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162节

  朱祁钰甩下大臣们,径直回到了自己的灵玉宫。

  大臣们无可奈何,只得散朝回家。

  用于乡试和会试的贡院,位于东城的明时坊,紧挨着明时坊草场。

  皇帝的新齐王府,内、外城墙全是由青砖垒成,点不着;府内的建筑全是由汉白玉堆砌,也点不着。

  但贡院就不一样了,建筑本身都是木质结构,还紧邻草场。

  依大臣们想来,我点不着齐王府也就算了,难道连区区贡院也点不着?

第308章 皇帝新建备灾亲军 静待元年第四场火

  如果摊上其他皇帝当政,大臣们给贡院点上一把火,出其不意烧死几十个学子,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小妙招。

  但是拿这招对付朱祁钰,就实在有点不够看了。

  朱祁钰并不比其他皇帝聪明。

  但与其他大明皇帝都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朱祁钰有极度严重的受害妄想症。整天里满脑子想的,都是大臣们会怎么对付自己。

  放火、落水、下药,这是对付皇帝的三大法宝,也是朱祁钰的重点防范对象。

  早在三月份开始,朱祁钰便命赵和王通,在营州卫、天策卫中各设三个备灾千户所,专门负责应急救灾事宜。

  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训练两支专门的灭火军队。

  营州卫的三个备灾千户所驻扎于西郊。

  天策卫的三个备灾千户所驻扎于东城的武定侯府、奉天都司衙门北侧。离贡院不到二里地,一旦贡院起火,一刻钟便能赶到。

  而且从八月十五开始,其中两个千户所已经移驻于贡院南面的盔甲厂。只要贡院里的学子喊一嗓子,不到一盏茶的功夫,灭火军队就可以到位。

  再加上贡院东侧紧临泡子河,只要人手充足,取水及时,多大的火都能轻易扑灭。

  大明的君臣就是现在这样,相互防备,相互算计,没有丝毫信任可言。

  朱祁钰虽然天天在家里玩女人,但也从未放松对京城内的布局。营州卫已经全部调遣出城,专一负责保卫西郊。

  京城之中,完全由同御马监四卫整合重组后的天策卫负责。

  如今守卫着原来王府、负责保护太妃的,是最初的那五千天策卫。

  朱祁钰之所以放心,是因为天策卫当年本就是汉王的护卫。汉王死后,天策卫被苦苦打压了二十年。

  如今汉王一家死的半个不剩。汉王府中旧人,能叫得出名号的,也就只剩下宣懿太妃了。

  所以朱祁钰相信,天策卫会用心保护太妃的。

  之前,朱祁钰派了三万锦衣卫移驻南京。

  之后,又充分利用起锦衣卫的侦缉职能,派出二十个千户所,前往山西各处驻守;另外甘肃、河套、辽东,各派出十个千户所。这一套调动下来,又有五万锦衣卫被送出了京城。

  明初就这点好,皇帝威权甚重。尤其是对于卫所兵,让你去哪你就得去哪,即使是锦衣卫,也没能力和皇帝讨价还价。

  当然了,朱祁钰还是非常人性化的,不愿意去边疆为皇帝侦察情报的,可以放弃锦衣卫身份,调去南京的普通上直亲卫。

  一番操作下来,北京城里也就剩下不到三万锦衣卫,其中还包括六个军匠千户所。

  这六个军匠千户所,被搬迁到了外城的西南角。朱祁钰将内廷和朝廷的军械制造衙门,集中设置于此处,以便于进一步整合。

  如此一来,城中的军队组成更加简单明了。

  这还是朱祁钰心怀仁慈了。当初也先围攻京师的时候,朱祁钰向勋贵们征调五千家丁,组成了一支新军。最终,朱祁钰并没有选择在战场上消耗掉这支新军。

  所以京城中,勋贵的家丁依旧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军事力量。

  不过不管怎么说,皇城内外,已经被朱祁钰牢牢地控制了起来。即使现在迎回太上皇,朱祁钰也有自信能掌控住局面。

  结束了朝会,大臣们回到京城,立时便不顾疲惫,前去英华殿面见皇太后。

  慈宁宫大火之后,到现在不过八个月时间,孙太后却像是老了三岁一样,这日子过得是要多不顺心,就有多不顺心。

  在听到朱祁钰的宠妃们相继怀孕的消息后,孙太后的心里洼凉洼凉的。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孙太后唯一能想到的反败为胜手段,就是从朱祁钰的生育能力下手,让朱祁钰断子绝孙,从而对上皇一脉投鼠忌器,不敢再下死手。

  历史上的景泰就是如此,自己的独子朱见济被上皇派害死,景泰反而不敢对上皇派下杀手了。

  因为若是朱祁镇一脉再绝了,那皇位可就要便宜襄王了。

  对于古人这个传统接代的观念,朱祁钰只能摇头叹息。

  反正现在上皇派已经彻底没办法阻挡朱祁钰了,接下来,其他宠妃还会不断地有喜讯传出。

  十五个宠妃,每人生两个,一共就是三十个皇子、公主。这一大群,足够让上皇派心态崩溃了。

  孙太后得知齐王妃怀孕的消息,假模假样地关心了一番。作为皇帝身边第一近臣,何宜给孙太后详细讲了一下皇帝的安排。

  孙太后听完之后,心儿彻底凉透:吴太妃和武定侯夫人亲自住在西郊照顾齐王妃,每一碗药,每一口食物,都要两人亲口尝过。

  就连接生稳婆,都早早定了下来,一个是武定侯的奶娘,一个是武定侯夫人的奶娘。想在接生时做手脚?皇帝早早就将这条路堵死了。

  最最关键的是,皇帝身边的人实在太少了。人越多就越乱,就越容易动手脚。人越少就越清晰明了,稍有异常,便会被发现。

  而且给齐王妃确诊喜脉的张院判,孙太后的亲信之一,当天便不明不白地死掉了。其他太医们也不傻,皇帝什么意思,这不是明明白白的吗,现在已经没人肯轻易出手了。

  毕竟张院判只是一个人死掉,并未连累家人。若是其他御医再给脸不要脸,那接下来就该是夷三族了。

  孙太后也是彻底抓狂了,事情为什么发展到了今天这个地步,说好的等皇帝住进紫禁城,各种任人摆弄呢?

