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71节

  “哼!这群当官的有什么可信的?给几天口粮,就到处宣扬仁德,根本不管我们死活。”

  “都是豺狼罢了。若真的关心我们,就应该让那些强征粮食的恶霸们将粮食还给我们。”

  “那些富户恨不得将我们的粮食收刮殆尽,又怎么可能借粮?”

  “这刘备,肯定也在骗我们,不如去寻徐和渠帅吧。”

  “.....”

  老者没有回答周围人的询问,只是静静的回想刘备刚才的话。

  “论迹不论心。”

  “老朽倒要看看,你会如何做!”

  老者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强撑着不让自己昏睡过去。

  就在此时。

  一个少年小跑过来:“爷爷,有粥了,有粥了!”

  “什么粥?”老者顿时一愣。

  少年却是兴奋的指着城门口:“城里出来了好多人,正在熬粥,我们有吃的了!”

  听到有人熬粥,刚才还质疑刘备的乡民,纷纷冲向了城门口。

  虽然心有疑虑,但在这之前,填饱肚子才是最重要的。

  “老朽要看看,你能坚持几天!”老者没有因为城内来人熬粥就对刘备感恩戴德。

  这种事,老者在逃荒的途中见了很多次了。

  大抵都是城内官员,生怕流民窜入城中,然后象征性的熬些粥,然后打发流民离开。

  这种打发叫花子的方式,又怎么可能让老者去感恩?

  但接下来的几天。

  老者心中的惊讶却是越来越多了。

  连续三日的粥饭,老者的精神头也越来越足,不再是面黄肌瘦整日里昏昏欲睡了。

  “竟然没赶我们走?”老者很疑惑。

  但接下来刘备的举动,让老者更迷惑了。

  “奉刘府君之命,征召伐木工五百人,渔民五百人,猎户五百人,纺女五百人,厨女五百人,.....”

  “每日提供两餐,工钱另算!”

  一听提供吃食,又提供工钱,流民的心思顿时活络了。

  粥饭虽然能吊命,但却不能管饱。

  若能有工钱,就能自行购买米粮加餐了。

  这又过了半月。

  老者已经完全不理解了!

  “真的没有驱赶我们离开?”

  “不仅管饭,还发放工钱让我们干活?”

  “这,这,这刘府君哪来这么多的钱粮?”

  “难道,真的是向那群富户借的?”

  没人回答老者的问题。

  刘备虽然每日里都在流民中走访,但十余万流民,几乎都只能见到刘备一面。

  其余时候,都是听说刘备在流民中嘘寒问暖、询问疾苦。

  城头。

  孔融看着城下渐渐有了秩序的流民,百感交集。

  “长绪啊,老夫万万没想到,显谋真的说服了北海国的豪强士族,让这些人肯出借钱粮给玄德。”

  孔融身边,功曹孙邵也是眼神复杂。

  郑平自回高密县后,就带上了郑玄和太史慈,开始在北海国的十八个县游说。

  半个月的时间,就说服了十八县大部分的豪强士族出借钱粮安置流民。

  “孔相,人都是逐利的,豪强士族亦不例外。”

  “显谋诱之以利,才让他们甘心出借钱粮。”

  “但此举却会助长北海国豪强士族的嚣张跋扈之心,恐怕会尾大不掉啊。”

  孙邵有些忧心。

  郑平并非是“振臂一呼,豪强士族就纷纷出借钱粮”,这是出让了巨大的利益,才换来了豪强士族的支持。

  孙邵的担心,孔融自然也是清楚的。

  看向城外的流民,孔融长叹一声:“若非老夫治下不力,显谋又何至于行这险策。未来之事如何,老夫只能坚信显谋有应对之策了。”

第87章 东海糜氏,当急人之所急

  徐州,东海郡。

  黄巾之祸,不仅青州有,徐州同样不少。

  但相对于青州刺史焦和,徐州刺史陶谦是军旅出身,有实干之才。

  不仅招降了以臧霸、孙观为首的泰山贼,借泰山贼镇压黄巾,更是自丹阳郡招募了大量的同郡乡人组建丹阳兵。

  陶谦能以武镇徐州,离不开这东海郡的一个豪族糜氏!

