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李世民,让你女儿怀孕怎么了 第228节

  他清河崔氏虽然是天下第一高门,可家里装修也就一般,甚至可以说很清贫。

  他也去过很多地方,比如说长安城各大勋贵家里,但没有一家能和蜀王府相媲美,主要是这里的东西,他都不曾见过。

  “在下崔天明,见过蜀王妃。”

  李舒婉端坐在首位,司怀瑾和王奕坐在两边,两人都打量着这个少年,要是这少年对王妃不敬,定要他血洒当场。

  王爷去西北了,家里就王妃一个人,王爷临走前,对他们说,但凡有人欺辱蜀王府的人,先弄死,等他回来再处置。

  李舒婉确实微微抬了一下眼皮:“崔家人?你找本王妃何事?”

  “在下给王爷送钱来了。”

  崔天明知道,武将家里出来的女子,都带着一股子豪爽的味道,你要是婆婆妈妈的跟他暗示,她倒是很厌烦,倒不如直接了当说明原因。

  “你倒是是人才,竟然连当今王爷都敢贿赂。”

  “你可知道,这是什么罪吗,就算本王妃现在将你乱棍打死,也就打死了。”

  崔天明额头渗出了冷汗,这个王妃不按套路出牌啊!

  “禀报王妃,这些钱是崔家不该拿的,是为了配合演戏,囤积了一些粮食赚来的钱,这些钱都是老百姓的,应该回到老百姓哪里去!”

  “崔氏只是希望蜀王府能够收下这笔钱,转交给朝廷,别无他求。”

  司怀瑾和王奕同时看向了崔天明,这事王爷和朝中,绝对没有告诉崔氏,然而崔氏能够通过敏锐的判断,滴水不漏的做了这件事,说明崔氏有高人。

  崔天明之所以如此说,一方面是为了表明立场,他们崔氏,是为了帮朝廷钓鱼执法,另一方面,也从侧面表现出,他们崔氏是天下第一高门,并非浪得虚名。

  “王妃,家父已经跟随王爷西征了,就连我那疯癫的大伯,同样跟随王爷西征,家里能用的资源,全部去了凉州城……”

  “我崔氏,只是只想忠君报国。”

  “在下不才,明年也要参加科考,愿为朝廷牧首一方,或者为国征战沙场。”

  李舒婉没想到这年轻人,决心这么大,并且如此决绝,这崔氏是变相的投靠了蜀王府了。

  她看了一眼王奕和司怀瑾,两人点头,她笑道:“既然崔公子是个懂得国家大义的才俊,本王妃岂能将你拒之门外。”

  “来人,赐坐!”

  “谢王妃……”

  崔天明心中大喜,终于将这烫手的钱财送出去了,而崔氏从今以后,便能搭上蜀王府这条路,更上一层楼。

  他崔氏主要经营的是政治,那自然要往政治这方面靠拢。

  但自从祖父开始,崔氏就远离了朝堂,这与崔氏的发展理念背道而驰了,崔氏只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司怀瑾心中暗笑,崔氏一心想要投靠王爷,借着王爷的势力崛起,殊不知,王爷也是个老阴人。

  他能让崔氏跟着他混,二对其他家族赶尽杀绝,恐怕就是看上了崔氏培养的人才了。

  那些人一旦进入朝中,肯定要经过王爷的洗脑,一套理论下来,崔氏就去哭吧,全变成了王爷的人。

  眼前这小子,今后绝对会成为王爷最忠实的狗腿子。

  王爷在削弱世家这方面,似乎颇有心得,总能寻找到世家大族的软肋下手。

  崔天明将贩卖粮食赚到的钱,最终还是交到了户部尚书的手中,蜀王府并没有拿,这次蜀王府自己借贷赚到的钱,已经足够了,钱多了,反而不好。

  咚咚咚……

  城楼的鼓声传来,长安城闭市了。

  沸腾了一天的长安城,终于安静了下来,但暗地里,确是暗流涌动,无数的勋贵豪商,纷纷带着贵重的礼物,走访各大官员的府邸,毫无例外,全部被拒之门外。

  而这些囤粮的世家大族和豪商们,还得到了一个让他们更加愤怒的事情,那就是,在洛阳,扬州等地,收购了粮食的家族,他们手中的粮食卖不出了,听闻关中粮价涨疯了,带着大量的粮食,纷纷朝着关中赶来。

