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148节

第283章 上皇来书急催迎驾 增兵十万王骥迷茫

  朱祁钰提到也先,那还真是巧了,俞士悦笑呵呵地回道:“启禀陛下,也先特使纳哈出,昨天刚到。这次他再没了之前的嚣张气焰,恭恭敬敬递上也先亲笔书信,希望恢复朝贡,罢兵言和。”

  “痴心妄想!”

  对于也先,朱祁钰给出了四个字的评价,引来众人一片愉快的欢笑。

  这二十余年来,也先受尽了宣宗、三杨、正统、王振的疼爱,被捧到了本不属于他的高度。

  如今六大靠山尽去,中兴明主上位,也先终于过回了本该属于他的生活,真是大快人心。

  朱祁钰继续问道:“太上皇可有书信捎来?”

  俞士悦取出两封书信递了过来:“启禀陛下,这两封书信,都是太上皇亲笔,一份是写给陛下的,一份是写给皇太后的。请陛下过目。”

  这又是个小坑,但是朱祁钰选择不跳,当即便非常坚定地摆摆手:“把太上皇写给皇太后的书信直接转给司礼监,让司礼监送去英华殿。

  把太上皇给我的这封信拆开念念吧,大家都听一听。”

  俞士悦只得拆开信,朗声读了一遍。

  这封信写的是饱含深情,朱祁镇先是深刻检讨了自己的错误,然后又细致描述了塞外的艰苦,最后就是近乎哀求一般,催促朝廷前去迎接。

  朱祁镇第一次亲笔写出了:若能回到京师,愿做大明一普通百姓,只求皇帝与群臣早早前去迎接。

  朱祁钰听俞士悦念完,默然不语。

  在场众人,则是面面相觑:可以想见,塞外实在艰苦,在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还得颠沛流离,四处逃蹿,想想都遭罪。

  所有人都等着皇帝发表意见,但朱祁钰也不想说话。

  君臣就这样不尴不尬地僵持了一盏茶的功夫,还是俞士悦先绷不住,率先问道:“敢问陛下,应该怎样回信?”

  朱祁钰一脸诚恳地回道:“你就在回信里和太上皇说,待天气暖和一些,塞外的牧草都长出来,朝廷会将骁骑营、神机营、营州卫整编成十万大军,前往塞外接回太上皇,顺道彻底消灭也先。”

  众人闻言,都连连点头。皇帝这个回复很得体,表现出了积极迎回太上皇的态度。而朱祁镇接到信之后,却一定会再回信拒绝朝廷出兵。

  这一来一会,小半年时间就过去了。

  在场这些人精都明白,太上皇绝对不敢让皇帝亲军去接的,他想要的,是皇帝按之前的承诺,派宁阳侯陈懋、安远侯柳溥、靖远伯王骥这三个人去接。

  朱祁镇在瓦剌得到的消息很滞后,此时还不知道最近发生的上皇派和皇帝派的激烈斗争呢。

  朱祁钰又问道:“之前派出的使团,到没到瓦剌?天气还很冷,塞外又太苦,赶紧把衣物炭火和婢女侍妾给太上皇送过去才是最要紧的。”

  俞士悦回道:“使团出发已经有一个月了,如果知道也先所部驻地的话,估摸着再有几天就能到了。”

  朱祁钰点点头:“那南方的战事如何了?”

  罗通闻言回道:“启禀陛下,宁阳侯上奏,东南民变已平,请求立即班师。西南的苗乱,暂时还在僵持阶段。苗人势大,席卷整个湖广、贵州,有二三十万之众,靖远伯上书催促粮饷,恐怕没有大半年,很难平定。

  另外,靖远伯还在奏书上询问陛下对苗乱的态度,以及希望将战争打到什么程度?”

