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一谋士,能有什么坏心思 第25节

给事中陆文献上《徐城不可迁六议》奏议从河防、漕运、仓库、战守、民生、区划、成本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徐州城维持原址的必要性。

更是留下“徐城三面阻山,一面临河,南引邳宿,北控兖济,西扼汴泗。一泻千里之势,以保障江淮险要之设旧矣。金陵恃徐为南北咽喉。且黄河自西而东,闸河自北而南,皆合于徐城之东北而下。城阻河势,河阻城势,居然一重镇也。”的评价。

徐州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戏军师言尽徐州之便,主公有气吞域内的壮志,牧佩服!”李牧挽了个扇花,微微拱手一赞:“徐州,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但想取者,又何止明公一人?”

“田楷驻青州,刘备驻平原,二人隶属公孙瓒麾下,但明公东征陶谦,这二人却引兵来救,其意不言而喻。”

“袁术自匡亭一战,立足淮南,自领扬州牧,又自封徐州伯,觊觎徐州之心同样未死。”

“得一徐州,虽然能连兖徐之势,却同时树敌袁绍、袁术和公孙瓒,守徐州尚且勉强,明公又如何有余力南征北讨?”

“我以上屋抽梯之计,诓吕布去抢徐州,便是笃定吕布,守不住徐州。”

“明公不思用吕布去牵制袁绍、公孙瓒和袁术,却想着去替代吕布,这不是在引火自焚吗?”

李牧寥寥数语,将曹操和戏志才的豪言热情,如一盆冷水般的浇灭。

尤其是曹操,才嘲讽了吕布是愚子,竟想沽名学霸王,却不曾想,执念于徐州,自己又何尝不是那个沽名学霸王的人。

戏志才颇有些不甘心:“不取徐州,主公仅有一州之地,又如何能征讨天下?豫州虽然没有雄主,但比起徐州而言,豫州同样是四战之地,还得再多一个敌人刘表。”

曹操同样不甘心:“徐州利通南北,扼守徐州,我能北征,亦能南征。至于树敌,何处不树敌?不外乎智者斗智,武者斗勇,胜败未可知。”

李牧折扇一展,再现鹤鸣九皋图,起身踱步,尽显谋者风范。

“明公和戏军师,都是深谙兵法的。”

“岂不闻《孙子兵法.九变篇》有言:军争为利,军争为危。取长利而弃小利,故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天下大势,公孙瓒和袁绍争锋河北;明公和陶谦争锋河南;袁术和刘繇争锋江东,刘表争锋荆南,刘焉养兵属地,李郭汜横行关中,韩遂马腾纵兵凉州。”

“又有如鸠虎吕布、东吴德王严白虎,会稽地痞王朗,汉中五斗米张鲁等等野心之辈,都妄想列土称王。”

“一如秦末乱世,诸王争霸!”

李牧陡然转身,折扇一合,睿眼瞬间变得凌厉。

“徐州虽有利,但牧想一问明公:汉家天子,可还健在?”

一句“汉家天子,可还健在?”,瞬间让曹操和戏志才愣住。

戏志才谈的徐州之便,曹操谈的气吞域内壮志,两人都下意识的忽略了长安的汉家天子!

曹操凛然:“汉家天子,自然健在!”

李牧儒雅一笑:“明公文有谋臣,武有猛将,精兵粮足,威震山东。却只顾如秦末诸王一般,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忘却昔日讨董勤王的志向,这岂非是在舍本而逐末?”

曹操动容:“曹某,岂敢忘却勤王之志!只恨李、郭汜而人,掳掠天子,远在长安,我在兖州鞭长莫及!”

李牧轻笑:“汉家天子在长安,又何尝不愿脱离李、郭汜二人掌控。明公只需遣一人入长安,游说天子东归洛阳。待得天子过了潼关,再遣兵接应,昔日未竞的勤王大业,旦夕可成!”

游说天子,东归洛阳!

曹操豁然起身。

不得不承认,李牧这一策,让曹操心动了。

曹操麾下有一谋士,姓毛名阶字孝先,在东郡投奔曹操的时候,就进言曹操“奉天子,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相当于毛阶版的“隆中对”。

但当时曹操仅有东郡,治所还是向袁绍借的清河郡东武阳。

虽然有奉天子的心,却无奉天子的能力。

但如今却不同了。

曹操坐拥兖州,北面的袁绍是盟友,东面的陶谦已经被打残,又有吕布在觊觎徐州,短时间内徐州会陷入内乱之中。

南面的豫州,豫州刺史郭贡仅能掌控梁郡国,名不副实。

兖州内部的张邈和陈宫,又在苟延残喘。

淮南的袁术,去年初才被曹操打残,如今醉心于扬州六郡,无力北上。

换而言之,曹操暂时是没有外患的!

这个时候,是践行“奉天子,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的最好时机。

“志才,你有什么想法?”曹操一边踱步,一边询问戏志才.

