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208节

  “传国玉玺,受命于天,有传国玉玺在手的使君,必然能讨董成功、迎天子东归,这才是使君要修建广固城的真正原因。”

  郑平一个天命,一个天怒,煞有介事。

  曹嵩听得心惊,不由暗暗琢磨权衡。

  良久。

  曹嵩蹙眉凝声:“老夫听闻,刘使君跟卢尚书已经反目,不知是真是假?”

  郑平哈哈大笑:“老太公,这不过是使君跟子干叔父一明一暗,用来对付董卓的布计罢了。”

  “若非如此,使君又岂会笃信可以迎奉天子东归?”

  “若非如此,我又岂会去考虑如何在建设广固城中获利?”

  “虽然我是青州别驾,但我亦是北海郑氏之子。”

  “常言道,肥水不流外人田。这钱郑氏能赚,为何要便宜他人呢?”

  曹嵩逐渐心动:“若要获利,自然得以屋田地契为主,尤其是天子宫殿附近的屋田地契最为贵重。”

  “刘使君要避嫌,现在肯定不能去修建宫殿,但贤侄是青州别驾,必然清楚这宫殿的选址。”

  “只要将这宫殿周围的屋田地契都买下来,待天子迁都后,这王公贵胄公卿百官就只能从贤侄手中购买屋田地契。”

  “这些人都不差钱!”

  “其利润何止千倍万倍啊!”

  郑平不由暗暗惊叹。

  曹嵩不愧是能贪墨巨资后还能全身而退的人。

  贪墨是曹嵩积累原始钱财的手段,这善于置换利益才是曹嵩最大的本事。

  估计花钱买太尉的曹嵩,肯定还用这太尉给自己谋了更多的利益。

  见曹嵩上钩,郑平连忙起身道谢:“小侄拜谢老太公指点。家父近日跟陈留文礼公在临淄城以文会友,老太公若有意,可前往临淄城一会。”

  “小侄就不多叨扰了。”

  曹嵩也不挽留。

  礼送郑平离开后,曹嵩的小眼神瞬间一变:“阿德,立即抽掉机敏的仆从去青州,务必将郑显谋今日说的打探清楚了。”

  “倘若北海郑氏开始买地,即刻回报。”

  曹德疑惑道:“父亲,为何不直接问那郑平,天子的宫殿会规划在什么地方?”

  曹嵩冷笑:“这郑显谋说话,十句话八句都在遮掩,可信但不可全信。万一他给老夫说个错误的位置,然后他去买最赚钱的位置,老夫岂不是亏了钱还得感谢他?”

  “他是青州别驾,这卖地的收入肯定有他的功劳政绩,老夫花巨资买了普通的地契,他岂不是乐得如此?”

  曹德更是不解:“那万一这广固城本身就是个谎言呢?倘若刘备到时候不修建广固城了,我们岂不是亏得更多?”

  曹嵩捋了捋短髯,训导道:“阿德,这买卖地契,要学会看这天下形势。坊间的流言不是空穴来风,郑显谋也承认了传国玉玺的事。”

  “再加上袁术忽然撤兵,又北上跟袁绍争锋,这种种一切,都指向了传国玉玺。”

  “刘备得了传国玉玺,不管他是有自立之心,还是真的想要当个汉室忠臣,都会将天子迁都青州。”

  “唯有在青州,刘备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

  “老夫只是反对你们出仕,而不是反对你们去琢磨这天下大势。”

  “曹氏想要传承,一定要学会趋利避害,切勿让自己身处险境之中!”

  顿了顿。

  曹嵩又道:“徐州也不怎么安稳了,陶谦将兵马都调到了彭城、下邳和广陵。”

  “这老匹夫一直都在觊觎老夫的钱财,只是碍于脸面不敢明抢。”

  “若他在徐州的战事不利,就可能直接派兵来索要。”

  “如今琅琊国北部实际上是由青州牧在管辖治理,你去北部诸县置办些屋田,将钱财转移一部分。”

  “再伺机决定是否要将钱粮投入广固城。”

  庄园外。

  诸葛亮低头琢磨片刻,道:“兄长,那曹嵩太狡猾,不一定会信你的谎言。”

  郑平却是不以为意:“阿亮啊,曹嵩若是太蠢了,他就不会去关注广固城。”

  “虚虚实实之术,本质就是欺瞒、是诓骗、是谎言。”

  “而越狡猾的人,就越难看破虚实之中的真伪。”

  “因为狡猾的人,想得太多了!”

  “狡兔有三窟,这曹嵩同样会担心他在琅琊国的钱财会不会受到徐豫扬战乱的波及。”

  “只要曹嵩发现,这青州似乎比任何地方都安稳的时候,他就会将钱财转移到青州。”

  “然而,要将这钱财转移到青州,始终还是购买屋田地契最是有利。”

  “那么广固城,必然会是曹嵩要重点关注的。”

  诸葛亮恍然大悟:“所以,兄长的本意不是要让曹嵩在广固城购买屋田地契,而是要让他将钱财转移到青州。”

  “只要钱财到了青州,即便曹嵩不在广固城购买屋田地契,也会将钱财用在其他地方。”

  “真正吸引曹嵩这等巨富的,是青州比其他州更稳定!”