  朱祁钰闻言,仰靠在软榻上,以手抚额,哀叹连连。

  这真没有一件事情是让人省心的。

  这些大臣还在不断地给皇帝挖坑。

  尤其是王骥的问题,等于直接让朱祁钰自己回答,到底是凶狠进剿、残酷镇压,还是剿抚并用,治标即可。

  这让朱祁钰怎么回答呢,总不能说我亲自下令了,你们搞大屠杀算了。

  那暴君的帽子扣在头上可就摘不下来了。

  但是很明显,王骥也不想背上残忍好杀的名声。

  问题的矛盾之处在于,不下重手,这个苗乱五十年都别想彻底根除。

  普通的围剿,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虽然能暂时平定下来,然而大军离开,过个三两年,苗乱就会再起。

  无可奈何之下,朱祁钰对着在场大臣们挨个问了一圈,但得到的回复,都是恭请皇帝陛下圣心独断。

  最后,朱祁钰只得摆摆手:“散朝吧,烦了,我要歇几天。正月二十八,举行朝会,商讨军制改革。”

  说罢,朱祁钰站起身,急勿勿地回家去了。

  大臣们见状,也都各自散了。

  朱祁钰回到家中,仔细研究军制改革方案去了。

  这个军制改革可不是闹着玩玩的,朱祁钰打算重新划分的五军都督府的管辖范围,取消北京的上直亲卫,削减陵卫,改组北京京营,合并御马监和大宁都司。

  到时候必然激起轩然大波,会狠狠得罪一批人,尤其是旧勋贵和亲太上皇的武将。以至于双方矛盾,走向无法调和。

  对于朱祁钰来说,这事不做还不行。

  如今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土木堡一役,旧京军基本上打没了。能撑得起台面的勋贵、武将,要么打没了,要么去了南方。

  此时改革,打击面可以控制到最小,阻力相对也最小。

  等京军数量恢复过来,再想改革就难了。

  ……

  开两朵,各表一枝。

  就在朱祁钰天天泡在温泉里,一边悠然享乐,一边思考军制改革的同时,于谦也率领着十万大军,赶到了王骥的大营。

  朱祁钰对王骥很无语,同样的,王骥对朱祁钰这位荒唐皇帝也很无语。

  王骥本来手里就掌握着十五万大军,现在好了,皇帝一口气又给调来十万。这到底是要闹哪样?

  平个苗乱,真的需要动用二十五万大军?

  而且王骥还总督着五省军务,拥有朱祁钰的特别授权,可以酌情在五省之内征调军队。

  也就是说,如果王骥愿意,甚至可以将麾下军队总数增加到三十多万。

  王骥自己都疑惑了:皇帝有必要这么信任我吗?我现在手中掌握的,可以真正称的上是明军主力了。

  朱祁钰自己倒是无所谓,一直到崇祯上吊,整个大明都没有武将扯旗造反的。武将一个造反的都没有,文臣就更不用说了。

  封建王朝传到大明这里,君主集权已经发展到了顶峰。文臣武将扯旗造反,纯粹就是拿九族的脑袋闹着玩而已。

  所以即使王骥手中有二十多万军队,朱祁钰也毫不在意。

  于谦带着石亨、刘永诚、金英、兴安、陈祥、白圭、项忠等人进入王骥的中军大帐之中。

  众人寒喧过后,白圭第一个站了出来,将皇帝的密旨呈递给王骥。

第284章 皇帝密旨平苗方略 王骥立场出人意料

  王骥见状,就要下跪接旨。

  白圭连忙摆摆手:“靖远伯不必多礼,陛下吩咐,这是密旨,您自己一个人拿着看就行了。”

  王骥闻言,对着北方深深一躬,然后才接过密函,仔细确认过完好无损后,方才拆封取出密旨,一个人坐在帅案前细看。

  王骥一字一句地细细品读,眉头却越皱越紧。

  读完之后,王骥解读出三层信息,一是皇帝希望今年秋天之前便结束战争;二是皇帝只要求暂时平定苗变,镇压手段不必过于残酷。

  这两点倒都还在意料之中,真正让王骥皱眉的是第三点:增派来的十万大军里,有四万是原宣府守军。皇帝虽然没有明说,但话里话外的意思,竟是直接将四万人定性为了叛军,要求王骥给予‘特别关照’。

  皱眉归皱眉,但未经过多考虑,王骥便决定遵旨行事,如皇帝所愿。

  认真说起来,王骥比皇帝更恨宣府守军,更恨山西的文武官员。

  看完密旨,王骥就将其收进了衣袋之中,并没有与在场众人分享的意思。

  众人正不知如何开口,就听王骥冷冷地对于谦说道:“于尚书,军队你已经顺利地带来了,陛下没说让您在前方指挥吧?那我就不留您了,您还是早些去南京上任吧。”