  糜氏世居东海,以垦殖为主,原本跟东海郡其余豪族没多少区别。

  但糜氏这一代出了个才俊糜竺。

  糜竺雍容大方、敦厚文雅,又熟习弓马,善于骑射。

  自太平道传教东海时,年少的糜竺就已经嗅到了危险,一改糜氏往日作风,开始善待、救济周围的乡民,又对糜家的佃户颇为照顾。

  因此在黄巾动乱时,多有乡民依附糜氏寻求庇护,而糜家的佃户也是少数没有被太平道策反的。

  黄巾之乱被镇压后,东海郡出现了大量的荒地。

  以往嚣张跋扈的豪强士族,大部分都死于黄巾之手。

  糜竺趁势而起,兼并了东海郡大量的田地、流民。

  因为糜竺在东海郡的名声,多有流民选择依附糜氏,东海糜竺也因此而扬名徐州。

  陶谦出任徐州刺史后,如下邳陈氏等世家士族,对陶谦都是貌合神离,虽然不反对但也不怎么支持,这让陶谦颇为无奈。

  而这个时候,糜竺又亲自造访了陶谦。

  糜竺有忧患意识,深知糜家的崛起太快了,若不能寻个官身庇护,这糜家的上亿家资,终将成他人嫁衣。

  而糜竺兄妹三人,也难以在这乱世苟全性命。

  陶谦初来乍到,本就缺乏钱粮养军。

  见糜竺主动造访,当即一拍即合,任命糜竺为徐州驾。

  由一个普通豪族,变成有驾官身庇护的豪强,东海糜氏在这徐州的风头,隐隐有盖压下邳陈氏的迹象。

  然而。

  即便当了徐州驾,糜竺也时刻在提醒自己,糜家虽然风头正盛,但终究是比不过下邳陈氏这样的公卿世家、名门望族的。

  因此,糜竺不仅在徐州与人为善,更是时刻的在关注这徐州以外的局势。

  陶谦外慕声名、内非真正,终究不是明主!

  在得了糜竺的钱粮支持后,陶谦任用了太多的如曹宏、笮融一般贪得无厌的小人,这跟糜竺的与人为善、仁德爱民的观念是背道而驰的。

  糜氏的崛起,就是依靠仁德才能苟全性命。

  若是跟着曹宏、笮融这群人混,今后不仅糜氏的家业也保不住,这名声也臭了。

  虽然以垦殖起家,但糜竺一直都在效仿下邳陈氏这样的公卿世家行事风格。

  钱粮皆是身外物,累世名望才是传承家族的核心。

  “糜从事,使君有请!”

  书房内,正在沉思糜家未来的糜竺,得到了陶谦亲卫的传唤。

  糜竺没有逗留,整了整衣襟,就来到了衙署。

  如今的糜家,需要陶谦的庇护。

  因此对于陶谦,糜竺一直都保持了谦恭的态度。

  “子仲,快请入席。”

  陶谦见糜竺到来,态度也是十分的热情。

  毕竟这徐州的世家豪族,也就糜竺出钱粮最是痛快。

  如陈登,虽然当了典农校尉,但对陶谦的态度始终有一种隔离的生分。

  陶谦也不是个愿意舔着脸凑上去的性格,既然这徐州的世家豪族刻意保持距离,陶谦也就听之任之。

  只要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就行了。

  “使君召我,可是需要筹措钱粮?”糜竺回了一礼,询问道。

  这里只有陶谦和糜竺两人,糜竺自然也问得坦直。

  而陶谦本就军旅出身,对糜竺的坦直也是颇为欣赏。

  “虽然不是筹措钱粮,但也跟钱粮有关,这是青州平原相刘备的檄文,上面还有北海相孔融的联名。”陶谦将檄文递给糜竺。

  糜竺微微一愣,快速的扫了一眼檄文。

  这一扫,饶是糜竺善于养气,此刻也难免露出惊愕之意。

  “这刘备是何人?竟然狂言要诸州郡县开放粮食采购,想要安置北海国十余万的流民?”糜竺错愕而言。

  安置十余万流民,即便是以富著称的东海糜氏,也不敢拍着胸口保证。

  虽然糜竺有足够的钱粮去安置,但这其中的风险太大了。

  若是来年也遇上干旱年,那么糜竺的投入就收不回来了!

  不仅如此,糜氏一族的产业也会因此而遭到毁损,名声也会受到影响,这样的损失,谁敢轻易尝试?

  但偏偏,刘备就这样豪言了。

  不仅豪言,还付诸于行动,直接传檄各州郡县,要大量采购粮米。

  陶谦轻笑:“老夫倒是对这刘备有些了解。昔日老夫当幽州刺史的时候,就听闻过涿郡刘备的名声。”

首节上一节71/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