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217节

  虽然袁绍看不起朝廷的册封,但公孙瓒曹操都封了,却不封自己。

  这让袁绍感觉很没面子。

  袁绍可以严词拒绝长安的封官,但不能忍受被长安无视。

  “诸位,倘若公孙瓒同意了当前将军,我等之前的谋划,就失败了。”

  袁绍有些担心。

  这可是拥立新天子的大好机会!

  只要拥立了新天子,那么关东士民就不用听长安的政令了。

  到时候,袁绍以公孙瓒擅自软禁大司马为由,除掉公孙瓒,凭借袁氏四世三公的威望,这新天子新朝廷,还不是得听他袁绍的。

  郭图笑道:“明公勿忧!董卓封公孙瓒前将军、易侯、总督青冀幽并兵马,却又令马腾、臧洪和刘备陈兵北上。”

  “这是想诱之以利、慑之以威。”

  “以公孙瓒的个性,若董卓只是封侯拜将,或许这事还能成。”

  “然而,董卓妄图以兵威震慑公孙瓒,却是犯了公孙瓒的忌讳,不仅不能成事,反而会让公孙瓒加快拥立新天子的步伐。”

  “这献计之人,如果不是自视清高的纸上谈兵之辈,就一定是跟董卓有大仇。”

  许攸亦道:“公则言之有理。公孙瓒吃软不吃硬,若是跟公孙瓒好言相说、再奉承几句,没准公孙瓒权衡利弊,就答应了长安的册封。”

  “但以兵威去震慑公孙瓒,呵呵,公孙瓒是什么人?他是连刘虞都敢杀的人,岂会受董卓胁迫?”

  “公孙瓒若是因为董卓的兵威而答应了册封,就等于在告诉天下人:公孙瓒畏惧董卓,故而听封!”

  “可惜啊,这长安献策之人,有些谋略,但是不多。”

  “明公可遣人告诉公孙瓒:并州和兖州的兵马明公来挡,青州的刘备就交给公孙瓒了。”

  逢纪虽然对许攸和郭图不满,但也知道现在不是诋毁许攸和郭图的时候。

  但若不发言,又显得自己没本事,于是逢纪也拱手道:

  “明公,刘虞父子对长安的天子十分忠诚,他们两人是不会答应称帝的。”

  “按公孙瓒原本的想法,是想要等幽州各郡县都臣服之后,再换个宗室王称帝。”

  “但如今,董卓的逼迫,让公孙瓒不得不立即改立其他宗室王。”

  “时间拖得越久,对公孙瓒就越不利!”

  “我们还得感谢董卓,让明公壮志得酬啊。”

  袁绍见众谋士都觉得这是好事,心中的担忧也渐渐消失了。

  只要不影响最终谋划,替公孙瓒挡一挡兖州和并州的兵马也不是不行。

  就在此时。

  人报公孙瓒的使者到来。

  众谋士顿时笑而不语。

  袁绍连忙召见公孙瓒的使者,当听到公孙瓒要求将河间王刘陔送到涿郡准备登基大典时,袁绍心中的最后一丝担忧也彻底消失了。

  “哈哈,果然不出诸君所料!”

  “董卓画蛇添足,惹怒公孙瓒了!”

  使者又道出公孙瓒杀了宣旨的尚书仆射士孙瑞。

  听到这里,袁绍拍案而起:“时机已到,我等的机会来了!”

  “速召颜良文丑,务必要将河间王刘陔安全送到涿城,若有任何的损伤,他们也不用回来了。”

  “哈哈!天助我也!天助我也!”

  待得公孙瓒的使者离开。

  许攸第一个起身,恭贺道:“恭喜明公大业将成!只要公孙瓒拥立河间王刘陔称帝,不论成败,他都会成为众矢之的。”

  “待明公除掉公孙瓒,就可以奉天子以令四方,再也不用担心师出无名了。”

  “那董卓自以为西迁天子公卿入长安,就可以效仿秦王乱关东,但可惜,董卓不是强秦,而明公也不是弱赵!”

  逢纪也连忙起身:“恭喜明公大业将成!属下愿提兵黄河渡口,抵挡臧洪。”

  郭图、辛评、荀谌等人,也是纷纷出言恭贺。

  袁绍更是开怀大笑:“若成大功,诸位都是社稷重臣!尔等定要齐心协力,不可因为私下小怨而坏国家大事。”

  ......

  另一边。

  公孙瓒的信使也来到了临淄城。

  得知公孙瓒杀了宣旨的尚书仆射士孙瑞,又在书信中邀自己拥立河间王刘陔称帝。

  刘备惊得说不出话来。

  片刻后,刘备死死盯着信使,喝问道:“大司马如今在何处?”

  伴随刘备的喝声,新晋的亲卫统领陈到,直接拔剑架在了使者的脖子上。

  使者吓得不敢动弹,连忙道:“大司马一直在涿城养病,但具体在何处,小人真不知道啊。”

  刘备暗暗松了一口气:“叔至,将此人好生看管,速去请显谋、云长和翼德议事!”

第200章 因势利导,人才拯救计划

  “哎,二哥,什么事这么急啊?俺正在跟典韦角力呢!”