  最迟三日,他们便能抵达长安城。

  到时候,可想而知,这粮价会跌城狗屎。

  皇宫里,李世民喝酒了,喝的酩酊大醉,他今日特别高兴,好消息一件接着一件传到了他这里。

  儿子们都很得劲,蜀王李恪在西北建功立业,扭转大局。

  太子在洛阳同样干了一件大事,首先稳住了洛阳的粮价,开洛阳的太仓放粮,这也是需要魄力的,虽说有马周在,但太子也功不可没,能听的进去马周的话。

  据说,太子举起了屠刀,亲手斩杀了两位囤粮的豪商,让其余人忌惮,纷纷开始抛售手中的粮食,并且将关中缺粮的消息放了出去,引导那些人将粮食往关中运送。

  四皇子青雀,到了江东,就开始统合资源,杀了一批囤粮者,保了一批囤粮者,再加上江东粮食已经归仓,涨势并没有那么恐怖,江东也稳住了粮价。

  三个皇子共同努力,才得到了今日这稳盛的大好局面。

  从明日开始,朕就可以躺着低价收粮了。

  只是,蜀王也该上报,大军何时归来,总不能带着十六万大军,一直呆在吐谷浑放牧吧?

  那样的话,朕赚来的这些粮食,还不够养活那十六万大军的。

  “陛下,李靖传来了密报……”

  “说……”

  李世民躺在床上,双眼微闭,脑袋随着房间在旋转,他感觉这种感觉很奇妙。

  “李靖说,他已经整合了吐谷浑残部,收拢了两万人马,与侯君集、李道宗薛万彻等三军汇合吐谷浑王庭,说是等陛下收到密件时,三军已全部西进,逼迫松赞干布滚出吐谷浑境内。”

  李世民酒意全无,瞬间从床上爬了起来。

  呆了片刻后,一拍大腿,笑道:“好,朕正有此意。”

  “蜀王已经率领秦琼,李大亮,柴韶三人,共计八万精锐,另外还有薛延陀一万余骑兵,继续西进,突袭高昌,进攻吐谷浑在西域的鄯善城……”

  李世民:“……”

第285章 李世民圈地图,是朕的,都是朕的

  李世民懵了片刻后,马上转身朝着隔壁的军参室走去,迫不及待地打开了房门,便趴在在大唐的版图上,仔细地端详起来。

  而包括整个吐谷浑领土,早已被红色的朱砂笔圈画在大唐的版图内,四周便是各大属国以及部族领土。

  “给朕拿笔来!”

  王德连忙将朱砂和毛笔拿了过来,李世民拿起毛笔,将吐谷浑西部鄯善城,高昌国领土,全部圈进了大唐的版图。

  李世民看着版图,兴奋地合不拢嘴。

  “嗯,如此就好看多了,但还不够圆润,这些地方都应该圈起来。”

  李世民感叹完后,又指着整个西域笑着说道。

  一张好好的版图,就被李世民玩废了。

  王德赶紧拍马屁,笑道:“陛下,有三皇子此等英才,这些地方,迟早会纳入咱大唐的版图,包括北方薛延陀这大片的草原,这草原就是大唐的草场啊!”

  李世民狠狠地点点头,又指着东北说道:“对,这偌大的草原,就是咱大唐的后花园。”

  随后,他又指着东北,眯着眼睛说道:“杨广三征高句丽,都不曾拿下,这里曾经也是汉人的领土,朕要将它拿回来。”

  “他们既然都称朕为天可汗,那就不该存在疆域分界线……”

  “陛下说的极是。”

  李世民坐在地图上,看着地图傻笑,吐谷浑拿下了,高昌国也会被拿下。

  丝绸之路,号称黄金之路,这条道被打开后,可想而知,大唐的经济将会再次腾飞。

  据蜀王说,西域以西,还有一个大国,比起东突厥和西突厥都大 的国家,这一点也得到了西域商人的验证,是真的,是一个对手。

  朕有生之年,必定让它俯首称臣。

  不然,朕怎么好意思称天可汗?

