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中世纪:从建立哈布斯堡开始 第351节

一个小时的时间过去,三千骑兵很快过了河,并按照此前的安排开始沿着河段巡逻起来,而剩下的匈牙利军队,则是十分缓慢的在进行渡河。

匈牙利人的想法很简单,如果没被亚历山大发现,那大部队再全部渡河,如果被发现了,那这几千先渡河的就当做弃子丢了就完事,剩下的部队就不过河了,反正亚历山大也不可能渡河过来打他们。

很快,随着渡河的骑兵的侦查,傍晚时分,联军得到了准确的关于亚历山大军队动向的准确情报。

帝国军队主力依旧在佩斯城附近大营中没有动作,除了少量军队攻城外几乎对于联军方面没有防备。

当然,一些该有的侦查骑兵,还是能遇到的。

这个消息,让匈牙利国王松了一口气,还好亚历山大没有防备,否则这几千人估计就要没了。

传令全军过河之后,谨慎的匈牙利国王也是等着大部分士兵渡河之后才亲自渡河来到南岸,开始安排扎营事宜。

实际上,联军方面担心亚历山大半渡而击的想法实在是有些多余,亚历山大根本看不上这区区数千人,他的目的是吃掉整个联军主力,从而结束这场战争,为此,亚历山大已经等了很久了。

三天之后,联军所有军队终于全部渡过多瑙河,并开始向着佩斯方向挺进。

而这个时候,亚历山大也停止了对佩斯城装模作样的进攻,将主力带到了佩斯西北边的光头山脚下扎营,等待着和联军对决。

“现在,他们总算不可能跑路了吧。”

第362章 塔特湖战役(上)

联军此刻当然不可能再跑了,这几日渡河期间,每日佩斯城内雪花般的求援信件都快把匈牙利国王淹没了。

作为一个国王,如果在带着大军的情况下眼睁睁的放弃了首都,那他的王位估计也就到头了。

别忘了匈牙利王国最初只是十二个匈人部族联合起来组建的王国,王室只不过是这十二个部落中最强大的一个。

一旦做出了这种放弃首都,有损威望的事情出来,匈牙利人是不介意换个王室的,哪怕王室统治的时间已经不短。

再说了,如今联军兵力正盛,虽然忌惮亚历山大的军事才能,但也没觉得自己不能打,怎么可能跑路呢。

亚历山大第一时间放弃进攻佩斯来面对联军主力,倒是有些让波兰国王没想到了。

联想到帝国的炮火已经摧毁了佩斯城防,波兰国王隐约有一种错觉,似乎亚历山大是故意不想攻占佩斯,从而让联军不得不和他决战一般。

即便心中有这样的疑惑,但此刻的波兰国王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大军渡河都花费了三天的时间,现在亚历山大都已经领兵准备接战了,现在想要后撤也晚了。

再说了,真的让波兰国王坐视匈牙利王国灭亡,从而丢失一个强大的盟友,也是波兰国王不愿意见到的场面。

战役还没开打,谁胜谁负还不一定呢。

这一仗如果联军能取胜,那这场战争不说已经赢了七八成,起码也会处于巨大的优势地位。

奥地利的军队确实精锐能打,但精锐士兵的数量总归是有限的,亚历山大手上的十万人要是损失殆尽,即便是强大的哈布斯堡家族,又能凑出多少十万人的精锐部队呢?

本着所谓的贵族风范,联军一方还主动派出了信使,来到了帝国大营,找到亚历山大,约好了时间进行决战。

对于联军一方这充满“贵族风范”的举动,亚历山大有些哭笑不得。

对面的两位国王,将这场战争当成了什么,二十多万大军在这边作战,两位国王以为是玩一场战争游戏这么简单吗?

这场会战的结果,可以说是能决定整个战争走向的,居然还能主动约战。

但即便心中好笑,亚历山大还是接受了联军提出的两天后决战的提议。

这倒不是亚历山大有什么贵族风范,作为一个天才将领,亚历山大在日常确实很有贵族精神,但在战场上,却是始终将胜利看做最重要的事情,自然不可能讲什么贵族风范。

真正让亚历山大答应的原因,还是在于地形因素。

匈牙利地区是大平原地形,佩斯周边除了亚历山大此刻囤住的光头山之外,再无任何优势地形和高地。

换言之,约定作战时间和战场,对于亚历山大来说没有太大的区别,根本不用担心会遇到敌人的埋伏啥的。

再说了,亚历山大的本来目的就是为了重创联军主力,既然对方想要决战,那就给对方足够的准备时间,让其投入全部的兵力一战解决战事才好。

帝国最近的情况,实在是内忧外患,亚历山大也不想战争经年累月的耗下去。

才刚刚走出内战泥潭的神圣罗马帝国,太需要时间进行休养生息了。

两天的时间,也足以让亚历山大手下的士兵养精蓄锐完毕了。

两天后,在光头山和塔特之间的湖泊南侧,就是双方约定的决战战场了。

这一仗中,双方几乎都是全军出击,连大营都没留多少守军。

如此规模的会战,所谓的偷袭大营让敌人士气大乱是一个不存在的情况。

双方军队的重要物资补给都没放在各自的大营中,那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营地罢了,起不到动摇军心的作用。