  春风还有些凉意,但张飞只穿了一件单衣,两个衣袖也挽到了双肩处,露出精悍的双臂。

  关羽微微眯着丹凤眼,腰间还别着一本《卢氏新书》,显然被召见时正在某处研读兵书。

  “大哥召见,到了就知道了。”关羽没有去深究刘备召见的目的。

  只要是刘备召见,哪怕是千里之遥,关羽也会立即奔赴而去。

  “诶,显谋先生也来了啊。”张飞远远的看见摇扇策马徐徐而来的郑平,连忙迎了上去。

  待得走近时,张飞牵住了郑平坐骑的缰绳,又小心翼翼的一副要搀扶郑平下马的模样。

  “翼德,我骑术再差,也不至于下马会摔倒吧?”郑平看着张飞这模样、笃定张飞怀揣着事。

  张飞压低了声音,似乎不想让关羽听到:“最近俺苦思冥想,给还未出世的孩儿取了个名:‘苞’。”

  “结果典韦问我为什么要取个‘苞’当名,说这苞就是草,张苞就是张草,哪有男儿名字叫张草的,太柔气了。”

  郑平愕然失笑:“翼德不如换个名?”

  张飞猛地摇头:“男儿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说张苞就张苞。”

  顿了顿,张飞又道:“大哥随口说个‘弈’字,显谋先生都能引经据典。显谋先生的才智,俺是很佩服的。”

  “还请显谋先生给俺引经据典,俺回去说给典韦听。”

  郑平无奈:“翼德你又不是没读过书,你难道就没查过书?”

  张飞挠了挠头:“哪有机会查啊,俺在院中陪夫人,夫人忽然问俺若是生了个男儿怎么取名。”

  “俺哪里会取名啊,正好看到院中的花盆中,有包着花骨朵的小叶片,于是俺灵机一动,就取名‘苞’。”

  郑平摇扇轻笑:“《大雅.荡之什.常武》有云:王旅。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

  “其意为:王师的兵马强大,迅捷如鸟掠长空,势如江汉水汹涌;如山之基难动摇,如川之流滚滔滔;军营绵绵排列齐,战无不胜难知底,大力征讨定淮夷!”

  “以苞为名,是期待张苞今后能从征于军旅之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又有诗云: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其意为:在狂风中才能识别出坚韧的草木,在乱世里方能分辨出忠诚的臣子。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有智慧的人,必定心中怀有仁爱。”

  “以苞为名,是期待张苞今后成为忠臣良将,有智慧,亦能怀有仁爱。”

  “以苞为名,乃是翼德对长子文武双全的期待,亦刚亦柔,刚柔并济,方能成长为一代名将啊!”

  张飞瞪大了眼睛,仔细的将郑平的引经据典记录下来。

  《大雅.荡之什.常武》张飞知道出处,但后面的诗张飞就不知道了。

  “显谋先生,这疾风知劲草,出自何处?”张飞谦逊询问。

  郑平摇扇而笑:“我亦不知!或许,是出自某个先秦无名氏吧,反正典韦也不懂,你觉得好就行。”

  “再耽误,使君就得罚你了。”

  “若是记不住,稍后我再给你说一遍,你寻纸记下来。”

  张飞乐呵呵地道:“记住了,记住了,这么好听的诗,怎么能不记住。”

  说笑间。

  三人联袂来到内堂。

  见刘备来回踱步、神色焦急,张飞心直口快:“大哥,什么事让你如此焦急?交给俺,俺立马办妥。”

  刘备见郑平三人到来,轻叹一声,语气凝重:“伯圭兄杀长安的天子使者尚书仆射士孙瑞,又传书于我,许诺我当骠骑将军、拥立河间王刘陔为帝!”

  张飞皱眉:“刘陔是谁?他有什么资格称帝?”

  郑平徐徐解释道:“河间王刘开,有长子河间惠王刘政、次子平原孝王刘翼、三子安平孝王刘德、四子解渎亭侯刘淑。”

  “河间王去世后,传位河间惠王,河间惠王传位其子刘建,刘建传位其子刘利,刘利又传位其子刘陔,刘陔是第五代河间王。”

  “平原孝王有长子桓帝,次子平原王,又有长女益阳长公主,次女长社公主,以及使君夫人的母亲。”

  “解渎亭侯又有长孙灵帝。”

  “简而言之,这河间王刘陔,跟长安的天子是同源同辈的兄弟。”

  张飞恍然大悟:“那按辈分,还得叫大哥一声叔父,都是自家人啊,这可难办了。左手是侄儿,右手还是侄儿,大哥你帮谁?”

  刘备轻斥道:“三弟,不可胡言!灵帝既然有子继位大统,又怎能再立新君?”

  张飞琢磨道:“可拥立了河间王,大哥就可以当骠骑将军了诶,骠骑将军仅次于大将军啊。这个侄儿比另外的侄儿阔气多了。”

  关羽微微睁眼:“再阔气,也不过是权臣手中的傀儡,做不得主。听大哥怎么决定吧!”

  张飞顿感无趣,侧目看向郑平。

  郑平仔细看了书信的内容,徐徐道:“早有消息传来,董卓让天子册封公孙将军为前将军、易侯、总督青冀幽并四州兵马,又下诏让马腾、臧洪和使君陈兵北上。”

  “诱之以利,慑之以威。”

  “若只有册封一事,公孙将军或许不会拥立新帝,但慑之以威,却是在激怒公孙瓒,”

  “看来这朝中有人,开始对董卓布局了。”

  刘备思索道:“显谋的意思,是朝中有人想要借伯圭兄拥立新天子一事,削弱董卓的权威?”

  “可这天下有两个天子,国家岂不是陷入了分裂?”

  郑平笑道:“使君,这天下有没有两个天子,国家都已经分裂了。”

首节上一节217/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