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2节

  “什么情况?”徐琦喝问。

  徐琦在后方,尚不清楚这忽然的变故。

  来得早的黄巾小卒惊惧回答:“渠帅,那个县尉说,山中藏了两千多兵马。然后这群县兵,都兴奋起来了。”

  “两千多兵马?高唐县哪来的两千多兵马?”徐琦感受到了冒犯,眼神不善的盯着黄巾小卒。

  小卒慌道:“渠帅,小人不敢欺瞒,那县尉的确说这山中藏了两千余人,说是平原相的兵。”

  徐琦默然。

  良久,徐琦的眼神渐渐变得阴沉:“又是平原相陈纪那老匹夫,本帅记住你了,退!”

  徐琦不敢去验证真假。

  高唐县的县兵恢复了士气,再正面应战是很吃亏的。

  徐琦虽然没学过什么兵法,但也知道受惊的虎狼反而是最好击杀的。

  “哈哈,贼兵退了!”刘备喜极而笑。

  张飞拖起蛇矛,战意昂昂,呼道:“大哥,我去追他们!”

  追?

  就一个援兵,还追什么追!

  “穷寇莫追!”

  刘备扫了一眼四周,见县兵们在黄巾退去后都纷纷松了一口气,知道这士气也没办法继续追敌。

  “郑都尉,陈相如今可好?”刘备凑了过来。

  贼兵退去,刘备心情极好。

  虽然这一次中了埋伏,但官兵损伤不多,这已经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郑平轻笑不语。

  当着刘备的面,郑平将伪装一一卸去。

  看着眼前凶神恶煞的刀疤脸武将,如变戏法似的变成了一个布衣纶巾、容貌俊逸的青年士子,刘备整个人都是呆的。

  整了整衣襟,郑平拱手作揖:“北海郑平,有礼了。”

  “先生不是平原郡的讨贼都尉?”刘备尚未反应过来。

  郑平轻笑:“贼兵来得太快,我又来不及避开,只能使诈!所幸贼兵愚笨,将其瞒了过去。”

  刘备默然,见过使诈的,没见过这般使诈的。

  不仅诈称有兵马,连身份都是诈称的!

  更离谱的是,居然还随身带了使诈的旗帜、皮甲、刀疤……

  “先生胆魄,令人钦佩。”刘备由衷而道:“先生这手段,不是第一次用了吧?”

  郑平微微点头:“世道混乱,我又孤身出游各郡,不会点手段,可活不到现在。此间事已了,我也该回乡了。”

  “先生且慢!”刘备急忙拦住,拱手长揖:“先生胆魄过人,又颇懂行军士气,必是才俊智士!备斗胆,请先生助我扫平高唐县的黄巾贼,还一县百姓安宁!”

  郑平没有回礼,静静的看着长揖的刘备:“刘县尉,恕我直言。你只是高唐县的一个小小县尉,钱粮都得归县令管,你扫不平高唐县的黄巾贼。”

  刘备疑惑:“先生此话何意?我身为高唐县县尉,只需负责除贼兵事,钱粮一事自有县令和县丞负责。县令县尉县丞各司其职,再有先生助我,何愁不能扫平高唐县的黄巾贼?”

  郑平摇头:“刘县尉,问你一个简单的问题吧,你会杀黄巾降卒吗?”

  刘备不假思索地道:“黄巾贼既然降了,自然是不能杀的,否则剩下的黄巾贼必定会拼死反抗。”

  郑平又道:“那这高唐县,有多少粮食可以提供给降卒呢?刘县尉算过吗?”

  刘备顿时愣住:“钱粮都归县丞管,我确实不知,但高唐县应该是有多余的粮食可以......”

  说到最后,刘备的语气也越来越低,显然这话刘备自己都不能确信。

  郑平拱手一礼,辞别道:“倘若刘县尉能当上高唐令,可来北海郡高密县寻我!”

  顿了顿,郑平又提醒道:“黄巾贼肆虐,往往都跟县中人有勾结,刘县尉可要当心了。”

  刘备内心一震,拱手道:“不知到了高密县,我该如何寻访先生?”

  “家父讳玄,表字康成,刘县尉到了高密县,一问便知。”郑平转身即走。

第3章 青州祸事,郑平策论黄巾

  刘备看向渐行渐远的郑平,不由感慨:“竟是北海康成公之子,真乃奇士也!”

  这时,关羽和张飞跟了上来。

  “大哥,郑都尉怎么离开了?”关羽眯着丹凤眼,颇有些疑惑。

  “郑先生之事,容后再议!”刘备微微敛容:“这次我们中了黄巾贼的埋伏,必有奸人通敌。”

  虽然疑惑“郑都尉”怎么变成了“郑先生”,但关羽和张飞识趣的没有多问。

  而奸人通敌,则让关羽和张飞十分的恼怒。

  关羽眼中饱含杀意:“大哥说得对,这次我们本来是去奇袭黄巾贼的营地的,却被黄巾贼半道埋伏。若无奸人告密,黄巾贼怎么可能提前部署?”

