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中世纪:从建立哈布斯堡开始 第120节

阿努尔夫让开了特雷维索通往帕多瓦的道路之后,巴里公爵一方也没有追击。

他的任务就更简单了,只要守住意大利的绝大多数区域,拖住足够的时间,等到西法兰克联军主力从伊比利亚返回,这场战争的赢家肯定就是西法兰克国王。

况且,这样的会战,对于巴里公爵控制下的联军消耗同样不小。

哪怕是有了西法兰克和维京人的援军,但巴里公爵手中掌握的兵力数量,也是远远不如阿努尔夫的。

这也很好理解,东法兰克王国本就强盛,这些年对于圣战热情又不高,自然有足够的兵力。

反观巴里公爵呢,会战后期来的不少援军,其实都是教会旗下的武装力量,只不过打着其他贵族的旗帜罢了。

如果不是教会把自己压箱底的东西都掏出来帮忙,恐怕这场会战阿努尔夫还真不一定选择结束。

此次会战,西法兰克联军一方,累计投入兵力约为六万人,伤亡约两万。

东法兰克王国一方,累计投入兵力九万余人,伤亡一万五千左右。

是的,哪怕在骑兵上吃了大亏,但最终伤亡对比,占据优势的还是东法兰克王国一方。

这也很好理解,西法兰克联军中,除了维京人之外,其他的留在国内的军队和出征伊比利亚参加圣战的军队战斗力还是有差距的。

何况,这一次意大利王位继承战争,东法兰克王国可不是像此前征伐匈牙利王国一样只进行了部分动员,而是全体动员。

两场战争的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贵族们的参与度也不一样。

前者说起来是进攻性战争,按照封臣义务,封臣无需动员所有的军事力量参战,只要按照要求就行。

而意大利王位继承战争,按照东法兰克王国官方的说法,是西法兰克国王使用卑劣的手段,联合教廷篡夺了原本属于东法兰克国王的王冠,这是一场防御性质的战争。

对于事关王位继承的防御战争,贵族们哪敢不出力呢。

要知道,哪怕当年明知道要灭亡的洛塔林吉亚王国,贵族们哪怕私底下和两个法兰克王国都眉来眼去,但基本都按照封建契约保卫了洛塔林吉亚王国。

不然,奥托和维尔纳几千人打穿洛塔林吉亚南部的神奇战绩,哪有这么容易实现。

封臣们如果在领主的防御战争中都不尽力,那么当封臣的领地和利益遭到侵犯的时候,又怎么可能指望领主出兵保护呢。

哪怕是还待在封地的贵族,比如埃尔、巴赫伯爵,又比如奥格斯堡公爵等,也都各自派出了自己的主力参加战争。

也正是因为如此,此次意大利王位继承战争,东法兰克王国一方出动的兵力加上奥托统帅的,足足有十五万之多,且军队素质比进攻匈牙利王国时还要更强。

东法兰克国王,可是连自己压箱底的军队都拉出来了。

如果不是还在继续围困阿奎莱亚,以及在边境留了不少预备队,阿努尔夫这一次会战能投入的兵力将会更多。

在第一次特雷维索会战结束之后,双方都进入了相对和平的休整期。

西法兰克联军一方,由于军队数量的劣势,无力发动进攻,只能依靠坚城和地利防守。

东法兰克王国一边,阿努尔夫则是等待阿奎莱亚围城战的结束,顺便从后方征调预备队,以及思考,该怎么应对维京人骑兵的战术。

东法兰克王国的骑兵数量本就不少,如果不能发挥骑兵的优势,这场意大利王位继承战争的胜负,还真不好说。

虽说优势在东法兰克王国一方,但时间拖长了,伊比利亚的圣战或许有可能有变数。

阿努尔夫倒没想过西法兰克国王会和科尔多瓦苏丹国议和,他顾虑的是,对方可能会在圣战中采取守势,抽调不少兵力来支援意大利战场。

“大家对于如何对付维京骑兵,有什么想法吗?”阿努尔夫召集了众多贵族,想要听听众人的意见。

“我觉得维京人的战术相当聪明,相当好用。

这次战场上的情况已经证明了,骑兵只用作第一波冲击,效果十分好,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一名贵族说道。

“是啊,我们的骑士战斗力不比维京骑兵弱,就是因为战术和武器的问题,才导致伤亡那么难看。”另一名贵族也跟着补充。

“我觉得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可以开始训练骑兵使用长矛这样的武器了。”其他人认同道。

“......”紧接着,一群人讨论起了是否要和维京人使用的武器一样,还是要换种思路。

眼看话题逐渐跑偏,阿努尔夫咳嗽一声,重新开口。

“大家先停一停,我知道维京人的骑兵战术很好,但是,这不是让大家讨论如何学习对方的战术。我想知道的是,应该怎么应对这种骑兵战术。

哪怕现在开始学习维京人,短期内,难不成我们的骑兵就能学会了吗?”

