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141节

  只有高平身上披着一件锦袍,见众人都没有外衣,皇太后又冻得瑟瑟发抖,便壮着胆子近前来,捧着锦袍跪在地上,小心翼翼向孙太后请求道:

  ”太后娘娘,事宜从权,请您不要嫌弃,先用奴婢这件锦袍避避风寒吧。“

  孙太后看了一眼高平,认得他是慈宁宫总管阮安名下的小太监。倒还算知根知底,如今冻成这样,也顾不上客气,便命高平起身,把锦袍给自己披上。

  不多时,卢忠便率数百名锦衣卫,撞破已经烧着的慈宁门,冲入院内护驾。

  见大门被冲开,孙太后心中稍定。卢忠急勿勿近前跪下,高声奏道:”太后娘娘勿忧,末将锦衣卫卢忠前来救驾。请太后娘娘跟在末将身后,末将哪怕牺牲性命,也要护得娘娘周全。”

  孙太后点头称善,待到迈步前行,却因又冻又惊,已经是双腿僵硬,难以挪动。

  高平这时又站出来,贴心地请求道:“奴婢愿冒死背负太后冲出火海,还请太后准允。”

  此时已别无他法,孙太后只得点头回道:“尔等忠勇,本宫甚慰,待脱困之后,必有重赏。”

  高平闻言,告了罪,便背起太后,由卢忠在前面开路,一众锦衣卫簇拥护卫,冲出了慈宁门,然后转头向东,经永康左门、隆宗门,来到了乾清门外的广场上。

  这广场也是朱祁钰之前杖毙乾清宫的宫女太监的地方,此时藩王们正聚在这里观望。

  见孙太后被太监背着逃了出来,襄王等人连忙上前护驾。

  而钱皇后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此时也同样被困在乾清宫外的广场上,却还没人过去救援。

  乾清宫也是同样的毛病,两侧的配殿:弘德殿、昭仁殿全是木制结构;乾清宫四周也是木质连廊。都是一点就着。

  卢忠放下孙太后,然后请旨救援。

  孙太后虽然素日里颇不喜钱氏,但也不好眼睁睁地看着儿媳被火烧死。于是便点头同意,命卢忠率锦衣卫进去救援。

  卢忠复又率锦衣卫前去救出钱皇后,并带着众人打水灭火,尽力阻止交泰殿的火势。

  后三大殿与前三大殿不同。

  奉天殿只要着了,必然会殃及华盖殿、谨身殿,最后三大殿一起烧没。

  但是后三大殿中,坤宁宫与乾清宫的间隔较大,两者之间的交泰殿,因为是供皇帝和皇后交泰用的,所以体量比较小。

  众人只要尽力扼制交泰殿的火势蔓延,便能将坤宁宫保全下来。

  所以孙太后与钱皇后劫后余生、相拥而泣的同时,周皇后却早早地抱着太子和重庆公主,经坤宁门,进入了御园避难。

第270章 皇帝颁布罪己诏书 二后卧病才人殒命

  随着火势越来越大,整个京城都骚动起来。

  一传十、十传百、人声鼎沸、惊呼连连,几乎所有百姓,即便已经睡熟的,都被叫起来,披衣出门观看这百年难得一见的奇景。

  年纪大点的人都知道,太宗时三大殿被烧了一次。但是半个月内,紫禁城内两次大火,真是闻所示闻、见所未见的新鲜事。

  紫禁城再度大火的消息,很快便由文书房派驿传加急送出。

  刚到后半夜,消息便传到了玉泉山。

  那几个小丫环由于之前奉天殿着火时,已经得了朱祁钰的指示,再有着火之事不必着急奏报。

  所以直到正月十六早上,小丫环才能消息报了进来。

  朱祁钰只回一句知道了,奏报看也没看,便继续钻回被窝里,含着小香玉,徜徉于温柔之乡,好不潇洒自在。

  林香玉则轻抬玉臂,将奏报接了过来,挥退了小丫环,然后把奏报细细看了一遍。

  还没等林香玉发问,朱祁钰便含含混混地回道:“颦儿不必惊慌,那是我让人点的火。”

  林香玉闻言,好奇地问道:“夫君您点了慈宁宫,奴家还能理解。但是乾清宫怎么也让您点着了?钱皇后本来就瞎了一只眼,瘸了一条腿,这要是再有个三长两短,咱们还说得清吗?”

