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74节

  “刘备一个试守平原相,没有得到朝廷册封的伪职,竟敢传檄?”

  “他将自己当青州刺史了吗?”

第89章 借刀杀人,焦和欲诛刘备

  焦和最近很焦虑。

  自决定西进会盟开始,焦和就感觉一直都在走霉运。

  兴致勃勃的率兵去会盟,结果还没抵达酸枣盟军营地,乐安国的徐和就开始闹腾,焦和不得放弃会盟返回青州抵御黄巾贼兵。

  结果抵达青州,就被徐和给埋伏了一阵,狼狈逃回临淄城。

  这一年频繁的出兵征讨徐和,不仅没能击杀徐和,反而让徐和的声势越来越大。

  本想集中青州各郡国的力量,统一政令,结果平原国的陈纪、北海国的孔融,压根不将焦和当回事。

  陈纪更是直接将平原相让给了刘备,然后自个儿称病去了。

  堂堂一个青州刺史,政令只能在乐安国、齐国和济南国推行,这让焦和颇为憋屈。

  最让焦和焦虑的,是今年秋。

  为了征讨徐和,焦和向乐安国、齐国和济南国的豪强富户摊派钱粮用于剿匪,甚至还将茂才名额给了博昌任。

  这乐安国、齐国和济南国的豪强富户答应倒是挺爽快,但这羊毛出在羊身上,焦和向豪强富户摊派钱粮,这豪强富户自然向佃户摊派钱粮,又加剧了对良民的巧取豪夺。

  以至于秋收刚过,活不下去的佃户、乡民,纷纷逃离故土演变成流民。

  这可将徐和给乐坏了。

  正愁抢占城池的人口不够,结果处处都是流民。

  徐和如有“神”助,一举占了乐安国四个县、齐国三个县,让焦和这个青州刺史成了卷缩在临淄城的乌龟了。

  这一年光在当孙子舔伤口了,结果刘备又来了个传檄各郡。

  一个试守平原相,朝廷都还未承认的伪职,向毗邻青州的十一个郡传檄?

  而身为青州刺史的焦和,竟然在半个月后才得知!

  尤其是渤海国来的商人,还嫌弃齐国、济南国和乐安国的黄巾贼匪太多,不似平原国治下民安,说什么让焦和退位让贤得了。

  若不是对方打着的旗号是袁、顾及这商队跟渤海太守袁绍有牵涉,焦和都想出兵将这来贩粮的商队给劫了。

  “速请任驾!”

  焦和口中的任驾,即博昌任。

  任氏是博昌的第一大族,也是目前最支持焦和的一个大族。

  焦和不仅给了茂才名额,还任命任当青州驾。

  不多时。

  任自外而来。

  这是一个十分精悍的中年男人,约莫四十来岁。

  一见到任,焦和就如同溺水的人抓到了最后一根稻草一般,连忙请任入上席。

  “驾,平原相刘备,联合北海相孔融向毗邻青州的郡国传檄。”

  “此贼可恶,都快当自己是青州刺史了!”

  焦和怒气冲冲,恨不得将刘备一刀给宰了。

  任扫了一眼焦和手中,抄录来的檄文,顿时明白了焦和震怒的原因。

  刘备先破平原国黄巾贼兵,后破北海国黄巾贼兵。

  比起龟缩在临淄城的焦和而言,更像青州刺史。

  而刘备又故意避开焦和传檄毗邻各郡国,呼吁各郡国放开粮食贩运的禁令,运粮入北海国救助十余万流民。

  这仁义美名,直接传到了冀州、兖州和徐州。

  跟刘备一对比,焦和的脸上就差写下了“尸位素餐”四个字了。

  甚至连讨董联盟中的袁绍、曹操、刘岱,以及徐州刺史陶谦都在响应刘备的檄文。

  就没人将青州刺史焦和这个名字当回事。

  被鄙视到这种程度,焦和不震怒都不正常了。

  “使君,刘备虽然勇武善战,又扬名四州,但毕竟只是一个试守平原相。”任淡然开口:“使君是青州刺史,召刘备讨贼名正言顺。”

  “刘备若来,这破黄巾贼徐和皆是使君调度有方;这刘备不来,则可传檄各县,怒斥刘备见危不救。”

  “试守始终只是试守,比不得使君是朝廷正式任命的青州刺史。”

  焦和皱眉:“那刘备向来不尊州令,如何肯来?”

  任笑道:“使君可遣人去黄巾中散布消息,说冀州有大量的豪商运粮至青州、要贩卖给刘备,如今大部分的粮草都在乐陵城中转。”

  “黄巾贼若是得了消息,定然会举兵攻打乐陵城。”

  “届时,不论刘备是否肯尊州令,都得替使君征战。”

  “引鹬蚌相争,使君坐享得利,岂不是一件美事?”