  岂不是让后世子孙笑话朕?

  李世民开始自嗨起来,想着想着,就觉得不对劲,此前他们商议的是,收服陇西李氏,拿下吐谷浑。

  这小子怎么直接跑去打高昌国了?

  “这逆子,难道知道朕要封他为秦王,觉得拿下吐谷浑功劳不够?这才不要命的去攻打高昌国?”

  李世民背着双手,又开始担忧了起来:“高昌国背后是薛延陀和西突厥支持,而整个西域更是不希望高昌国灭国,要打高昌国,难度还是很大的……”

  “没有充足的准备,贸然行动,可能会伤亡很大……”

  “更何况,刚刚拿下吐谷浑,三军跟着他一路远程奔袭,这不利于打攻城战。”

  “除非,这小子要动用镇国神器。”

  “哈哈哈……也是了,吐谷浑已经拿下,打西域诸国,就要打服他们,西域诸国可与吐谷浑不同,大唐能对吐谷浑派遣官员和军队管辖,西域却是不容易,西域的部族太多了……”

  李世民也不得不佩服这个儿子考虑的周全,眼光极为超前,并且有大格局。

  李恪的军事才能,也是极高,不过嘛,这都是继承了他李世民的军事天赋,覆灭吐谷浑,可谓是将“借力打力”用的是淋漓尽致。

  当年,他南征北战,就是这么干的。

  “通知户部,马上调集粮草,给朕使劲往凉州运送,越多越好,留着那么多旧粮食干什么?”

  “那么多粮食,吃不完,根本吃不完……”

  “哇哈哈哈,世家豪族帮朕一起打天下,朕谢谢你们……”

  “是,陛下!”

  “哈哈哈,朕要睡会,别让人来烦朕。”

  一连五日,关中的粮食越来越多,但所有人都麻了,朝中以二十文一石的价格出售,他们却是不能。

  二十文的价格出售,他们连运输的路费都赚不出来,再别说本钱了。

  这些粮食,收购时的最低价格,也在五十文到一百文不等,甚至有些地方的粮价更高。

  而关中囤粮的这些人,已经有人自杀了,因为他们即便是售卖了囤积的粮食,也还不清欠下的债务。

  李世民也终于是坐不住了,根据收集来的情报判断,火候应该差不多了,再等下去,倒是有些过犹不及了。

  这些人毕竟是大唐商业的中流砥柱,韭菜得慢慢割,要是一棒子打死了,商业会马上进入萧条期,与国不利,与民不利。

  留下这些人,大唐的商品才能快速流通,大唐的经济才能更健康的发展,而蜀王拿下西域,还要这些人去更西边赚钱呢!

  “传旨,鉴于当下商人的困境,朕愿意出手相助,让户部开始以每石二十文的价格收购粮食,不管多少,朕都要。”

  “当然,品相不好的,适当压低价格,朕也不是冤大头。”

  “让三省诸卿,去那些囤粮的家族,传达朕的旨意吧!”

  接着,李世民脸色一冷,王霸之气侧漏,背着双手道:“要是他们不同意,那就让他们自生自灭好了。”

  ……

  “号外,号外,朝中连夜召开小朝会,鉴于商人困境,愿出手相助……”

  “号外,号外,陛下下旨,大量收购粮食,二十文一石……”

  “给,给我一份……”

  “给我也来一份……”

  这些小商人,将粮食运到关中,即便是二十文一石,和朝中一个价格,但那些泥腿子,却是宁愿去购买朝廷的粮食,也不买他们的,说他们的粮食品相不好。

首节上一节228/2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