  “而青州百废待兴,各个地方都缺少钱粮,这也能让外地的巨富看到可以获利的机会。”

  郑平摇扇大笑:“阿亮对这聚财之道的理解更深刻了。”

  汉代是没有银票的,自然也不具备现钱保管业务的银票铺户。

  即便如曹嵩这样的巨贾,其钱财都是囤积在家中的。

  而要在外地经商,就得将钱财装车一起迁徙。

  遇到战乱要迁徙家族的时候,同样得将钱财装车运走。

  但如曹嵩这般能装上百辆车钱财的巨富,若是经常迁徙,不仅容易遭到贼匪劫掠,途中的消耗也颇多。

  因此,一个安稳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谁也不想频繁的迁徙家业!

  自古到今,一个区域的经济要得到提升,最基本的就是得有钱!

  只要有钱,哪怕是个三无贫困县,也有机会将其打造成繁华之都。

  如果没钱,即便是个资源丰富之地,也难以得到开发。

  而在汉末。

  郑平想要青州有钱,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有钱人迁徙来青州!

  但有钱人凭什么来青州?

  其关键就在于逐利!

  只要利益够了,刘备又能维护这群人的利益,自然就会让这群有钱人带着钱财来青州。

  离了曹嵩的庄园,郑平又带着诸葛亮来到了东海国。

  南下“引资”,自然不能缺了东海糜氏。

  糜竺不仅仅是引资的对象,同时也是刘备十分感激的人。

  为此,刘备还专门将茂才名额给了糜竺。

  每年不到二十人的茂才名额,这可比举孝廉要珍贵多了。

  糜竺也欣然接受了刘备的好意!

  一个陶谦任命的徐州别驾,和一个青州牧举荐的茂才,这其中的利益糜竺是看得很清楚的。

  得知郑平亲自到访,糜竺专程从郯城回到了朐县。

  虽然朐县有糜芳在主持糜氏的家业,但糜芳的眼界太窄,往往只能看到当前利益而看不到长远利益。

  因此在涉及重要大事上,糜竺都要亲自过问。

  “使君真要修建广固城?”自郑平口中得到答案,糜竺的语气多了几分惊讶。

  但很快,糜竺有了一些猜测:“显谋是想让糜氏牵头,引徐州的富商去广固城购买屋田地契?”

  郑平轻笑:“子仲兄快人快语,我也不客套了!”

  “这徐州的士族豪强,都知道子仲兄在商业上的眼光。”

  “但我不需要子仲兄牵头,反而需要子仲兄尽力遮掩去广固城购买屋田地契的事。”

  糜竺会意:“我越是遮掩,他们就越会对广固城感兴趣。”

  “再加上我多次资助刘使君,他们会断定我得到了隐秘的信息。”

  “但显谋如此诓骗,就不怕今后惹来麻烦吗?”

  似糜竺这样的徐州知名巨贾,遮遮掩掩的去广固城购买屋田地契,就跟“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阿二不曾偷。”一般的道理。

  越是遮掩,就越是好奇。

  郑平轻摇羽扇、语气泰然:“只要广固城真的成了大汉的第三帝都,那就不是诓骗了。”

  “他们只会感谢,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让家族崛起的机会!”

  郑平和糜竺互相探讨印证商业之道,诸葛亮则是在一旁静听。

  郑平有超越千年的超前认知、又结合了这个时代的特征进行思考,而糜竺又精通这个时代的商业运行,这一探讨印证,让诸葛亮大开眼界。

  诸葛亮本就天赋绝佳,稍一提点就能举一反三。

  郑平跟糜竺探讨的内容,让诸葛亮的知识面又得到了不小的拓展。

  一直讨论到傍晚,郑平和糜竺这才意犹未尽的结束了话题。

  “子仲兄,你对这天下大势,可有想法?”郑平话锋一转,语气也多了几分严肃。

  糜竺顿时一凛。

  虽然跟刘备和郑平不是第一次过面,但糜竺并未真正跟刘备和郑平探讨过天下大势的话题。

  不是不想讨论,而是关系还不到位。

  毕竟糜竺是徐州别驾,而不是如张、张昭一般投效于刘备麾下。

  不论是糜竺赊卖粮草,还是刘备表奏糜竺为茂才,都只是双方的利益置换。

  糜竺并非如郑平倾尽北海郑氏一族的财力和人脉去扶持刘备一般,对刘备全力扶持。

  但现在,郑平既然引出了这个话题,就意味着刘备和郑平已经准备将糜竺真正视为亲信之人了。

  糜竺面容亦是一肃。

  对于糜竺而言,让家族从一个东海豪强变成一个真正的士族,是非常重要的。

  糜氏能在东海崛起,多亏了黄巾之乱将东海的豪强势力摧毁,让糜竺捡了便宜。

首节上一节208/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