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一谋士,能有什么坏心思 第100节

但这话从李牧口中问出,曹操自然不会多心,有的只是无奈:“显谋,我知道你的意思;但不用宗族亲信,我如何能放心?我不似本初,我输不起!”

袁绍敢让外姓武将统兵,是因为袁绍有四世三公的名头在,就这名头,哪怕有武将叛变了,都不会伤袁绍的根基。

相对于带兵跑的武将,带兵投奔袁绍的武将更多!

但曹操不同,武将带兵跑了,那就是真跑了。

就如同兖州之乱一样,吕布将张邈的陈留兵拐跑了,直接导致张邈和陈宫一败涂地。

而主动带兵投曹操的武将,那可就太少了!

猛然间,曹操反应过来,言语多了三分欣喜:“显谋,莫非这跟你说的军师学院有关?”

李牧点头:“军师学院以培养军师掾的军师散吏为主,除了兵法之外,最重要的一环,他们将成为明公的门生!”

曹操豁然起身。

李牧说到这里,曹操已经明白用意了。

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因为很多士人都是袁氏门生,亦或者由袁氏举荐。

这是袁门威望的核心!

而曹操,阉宦之后,压根就没什么门生故吏,因此只能用夏侯氏和曹氏的宗族。

 也幸亏夏侯氏和曹氏的人才够多,否则曹操想在群雄中立足,几乎是不可能的!

 李牧又道:“除此之外,明公的子嗣、明公宗族的子嗣、亲近的外姓文武的子嗣,有意当军师的,都可以来军师学院接受培养。”

 曹操的心情更澎湃了。

 让外姓文武的子嗣,跟宗族子嗣和自己的子嗣当同窗,虽然会有一些政见和理想不同的人分道扬镳,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这些同窗的利益都是绑在一起的。

 一人背叛,都会遭到其余人的鄙视。

 如果再进行一些忠义礼智信方面的思想引导,军师学院出来的学生,今后将如袁氏门生一般,成为曹操的门生载体。

 但很快,曹操又想到了一个问题:“显谋,这军师学院虽然好,但我们没有好的老师,这教出来的学生,也未必有军师之才啊。”

 李牧微微敛容:“明公,如今条件有限,所以军师学院只会进行一些初步的兵法培训。”

 “其中有天赋的学生,在通过毕业考核后,会直接由军师掾的军师,如我、戏志才、郭奉孝和荀公达培养。”

 “更多的学生,他们会在毕业考核之后,去军中历练,历练的时候不允许报家世。”

 “大浪淘沙,这些没有天赋的学生,将由战火来历练他们,而活下来的学生,则有机会参加军师掾的考核,足够优秀的才可以进入军师掾,接受军师掾前辈的深造。”

 曹操骇然:“但如此一来,岂不是有很多的折损?不论是宗族还是外姓,恐怕都不一定会同意。”

李牧眼神同样一凛:“明公,你只是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但没说要征得他们的同意。”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倘若怕死,还当什么军师?”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军师策略错误,同样会累死三军!”

“想要挥斥方遒,可不是读几本兵书就可以的!”

“即便是明公的子嗣,去了军中历练也不能说是明公的儿子。”

“军师掾的散吏,今后是要跟随大将镇守一方的,他们必须接受最严格的磨炼。”

军师学院的组建,李牧其实早就有想法了。

但在这之前,曹操的谋士就只有戏志才和李牧,如果要组建军师学院,李牧得花大量的时间。

不过现在嘛。

郭嘉加入了,荀攸也即将加入。

这组建军师学院就可以提上日程了。

同样,这也是李牧“稍微主动”的表现。

曹操没有立即同意。

这军师学院的组建牵涉太大,曹操需要深思熟虑,而不是一拍脑袋就决定。

而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子嗣隐姓埋名。

曹操不确定这种方式,能否有效的执行。

毕竟谁也不想自己的儿子,兴奋的去军中历练,然后忽然死了。

李牧没有催促。

子嗣隐姓埋名这一条,实际上是李牧专门用来限制权贵的。

如果不隐姓埋名,那么军中历练的时候就会得到照顾,各种功劳加身,历练变成了镀金,如何能培养出军师?

培养出一个个的夏侯吗?

限制了权贵,但更多的寒门或者庶民,就有机会通过军师学院来改变命运。

就如邓艾一般。

虽然是寒门,还是一个屯田民,但却能一步一个脚印的成为灭蜀大将。

姜维一计害三贤,这一贤就包括了邓艾。

而另外两贤,一个是豪门贵子钟会,一个是诸葛武侯的亲传弟子。

邓艾跟另外两人的背景可谓是天壤之别!