  于谦、王骥两人分属不同阵营,素来极为不和。既然大军的指挥权已经交接完成,于谦也不多留,便告辞离开了军营。

  目送着于谦离开,王骥的脸色总算好了不少。

  不要看朱祁钰行事荒诞不经,就觉得只有他一个人痛恨宣宗和三杨。

  其实朱祁镇和王骥的立场,和朱祁钰也并无太多本质区别。

  只不过朱祁镇和宣宗的父子感情深厚一点,所以朱祁镇愿意为尊者讳,平日里表现得不太明显。

  但政治立场是装不了的。宣宗和三杨极端厌战,从帝国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进行战略收缩,短短十年,好圣孙就把爷爷好容易拓展的攻势废了个一干二净。

  而朱祁镇、王振、王骥这都是强硬主战派,从朱祁镇亲政开始,一直都在力排众议,大举用兵,试图重征四方。

  结果费了吃奶的力气,好容易在西南的麓川给宣宗擦干净屁股,还没高兴两天,宣宗在北方埋下的祸患就彻底爆发了。

  这次倒好,连堂堂大明天子、正统皇帝,都给送出去了。

  所以,王骥看到于谦,才会气不打一处来。

  在王骥看来,土木堡之败,固然主要是因为朱祁镇瞎指挥造成的。但是山西军备废弛到了一种夸张的程度,山西的文武官员就完全没有责任吗?

  尤其是于谦,作为宣宗和三杨的亲信,巡抚山西十九年,一直到正统十三年才回京。结果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就发生了。

  接替于谦的下任山西巡抚总共才当了一年,总不能把山西军备废弛的责任,怪在那个倒霉蛋身上吧。

  王骥越想就越生气,于是客套了几句,便让石亨、刘永诚等人回营休息去。

  虽然现在石亨是侯爵,王骥是伯爵,但是一来王骥是主帅,官阶又高;二来石亨先后在山西打了两场大败仗,自觉理亏,底气不足。所以对王骥的怠慢,也不好多说什么。

  送走了众人,王骥命人去请保定伯梁、副总兵方瑛。

  然后王骥便闭目养神,细细思考自己将来的出路。

  对于王骥的立场,这次朱祁镇和朱祁钰两兄弟都判断错了。

  朱祁镇一直认为自己对王骥有知遇之恩,王骥必定会死心塌地地效忠于自己。

  巧的是,朱祁钰也是这么认为的。虽然继位之后,朱祁钰一直在给王骥加官晋爵,要钱给钱,要粮给粮,要兵给兵,没有丝毫亏待。但是从内心理性的角度来看,朱祁钰也觉得自己的示好没什么大用。

  朱祁镇和朱祁钰都是从人之常情出发,做出的判断。

  其实朱祁镇和朱祁钰的思路都没有问题,真正的问题出在王骥这里。

  朱祁镇在位里,喜欢把大臣往监狱里扔,朝中的重臣,很少有没进去过的。

  宣宗因为爱玩蛐蛐,被后世称为蛐蛐天子。按朱祁镇爱把大臣往监狱扔的毛病,后世应该称其为监狱天子才对。

  可惜朱祁镇叫门天子的名号实在太响亮,直接碾压了其他的备选称号。

  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大部分臣子对下狱之事,并不过多在意。但凡事都有例外,别人可以无所谓,但是王骥在乎。

  只不过以前的时候,王骥没的选。

  但是现在,新换上来一位皇帝,与之前的朱祁镇一样是强硬主战派,而且比朱祁镇更加痛恨昏庸误国的宣宗和三杨。

  这新皇帝的能力还比太上皇更强,不到半年时间,就打散了瓦剌,在北方给宣宗擦干净了屁股。

  王骥虽然远在贵州,但是门生故吏遍布朝堂,也能得到京城传来的消息。

  比如朱祁钰刚登基时,于谦提出从南京调陈友率一千精锐前往王骥军中,负责严密监视,防止王骥有所异动。

  但是此提议不仅被朱祁钰断然拒绝,而且还严厉呵斥了一番。

  事情虽然不大,但是很暖心。

  再说摸着良心讲,到目前为止,朱祁钰并没有丝毫亏待王骥的地方。

首节上一节148/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