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180节

  糜竺目光闪烁:“元龙不准备做些什么吗?”

  陈登沉吟:“我如今只是徐州的典农校尉,又能做些什么?”

  糜竺意有所指:“我听闻刘备的麾下大将关羽、张飞、太史慈等人都去了陈国。元龙世之英才,善于兵事,何不也暗中去趟陈国?”

  陈登闻言一动。

  以陈登如今的地位,若是跟着丹阳兵去打淮南,丹阳兵武将肯定不会理会陈登,陶谦亦不相信陈登有兵事方面的才能。

  而陈登奉陈之命在徐州藏拙,同样也不能轻易显示出兵事方面的才能。

  但如果暗中去陈国,不仅能帮到刘备,还能一展所学!

  “谢子仲兄提醒,我得回去跟父亲商议一阵。”陈登向糜竺拱手道别,匆匆返回了府邸。

  一见到陈,陈登就将要去陈国助刘备对抗袁术的想法道出。

  “元龙,你可知你这一去,不仅会让下邳陈氏跟袁术结死仇,还可能引起陶恭祖的猜忌。”

  “为了刘备,值得吗?”

  陈静静的看着眼前的嫡长子。

  对应陈而言,天下怎么乱都无所谓,只要乱不到下邳就行。

  明哲保身,是陈的处世之道。

  以陈的想法,陈登可以结交刘备,但不能因为结交刘备而给家族带来祸事。

  然而,陈登却不这样想。

  有湖海之气的陈登,向来喜欢无拘无束,不喜欢被家族的事束缚。

  “父亲,常言道:三十而立。”

  “孩儿今年二十八了,却依旧一事无成。”

  “我自幼苦学兵法,但一直都没有用武之地。”

  “北海郑显谋比我小几岁,如今已经是青州别驾,权谋兵道令对手不敢小觑,这才是大丈夫的活法。”

  “请父亲准许!”

  陈登以头叩地,言语坚定。

  气氛忽然变得微妙,空气仿佛也因为这微妙的气氛而变得有些凝滞。

  但陈登没有如往常一般放弃,而是坚定的保持了恳请的姿态。

  良久。

  紧张的气氛忽然一散,陈的嘴角泛起一丝笑容:“既然想去,那就去吧。”

  陈登抬头,惊愕的看向陈:“父亲,你同意了?”

  陈眼神深邃,令人难以看清内心的真实想法:“老夫只是同意你去陈国休个假,记得早些回来。”

  这饱含深意的话,陈登没怎么听进去,只是惊喜再拜:“孩儿拜谢父亲!”

  看着兴奋离去的陈登,陈挥了挥手,让躲在帷幕后的次子陈应近前:“应儿,偷听了你父兄的话,可有什么想法?”

  陈应还未及冠,疑惑问道:“父亲,你一开始不想兄长去陈国,怎么忽然又改口了?”

  对于小儿子,陈的耐心似乎更多一些:“应儿,你兄长湖海之气太重,身为陈氏嫡长子却不喜欢被家族事束缚。”

  “倘若事事都由你兄长随心所欲,下邳陈氏早就败亡了。”

  “一开始的拒绝,只是想让你兄长断了临时产生的念头;之后的同意,是因为老夫看到了你兄长的决意。”

  “他毕竟是下邳陈氏的嫡长子,璞玉虽好,但唯有打磨之后才能成为真正的稀世奇珍。”

  “希望这次去陈国,你兄长能真正有所领悟,何为家族!”

  陈应似懂非懂,但这内心对陈登却多了几分羡慕。

  ......