联军一方重要的辎重,都在多瑙河北岸放着,不用担心亚历山大派人偷袭。

至于亚历山大的辎重,则在西南的马尼城中,那里有着五千军队守卫,还有城墙保护,也不是联军短短时间能拿下的。

可以说,双方现在都算得上是后顾无忧的情况,一门心思都在今日的决战之中。

联军一边,投入兵力为十四万人,其中除了八万匈牙利军队和五万波兰军队之外,还有五千日德兰军队以及东欧游牧小部落的骑兵。

这十四万军队,联军方面分成了六个部份。

其中最前方也就是前阵,是匈牙利和波兰精锐步兵组成的方阵,约有三万余人。

左前翼,联军一方则由两万波兰步兵打头阵,不过相比前阵,这些波兰步兵的训练和装备都要差了不少。

因此,在左前翼的后方,还有左后翼的一万波兰骑兵压阵。

右前翼,则是以匈牙利步兵为主,夹杂其他日德兰和东欧小部族的军队,兵力约为一万七千多人。

右前翼的步兵,在整个联军中可以说是最弱的了,也正是如此,剩下的匈牙利两万骑兵和三千日德兰骑兵也在右后翼的位置上压阵,避免右翼很早的溃败。

剩下的骑兵和少量精锐步兵,则组成了中军,围绕着两位国王和众多贵族,作为预备队和主力等待着必要时候投入战场。

神圣罗马帝国一边,亚历山大的排兵布阵就要简单多了。

由于手头上骑兵数量比起联军一方来说少了太多,因此亚历山大仅仅也只是将步兵分成了左、中、右三队,各自派人指挥,剩下的骑兵不到一万三千的数量则由他亲自统帅。

总计九万七千人的部队,也基本上全军而出。

从战前的布置上来看,联军一方明显想稳扎稳打,利用兵力的和骑兵数量的绝对优势,争取能和帝国军队进行周旋,等到帝国战局陷入僵持的时候,再利用骑兵的冲击性打破僵局,一举奠定胜利之势。

而亚历山大的布置,则明显是要让步兵阵列能互相支持防御,真正的打算是靠他亲自率领骑兵一个个击溃敌人的阵型,从而取胜。

虽说对面的联军有兵力的优势,但亚历山大手上也有装备的优势。

其中最重要的倚仗,自然是炮轰完佩斯城之后,还剩下约莫两个基数的炮弹弹药了。

在帝国军队中,炮兵的炮弹十二发为一个基数,两个基数也就是差不多二十五发左右的炮弹。

现在亚历山大手头上还能正常使用的火炮还有三百二十多门,这么多火炮配上炮弹,足够让对面的联军体验到火力不足的恐怖了。

或许此战打完之后,联军一方就会患上火力不足恐惧症了。

二十多万军队所在的战场,宽度达到了五十里,对于双方的指挥官来说指挥调度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帝国方面由于有着望远镜和之前设计好的一整套旗号传递消息,倒是可以让军队能服从一人的指挥。

而联军方面相比之下就差了一大截,因此对方将部队分成六个部分看似很蠢,实际上也是为了指挥的方便。

这么多的士兵想要在战场上集结列阵,花费的时间一点都不少,双方约定中午开战,从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双方就已经开始了排兵布阵,最终到中午的时候,双方终于勉强列好了各自的阵型。

光从双方的阵型来看,起码大体上双方士兵都能保持一个基本的阵型,这在这个年代来说可以算非常难得了。

虽然相比帝国方面,联军一方的军阵还是要杂乱不少,但起码也不能用乌合之众来形容。

看来在帝国内战的这些年,帝国周边的势力军事实力进步也很明显,说不定也从帝国内战中吸取到了不少的养分。

随着双方各自象征性的派出代表在中间地带互相传了一下没有意义的规劝对方投降的话语之后,这场被称为“塔特湖战役”的会战也正式开打了。

不同于联军方面将精锐都集中到中军,帝国军队左中右的实力都很平均,传统的步兵方阵中也夹杂了不少火枪步兵。

于是乎,在交战的初期,由于帝国的火枪兵的存在,帝国和联军之间的战损比上,帝国无疑是占据着上风的一方。

不过这样的场景并没能维持太长的时间,随着双方步兵方阵正式绞杀在一起,由于帝国的火枪兵数量相较于庞大的步兵人数来说不足两成,实际上起到的作用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双方步兵白刃战接战之后,火枪的优势也就荡然无存了。