第46章 宪君言行,曹操的震惊(求鲜花求评价)

很明显,曹操心动了!

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优势,自毛阶献策起,曹操已经琢磨了两年了。

如今李牧同样提出了类似的策略,这如何不让曹操动心?

戏志才亦是动容:“倘若真能游说天子东归洛阳,抢在袁绍和刘表之前,举兵勤王,明公声威,将名震天下了!”

“届时,明公师出有名,谁又能抵御?”

曹操忍不住大笑。

“明公,对于汉家天子,牧还有些新的看法。”待得曹操笑声渐小,李牧再次开口。

曹操细眼犀利:“显谋不妨直言。”

李牧仪态儒雅,折扇一合:“天下间的智者,对于汉家天子的态度,大抵殊途同归。”

“如昔日李儒进言董卓,召集百官,谕以废立;有不从者斩之,以立威权。”

“冀州有名仕沮授,曾进言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

“毛孝先,亦提出奉天子,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跟沮授的挟天子仅有一字之差。”

“荀文若则认为,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

“但牧却想:迎奉天子,宪君言行,以法立国,以仁辅世。”

曹操吃了一惊:“以法立国,以仁辅世,这我能理解。但这宪君言行,显谋是想给汉家天子立法令,约束天子的言行?”

宪,即法令,典范。

宪君言行,直译就是用法令来约束君主的言行,使其给士民百姓树立一个典范。

意思,曹操理解了。

但用意,曹操却理解不了。

哪有给君主立宪的道理?

“明公言之有理。”李牧折扇轻轻一敲手掌,儒雅而淡然:“如明公所想,就是要给陛下立法令约束言行!”

好家伙!

独自饮酒的夏侯都被李牧的胆大给吓了一跳。

“显谋,给陛下立法令,约束陛下的言行,你疯了吧?”

戏志才同样惊出一身冷汗。

这等大逆不道的想法,一旦公布,李牧都能被士人给喷死。

给皇帝立法,亏你想得出来!

曹操同样惊讶,但相较于夏侯,曹操更善于隐藏自己的想法。

“《史记》言道‘维昔黄帝,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唐尧逊位,虞舜不台;厥美帝功,万世载之’。”

“司马迁认为,从前黄帝以天为法,以地为则,颛顼、帝喾、尧、舜四位圣明帝王先后相继,各建成一定法度;唐尧让位于虞舜,虞舜因觉自己不能胜其任而不悦;这些帝王的美德丰功,万世流传。”

“显谋想宪君言行,莫非是想汉家天子,也能效仿五帝一般的德行?”

“但此策,未免太艰难了。”

“君王一怒,伏尸百万,这样的规矩,立了上千年,如何能改?”

李牧没有继续辩论。

提出“迎奉天子,宪君言行,以法立国,以仁辅世”,李牧就没想过曹操会答应。

这上千年的思想桎梏,不是李牧一句话就能改变的!

“我只负责献策,如何抉择,皆在明公一念之间。”李牧折扇一挥,直接断掉了曹操的疑问。

我就几百石的俸禄,玩什么命啊。

倘若曹操不够坚定,这一计策所带来的影响,会让李牧落个跟商鞅一般的下场。

变革,都是会流血的。

但李牧之所以补充“迎奉天子,宪君言行,以法立国,以仁辅世”这个理念,除了笃信曹操不会选择外,也是有私心的。

春天种下一颗种子,秋天就有可能收获粮食。

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被董卓和李郭汜证明,这是一个需要依靠武力碾压才能施行的策略。

而奉天子以令不臣,虽然能让曹操立于不败之地,但同样会成为曹操的桎梏。

这是士人阶层的一个阳谋!

一个无解的阳谋。

当位极人臣的时候,曹操就没了选择。

要么如霍光一般,以汉臣的方式死去,但子嗣却被诛九族。

要么给子孙铺路,代汉而立!

只有那个时候,曹操才会真正明白,宪君言行,有多么重要!

同样。

李牧虽然笃信曹操不会杀自己,但不确定曹氏代汉而立后,曹操的子嗣会不会杀自己。

这一策,是在替曹操谋生路,同样也是在替李牧谋生路!

布局三十年,只为留下一令祖宗法!

见李牧不愿多说,曹操跟戏志才对视了一眼,开始讨论迎奉天子的潜在细节。

戏志才一眼洞悉:“天子可以东归洛阳,但明公还得另择城池,请天子迁都。”

夏侯瞪着虎眼,脑子转不过弯来。

等等?

怎么又开始讨论迁都了,我果然只适合喝酒砍杀吗?.

第47章 夏侯怨种,李牧的心眼(求鲜花求评价)

迁都之议,戏志才也只提了个头,但并未商议出结果。

如今天子尚未决定东归洛阳,准备迁都有些为时过早了。

自清泉小筑离开,曹操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志才,你认为谁适合去长安,游说天子东归洛阳?”

戏志才不假思索:“显谋。”

首节上一节25/20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