同治皇帝趁慈禧生病,八百里加急传旨处斩违规出京的大太监安德海。

  所以电视剧里面天天用八百里加急是不科学的。

  万正色为了防止奏折被姚启圣等人截胡,他同时派了好几路,绝对能安然无恙到达康熙手里。

  当然,姚启圣也不是吃干饭的,在得知万正色反水以后,赶紧也六百里加急,写了一封奏折,这封奏折写清楚了施琅为什么败的那么惨,同时小小推卸责任,这样大锅都让施琅背了!

  六百里加急果然不同凡响,仅仅用来七天时间,万正色的奏折便抵达了京师。

  康熙二十年九月二十五日,京师之地,笼罩着一片阴云,如同乾清宫里的康熙的脸色。

  他看完了万正色和姚启圣的奏折后,脸色垮了下来。

  自他登基以来,面对着无数的敌人,可最后的结果,他还是赢了。

  可这次不同,夷州岛本就是贫瘠之处,如何能比得上大清的幅员辽阔,物产丰富。

首节上一节63/53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