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让你镇压反贼,没让你当反贼 第361节

公孙康郑重地说道:“一直以来,我是想报仇的,但我们在辽东的实力,远不能和杨昭相比,报仇基本是不可能。”

第485章 辽东归顺

徐荣也是辽东人。

不仅和公孙康是同乡,还是公孙家的恩人,虽然徐荣不是直接被杨昭杀了,但徐荣是在董卓死了之后战死的,算是间接死在杨昭手中。

如果没有杨昭刺杀董卓,逃出洛阳,再发檄文讨伐董卓,搅混这一滩水,就不会有后续的所有事情发生。

他们把这份责任,归咎到杨昭的头上。

可是现在的杨昭,大军压境,他们应该怎么做,投不投降等,就在一念之间。

“主公!”

这个时候,一个士兵从外面进来,道:“杨昭命人送来了一封书信。”

公孙康接过书信,打开看了看,上面写的内容很简单,就是直接劝说公孙康投降归顺,如果反抗到底也可以,接下来杨昭就会对他们动兵。

大不了就是打一场!

杨昭已经打到辽东,不在乎再深入地打一场。

公孙康眉头紧锁,没有战胜杨昭的信心,一点也没有。

“大哥,要不还是投降归顺吧?”

公孙恭突然说道:“我们先假意归顺,降低杨昭的戒心,趁机往幽州渗透,等到我们的实力差不多了,再反了杨昭,为徐兄报仇。”

公孙康皱起眉头,从心里是很抵触杨昭,在想着如果和杨昭打起来,应该怎么打才能获胜。

“主公!”

此时,又有人来了。

来人是他部下的一个将领,刚进来,便急切道:“杨昭的水师,在青州出海,一路横跨海域,来到我们辽东的东沓,上百艘大船,就停靠在岸边,随时会登陆杀过来。”

“什么?”

公孙康震惊了。

杨昭竟然,还有水师出动。

出海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冒险行为,如果只是沿着海岸线航行还好,但是像杨昭这样,横跨海面来到辽东,很多人都不敢。

也怕在海上,会遇到什么危险。

公孙恭问道:“杨昭的水师,有没有攻打东沓?”

那个将领摇头道:“暂时没有,我们辽东南部,全部在戒备,怕他们会攻打过来,我们也曾尝试出兵去赶走那些水师,但水师里面有一种很特殊的武器,声如雷鸣,火光四溅,能杀很多人,东沓的士兵被打退了不敢再去挑衅。”

杨昭那些武器,他们只是听说过,还没亲眼看过。

公孙康更担忧了,考虑良久,就算再怎么不想投降,也不得不做出决定,道:“让人去告诉杨昭,我们愿意投降。”

他也只能,按照公孙恭的说法去做。

先稳住杨昭,再想办法报仇。

“我去安排。”

公孙恭无奈道。

自从杨昭迁都洛阳,不少世家官员,也跟随天子,再一次回到洛阳,其中也包括司马家。

司马防带领几个儿子,偶尔会来洛阳居住一段时间,三个儿子,分别在杨昭部下任职,除了次子司马懿去了建邺运作他们司马家的计划,长子司马朗还能经常从河套回洛阳,第三子司马孚就在洛阳担任文学掾。

他们已经好几年,没有升过职。

就好像是杨昭故意压着,不管他们的功绩再怎么好,也不给他们升职,事实也是如此,杨昭对他们有所警惕。

“仲达在建邺,让人送了书信回来。”

“孙氏的人,准备把在洛阳的人质换回去,一旦交换完毕,就会造反,仲达已经打入他们内部,深得信任,对于掌握孙氏这一支大军,有八成的信心。”

“我们现在唯一欠缺的,还是武器,杨昭那些武器,我们得不到制造方法,伯达你在河套的情况怎么样了?”

司马防最后问道。

这几天里,司马朗又从河套地区回来。

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回来一遍,了解家里的情况,以及和父亲商量密谋,接下来应该怎么办等等,听到了司马防的提问,他说道:“我也一直得不到河套驻军的承认,他们的军队,纪律一如既往的严格,我每一次想和他们套关系,都会被警告,这不是针对我,而是军队之外的所有人都是如此。”

也就是说,想要从杨昭军队入手,基本是做不到。

杨昭也不可能让他们做到。

“杨昭的治军,确实很严,纪律很多。”

司马孚说道:“我在杨昭部下当文学掾,对他的情况是最清楚,此人的想法很多,处处为民着想,如果真的为天下之主,能开太平盛世。”

杨昭的能力太强了,这不是他们想要的,否则还怎么造反,怎么取而代之?

“父亲应该知道,那些红薯、土豆和玉米吧?”

司马朗继续说道:“那些新的作物,杨昭不知道是从哪里得来的,产量超级高,我们在河套地区种植的部分,所产出的量,足够给一个州食用,另外他还开拓养了殖业,外面的百姓,可以经常买得起肉了。”

这些改变,他们都是亲眼看到,也是切身体会。

他们对杨昭,不得不佩服。

如果杨昭的出身,能更好一些,将来取代汉室,那是更容易,更能得到天下百姓的拥戴。

司马防皱起眉头,这是个劲敌。

“还有呢?”