  不等孙太后回过神来,陈循又通报了上午朝会的另一项内容,徐有贞上书建议太上皇下罪己诏,并主动由太上皇帝降为恭让皇帝。

  这下孙太后彻底无法忍受了,直接暴怒起身,向陈循喝道:“你自己说说,这是人臣之言吗?

  好好的太上皇帝,凭什么降为恭让皇帝?

  照们的意思,恭让皇帝是不是还要向当今皇帝磕头行礼啊?”

  陈循不卑不亢地回道:“太后请勿动怒,下罪己诏不算什么,当今天子已经下了两次罪己诏。

  太上皇有丧师之责,下一次罪己诏也在情理之中。

  至于由太上皇帝降为恭让皇帝,只是表达太上皇对天下臣民的愧疚。

  在礼仪上,依旧是当今圣上尊奉恭让皇帝。”

第309章 上皇居所最终确定 乡试开始皇帝出题

  内阁的大学士们,天生就是玩弄文字游戏的高手。

  不过孙太后经过这么多年的斗智斗勇,也不是好糊弄的。

  太上皇帝与恭让皇帝的区别,就算是京城的普通小老百姓都能分得清楚。

  孙太后为什么非要把朱祁镇的年号定为正统呢,因为人啊,从来都是越缺什么就越强调什么。

  孙氏抢了胡氏的后位,自己都知道自己缺乏正统性,所以才整天正统正统的不离口。

  如果把朱祁镇从太上皇帝降为恭让皇帝,就等于朱祁钰在推翻正统皇帝正统性道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所以孙氏是一定要垂死挣扎的。

  但陈循等人不理,就是坚持逼宫。

  所以当今朝廷就形成了很奇特的景观:顶级文臣们逼太上皇与皇太后,其他文臣逼皇帝。

  顶级文臣心向景泰,其他文臣心向正统。

  这就是朱祁钰提前建设专业灭火救灾军队的原因。

  大部分朝廷旧臣,要么是宣宗的门生,要么是正统的门生。

  只有景泰朝选出来的进士,才是真正的景泰门生。

  所以对这些未来的进士,一定要保护好,绝对不能让他们被活活烧死。

  至于给太上皇降位的事情,阁臣们只是通知给孙氏,并没有指望她会同意。

  朱祁钰从一开始,想要的就只有朱祁镇的亲笔诏书。

  宣宗有两个成年儿子在,实在没必要事事都问皇太后。

  接下来就是太上皇回京之后住哪里的问题,这才是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孙太后想要的答案,自然是乾清宫。

  但大臣们给出的答案,是南宫。

  太上皇有罪于国家,有愧于祖宗,有负于天下臣民。这就是内阁一切逻辑的根本出发点。

  一牵扯到太上皇有没有罪的问题,孙太后就不由自主地心虚了。

  不论在朝还是在野,只要是任何良知没有彻底泯灭的人,都明白太上皇是有罪之君。

  经过长达一个时辰的反复扯皮,孙太后终于认清了现实:想重建乾清宫,门儿都没有。

  想住坤宁宫,也不可以,坤宁宫是皇后住的地方。

  就两个选择,要么南宫,要么西苑。

  迫于无奈之下,孙太后打算选西苑。

  这个倒真不怪孙太后,孙太后想破脑袋也想不出,大明皇帝会易溶于水。更想不到西苑有个大名鼎鼎的小岛,名字叫做瀛台。

  陈循见孙太后想不开,轻声提醒道:“太后,南宫可是先帝登基前居住的太孙宫,如今太上皇居住南宫,也算是守着潜邸旧居了。

  再说太上皇最爱金碧辉煌的宫殿。

  南宫比皇帝居住的西郊恢宏壮丽百倍。

  太上皇一定是对南宫更满意的,还请太后多替上皇考虑吧。”

  一提到宣宗,孙太后便改了主意。

  最终,双方商量的结果,太上皇住南宫,太后住英华殿,周皇后和太子住坤宁宫,钱皇后由长春宫搬去南宫,与太上皇同住。

  至于降位的事情,双方也达成共识:由太上皇本人亲自决定。

  孙太后坚信朱祁镇一定不会答应,内阁坚信朱祁镇一定会答应。

  朱祁钰最淡定,怎么样都可以。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朱祁钰带着宠妃们在半山腰上一处露天温泉中,一边鸳鸯共浴,一边看月亮。

  比放羊的那一位,惬意了一百倍不止。

  不过泡着泡着,朱祁钰忽然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几位宠妃忙问缘由。

  朱祁钰苦笑道:“我也头疼啊,王骥这个人,也不知道他又在想些什么。根据最新的军报分析,二十天前,王骥便已经率大军开进到了亦集乃。

  我在怀疑,他是不是真的要把咱们那位太上皇迎回京城。

  反正这仗不论怎么打,也先两万多残兵败将,绝无可能战胜王骥那身经百战的十万大军。

  像石亨那样的屡战屡败,绝无可能发生在王骥身上。”

首节上一节162/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