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179节

  太上皇虽然现在成了国之罪人,但在位期间也称得上勤政。

  唯有当今天子,特立独行,空前绝后。

  五品以下的官员,基本就没有见到皇帝的机会。

  五品以上的官员,有资格上朝,一年只能见到皇帝两三次。

  像内阁学士、六部尚书这些重臣,很多时候也是大半个月才能见一次皇帝。

  皇帝现在只负责制定大政方针,对于政策的具体实施,基本上完全交给了相关衙门。

  所以,陈循也不是很了解皇帝最近都在想什么。

  至于太上皇回京之后,是软禁幽居,闭门不出;还是能随意走动,自由接见大臣,陈循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于是陈循转头看王文,王文转头看黄溥,黄溥转头看何宜。

  经过一顿相互甩锅,何宜又成了最终接锅的那一个倒霉蛋。

  何宜只得硬着头皮向孙氏回道:“启禀太后,圣上已经言明,太上皇居于南宫,可以随意走动,四处巡幸,也可以自由召见大臣,接受百官朝贺。”

  孙太后闻言,面色稍霁。太上皇竟然没被软禁,这已经大大超出了预期。

  作为让步,恭让皇帝就恭让皇帝吧。

  孙氏替朱祁钰设身处地地想想,作为当今天子,头上还顶着个太上皇帝,也确实有些难以忍受。

  换成谁,谁都不愿意明明当了皇帝,却还要天天下跪,去朝拜前任皇帝。

  于是孙太后点点头,默认了将太上皇降为恭让皇帝的决议,然后便继续问道:“南宫由谁负责管理?”

  何宜回道:“圣上旨意,由服侍太上皇多年的兴安,负责总管南宫。由金英掌管尚膳监,陈祥任文华殿总管太监。”

  孙太后闻言,满意地点点头。金英、兴安、陈祥三人之前都去了南方监军,如今才刚刚回京。

  其中金英、兴安都是实打实的自家亲信,陈祥也是知根知底的老人了。朱祁钰命兴安总管南宫,等于给了太上皇极大的安全保障和人身自由。

  金英掌管尚膳监,那太上皇的饮食安全也就有了保障。

  陈祥任文华殿总管,便于太上皇参知政事。

  如此一来,孙太后便彻底释然了,一个‘恭让皇帝’的名号,换来这么多实实在在的利益,也算不亏。

  朱祁钰还算比较良心了,毕竟就算他什么都不给,直接硬来,上皇一派也没有什么办法。

  如今双方互让一步,各取所需,也算是保留了各自的体面。

  了了一桩心事的孙太后,放松下来,开始带着好奇之心去审视何宜。

  在场一众六七十岁的股肱重臣,却将话事之责推给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后生,倒真是有些意思。

  不过别人都可以说何宜的晋升速度太快,唯独孙太后不能说。

  因为土木堡之变的消息刚一传回京城,孙太后就抢着将商辂、彭时晋升为翰林学士,入阁参与机务。

  所以孙太后将彭时提拔为翰林学士,朱祁钰将何宜提拔为右春坊大学士。

  彭时是正统十三年的状元,何宜是正统十三年的二甲进士。

  都是超拔,大家都一样,孙太后和朱祁钰之间谁也不用数落谁。

  孙太后打量了一会,才向何宜问道:“何爱卿,你成亲了吗?”

  何宜回道:“有劳太后下问,微臣年前刚刚定亲,这个月就要完婚。”

  “哦?定的是哪家姑娘?”