  济北国。

  鲍信将刘备的传信递给来作客的的曹操。

  曹操扫了一眼,又将信递给了身边略显清瘦的青年儒士。

  青年儒士正是荀举荐的颍川俊杰戏志才,善于谋划而深得曹操喜爱,时常带在身边。

  这次来济北国作客,曹操也将戏志才一并带来了。

  “没想到刘使君竟然要跟袁术断交绝盟、不死不休,袁术这次是彻底惹怒刘备了。”鲍信感慨道。

  曹操轻嘲一声:“袁术小儿,还是一如既往的贪图小利啊。刘玄德不惜得罪本初也要替袁术守住豫州,结果袁术不仅背盟,竟然还要截杀青州的勤王兵。”

  “孤傲自矜的人,脑子一向不太正常。”

  袁术要撤兵,这理由可以有很多。

  但遣人截杀青州的勤王兵,但凡是个正常人都不可能有这样愚蠢的举动。

  鲍信不屑道:“估计是袁术认为,反正洛阳撤兵已经得罪了刘使君,不如将刘使君的青州勤王兵杀了,还能假托其死于李、郭汜之手。”

  曹操轻轻捋髯,看向戏志才,有考校之意:“青州如今很缺粮,刘玄德却要跟袁术断交绝盟、不死不休,志才以为,这是否是刘玄德虚张声势?”

  戏志才仔细琢磨信中内容。

  良久,戏志才的眼神中多了笃信之色:“明公,刘青州要跟袁术不死不休,跟青州是否缺粮并没有绝对的关联。”

  曹操来了兴致:“志才为何这般肯定?这青州缺粮,就不能妄动刀兵,不能出兵又如何跟袁术不死不休?”

  戏志才笑道:“春秋策士游说诸国时,游说之辞往往是委婉巧妙、典雅从容,看似彬彬有礼,实则暗藏锋芒。既可以依礼而论,用道义的力量令人折服;亦可以直率有力,以鞭辟入里的分析,析之以礼、陈之以势、诱之以利。”

  “而战国策士的游说之辞,侧重于纵横驰骋,辩丽恣肆而又浅显生动。这些说辞看似在虚张声势,但听起来往往又慷慨激昂。”

  “昔日在颍川的时候,我曾跟出游到颍川的北海郑显谋辩论过,此人辩才堪称无双,将春秋策士和战国策士的优点集于一身。”

  “再观郑显谋在青州的谋划,不论是解决青州内部的隐患,还是解决青州外部的隐患,几乎都是以辩术为主。”

  “换而言之,郑显谋一直都在用辩术周旋于青州内外各方势力,或是以春秋大义道理,或是以战国纵横学说,一直都在借力打力!”

  “刘备要跟袁术不死不休,根本就不需要青州再派出一兵一卒。”

  “只需要将反对袁术的势力整合在一起,就足以对付袁术!”

  戏志才踱步遥指:“南阳本属荆州,但袁术却在南阳郡横征暴敛,不服荆州刺史刘表监督约束,袁术和刘表之间早已结怨。”

  “青州的勤王兵中,本有徐州刺史的三千丹阳兵,如今遭到袁术截杀,陶谦定然不会忍让。而刘备又素来跟陶谦交好,刘备既然选择了跟袁术断交绝盟,陶谦也同样会跟袁术断交绝盟。”

  “豫州的陈王刘宠,在豫州向来不尊天子以外任何人的号令,即便是上任豫州刺史孔也不能号令陈王半分。而陈王刘宠又跟刘青州交好,更是出借了钱粮武器给刘青州的部将,击杀了豫州刺史周喁。袁术想执掌豫州,陈王就是最大的敌人。”

  “丹阳太守周昕和九江太守周昂,本就奉袁冀州之命争抢豫州,如今没了刘青州的阻拦,他们肯定会再次进攻袁术。”

  “刘表、陶谦、刘宠、周昕和周昂,单这五人就不得不让袁术分兵应对。”

  “而袁术最大的敌人袁冀州,肯定也不会放弃这个打击袁术的机会。”

  “袁术不明大势,看似只得罪了刘青州一个,实际上他已经是四面皆敌了!”

  “不得不惊叹郑显谋布局的深远,早在跟袁术结盟的时候,他就已经准备了袁术背盟时的应对之策”

  曹操抚掌大笑:“志才能将郑显谋的布局分析到这个程度,亦是不逊于人了。”

  “袁公路太骄傲了,自以为兵多将广,又出身汝南袁氏,这天下就可以任他摘取了。”

  “看似强大,实则羸弱,不过一冢中枯骨罢了!”