“这...”贵族们一时间回答不了。

“公爵大人,我觉得您之前的应对就挺好的,他们的骑兵比我们厉害,单纯用骑兵硬碰硬,损失太大了。”

“是啊,多带点十字弩,维京骑兵来了射他们就行了,反正他们也不能举着大盾冲锋。”

“......”

又是你一言我一语,阿努尔夫摇摇头,索性随他们去了。

看来,这些人还是靠不住,只能自己想办法。

阿努尔夫突然间想到了奥托,以奥托此前的战绩,说不定有办法呢?奥托可是多次使用过不同寻常的战术,赢下过不同的战役。

或许,自己该问问奥托怎么办。

“投矛和骑枪骑兵,这有什么难的,用轻骑兵,弓骑兵溜他啊。”

在接到阿努尔夫的信件,看完了阿努尔夫面对的难题时,奥托忍不住摇摇头。

在奥托看来,骑枪啥的都不是什么新鲜的战术,早在奥托准备打造自己重骑兵的时候,也曾考虑过给他们装备骑枪。

然而,最终奥托还是打消了这个想法。

让奥托决定只给重骑兵增加装备,不改变战法的,还是因为成本的原因。

倒不是骑枪的成本,而是人员的训练成本。

骑兵的训练和培养周期本就不少,训练一种新的战术,想要形成战斗力实在太久了。

且奥托也不觉得这种骑枪盾牌的冲击骑兵有多强,在奥托的心中,用钉锤盾牌的重骑兵才是天下无敌。

这可不是奥托什么想当然,而是因为铠甲质量决定的。

要知道,拉菲甲近距离下连十字弩都没有办法洞穿,长矛和骑枪哪怕有着势能的加成,想要洞穿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既然都是靠着冲击力击伤敌人,那为什么不直接一步到位,上钝器呢?

奥托提起笔,刷刷的就给阿努尔夫写了回信,信上的内容十分简单。

“让骑兵一人装备五把十字弩,射就完事了。”

因为阿努尔夫的信使到来,奥托也得知了在意大利战场,东法兰克王国的进攻算不上顺利。

这让奥托就十分不满了,如果这场意大利王位继承战争,打个几年,那自己莫非就要在这列日待几年了?

这也太不爽了吧,无论是帮埃尔报仇,还是处理与奥格斯堡公爵的纠纷,这都需要奥托回领地之后去安排,在列日,这种问题可没那么好解决。

这又不是奥托的地盘,这么多贵族的眼皮底下,他能做的不多。

难不成,自己应该主动结束目前的静坐战,主动进攻西法兰克王国联军?

娘耶,偏师变主力,牵制变进攻,这待遇和任务实在是有些严重不匹配啊。

奥托还在纠结,一个消息传来,震惊了奥托,也让奥托不再纠结。局势的变化,帮他做出了决断。

因为,西法兰克国王和科尔多瓦苏丹国,签订和平条约的消息已经传到列日。

这下,哪怕奥托想要主动进攻,也变得不再可能。

消息的传递需要时间,这个时候,恐怕那位西法兰克国王和他参与圣战的主力,此刻已经在回程的路上了。

科尔多瓦苏丹国,蒙齐尔王子成功发动政变上台,推翻了他坚持继续战斗的父亲,成为了新的苏丹。

在成为新苏丹之后,苏丹蒙齐尔只做了两件事,干掉了阿巴斯的军队,以及积极和西法兰克国王和谈。

在科尔多瓦新苏丹的极力促成以及西法兰克国王的心急之下,双方很快在各自教会的监督之下签订了一份条约。

这份条约,与其说是和平条约,倒不如说是一份停战条约,因为其中的许多地方都含糊其辞,对于领土的划分同样也模糊不清。

由于条约在萨拉曼卡签订,又称《萨拉曼卡条约》。

在《萨拉曼卡条约》中,这场战争,并没有所谓的胜利者,也没有输家。这一点,是双方教会的要求。

这样一来,无论是哪一方的教会,回去之后都能宣传这场战争是自家胜利了。

新教一方这么宣传倒也罢了,毕竟是实打实的占领了这么多科尔多瓦苏丹国的领地。

这种一听就瞎扯淡的理由,有没有人信呢?