  张飞大怒:“俺也是这般认为!怪不得前几任县尉都死了,敢情这其中还有猫腻。”

  刘备闭眼静思片刻,嘱咐道:“云长,你亲自去趟平原,将此事告知陈相。另外,再向陈相打听一个人。”

  关羽点头:“大哥想打听谁?”

  刘备看向郑平离去的方向,语气凝重:“北海康成公之子,郑平!”

  .....

  另一边。

  郑平辞别刘备后,继续踏上了返回高密县的行程。

  今日偶遇刘备,见识了刘备的权谋机变、待人接物以及当前志向后,郑平心中的热血又渐渐沸腾了。

  天下间的人杰,刘备绝对算得上一个。

  起于微末,一生飘摇,在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的双重压力下,硬生生的拼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江山社稷,续汉四十三年。

  跟大部分的士人一样,郑平一开始着眼的目光,都在袁绍、曹操等公卿身上。

  倒不是郑平不清楚史书的记载,而是郑平依旧怀有史书记载可能跟穿越的这个世界有出入的想法。

  毕竟史书只能参考,不能偏执的认为那就是真实。

  倘若能辅佐最强者,结束乱世就会更快。

  如同西汉末年,刘秀一枝独秀,二十八岁白手起家,三十一岁称帝建立东汉,用十一年的时间就平定天下,结束了乱世。

  因此郑平才会在十六岁的时候出游诸州郡,遍识天下雄才。

  少读万卷书,当行万里路。

  道听途说可能是假,亲身见闻方能定真。

  但结果却令郑平心寒。

  如史书记载的一般,优柔寡断的袁绍、多疑成性的曹操、轻而无备的孙坚.....

  没有一个符合郑平对明主的要求!

  至于刘备……

  虽然刘备符合郑平对明主的要求,但命途多舛,前途未卜。

  因此郑平一开始并未去考虑刘备。

  即便在刘备有求贤之意时,郑平也没有立即回答,而是给了刘备一个求贤的下限。

  县尉,是没资格求贤的。

  想求贤,至少得是县令一级。

  而且得是县令,不是县长!

  县满万户者,其长官称令,不满者称长。

  以高唐县的户口和田地,认真治理,是可以打造一支千人规模的精兵的。

  这是郑平的最低要求了。

  想在这乱世中称雄,唯有执掌一县军政,才有施展羽翼的可能。

  若是颠沛流离,只能以客将或伪职的身份托庇于诸州郡牧守,是难以抢得大势的。

  正因如此,郑平才会提醒刘备黄巾贼可能跟县中人有勾结。

  以刘备的权谋机变,自是能领悟郑平的用意。

  自高唐入高密,郑平一路有惊无险的回到了故居。

  得知出游四年的次子平安归来,一向沉稳的郑玄,连著书的平和心情都没有了。

  “显谋,这一路,可有收获?”

  郑玄今年六十有三,虽然两鬓斑白、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但身材硬朗、精神矍铄。

  千言万语,在见到郑平的一瞬间,却又化作了一句对郑平出游的简单询问。

  言语虽然简单,却自有慈父深情在。

  郑平笑而答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

  郑玄捋了捋美髯,欣慰道:“《老子》有言: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磨砺四年,显谋锐气内敛,更有古之贤士之风了。”

  “这次回来后,就留在家中随你兄长一道研读经书。”

  “再过三年,就可以举孝廉了。”

  “你的婚事,也该考虑了。”

  “北海孔文举有一女,已经到了及笄之龄。知书达礼,颇为贤淑,若显谋有意,为父便寻人说媒。”

  郑平却是摇头道:“父亲,不论是跟兄长研读经书,还是婚事,都不是暂时要考虑的。青州即将有祸事,父亲要早作准备。”

  郑玄一愣:“青州殷实,军革尚众,焦使君亦是此间名仕,何来的祸事?”

  郑平轻轻摇头:“焦和好立虚誉,清谈高论。吟诗作赋,注解诗文,或许有些才能,但要牧守青州,却是青州的不幸。”

  见郑平直呼焦和之名,又对焦和言语鄙视,郑玄连忙提醒:“显谋,这话可不能在外人跟前提及!青州黄巾不是一时之患,焦刺史要扫平黄巾,也是需要时间的。”

  “父亲,你太乐观了!”郑平对焦和心存鄙夷:“我回来的途中,曾多次遇见黄巾劫掠城邑。但各郡县官兵,少有能击贼的。”

  “甚至还有县中官吏,勾结黄巾贼清除异己,劫杀过往行商。”

  “焦和身为刺史,有监察郡县官吏职权,却赏罚不明,崇信巫祝,军政诸事,竟然要询问巫祝才能决断。”

  “真是可笑至极!”

  “今年的青州,雨水奇少,倘若旱灾持续,几乎可以预料今年的秋收,将会何等的凄惨!”

  “百姓无存粮,官府又征税,昔日张角旧事,恐将在青州再度上演!”

首节上一节2/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