  鲍信亦是惊叹戏志才的才智。

  戏志才又道:“明公,你是时候回东武阳整军备战了。”

  曹操顿时敛容:“整军备战?莫非志才要让我出兵助刘玄德?”

第172章 奇谋论势,袁曹布局兖豫

  在荀替曹操谋划的大势中,就有趁着袁术北上的机会立足兖州、然后兵进颍川立足的谋划。

  其中亦提到让曹操有机会可以跟刘备结盟、接应洛阳的卢植。

  但,世事无常,乾坤难测。

  荀虽然料到了袁术会自洛阳撤兵、回豫州跟袁绍争锋,但却没料到卢植会孤身西入长安、助董卓乱关东。

  面对曹操的询问,戏志才轻轻摇了摇头:“不是出兵助刘青州,而是出兵助袁冀州。”

  “刘青州已经布局,荆、徐、豫、兖、冀、幽,六州势力皆会因为袁术而被迫介入。”

  “幽州大司马立场不明,但常山国的公孙瓒极有可能再夺邺城,为了抵挡公孙瓒,袁冀州南面的兵力部署不会太多。”

  “倘若黑山贼响应袁术,东郡的王肱是挡不住的。”

  “而王肱一旦身死,袁冀州腹背受敌,明公就有了进兵东郡的机会。”

  “待击退黑山贼和袁术,明公以抵挡西凉兵东进为由,请袁冀州、刘青州共同保举明公为颍川太守。”

  “而刘岱见明公不占东郡,也不会反对!”

  “如此一来,明公不仅不用介入袁冀州跟公孙瓒之间的争斗,也不用介入刘岱跟张邈之间的争斗。”

  “即便没有朝廷的正式任命,有袁冀州和刘青州的保荐,再有颍川士族的支持,明公亦能立足颍川。”

  曹操迟疑:“倘若王肱死了,刘岱在青州的势力就会锐减。陈留张邈、济北鲍信都跟曹某是至交,泰山太守应劭又跟刘岱有仇。”

  “山阳太守袁遗、济阴太守袁叙又是本初族人,曹某亦可趁机助本初执掌兖州,岂不是比去颍川更有益?”

  颍川郡虽然好,但相对于整个兖州,还是太小了。

  兖州本是九州之一,四冲六达,齐鲁咽喉,战略地位堪比汉高祖的关东和汉光武帝的河内,是可以成就大业的根本之地。

  曹操以前没有多余的想法,是因为兖州势力太多,兖州八郡国外加一个刺史,九个势力互相争斗。

  但随着时局变化,兖州的势力已经渐渐的对曹操有了优势。

  王肱一死,曹操入主东郡,张邈、鲍信、袁遗、袁叙都可以偏向曹操,而跟刘岱有仇的应劭同样有支持曹操的可能。

  鲍信有些兴奋:“若有孟德执掌兖州,整合兖州八郡国的力量,足以再讨一次董卓了。”

  戏志才目光灼灼:“明公若得兖州,就等于扼住了齐鲁咽喉,刘青州又岂会容忍卧榻之侧有他人鼾睡?”

  “应劭跟青州关系匪浅,刘岱又是青州人,倘若逼得太狠让刘岱转而依附青州,明公不仅得不到兖州,还会得罪刘青州,亦可能会引起袁冀州的不满。”

  “张邈此人,虽然跟明公是挚友,但他不是一个会久居人下的。”

  “明公若要执掌兖州,岂不是断了张邈的晋升之路?若断挚友前程,明公又如何能让张邈心服呢?”

  “外有强敌,内有不服,明公纵然得了兖州,也只能如无根之萍、随波逐流。只要败上一阵,这兖州就容不下明公了。”

  “而取颍川为基,则可如青州一般以静制动、借力打力,让天下大势为我所用。”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戏志才寥寥数语,再次向曹操阐述立足兖州和立足颍川的利弊。

  曹操沉默。

  戏志才的话虽然有道理,但曹操并不认为张邈会因为自己执掌兖州就会心有不服。

首节上一节180/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