  何宜笑道:“回太后,是由齐王妃作媒,定了安国公的女儿。”

  孙太后闻言,倒吸一口凉气。皇帝可真是敢想敢干,安国公的小女儿年方二八,是勋贵家族中大名鼎鼎的美人。徐亨更是将这个女儿视若珍宝,宠溺备至。

  这位徐姑娘眼光可是高的很,多少重臣、勋贵前去为子侄提亲,安国公都没有应承。怎么突然就不声不响地被何宜娶到手了。

  孙太后不明白这几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不知道朱祁钰已经和徐亨长子徐贤结成了儿女亲家,所以才会觉得奇怪。

  实际上却特别简单,吴太妃和林香玉把安国公一家请到齐王府,先安排何宜露了个脸,然后吃午饭时顺带提出亲事。

  徐家姑娘当场就默认了,安国公徐亨更是笑得合不拢嘴。

  按正常情况,大部分人中进士至少也要到三四十岁。

  二十多岁中进士的,都是极少数。

  二十出头中进士,同时又没有成过亲的,简直就是凤毛麟角。

  大明三年产出一届进士,一届进士里能不能有一个这样的青年才俊,都是个大大的问题。

  一旦真出了这样的青年才俊,等着被重臣和勋贵们哄抢就完事了。

  也就是何宜硬耗着不肯轻易成婚,不然早被抢夺了几百遍了。

  林香玉替何宜提亲的那一刻,徐亨顿时就飘飘然了,瞬间感觉人生到达了巅峰:自己是国公,自己孙女是未来的皇后,自己的儿子是未来的国丈,自己的女婿是未来的帝师兼宰辅。

  二三十年之后,安国公府将是何等的辉煌!

  两年之前在新君身上压下重注,如今获得难以想象的回报。

  从朱祁钰的角度来说,则是通过联姻的方式,将徐亨与何宜彻底绑定到自己的战车上。并且为自己的嫡长子安排好了稳固的班底。

  但这不是结束,后面朱祁钰还会持续加码,将更多人绑定为太子党。

  朱祁钰不像别的皇帝,会怕将来的太子夺权。别人都想着一直当皇帝当到死,生怕太子羽翼丰满,与皇帝分庭抗礼,甚至‘提前接班’。

  而朱祁钰则是早就不想干了,巴不得赶紧把皇位交给下一代,然后自己逍遥快活去。

  当然,这些孙太后理解不了,孙太后只知道朱祁钰不够狠,傻傻地给了太上皇极大的自由。

  毕竟宣宗和太上皇两代人经营了二十多年,如果太上皇还能参知政事,最后形成二圣亲尊,甚至是由太上皇翻盘复辟,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陈循等人看到孙太后面色转喜,又连忙将迎接太上皇的具体礼仪原原本本讲了一遍。

  孙太后听说朝廷会以最高规格迎接太上皇回京,并且按照之前的约定,全程由靖远伯王骥、宁阳侯陈懋陪同护送,便更加喜悦。

  至此,迎驾一事,在孙太后这里正式通过,彻底形成了定论。

第336章 王骥军秋风扫落叶 纳哈出绝地求生机

  大臣们和孙太后谈妥之后,俱都如释重负,很快便辞别太后,各自散朝回家了。

  接下来就是长达半个月的假期,可以好好放松放松了。

  晚饭之前,消息便传到了朱祁钰这里。

  朱祁钰是同样的感觉,如释重负,心中一块大石落了地。

  到底是‘太上皇帝’,还是‘恭让皇帝’,对朱祁钰来说区别极大。

  就像嘉靖非要和群臣争议他亲爹是不是皇帝一样,卡着朱祁镇回京的当口,是朱祁钰将自己的大兄剥夺太上皇帝尊号,降为恭让皇帝的唯一机会。

  如今的朱祁镇,吃了大苦,遭了老罪,所以一心想的,就是赶紧回京。只要能平安回到北京,回到皇城,一切都好谈。

  如果等朱祁镇回京安顿好,休养上一年半载,慢慢缓过劲儿来。上皇派的大臣们有了主心骨,也彻底回过神来,再想让朱祁镇降位,无异于痴人说梦。那时候他不暗中联络朝臣复辟,就算烧了高香了。

  朱祁钰关注的焦点,始终都在争夺大义名分上。如今让朱祁镇降位的提议彻底通过,自己又往前走了一大步。

  只要‘太监曹吉祥起兵造反’这一千古奇葩事件按时出现,到时候朱祁钰便可以顺理成章地将朱祁镇软禁起来,隔绝于南宫。

  恭让皇帝联络太监起兵造反,谋求复辟,人证物证俱在,这下朝野总没有话说了吧。

  想到曹吉祥,朱祁钰又开始发愁了。该给这位神奇的太监安排个什么差事呢?