答案是,很多人信。

既然是停战条约《萨拉曼卡条约》中自然也规定了停战时间,时间也是三十年。

至于领地的划分嘛,那就没那么多弯弯绕绕的,以双方的实际控制区域为主。虽说西法兰克国王让步了不少,但基本上科尔多瓦苏丹国还是损失严重。

首先,是阿斯图里亚斯王国,拿到了伊比利亚西海岸的大量土地,包括整个莱昂公国在内,夺走了大片区域。

其次是纳瓦拉王国,领土面积也是向西南翻了一个倍。

收获最多的,自然还是西法兰克王国,西法兰克王国夺走了加泰罗尼亚、阿拉贡、巴伦西亚三个公国,直接控制了伊比利亚的东北部。

至于其他新教联军已经占领的如托雷多等地,则还给了科尔多瓦苏丹国。

《萨拉曼卡条约》对于新教联军一方和科尔多瓦苏丹国一方来说,都是可以接受的。

新教联军最为出力的三国,各自都获得了新的领地,这场战争没白打。

至于科尔多瓦苏丹国也勉强能接受的原因,在于科尔多瓦苏丹国的核心区域一直是在伊比利亚南部,北部地区实际上开发程度不高。

本来战场上的局势就是科尔多瓦苏丹国劣势,再打下去会严重影响国力,如今用本就丢掉的土地换取和平,肯定能接受。何况,一些丢掉的土地,这次西法兰克国王还直接送了回来。

在和平条约签订的次日,西法兰克国王就马不停蹄的前往意大利,追赶此前派出的援军,想要亲自赶到意大利指挥战斗。

至于收尾的工作,则交给了手底下的封臣和新教教会。

新教教会事实上才是这次圣战的最大赢家,通过这次的圣战,教皇埃德森不仅稳固了自己在教廷的权势,也保证了教廷对于西欧各地教会的控制。

借着这次圣战的机会,教会旗下的圣光骑士团,可是在两个地方都拿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分别是伊比利亚和波美拉尼亚。

更别提,由于征服了科尔多瓦苏丹国的土地,新教教会完全可以宣称赢得了圣战,这对于整个新教教会的权势,对于和正教的宗教斗争,会带来多么巨大的帮助。

当《萨拉曼卡条约》的消息传到教皇埃德森的耳中时,教皇陛下可是激动得在日神神庙前虔诚的祷告了三天。

在西方结束了旷日持久的战争,签订了和平条约时,东方的巴尔干半岛,决定匈牙利王国命运的一场会战,最终以匈牙利王国的胜利而告终。

持续了两年多的贝尔格莱德攻防战,最终以东罗马帝国军队后撤结束。

这意味着,在西线战场,东罗马军队再也无力发动进攻。

两年多的围城战,最终没能啃下贝尔格莱德这块硬骨头,让东罗马帝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超过两万名精锐士兵和十万名农夫,永远的埋葬在了贝尔格莱德城下。

据说,贝尔格莱德攻防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在人们前往贝尔格莱德的路上,都能见到土地中未被掩埋干净的白骨。

在贝尔格莱德战役结束后仅仅不到三个月时间,由东罗马帝国皇帝亲自指挥的一场骑兵战役,则以匈牙利王国的惨胜收场。

科拉比亚,这个多瑙河下游一个不知名的村庄,成为了这场史诗级骑兵会战的发生地。

此战,东罗马帝国一方投入了近三万骑兵,其中五千重骑兵,其余轻骑兵。而匈牙利王国一方,兵力则是东罗马帝国一方的两倍还多,足足拥有近七万骑兵。

这其中,有两万是波兰骑兵。

虽然匈牙利王国占据着兵力的优势,但东罗马帝国一方同样占据着士气和装备的优势。

此前数次东罗马帝国骑兵和匈牙利王国骑兵交手,几乎都是东罗马的骑兵获得了胜利。

这一次,匈牙利王国在没有了和东法兰克王国的边境冲突,不再需要顾忌东法兰克王国威胁,并在得到了波兰王国援助的情况下,主动发起了对于东罗马帝国军队的进攻。

首节上一节120/37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