好在帝国的火枪兵在训练的时候就有近战的刺刀课程,倒也没出现火枪兵被近身之后失去战斗力的场景,双方就这样绞杀在了一起,一时间喊杀声震天,短时间内看起来分不出胜负。

虽说战前亚历山大的想法是自己带着骑兵冲杀,但在敌人的骑兵都还没开始行动之前,亚历山大也没急着出击,而是认真的观察起战场的形势来。

联军一方骑兵数量占优,那也就意味着步兵的数量其实是不足的,那么第一波步兵之间的交战,显然对于亚历山大来说就更加有利,那么此时此刻,他没有主动出击的必要。

别看目前接战之后双方的步兵绞杀在一起难分胜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双方步兵数量上的差距,胜负的天平一定会向帝国一方倾斜的。

到了那个联军步兵支撑不住的时候,才是最关键的时候。

联军一方不可能坐视自己的步兵完全溃败,对此置之不理,一定会将后方的骑兵投入战场,那对于亚历山大就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了。

一是帝国的步兵能否抗住对方骑兵的冲击,二是亚历山大能否抓住这个机会,配合步兵击败敌人的骑兵队伍。

即便亚历山大对自己的勇武有自信,对自己麾下的骑兵也有信心,但想着用不到两万人的骑兵,在这种场面下去冲击对方的数万骑兵,还是有些想多了。

他此刻面对的,可不是匈牙利王子那种半吊子的将领,而是几乎在马背上戎马一生的波兰和匈牙利国王,这样做实在是有点太看不起对方了。

亚历山大要做的,就是利用步兵方阵,一点点的解决掉敌人的骑兵,和步兵之间进行配合。

亚历山大拿着望远镜,时不时的查看各个战场上双方士兵的交战情况,即使看见己方的士兵中有些熟悉的脸庞倒下了,亚历山大也没有任何情绪波动。

此时此刻,他必须要保持冷静,这一战到最后连他自己能不能活着回去他自己都不好说,哪里还有功夫为其他人担忧呢?

看了一会儿之后,亚历山大敏锐的把握到了战机,发现了敌人排兵布阵的漏洞。

“左侧,敌人的步兵质量不行,看起来应该是杂牌,让左侧进攻猛一些!”

亚历山大指了指帝国军队左侧的位置,也就是联军右翼,那里是匈牙利步兵和其他仆从军步兵混合编成的队列。

联军右翼的步兵不仅人数少,训练装备也很差,因此交战仅仅过了一个多小时,就让亚历山大发现了不对劲的情况。

亚历山大的命令,很快通过骑兵传递消息,送给了帝国左侧军阵的指挥官劳尔伯爵。

劳尔伯爵此前名不见经传,此番能被亚历山大任命为三大军阵之一的指挥官,自然有其中的奥妙之处。

劳尔伯爵可以说是哈布斯堡家族崛起路上,一路默默无名跟着后面付出的瑞士本地贵族将士的一个典型代表了。

当初在哈布斯堡家族还仅仅连瑞士都没有拿下的时候,劳尔伯爵作为一个普通的骑士侍从,就已经加入了奥托组建的近卫军。

之后,在战争中,劳尔伯爵一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虽然没有立下太大的功劳,但也一路积累了军功。

等到哈布斯堡家族主政帝国的时候,论功行赏时,他的军功竟然已经积累到可以封一个伯爵的地步了,而他本人在军队中的职位,也从最初的一个小小的小队长发展到可以统帅万人规模的将领了。

类似劳尔伯爵一样的,跟随着哈布斯堡家族一路崛起中被奥托麾下的众多将领掩盖了光芒的人在奥地利军队中实在太多。

这些人虽然远远不如维尔蒂,也比不上什么金特、伊沃等人,但多年的战场经历,早都已经是合格的将领了,正是因为有着这些大量优秀的中坚的将领和军官,才造就了奥地利军队真正无敌的战斗力。

可以说,奥地利军队能打,不仅仅只是那几个名将可以打,而是整体军队将领军官的素质都领先一截。

俗话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整天跟着会打仗的将领打胜仗,正常人谁学不到几分本事,不会进化?

劳尔伯爵在收到消息之后,也没有耽误,立刻下达了命令。

“殿下有令,全力进攻,两小时之内,击破对面的敌军!”

第363章 塔特湖战役(下)

在劳尔伯爵下达了命令之后,帝国左侧的军阵明显加强了攻势。

原本联军右翼的步兵战斗力就不足,交战一段时间后已经显现出了颓势,如今在帝国军队的大力进攻下,一时间更是完全处于被压制的情况。

首节上一节351/37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