“杨昭在并州,好像在挖矿,挖的还是石炭,据说用来锻造武器。”

司马朗忧心忡忡道:“杨昭那些新武器,威力一直很强,如果让他锻造出更强的武器,那么天下再无人能阻挡得了他。”

司马孚补充道:“那些武器,我们连碰都碰不到,杨昭在邺城的理工学院,想要进入,也是极其严格,据说前段时间还发生意外,有一个工匠离开后,消失无踪,现在更严格了。”

司马防来回踱步,在想着应该有什么办法,实现他们司马家的抱负。

“不过,我最近收到了一个身份特殊的人,给我的一封信。”

司马朗突然说道。

“谁?”

“昔日太平道圣女张宁!”

司马朗说道。

太平道被杨昭击败,被覆灭了那么多年,司马防也有很多年,没听说过这个名字。

听到太平道圣女,司马防愣了片刻,问:“她的书信上,都写了什么?”

司马朗道:“她说,如果我们想做点什么,来反抗杨昭,可以往西方去,一路往西,能给我们司马家答案和机会,太平道也愿意扶持我们。”

司马防自言自语道:“西方?”

可是西方,能有什么?

第486章 益州派系

刘备在曹操的监视之下,已经待了一段时间。

期间他一直安分守己,带领关张二人,在许都不干实事,偶尔去和刘协维持一下叔侄关系,然后就没有然后。

曹操一开始对刘备是有所戒备,认为需要提防,但见刘备这样,又找不出他的不对劲之处,便放松了戒心,全心全意去谋划如何取得益州。

攻取益州,对曹操来说,必须万无一失,志在必得,但是益州外围,到处是高山,他们荆州士兵,不熟悉地势,贸然攻打进去很容易吃亏。

正因为如此,曹操安排了不少人进入益州,描绘各种地图,拖延至今,还没有出兵,仍然处在规划和准备之中。

同样对益州有想法的刘备,也在规划着这件事,但是要比曹操更顺利一些。

刘备避开了曹操的耳目,借用了徐庶的手段,暗地里培养了一支五千多人的部队,同时又通过徐庶的引荐,终于和凤雏庞统见面。

现在已经没有凤雏这个外号。

但庞统这个人,还是存在的。

徐庶一开始说,要推荐的那个能人,就正是庞统。

刘备迎接庞统的到来,与之交谈一番,惊为天人,马上请庞统留下来帮自己,就留在自己身边出谋划策,平定天下。

军师的重要性,刘备是懂的。

认识了徐庶之后,刘备才体会到军师有多好,自然渴望能有更好的军师为自己服务,庞统在他看来,就是最好的那个。

他以礼相待,盛意邀请,庞统也同意留下。

这些都是曹操,暂时不知道的。

“益州内部,现在分作东州派和益州派。”

“当年刘焉进入益州,是用东州派的势力,打压益州派,顺利稳住益州,巩固他们在益州的统治。”

“刘焉死了之后,由刘璋继位,本来他按照刘焉留下的方法,可以继续维持稳定,不会有太大问题。”

“东州派也怕益州派反扑,所以会一直辅助刘璋,保证自身利益。”

“但是,刘璋并没有这样做。”

“他倒向了益州派,反过来打压东州派。”

庞统在为刘备,讲解益州的内部形势,分析夺取益州可利用的条件,以及各种可行性。

益州内部的派系,是确确切切的存在。

比如张松、法正、吴懿等,大多是东州派。

他们相对于益州,是外地人,当年帮刘焉稳住益州的那批人。

也正是这些人,在历史上是欢迎刘备,主动迎接刘备入蜀。

那些反对刘备的人,比如黄权、郑度和严颜等,都是益州派的人,当刘备打到成都城下时,这些人还上书表示,愿意为刘璋死战。

东州派为了利益,不得不投靠刘备,想为益州换一个主人,取代刘璋。

庞统又说道:“除此之外,刘璋此人,用人不明,缺乏平定天下的雄心。如今大汉飘零,北有杨昭挟持天子,南有曹操和孙策,霸占一方,唯一属于汉室的现在只有益州,偏偏刘璋无能,一定守不住,只能是主公将其拿到手,才不会让汉室完全落入汉贼手中。”

这番话,刘备是喜欢听的。

如此长篇大论的分析,刘备也是认同,觉得优势在己方,自己才是大汉唯一的救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

“我和刘季玉,同为汉室,我夺取益州,岂不是会为天下人唾骂?”

刘备还得维持一下,自己专属的仁义。

一旁的徐庶摇头道:“非但不会被骂,天下人说不定还称颂主公。”

“为何?”

“主公夺取益州,为的是汉室,为的是天下,这是大义!”

徐庶继续说道:“刘璋昏庸,在益州胡乱施政,导致民怨滔天,主公入蜀,施以仁政,让百姓归心,这是大义,如何会被唾骂?”

这个理由,刘备是很满意的。

首节上一节361/49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