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250节

  刘备吃了一惊:“莫非是昔日与议郎郑泰、长史何、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人合谋刺董的忠义荀侍郎?”

  荀攸谦逊道:“事败被擒,攸苟活于世,当不起世人称赞。”

  刘备肃然起敬,语气中多了几分悲戚:“卢师,已经故去了吗?”

  荀攸点头:“六月初三,卢尚书跟吕布合谋诛杀董卓,吐血昏迷;六月初九,卢尚书苏醒,然而卢尚书根基已毁,苏醒也只是回光返照。”

  “卢尚书自知死后长安会再次陷入混乱、不想汉室倾覆无人匡扶,于是在临终前,谏言陛下给玄德公赐节、给其最欣赏的弟子关羽封侯。”

  “汉寿亭侯,以汉、寿为名,可护大汉江山、万寿无疆。”

  “而这本《卢氏新书.水战篇》,是卢尚书上次跟关君侯道别时的遗憾,卢尚书已经将其补全。”

  关羽一双丹凤眼,死死的盯着《卢氏新书.水战篇》,想起了在洛阳时卢植的叮嘱。

  “这本是《卢氏新书》最后一册,只可惜时间不够,未能将水战篇全部注解。”

  “云长回青州后,若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向显谋请教。”

  “你可要用心研读,切勿辜负老夫的厚望啊。”

  即便是九尺男儿,关羽此时也忍不住虎目含泪,推金山倒玉柱,双手上举,郑重的接过荀攸手中的《卢师新书.水战篇》。

  随后,关羽又自刘艾手中接过汉寿亭侯的印绶,不顾在场众人,默然而去。

  “二哥,这还”张飞正想呼唤,却被田豫拉住。

  田豫的语气也有些低沉:“三哥,让二哥暂时一个人静静吧。我等门人中,唯有二哥是卢师手把手传授的兵法和为人处世情理。”

  张飞心中憋得慌,怒道:“卢师怎么会死!是不是朝中有奸人祸害卢师?俺要提兵灭了他们!”

  刘备仰头长叹,心中的苦闷不知道如何宣泄。

  唯有郑平最是冷静,继续询问道:“子干叔父是初九病逝,如今已经是七月初七,为何你们姗姗来迟?”

  “可是长安出了变故?”

  荀攸道:“我是六月十二,卢尚书葬礼结束后离开的长安,因故在陈留滞留。”

  “至于刘宗正,他是因为遇到了兵祸,在洛阳藏身避祸,故而来得迟了。”

  “兵祸?”刘备闻言一惊,看向刘艾:“董卓已死,哪还会有兵祸?”

  刘艾忿忿道:“是王允那老匹夫!他跟吕布合谋,复得了司徒之位,于朝中大肆的安插亲信,把控朝政。”

  “王允自知自身威望不足,能坐稳司徒位也是倚仗了吕布的诛董之功,因此一直都想立个大功来稳固权势。”

  “因此,王允否决了吕布等人安抚凉州诸将的良策,执意要杀凉州诸将,独享大功。”

  “诛杀令一出,牛辅畏罪而逃、凉州诸将也成了一盘散沙,但不知何故,李忽然打着要替董卓报仇的旗号,接连郭汜张济进攻长安!”

  “王允遣董卓旧部徐荣和胡轸在新丰迎击叛军,怎料胡轸临阵倒戈,杀了徐荣。”

  “我离开虎牢关的时候,听虎牢关的兵卒说,西凉诸将杀入了长安,王允被杀,吕布率百余骑出逃长安,往河内郡而去了。”

  刘艾将沿途得知的消息,择其重要的陈述了一遍。

  刘备怒而长叹:“卢师诛董大业,功亏一篑了!这王司徒为了贪功争权,竟会不顾长安安危用此蠢计!”

  郑平却是摇头道:“王允的策略,其实也不算太差。”

  “他在董卓麾下多年,对西凉诸将也颇有了解,料定了牛辅丧胆、一听诛杀令就会畏罪而逃。”

  “牛辅若逃,西凉诸将也自然就成不了气候,定然也会想着逃窜。”

  “没了兵将,这群人只需一个亭长就能生擒!”

  “兵不血刃的除掉西凉诸将,王允的功劳不会比诛杀董卓的子干叔父和吕布少。”

  “到那时,王允在长安就能真正的令天子和百官信服。”

  “只可惜。”郑平看向荀攸,道:“王允的诛杀令名单中,想必还有一智谋之士也在其列。”

  荀攸微微一惊,看向郑平的眼神多了几分惊叹:“王司徒的诛杀令名单中,有一人是前太傅贾诩贾文和,贾文和跟牛辅素来亲善。王司徒想杀鸡儆猴,于是奏请陛下,罢黜贾文和太傅位,令贾文和出任侍中,奉诏前往陕地招降牛辅。”

  “但贾文和此人,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却在只言片语间,就让陛下同意他带着家眷去陕地,当殿令王允难堪。”

  “若西凉诸将中,有谁能献计令李结连董卓旧部,唯有此人!”