虽然都说司马氏引起了五胡南下,但最关键的还是魏晋门阀垄断了知识,而门阀权贵又一个个醉生梦死不思进取。

整个社会都没什么真正有才能的贤才了。

想改变门阀乱世的局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即便是李牧,也不可能一出手就能轻易改变。

至于没掉司马氏,这种方式看似解决了问题,实际上压273根不奏效。

司马氏在司马懿掌权之前,在豪门士族中都排不上号。

譬如魏晋南北的门阀,王谢袁萧,七宗五姓,在三国时期都没出过什么厉害的人物。

想要破局,就得提前布局。

而军师学院,则是李牧提前布局的一枚棋子。

一枚能让庶民百姓有机会跨越阶层的棋子。

良久。

曹操细眼一眯,心中一狠:“就依显谋之言!即便是我曹操的子嗣,倘若要当军师,也得隐姓埋名去军中历练!”

“不仅是军师,他们其中要想当将军的,也得给我隐姓埋名的去军中历练!”

曹操不愧是曹操。

这心狠起来,连儿子都不放过。

但同时,曹操也很清楚,不经历战火的将军和军师,又如何能成才?

就如同,曹操在年幼的时候,就被祖父曹腾带进宫中,亲眼目的了皇宫之中的权力争斗。

这种幼时的经历,铸造了曹操“宁我负人,人勿负我”性格。

在年幼的时候曹操就知道,你对敌人仁慈,但敌人不会对你仁慈,即便是兄弟姐妹,都有可能在背后给你一刀。

这样的残酷环境下,曹操要是学刘备的仁,早死了不知道多少次了。

再看刘备,虽然以仁德载世,但如果没有关羽和张飞,没有那一身的武艺傍身,同样不知道死了多少次了。

乱世中想要践行“仁”,前提是你得有能自保的力量。

..

五天后。

戏志才被曹操调回了许都,而荆州的荀攸,在得到曹操的邀请后,也来到了许都。

在荀攸的建议下,曹操没有选择公开,而是暗中成立了军师掾。

以李牧为军师掾,荀攸和戏志才都挂军师散吏的职务。

郭嘉因为有传国玉玺的任务,如今已经去了淳于琼的军中。

军师祭酒一职,曹操本来是想让戏志才担任的,毕竟戏志才这几年战功不少。

但戏志才一见军师掾的军师形象制度,还义正辞严的说“倘若奉孝寻回传国玉玺,若不能让其担任军师祭酒,岂不是让奉孝寒心?”。

就这样,军师祭酒被内定成了不知情的郭嘉。

而戏志才听说李牧提出了个军师学院的计划,直接以“身体抱恙”为由,负责学院的组建。

李牧名义上又是尚方令,这军师掾的具体日常事务,就直接落到了刚来的荀攸身上

看着明显是由荀起草的“军师形象制度”,荀攸看荀的眼神,充满了怨念。

没见过坑自家侄儿的!

荀也没想到,这军师掾刚成立,主官军师掾李牧,跑去当尚方令了;戏志才负责军师学院组建;郭嘉去淳于琼军中潜伏了。

整个军师掾,实际上就荀攸一个人在。

典范?

树立给谁看?

【争取四更,求追定】.

第110章 出征袁术,李牧弈群谋(求全订)

“显谋,对付文若,还是得看你啊!”

戏志才心情不错,如果没有李牧提出组建军师学院,戏志才都寻不到理由。

在濮阳待了快一年了,天天被夏侯遣人盯着,酒不能喝,勾栏不能去,戏志才感觉整个人生都变得灰暗了。

被曹操调回许都,戏志才刚准备喘口气,又出来个什么军师形象制度,一看就是荀的风格。

戏志才都想吐血了!

军师形象制度第一条:酒不能饮醉!

不能醉酒,那喝酒有什么意思?

军师形象制度第二条:禁止勾栏听曲!

酒不能喝,勾栏不能去,戏志才又没娶妻,那这跟在濮阳有什么区别?

偏偏,军师掾还来了个荀攸。

荀攸虽然不似荀那般,跟个老父亲似的经常念叨,但荀攸少言寡语,要制止某件事的时候都不会跟你多说一句废话!

譬如当初谁都没想到,荀攸会策划对董卓的刺杀!

讲心底话,戏志才对荀攸有些心虚。

但此时,戏志才显然有些忘乎所以,忘记在场还有个比荀攸跟狠的。

“明公,军师形象制度是不能适合戏志才的。”李牧摇扇轻笑,看着戏志才渐渐凝滞的笑容,没有半点儿犹豫和客气:“三年内,戏志才都不能碰酒色。”

首节上一节100/20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