  朱祁钰闻言,连忙探出头来,也拿过奏报细看了一遍,然后才一脸莫名其妙地回道:

  “我没让人点乾清宫啊,不知道又是谁自作聪明了。

  不过随意吧,咱们离着紫禁城有四十里,那里发生了什么,咱们也不知道,由他们去吧。”

  于是朱祁钰继续钻回被窝里,一直到日上三竿,才起身梳洗、穿戴整齐,来到西阁处理政务。

  朱祁钰刚刚坐好,何宜便将罪己诏递了过来。

  细细看过一遍之后,朱祁钰满意地点点头,命何宜立刻发给内阁拟好正式的诏书,颁发天下。

  正月十六是朝廷正式恢复办公的日子,只是等大臣们回到各自的衙门,依依北望,见到的却是一个冒着滚滚浓烟的紫禁城。

  半个月内连着两次大火,即使是经历过太宗朝‘天降雷火’的大臣们,也不好意思再说这次大火是‘天灾’了。

  陈循、王文等人聚在内阁,讨论着要不要去给太后请安。

  按理说,太后、皇后受了这么大的惊吓,阁臣们是应该去慰问一下,顺便请个罪才是。

  但如今皇帝已经与太后撕破了脸,再去见太后,有站队的嫌疑,很容易给皇帝不好的印象。

  阁臣们犹犹豫豫熬到中午,皇帝的罪己诏就传到了内阁。

  这下众人就更加挠头了:昨晚收到紫禁城大火的消息,今早刚到内阁,便见到一堆要求皇帝下罪己诏的奏书。

  这下好了,事情还没理出个头绪,皇帝的罪己诏都已经拟好了,这个效率也太恐怖了吧。

  之前大家还担心皇帝避居西山,会影响处理朝政的效率。现在看来,完全是大家多虑了。

  陈循拿着罪己诏看向王文。王文笑道:“既然是皇帝的旨意,那还说什么,我们原封不动地誊写一遍,便转给司礼监吧。”

  陈循闻言,连忙回道:“千之,你的书法远胜于我等,这诏书还是你来写吧。”

  王文笑着点点头,写就写,反正已经走到了这一步,自己只能生是皇帝的人,死是皇帝的鬼了。留后路是别想了,反水也是不可能的,索性破罐子破摔,啥也不想了,就紧紧跟着皇帝一条路走到黑吧。

  这道罪己诏经过内阁、司礼监,走完流程,才到下午,便已经正式发布了出去。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道罪己诏震惊了满朝文武。虽然今天是正月十六,但考虑到之前过年休假,今天其实是景泰朝第二个理政之日。

  所以景泰朝刚刚开始的第二天,皇帝就下了罪己诏。这个有先例吗?是不是刷新了历朝历代皇帝下罪己诏的最快记录?

  最让朝臣惊讶的是,皇帝非常的强硬,在罪己诏里十分明确地宣布,自己从此以后,不住皇宫、不建皇陵、不立皇后。而且不再称朕,只以寡人自居。

  而且朱祁钰第一次明确提出,自己是以齐王身份被迫代摄君位,等迎回太上皇,立即便退为齐王,回山东就藩。

  文武百官则马上奉迎太上皇复辟,再登大位。

  虽然这是中下级文臣武将的一致心愿,但是没人敢对着罪己诏叫好,也没人敢公然赞同皇帝退位,让太上皇复辟。

  开什么玩笑,皇位又不是个皮球,还能踢过来踢过去的。皇帝更不是文武百官手中的玩物,你说退位就退位,说复辟就复辟,这是朝廷,你们是来过家家的吗?

  所以从景泰登基,直到夺门之变发生,都没有任何大臣提出过让景泰还位给正统。

  朱祁镇丧师辱国,已经是大明的罪人。再厚颜无耻的大臣也不敢提让朱祁镇复辟。不管心里怎么想,众人能光明正大发表的意见,就只有让太子朱见深做下一任皇帝。

  众人聚在一起,议论来议论去,到了傍晚,又传来了两道皇帝诏命。

  一是大理寺少卿廖庄,御史倪敬、左鼎,兵科给事中林聪,忤逆皇命,公然抗旨。在皇帝一再强调要简练务实的情况下,所上奏书东拉西扯数千字,虚比浮辞,言不及义。着此四人回家停职待罪。

  二是,命文武百官前往慈宁宫朝拜上圣皇太后,然后再前往乾清宫朝拜翊圣太上皇后。

  听到这两道圣旨,百官也是面面相觑。皇帝这也是破罐子破摔了,直接把上书要求皇帝下罪己诏的几位带头文臣停了职。

  另外还让大家去慈宁宫和乾清宫朝拜,要知道这两宫现在还正烧着呢啊。

  可怜的三位后宫之主,其中孙太后和钱皇后正在西北角的英华殿中,惊魂未定。而周皇后则在御园的钦安殿中,耐心地安抚着太子。

  等到陈循召集完文武百官,在奉天门外列队排班,准备前往乾清门的时候,后宫传来最新的消息:

  慈宁宫、乾清宫、咸安宫、仁寿宫、养心殿、永寿宫、翊坤宫全部毁于一旦。

  也先之妹敬才人、伯颜帖木儿之女贞才人,之前作为太上皇的嫔妃,一直住在永寿宫。

  此次火灾中,敬才人与贞才人都没有跑出来,不幸遇难。

  钱皇后见其惨状,惊吓过度,兼之昨晚遇险,伤了心神,如今已数度晕厥,卧床不起。

  孙太后昨晚着了风寒,同样卧床不起。

第271章 贪天之功窃居君位 罪己诏书明言复辟

  既然孙太后与钱皇后已经卧床不起,那文武百官就算白集结了。

  陈循便遣散百官,准备回家休息。

  就在百官纷纷调头,开始往回走的时候,监察御史钟同突然站出来,高声向众人建议道:“既然上圣皇太后不方便接见百官,那我等也该去朝拜太子才是。”

  百官闻言,纷纷诧异地看向钟同。

  谁也没想到,钟同会在这一片混乱的当口,还提出如此敏感的问题。

  不管百官心里怎么想,但朝野上下有两个共识:一是不可能让当今天子还位于太上皇。

  土木堡之变后,大臣们已经来了一场实际意义上的废立皇帝。不可能再搞第二次了,至少明面上不行。

  如果大臣们再逼退了景泰皇帝,迎太上皇复辟,那儒家那套道德礼法就直接崩溃了。

  大臣们废立皇帝,就像过家家一样,这种行为怎么圆都圆不回来。都这么瞎搞,以后再讲什么儒家礼法,还有谁会听。

  第二个共识:当今皇帝到了合适的时候,一定会废立太子。这是正常的人性,没有人会疯狂到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侄子。

  虽然从本心来说,大部人都不赞成改易太子。但是如果皇帝执意如此,文武百官根本就阻止不了。

  不仅阻止不了,大臣们还要尽量表现得温和柔顺,不然如果把皇帝逼急了,他会不会走极端就很难讲了。

  毕竟现在京城军队都控制在皇帝手中,想把太上皇一家全部干掉,也不过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经过了奉天门群臣围殴马顺事件,百官已经对皇帝的手段有所了解,以刘昌为首的亲卫是真的敢杀人,和朱祁镇那种光开玩笑不见血的执政风格有天壤之别。

  君臣相处就是这样,通过一系列事件,不断地探索双方的底线和脾性。最终要么找到一个双方和平共处的平衡状态,要么掀桌子翻脸。

  所以对于钟同这过于大胆的提议,百官赞同而不支持。

  王文率先回道:“你们想朝拜太子,那就尽管去吧。我还有公务要处理,国事要紧,我先回内阁了。”

  说完,王文便拉着陈循走了。其他重臣也紧跟在后面,往奉天门走去。

  其他大臣见状,也都各自散了,三三两两、成群结队,一边跟着往回走,一边交头接耳地细细讨论。

  原地就剩下监察御史钟同和礼部郎中章纶。

  王文说得很明白,谁愿意去朝拜太子,谁就尽管去,我也不拦着。各人有各人的选择,各人走各人的道路,大家尊重彼此、互不相扰。

  钟同与章纶相视苦笑,就剩下两个人,还怎么去朝拜太子啊。

  御园中的钦安殿那可属于后宫的范围啊,要是阁臣、尚书集结文武百官一起去朝拜慰问,那还能说得过去。

  如果只有钟同和章纶两个人去,皇帝直接给扣个逾矩擅闯、秽乱后宫的罪名,明天午时在菜市口两刀下去,一切就都结束了。

  所以钟同与章纶也只得转身回了各自衙门。

  ……

  鸣玉坊接天楼中,到了吃晚饭的时候,皇帝的罪己诏就已经流传了出来。

  而且是誊写了数千份,直接散给了楼中的食客。每人领个十几份,可以拿回家分发传播去。

  一众食客被搞得摸不清头脑:莫非这接天楼是皇帝的对头开的?竟然敢公然宣扬皇帝的罪己诏,也不怕被针对?这是真不拿锦衣卫诏狱当衙门了吗?

  然而,左等右等,众人死活等不到锦衣卫的到来。于是乎,接天楼在众人心中的地位,更上了一层楼。

  此时众人才放下心来,细细品读皇帝的罪己诏。

  有心之人都已经找到了规律:景泰皇帝的诏命一向是言简意赅、条理清晰,绝不只是官样文章。细细地分析拆解,能从里面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

首节上一节141/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