  郑平轻叹:“果然如此!贾文和明哲保身之人,带着家眷去陕地,本就有避祸之意。”

  “然而王允却要借着诛杀西凉诸将的名义,携私怨将贾诩一并诛杀。”

  “兔子急了尚且咬人,更何况贾文和此人有大智,昔日被氐人抓获,贾文和谎称是段外孙吓唬氐人,叛氐不仅不敢害他,还与他盟誓后送他回去,其余人也都遇害了。”

  “为了保全自身妻儿性命,贾文和定然会拼命。”

  “而此人用计又狠,要么不用计,要么一用计就会斩草除根,以除后患!”

  “王允因私废公、画蛇添足了!”

  荀攸内心更是惊叹。

  “怪不得卢尚书有意让我来青州。”

  “玄德公仁德之名遍布海内,是能成大事之人。”

  “其麾下别驾郑平,对天下大势和人心的揣度,远胜颍川诸杰了。”

  “有此俊杰相辅,玄德公他日定能成就大业。”

  “或许,我不用去蜀郡了。”

  荀攸是个眼光很高的人。

  即便知道荀在颍川辅佐曹操,荀攸也没有前往投效的想法。

  对于荀攸而言,投效一方势力,不如自己亲力亲为。

  这也是为何,面对董卓的强权,荀选择的是弃官归乡,而荀攸选择的是密谋刺董。

  荀想辅佐曹操来成大业,而荀攸则想的是当蜀郡太守、静观时局变化。

  现在,荀攸却有了新的想法。

  这世间的雄主,荀攸难以判断。

  若是识人不明,误投了庸碌之主,那以后就难有翻身之日了。

  当蜀郡太守,荀攸只需要听天子的,因为这蜀郡太守是天子的任命。

  但投效一方州牧,那就等于是当州牧的麾下吏,其官职不是由天子任命而是由州牧任命。

  这其中的差别是很大的。

  虽然心中有了留在青州的想法,但荀攸并未表现出来。

  荀攸需要时间访问青州的名仕,继而决定是否要放弃天子任命的蜀郡太守留在青州。

  “使君,刘宗正和荀太守一路疲惫,先安顿他们休憩吧。”郑平提议。

  刘备点头,让孙乾负责招待刘艾和荀攸。

  刘艾和荀攸也没多言。

  若按正常的礼仪,刘备是要设宴款待刘艾这个天子使者的。

  但很明显,不论是刘艾还是刘备等人,此刻都没有赴宴的心思。

  卢植死,长安乱。

  如山岳一般,重重的压在众人的心头。

  “显谋,卢师若知他一死,天子再度被西凉诸将挟持,想必也是很难受的吧。”登上临淄城的城楼,刘备仰天长叹。

  苦心算计,最终诛杀了董卓,结果却因为朝廷公卿争权夺利,而让天子再受磨难。

  不论是谁用计,都会感到愤懑。

  郑平轻摇羽扇,脑中快速的分析当前局势,不疾不徐道:“以子干叔父的才智,本来是可以遗计定长安的,但他却选择了将匡扶汉室的重任传承给了使君和云长。”

  “使君,你可不要因此而失了锐气啊。”

  刘备肃然:“既可以遗计定长安,卢师为何要选择将重任传承给我和云长?”

  郑平看向长安的方向,道:“方今天下,双帝同天。”

  “然,青州偏远,难以跟长安的天子同殿论势。”

  “自古以来,朝中无人,外将难安。倘若在朝中辅佐天子的是庸人亦或者奸人,那么长安的皇命对于青州而言,多有弊害。”

  “攘外必先安内,即便使君忠义报国,也难防朝中小人在天子身边谗言。”

  “倘若只顾内乱,天下如何能安?汉室又如何匡扶?”

  “因此,卢师选择了将匡扶汉室的重任托付给使君和云长,替使君求假节之权、替云长求汉寿亭侯。”

  “卢师有诛董大功,天子看过往情分,定然不会违背卢师的临终遗愿。”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卢师最信任的,是使君,亦是云长!”

第224章 潜龙出渊,徐州牧该换了

  但凡卢植能多活几日,就轮不到王允在朝中擅权。

  解决关中纷乱的方式很多,但王允偏偏选择了最激进、风险最大的一个。

  卢植希望解决的,是整个汉家天下的纷乱,而不仅仅是关中的纷乱。

  而在这最后的时刻,卢植选择了相信刘备、以及亲传的弟子关羽。

  刘备备受震撼,不由感到双肩一沉。

  若是以前,刘备要匡扶汉室、安定天下,只是个人心中的一个大志。

  这样的大志,不止刘备一个人有。

  刘虞、袁绍、曹操、甚至于袁术都有这样的大志。

  但现在,这已经不只是个人的大志了,更包含了卢植的临终托付、天子的殷切期盼。

  “天下纷乱,不知多少忠臣义士洒热血抛头颅,也要安稳这天下。”

  “我刘备,虽起于微末,但片刻不敢忘记匡扶天下的大志。”

  “又岂会在此时失了锐气?”

  刘备的眼神变得坚定。

  想要匡扶天下,不可能事事都顺心如意。

  自袁术从洛阳撤兵,兵行险着的卢植就已经走上了不归路。

  即便刘备想助卢植,也是鞭长莫及。

  正如郑平说的一样:青州偏远,难以跟长安的天子同殿论势。

  朝中无人,外将难安。

  哪怕刘备是忠义之士、一心为了匡扶汉室,在朝中小人权臣的眼中,刘备也只是一个“有野心的外将。”

  郑平立于城楼,羽扇轻摇,对于天下大势早有清晰的掌控。

首节上一节250/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