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68节

  他在剧城下还有万余青壮黄巾,十万余老弱妇孺,凭什么自裁?

  “冥顽不灵!”

  关羽瞅准了张饶的意图,直接欺身而上,手起刀落,直接砍向张饶。

  张饶想要抵挡,但又如何能挡得住关羽的刀锋?

  这一刀下去,张饶半个身子都没了。

  ......

  待得关羽将张饶的首级和黄巾降卒带回,营中的刘备这才长长的呼了一口气。

  昨夜可把刘备的惊吓不小。

  下了半夜的雨,迟迟不见关羽和应归来,也没斥候汇报战况。

  若非郑平陪着下了一夜的棋,刘备都想亲自统兵去山谷了。

  “云长!”

  刘备健步向前,迎住关羽,又仔细打量了关羽,见其没有受伤的迹象,这才暗暗松了口气。

  关羽亦是看出了刘备的担忧,连忙道:“让兄长担忧,是愚弟思虑不周。夜雨来得突然,愚弟担心张饶会趁机逃跑,因此只顾守住山口,忘记给兄长传讯了。”

  “云长,先汇报具体战况吧。”郑平倒是一夜坦然。

  若是夜雨导致计策失败,关羽和应会提前返回营地。

  若是不回,那就证明计策成功,自然也就不用去担心了。

  只不过见刘备着实太担心,这才跟刘备下棋来排解刘备的烦忧。

  关羽点头,将山谷伏击的具体战况,一五一十的汇报给刘备和郑平。

  听得这起火的时间和降雨的时间,刘备忍不住一阵感慨:“幸得天公作美,这才能一战诛杀了张饶。”

  郑平沉吟了一阵,建言道:“府君,黄巾贼兵已经丧胆,可将这群黄巾贼兵放回去,以乱其余黄巾的士气。”

  “接下来,就到了谈判的时间了!”

  刘备的目的不是要将这十余万黄巾彻底歼灭,而是要让这十余万黄巾,再次回归田园。

  杀了张饶,让黄巾丧胆,主动权在刘备,是战是和,全凭刘备一念之间。

  张饶战死,刘备会“请神”,这劲爆的消息开始在黄巾贼众中漫延,同时也引起了黄巾贼众的恐慌。

  “连张渠帅都死了,谁能击败刘备啊?”

  “你们是没看见,昨晚又是火神降世,又是雷公降世,我都奇怪我居然能活下来。”

  “这刘备,难道是天公将军转世吗?竟然会请神之术?”

  “听说玄德公一向仁德,莫非真的是大贤良师转世?”

  “我不关心谁谁谁的转世,我只关心,这粮食在刘备手中,他能管我们饭吃吗?”

  “几个渠帅都在商议,说刘备有心跟我们和谈。”

  “和谈?我们是贼他是官,怎么和谈?”

  “这就不是我们这些小人能懂的了,但若是能管饭,和谈其实也不错的。”

  “刘备是只管我们的饭,还是连我们的妻儿父母一起管饭?”

  “能有的吃就不错了,别想太多!”

  “......”

  黄巾众议论纷纷,虽然一开始都惊惧刘备的“请神”之术,但到了后面,更多的黄巾贼只关心刘备能不能管饭吃!

  而在剧城下。

  因为张饶忽然死了,剩下的黄巾贼帅匆匆聚拢在一起,讨论跟刘备的和谈。

  “官兵不可信,跟官兵和谈,那不是找死吗?”贼帅从钱第一个表达了反对意见。

  另一个贼帅王营也出言附和:“既然张饶死了,我们就推荐新的渠帅,我们有十余万人,还怕什么官兵?”

  “即便那刘备会请神之术,他能将我们十余万人都杀光吗?”

  “我推举郭祖当新的渠帅!”

  郭祖是个面相凶恶的刀疤脸,以前也是个山贼头子,后来因为张饶势大选择了依附张饶。

  如今张饶死了,郭祖是这剩下的黄巾贼兵中,最能打也是最狠的一个。

  “郭帅当渠帅,我是没意见的。但如今我们没有粮食,打不过那刘备的。”另一个小贼帅出言。

  郭祖冷哼:“谁说要打?我们去乐安国依附徐和渠帅,徐和渠帅占了好几座城池,足够庇护我们了。”

  “至于这剧城的,愿意跟随的,跟着我们去乐安国,不愿意跟随的,就留在这剧城,向那刘备要饭吃吧。”

  王营凝声道:“若要去乐安国,就不能带老弱妇孺了,否则刘备率兵来追,我们根本走不远。”

  “更何况,带上老弱妇孺,我们如何能在徐和渠帅麾下杀敌立功?”

  这些人本质都是山贼头子出身,跟张角那一批黄巾渠帅是两码事。

  百姓老弱,是用来凑数的。

  能用的时候就驱兵攻城,不能用的时候随时都可以抛弃。

  携民去乐安国?

  嫌自己死得不够快?

