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401节

  不论什么时候,游击战术都是最令人防不胜防的。

  没有固定的战略目的,只有随心所欲的出击。

  有高干的地方,郑平不去。

  高干来了,郑平就走。

  高干敢分兵,就将最弱的兵马击溃。

  有黑山这个大后方在,郑平可以从黑山的任何地方出兵。

  最令高干郁闷的事,郑平还玩起了“劫富济贫”。

  抢粮食的时候,打的是黑山军的旗号,送粮食的时候,打的是刘备的旗号。

  以至于仁德刘备的名声,渐渐的在并州传开。

  哪怕高干大骂郑平的无耻,张贴告示揭露郑平的险恶用心,也改变不了得了“刘备”好处的士民态度。

  立足乱世,谁能给好处,自然就支持谁。

  这是大部分普通士民的心态。

  论玩心计,十个高干都玩不过郑平。

  到了最后,高干索性不出城了,只守着几个重要的城池,静看郑平在并州给刘备扬名。

  毕竟出城耗费钱粮不说,一不小心还会遭到郑平的伏击,平白的折损兵力。

  “高干当了缩头乌龟,想凭游击战术击溃高干的有生力量,就不奏效了。”

  见高干不出城,郑平也不打算继续戏弄高干了。

  毕竟出兵并州,本就是为了让高干撤兵,引动许都的局势变化。

  如今目的达成,郑平也不准备继续留在并州了。

  “张渠帅,具体的战术,想必这些日子,你也看明白了。”

  “接下里,就由你们在并州牵制高干了。”

  “记住核心:用兵是一种诡诈的行为,本质亦是欺骗。所以,能打,要装作不能打;要打,要装作不要打。要去近处,就要装作去远处;要去远处,就要装作去近处。给敌人以小利,去引诱他;迫使敌人混乱,然后攻取他。”

  孙子兵法有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张燕也曾读过这段话,但并未能如郑平一般,将其活学活用。

  而这段时间,张燕跟着郑平,亲眼目睹了郑平是如何将高干这个在并州善于进攻的大将打成了缩头乌龟的。

  再有郑平这粗浅的白话讲解,张燕对“兵者,诡道”的精髓,逐渐领悟。

  “郑军师要离开并州,准备前往何方?”张燕谦恭的立在郑平身边,语气也十分的恭敬。

  郑平摇扇而道:“去许都!顺便给张渠帅讨一个平北将军的职位,也给张渠帅封个侯。今后就不再是黑山贼寇,而是大汉的将侯了!”

  张燕目光一喜。

  谁又愿意终身为贼呢?

  身逢乱世,是身不由己;当黑山渠帅,亦是身不由己。

  倘若能让黑山军民都能过上好日子,而自己也能封侯拜将,那这一生也不悔了。

  “燕,谢军师厚爱!”张燕激动而拜。

  郑平轻轻挥手,示意张燕起身,道:“张渠帅,话不多说,他日再见之时,希望张渠帅能给左将军,奉上高干的人头。”

  作别后,郑平勒马转身,招呼赵云孙策南下。

  看着远去的郑平,张燕斗志昂扬:“高干的人头吗?若是以前,燕无甚信心,但是现在,高干不过是缩头乌龟罢了!”

  河内郡。

  郑平率兵抵达温县。

  河内郡虽说是郡,但因为是袁绍和曹操的战略缓冲地,故而各个县都相对独立的。

  故而也没人来主动拦截郑平的骑兵,毕竟谁也不想没事去寻死。

  “军师,为何要绕道来温县,这里有军师的故人吗?”赵云不解询问。

  本来是要在最短时间抵达许都的,结果郑平临时改了主意,绕道来温县。

  “嗯,故人谈不上,应该,算是仇人吧。”郑平托着下巴,随意答道。

  孙策顿时来劲了:“仇人?既然是军师的仇人,那就交给末将吧!军师什么想法?是全杀了还是只杀一半?”

  赵云有些疑惑的看向郑平:“军师在温县还有仇人?云为何从未听过?”

  郑平嘴角微微一抽。

  这种主观性的仇人,还真不好说。

  难道要告诉赵云,因为司马懿在后世名声太差,所以今天故意来寻司马氏的麻烦吗?

  “早知道孙策如此积极,就直接让孙策假装强盗了。”

  “有子龙在,不太好办事啊。”

  郑平暗暗琢磨。

  毕竟赵云三观太正,肯定是不会支持孙策这种灭了司马全家或者一半的方式。

  良久。

  郑平暗暗摇头,选了个折中的方式:“杀人就不必了,征点粮草吧。另外,听说司马家的二公子,颇有才略,让其随军听候。”

  孙策大笑:“原来是司马家的二公子跟军师有仇,策明白了!军师稍待片刻,策这就去司马家,一定让其痛快的将粮草献出,再将司马家的二公子,带到军师跟前。”

  赵云见孙策笑容有些凶悍,连忙提醒道:“伯符,司马氏是河内大族,行事谨慎些,切勿坏了使君名声。”

  孙策扬了扬手:“放心放心,策有分寸!”

