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252节

  曹洪曹仁夏侯渊夏侯等将,见曹操发怒,纷纷出列请战。

  “明公,曹洪请战!若青州敢派兵前来,一定要生擒关羽,以报昔日羞辱之仇!”曹洪最先出列。

  被关羽生擒一直都是曹洪的耻辱。

  这耻辱不消,曹洪就一直背负被关羽生擒的败绩而沦为笑柄。

  夏侯则道:“子廉要找关羽复仇,那这攻打徐州的先锋就交给我夏侯了!明公,请给我五千兵马,我一定将陶谦生擒!”

  曹仁大笑道:“元让!论带兵打仗,你和妙才加起来都不如我,这先锋一职,是全军士气所在。”

  “先锋胜,则士气旺;先锋败,则士气废。”

  “因此这先锋印,还是得我曹仁来取!”

  夏侯怒道:“论武勇,我和妙才都远胜于你,你如何能当这先锋?”

  夏侯渊亦道:“子孝,你适合督运粮草,这冲锋陷阵的事,还是让我来。”

  曹操本宗武将争执,乐进韩浩史涣等将则是纷纷低头,不敢跟四将争功。

  “都别争了!”曹操轻喝一声,随即看向郭嘉和戏志才:“奉孝,志才,我要在最短时间内拿下徐州,可有良策?”

  良策曹操自己也会想,但有郭嘉和戏志才在,曹操会选择先听取两人的计策,然后跟自己心中的计策对照。

  这就是曹操和袁绍的区别。

  一个是心中有计需要找谋士确认,一个是心中无计全凭谋士献策。

  郭嘉和戏志才对视一眼。

  戏志才先行出列道:“明公要速破徐州,可先假装答应刘备的条件,同时遣人给陶谦送书约战。”

第225章 谋士对弈,各掌天下大势

  “兵者,诡道也!”

  “明公可谎称看刘备之面,于秋收之后攻打徐州。”

  “待陶谦向彭成国增兵布防之时,以奇兵破其城、杀其兵、劫其粮,如奔雷之势抵达郯城,擒杀陶谦!”

  “届时,即便刘备想要救,也只能仓促派兵。”

  “而明公则以逸待劳,如若胜,则可乘势再取青州;如不胜,亦可聚徐州之兵抵挡刘备。”

  戏志才寥寥数语,就将兵法中的诡、奇、速运用自如。

  以书信麻痹陶谦,让陶谦在彭城国增兵布防,忽略对曹操的防范。

  以奇兵破城,杀伤徐州兵的有生力量,并夺取军粮补充军需。

  最后以雷霆之势兵临郯城,迫使陶谦和刘备仓促应战。

  戏志才的献策,跟曹操心中所想不谋而合。

  曹操不吝赞赏道:“志才之谋,甚合我心啊。奉孝可有补充?”

  在问策上,曹操跟袁绍的差距就出来了。

  若是袁绍,此刻就会问郭嘉还有没有比戏志才更好的计策。

  如果郭嘉开口,袁绍就会觉得应该用郭嘉的计策。

  左右摇摆,全然没有主见。

  曹操却不一样,在戏志才献策后,曹操觉得此策可行,又跟心中所想不谋而合,这心底就已经决定了要执行此策。

  因此,曹操不向郭嘉询问新的良策,而是让郭嘉对戏志才的计策进行补充。

  郭嘉细思片刻道:“此策虽好,但却忽略了一个关键。”

  “以诡道奇术辅以雷霆之兵,虽然能速破陶谦之兵,但其针对的也仅仅只是陶谦。”

  “明公可曾想过,刘备为何会让十万青州乡民在东海屯田?”

  曹操不假思索:“昔日刘备初定青州,粮食匮乏,又执意要赈济青州五十万饥民,不得不将其中十万饥民迁徙去东海国,让陶谦组织饥民屯田。”

  “难道这其中还有深意?”

  郭嘉轻笑:“明公可还记得,昔日曹洪将军是因为什么理由被关羽生擒的?”

  堂下的曹洪顿时不满了:“祭酒,你提这事作甚?关羽无耻小人,就会偷袭,他若敢堂堂正正跟我曹洪一战,三招之内我必定将其生擒!”

  夏侯笑道:“子廉,你就别吹了。你连我都打不过,还想三招之内生擒关羽?你支持我当先锋,我给你报仇如何?”

  曹洪怒道:“我的仇我自己报!别想跟我抢先锋印!”

  一旁的夏侯渊和曹仁,则是扫了一眼面色愈来愈冷的曹操,连忙拉住曹洪和夏侯。

  见诸将安静,曹操这才回答郭嘉的反问:“奉孝的意思,这十万屯田民在东海国,就是为了有理由助陶谦抵御外敌的?”

  郭嘉点头:“不止如此!嘉怀疑,刘备是借着这十万屯田民在东海国,结善徐州的豪强士族。”

  “陶谦在徐州本就不得士民之心,若刘备有心结善,这徐州的豪强士族,恐怕会倒向刘备。”

  “故而,嘉猜测,刘备早有得徐州之心,只是碍于名声不敢强行抢夺。”

  曹操会意道:“所以,一旦我生擒了陶谦,很可能会让徐州的士民迎刘备入主徐州。”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如此一来,我出兵徐州,就是在给刘备一个入主徐州的机会。”

  “然,不擒杀陶谦,父亲岂不是枉死?”