  按照历史,让曹吉祥去提督京营?那肯定不行,五军营和三千营现在都在南京,北京的骁骑营、神机营可容不得上皇派进去掺和。

  御马监也绝对不能让上皇派去碰。只给个司礼监秉笔太监,又实在说不过去。

  曹吉祥在东南监军,平定民变,是真的立功了。至少在公开层面,不得不大加封赏。

  接下来的半个月,朱祁钰便一直在侍候宠妃与思考朝局中度过。

  ……

  正月十六,帖良古惕。

  王骥率领十万大军,一路烧杀,已经攻入了也先统治的西瓦剌的腹地。

  现在瓦剌被分割成了两部分,西面被也先和伯颜帖木儿占据,东部被阿剌占据。

  阿剌是朱祁钰亲自册封的瓦剌大汗,名正言顺。

  也先却不肯承认阿剌,不过也无暇去和阿剌较真。

  由于受到了朱祁钰的密令,阿剌也率属下精锐躲得远远的,完全不参与也先和王骥的这场战争。

  大明派出的两批使臣,此时李贤与李实正在也先的大营。

  而岳正、陈鉴则留在王骥军中。

  这又是朱祁钰特意的安排,先让岳正、陈鉴以参赞军务的身份,随着王骥大军捞点军功,积累一下资历。

  等也先所部彻底屈服,同意送还太上皇之后,岳正、陈鉴再过去迎驾。

  就在王骥大军节节胜利之时,纳哈出作为特使,再次前来求和。

  这一回也先是真的受不住了,王骥也不分兵,就这样将大军聚在一起,见草就烧,见人就杀,见牛羊马匹就抢。

  十万明军精锐聚在一起,也先想偷袭没有机会,想各个击破更不可能。

  任由明军这样烧下去,战马吃什么?牛羊吃什么?

  如果牛羊和战马都饿死了,那部族还怎么维系?

  再说冬季天寒地冻、食物稀少。战马都瘦了一大圈,在此情况下,瓦剌骑兵根本就没办法和补给充沛的明军精锐正面作战。

  而也先所部,实在是熬不到春暖开、水草丰沛的那一天了。

  事情变成了死局,穷则思变。

  也先的部下们,已经动起了别的心思。

  此次纳哈出前来,除了明面上替也先讲和外,再就是替部分瓦剌贵族探听大明方面的口风。

  也先之后,由谁继任首领,这需要大明给出明确的态度。

  不然大家好容易发动政变,把也先弄下台,然后推举了新的首领。结果大明不承认新首领,还要继续打,那乐子岂不闹大了。难道还要紧接着二次政变,再另推一名新首领?

  所以在摒退旁人,只剩下王骥、梁、方瑛,以及岳正、陈鉴的情况下,双方开始了最关键的会谈。

  纳哈出没见过岳正、陈鉴,便率先向王骥问道:“靖远伯,这两位是?”

  王骥回道:“这两位分别是礼部郎中岳正、兵部郎中陈鉴,都是大明天子的亲信近臣,也是奉命前来迎接太上皇的钦差。有全权代表大明皇帝与贵使谈判的资格。”

  纳哈出好奇地问道:“那已经到达我部的两位使臣呢,他们不是代表皇帝来谈判的吗?为什么皇帝派出了两支使团?”

  王骥解释道:“局势是在不断变化的,那两位使臣出发的早,后面朝廷有了新的变动,自然会再派出新的使团,前来贯彻皇帝新的策略。

  贵使不必犹疑,只需以眼前这两位使臣的承诺为准即可。”

  纳哈出点点头,王骥与蒙元诸部打了很多年的仗,素有威望。王骥说的话,还是很有份量的。

  于是纳哈出直接进入了正题:“敢问靖远伯与两位钦差,如果我部贵族与将领联合起来,强制太师退位,并且由太师次子阿失帖木儿继任首领,不知大明可肯罢兵言和?”

  王骥不想回答这个问题,便扭头看向岳正。

首节上一节179/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