第335章 孙策发威,郑平算计司马

  温县。

  司马氏。

  司马朗正跟司马懿对弈论势。

  作为温县最有权势的世家大族,司马氏要开口,温县都能抖三抖。

  别的小家族,都是家族谁谁谁当了什么大官而自豪。

  对于司马氏而言,哪怕司马家的人都赋闲在家,这河内郡的大小官吏,也没人敢在温县司马氏面前卖弄官威。

  这便是世家大族的底蕴。

  “方今局势动荡,司马氏理当明哲保身,以读书养望为主,切勿轻易踏足各方势力之争。”

  “若有势力征辟兄长,兄长切记,只可装病,不可出仕。”

  虽然排行老二,但司马懿的眼光见识,并不弱于兄长司马朗。

  司马朗郑重点头:“若非二弟前番提醒,为兄必然会接受曹操的征辟,此刻估计已经陷入了许都的权斗漩涡之中。”

  “只可惜,二弟有经世之才,却只能韬光养晦,在这温县埋没了才华。”

  司马懿冷笑:“善猎者,必藏踪逆行,一击致命,在这之前,不可与虎豹豺狼相争。只待这些凶恶之兽自相残杀,重伤垂死之时,再忽然出现,便可获得最大的利益。”

  “观势如经商,谋定而后动,则无往而不利。”

  司马朗抚掌而赞:“二弟所言甚是。虎豹豺狼之间的争斗,司马氏又何必去搅合,只等他们都伤了败了,再去补上一刀,则无人能撼动司马氏。”

  “二弟能观大势,可知这天下大势,谁能主宰沉浮?”

  司马懿捻子而道:“如今灵帝二子皆亡,曹操已经无法再挟天子以令天下,虽说曹操尚有兵将,但没了天子的曹操,形同废物,已经失去了角逐天下的资格了。”

  “天下大势,南北二分,北有袁绍主宰,南由刘备职掌,若懿预料不差,刘备必将被推举为新的帝王,继承汉统,于袁绍决战。”

  “刘备胜,则可如光武帝一般,扫清寰宇,中兴大汉;袁绍胜,则可如高祖一般,灭诸王而立新朝。”

  司马朗微微吃惊:“二弟竟认为,刘备有光武之姿?”

  司马懿轻笑摇头:“刘备有没有光武之姿不重要,而是刘备的麾下,有如云台诸将一般的人物,想让刘备走光武帝的路。”

  “只可惜,其主导者虽然有元侯(邓禹)之才,但也仅限于此了。”

  “即便刘备如光武帝一般中兴大汉,也不过是让大汉继续苟延残喘。”

  “待刘备逝去,其子年幼,既无征战之功,也无乱世磨砺之苦,即便当了皇帝,也只是权臣手中的棋子罢了。”

  “最多五十年,天下该乱依旧会乱,只有我等世族,才是真正能长存不衰的。”

  “届时,以司马氏的底蕴,即便是皇帝,也得好言拉拢。”

  司马懿语气平淡,却如看透世间道理一般。

  中兴大汉又如何?

  这天下,还不是得靠如司马氏一般的世家才能安稳?

  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皇帝也不过是权臣的傀儡罢了。

  或许刘备能励精图治,但刘备的儿子呢?能镇得住这天下吗?

  司马懿暗暗冷笑。

  司马氏不出仕,是因为现在活跃的人物如刘备袁绍曹操,都是当世枭雄,如郑平荀许攸等人亦是当世人杰。

  可这些人,终究会因为时间而衰老、死亡。

  当老一辈的枭雄人杰都亡了,便是司马氏真正出仕的时候。

  “可悲啊,纵然你们能在乱世扬名,可这盛世,依旧需要我等世族。”

  “懿尚年幼,而你们已经老了。”

  “天下,是我等世族的天下。”

  司马懿的双眸中闪过睿智和狡黠,作为司马氏年轻一辈最杰出的俊杰,司马懿谦逊的同时亦是自傲非常。

  亦或者,这根本不是谦逊,只是单纯的看不起旁人的格局。

  正商议间。

  小仆来报:“大公子,二公子,门外有一年轻小将,率了千余骑兵,说是要来司马氏借粮。”

  司马朗有些不耐烦:“这等小事也需要禀报?给点粮草打发了就行了。”

  存于乱世,又有钱粮,司马氏不是第一次被借粮了。

  小仆有些畏惧的看向司马朗:“大公子,那小将,开口就要二十万石!”

  “二十万石?”司马朗愕然起身,语气忿怒:“他怎么不去抢!”

  虽说司马氏富有钱粮,但一次性给出二十万石,也是不可能的。

  小仆弱弱的道:“那小将说,若不给,他就明抢。”

  “欺人太甚!那小将是谁人麾下?”司马朗瞬间怒了,在这河内郡,还没哪个官吏麾下的兵将敢如此小觑司马氏。

首节上一节401/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