  曹操的细眼中有狡诈,替父报仇说得是一个顺口。

  若真的只是替父报仇,压根就不用在意徐州士民会不会迎刘备入主徐州。

  郭嘉心思玲珑,早就洞悉了曹操的心思,笑道:“明公跟陶谦,已成鹬蚌相争之局,这是轻易不能改的。”

  “然,这盯着徐州的渔翁,不止刘备一个。”

  “刘备想当渔翁,明公何不再引一个渔翁。”

  戏志才道:“奉孝指的是淮南袁术?袁术跟刘备有死仇,又自称徐州伯,若得知刘备要抢徐州,袁术肯定不能忍。”

  郭嘉轻笑:“诚如志才所言!明公可遣使去淮南游说袁术,就言进攻徐州只为报父仇,明公愿意跟袁术修好、将徐州让给袁术,只希望袁术不要再惦记豫州。”

  “袁术虽然跟明公和刘备都有仇,但跟明公之仇只在城池之争,跟刘备之仇却是不死不休之仇。”

  “明公跟陶谦的战事一起,袁术必然不会错过抢占徐州的机会。”

  “而明公则趁机将徐州变成刘备和袁术大战的战场、削弱徐州支持刘备的豪强士族,这鹬蚌和渔人的身份,就逆转了!”

  曹操细思一阵,想明白了个中关键,不由抚掌笑道:“奉孝明晰大势,将刘备、陶谦和袁术都玩弄于股掌之间,妙啊!”

  “就以志才和奉孝之言,数计并用,将徐州变成战场!”

  曹操的行动十分果决。

  决定采纳戏志才和郭嘉的计策后,就不再犹豫,一面调兵遣将,一面遣王俊去淮南游说袁术。

  王俊来到淮南求见袁术,具言曹操之意。

  一听曹操要替父报仇,袁术不由冷笑:“曹阿瞒会替曹嵩报仇?这种话也就能骗骗不识曹阿瞒凉薄秉性的无知士人。”

  “能取徐州不取,却故意来给本公送信,不过是想引本侯的淮南兵北上跟刘备争锋,曹阿瞒想渔翁得利罢了。”

  “这等微末伎俩,岂能骗得了本公?”

  自得了九江公印绶后,袁术无时无刻不自称“本公”,以此来彰显跟旁人地位的不同。

  王俊暗暗吃惊:没想到袁术竟然能识破祭酒之计。

  但还未等王俊开口,袁术又道:“本公既已识破曹阿瞒诡计,又岂会让曹阿瞒当渔翁?”

  “这徐州是本公的,本公不给,曹阿瞒不能抢。”

  “回去告诉曹阿瞒,擒杀陶谦后,立即退出徐州!”

  “本公在淮南有十八万兵马,惹恼了本公,本公将曹阿瞒一并宰了!”

  王俊顿时愣在当场。

  这是何等的嚣张狂妄啊。

  十八万兵马?

  你确定不是强征的十八万青壮老幼?

  见袁术心动,王俊也不多说,吹捧了袁术几句后就离开了。

  待王俊走后,阎象连忙劝道:“那曹操不安好心,袁公切勿上当啊。”

  袁术冷笑:“曹阿瞒自幼奸诈,他能有好心就怪了。”

  “本公不过是诓骗那王俊,让曹阿瞒误以为本公会跟刘备争锋。”

  “哼哼,曹操要打彭城国和东海国,本公就抢广陵郡和下邳国。”

  “届时,本公再遣人给刘备游说利害、平分徐州,将彭城国、东海国和琅琊国都让给刘备。”

  “曹阿瞒如何当得了渔翁?”

  “这等伎俩,本公三岁的时候就会了,岂会上当?”

  阎象见袁术如此说,只能无奈退下。

  袁术识破了曹操诡计,心中正是舒坦之时,遂问道:“孙坚如今打到何处了?”

  自全力支持孙坚征讨扬州,袁术就对孙坚的事颇为上心。

  虽然在王俊面前自称十八万兵马,但袁术心中也是很清楚的。

  这十八万兵马比起黑山贼兵没多少区别。

  这群兵马拖家带口,一个青壮搭配几个老弱妇孺。

  毕竟袁术将淮南都抢得差不多了,淮南活不下去的百姓自然只能选择加入袁术军。

  给仇人当兵虽然委屈,但好歹还有点儿吃的吊着命。

  袁术麾下真正有战斗力的,只有自初平元年就开始四处征战的孙坚军了。

  兵精将勇,用来形容孙坚军并不为过。

  阎象道:“今早有消息传回,孙将军击破了刘繇的部将樊能和张英,正准备攻打曲阿。想必很快就能击败刘繇。”

  袁术大笑:“破了刘繇后,扬州剩下的人就不足为虑了。”

  “本公也能尽起淮南之兵,北上抢夺陶谦的城池了。”

  “待本公坐拥全部扬州和一半徐州,先往西灭了曹操,再北上灭了刘备和臧洪,然后就可以将袁绍那小妾子给鞭笞一顿了。”

  “哼!夺我传国玉玺,竟然就只给我一个九江公?”

  “天下,终将是我袁术的!”

  “哈哈哈”

  猖狂的笑声在大殿回荡,袁术不仅在淮南抢粮,还在寿春兴建宫殿,用意不言而喻。

  另一边。

首节上一节252/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