  很快。

  郭祖等人就已经达成了意见,只留下想要留下的几个小贼帅去跟刘备和谈,顺便拖延时间。

  其余如郭祖、王营、从钱等贼帅,纷纷带着自己的亲信和愿意跟随的黄巾老弱,往乐安国逃窜。

  等刘备得到消息,郭祖等人早就逃窜远了。

  “逃了也更好,省得在安置百姓的时候,有贼人捣乱。”郑平不在意逃窜的郭祖等人。

  既能减少安置百姓的麻烦,又能增加焦和的麻烦,何乐而不为呢?

  刘备也暗暗松了口气。

  既然不用再继续增加杀伤了,那接下来的事就剩下安抚了。

  得知贼兵退去,剧城的官民都纷纷松了一口气。

  孔融更是亲帅剧城文武,出城来迎接刘备。

  虽然早就听闻郑平盛赞刘备仁德信义的名声,但孔融还是第一次见刘备。

  见刘备器宇不凡,颇有英姿,孔融不由暗暗惊叹。

  “久闻平原相急公好义之名,今日剧城能不受贼兵凌虐,皆是刘相之功啊!”孔融下马,向刘备拱手一礼,表示谢意。

  刘备连忙下马,快步来到孔融面前,郑重回礼道:“文举公折煞在下了,在下不过是涿郡一介鄙夫,当不得文举公大礼。”

  “文举公年长,唤在下表字玄德即可!”

  见刘备如此谦逊,孔融对刘备的好感更甚了,执意拜道:“那老夫就托个大,厚颜唤一声玄德了。”

  “英雄不论出身,更何况玄德本非俗人,今日义救北海,当得起老夫一拜!”

  叙礼一阵,刘备又引荐道:“文举公,这位是泰山太守应劭之弟应,表字季瑜。这次能击杀贼首张饶,多亏了应府君借了两千兵马。”

  孔融连忙行礼道谢:“泰山应仲远才学非凡,老夫也久有耳闻,恨不能与之一见。他日老夫必定登门拜访,以谢应府君今日恩情。”

  应也连忙回礼。

  孔融的目光又落向一旁的郑平,想到了昔日郑平的断言,不由轻叹:“显谋,老夫虽然自认为勤于政事,却将北海国治理得一塌糊涂,心中有愧啊。”

  “若非有你昔日建言,老夫恐怕都撑不到援兵到来。”

  孔融有才,但才不在于治理州郡,这是良才用错了位置。

  但相对于才,郑平更欣赏孔融的忠汉之心。

  明知勤王一事艰险,但孔融却依旧想要去救长安的少帝刘协。

  利益可以让青州的豪强士族跟刘备绑在一起,但唯有相同的志向,才能让刘备这平天下的道路上有更多的同行者。

第85章 借粮救民,吾辈义不容辞

  “青州黄巾并非一时之祸,叔父也不必过于自责。”郑平微微敛容:“当务之急,是讨论下如何安置这城外的十余万流民。”

  孔融为之一凛。

  这黄巾贼虽然退去了,但这十余万流民却还在城下。

  “玄德,你有什么想法?”孔融没有问郑平,而是看向刘备。

  自郑平第一次入剧城,就在替刘备扬名,更是想让刘备当青州刺史。

  孔融也想知道,刘备会如何处置这群加入了黄巾的流民。

  刘备不假思索、语气多了几分沉重:“食汉禄,救汉民,是我等天职。百姓因为缺粮而受黄巾蛊惑,不得不四处流浪觅食变成流民,本就已经很可悲了。”

  “倘若我等见危不救,流民就只有死路一条,于心何忍!”

  “击杀贼首张饶,我们得了些粮食,大约能让这城下的流民吃上四五日。”

  “不知文举公能否再筹措一些粮食,用于安置流民?”

  刘备言语中,已经将这群黄巾流民定义成受黄巾蛊惑不得不背井离乡的流民,而不是将其视为黄巾降卒。

  这称呼上的改变,也是刘备对这群流民的态度。

  孔融有些吃惊。

  平心而论,孔融对这些流民的处理,基本就是让其各自返乡、然后颁布政令让各县乡官吏妥善安置。

  看似没什么毛病,但其实书生气太重。

  若返乡就能有吃食,又何必当流民?

  因此在听得刘备说要筹措粮食的时候,孔融是震惊的。

  “玄德,你可知安置这些流民,要多少粮食?”

  “不仅要让他们挨过今年的冬天,还得助他们来年耕种,然后一直到明年的秋天,才可能让流民们自给自足。”

  “即便老夫能筹措一些粮食,又怎么可能让这十余万流民吃上一年?”

  “以老夫本意,发放流民几日口粮,让其各自返乡觅食,亦或者去别郡投奔亲戚。”

  如常理说,孔融的处理办法其实是没什么问题的。

  毕竟给十余万流民提供一年的粮食,没有哪个郡国的太守国相敢拍着胸脯保证。

  能给流民发放几日口粮,让其能返乡或者投奔亲戚,已经是孔融的“仁德”了!

  然而,这并非刘备想要的结果。

  刘备轻轻摇头,敛容凝声:“文举公,我自高唐县入北海国,沿途流民遍野,饿殍遍地。家中尚有余粮的,对流民畏之如虎,流民们又哪有亲戚可以投奔?”

首节上一节68/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