  焦和听得欢喜:“驾不愧是天下贤人、谋略无双!如此布计,方能解我心头之恨啊!”

  任暗暗冷笑。

  虽然任如今是焦和的驾,又是焦和举荐的茂才,但任对焦和却是颇为轻视。

  都已经资助焦和钱粮了,结果焦和还是被黄巾贼给堵在城中不敢反击。

  若非以前积累的名望,又有天下贤人的名头,博昌早被黄巾贼给席卷了。

  刘备和孔融为什么不听焦和的州令?

  因为焦和太废物啊!

  任氏是博昌大族,虽然支持焦和,但不会跟焦和同生共死。

  豪族生存于乱世,第一原则是保全家族。

  只要家族还在,一时的失利都是能接受的。

  给焦和出了主意,任回到府中,立即召来弟弟任涛,让其去北海国给刘备送信。

  “焦和,别怪我不讲道义!”

  “我博昌任氏,不能因为你的愚蠢而毁灭。”

  焦和还不知道,此时的他已经被任给出卖了。

  对刘备颇为怨恨的焦和,也不跟其他州官商议,直接派遣了亲信去黄巾中散布消息,意图将黄巾贼兵引去进攻乐陵城。

  同时,焦和又遣人去北海国征召刘备讨贼。

  而在北海国内。

  刘备以上宾之礼、郑重的接见了糜氏的信使糜忠。

  这糜忠虽然是糜竺的亲信老人、又被赐姓糜,但毕竟这身份只是糜竺的家臣,哪里受到过如刘备这般的上宾之礼?

  “刘府君折煞小人了,小人万万不敢入席。”糜忠连忙退却,但这内心却是对刘备多了五分感激。

  刘备却是正色道:“久闻东海糜子仲,仗义疏财、敦厚文雅,乃是这徐州境内的一流贤士。今日遣使而来,我又岂能不以上宾之礼相待?”

  “见使者如见子仲先生啊!”

  真诚的眼神,诚挚的言语,那挑不出半点儿毛病的待客礼,这一套组合拳哪里是糜忠能招架的。

  郑平轻摇羽扇,立在刘备身侧。

  看着已经被刘备的魅力折服的糜忠,郑平的嘴角泛起一丝笑意。

  刘备跟袁绍、曹操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刘备是能够跟普通庶民同席而坐还能吃同样的饭菜谈笑风生的人。

  这样的人格魅力,上至贤士,下至庶民,都是通杀!

  虽然出身比不上袁绍、袁术、曹操这些世家子,但刘备“亲民”的魅力,足够弥补这出身上的差距。

  即便缺少天时和地利,只要抓住了人和,一样能定这天下。

  而这样的品质,也是郑平钦佩刘备、愿意辅佐刘备的核心原因之一!

  君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

  刘备将糜竺的书信递给郑平,语气难掩兴奋:“显谋,糜子仲向北海国贩运粮食,不仅不收我的购粮款,还要赠我钱财用于赈济灾民!”

  “如此义士,恨不能跟其促膝长谈啊!”

  别的豪族富商都是来贩运粮食赚钱的,唯独糜竺不仅不赚钱,反而送钱送粮,来解刘备的燃眉之急。

  都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天下纷乱,各郡的钱粮都变得极其珍贵。

  但糜竺却视钱财如粪土,仅仅因为刘备的一个檄文就决定资助刘备赈济灾民。

  这格局器量,远非寻常商人能比拟的!

  对于糜竺的德行,郑平亦是钦佩的,寻思片刻道:“府君,可赠糜子仲《汜胜之书》和《四民月令》,以及曲辕犁的制造法。”

  刘备顿了顿,迟疑道:“《汜胜之书》《四民月令》和曲辕犁,都是显谋的珍藏,不能让我来承了这份人情。”

  郑平摇扇笑道:“我跟府君同道而行,人情又何分彼此?这《汜胜之书》《四民月令》和曲辕犁,不仅要由府君来赠送,这书的扉页,还得有府君的赠言和签名。”

  糜竺主动跟刘备示好,郑平又怎么会错过拉拢糜竺的机会。

  对于糜竺而言,钱粮是不缺的,官职目前刘备也给不了。

  能真正让糜竺受益的,就是《汜胜之书》《四民月令》和曲辕犁了。

  专业的农科理论和先进的生产力工具,能让糜竺在东海的财富更上一层楼。

  在乱世之中,唯有共同的利益,才能让交情变得长久、牢固。

  譬如下邳陈登,不论其一开始对刘备多么的推崇,恨不得跟着刘备行走天下。

  但最终的结果,却是陈登不得不去考虑家族利益而放弃刘备。

  这不能说陈登不义!

  虽然陈登没有再效力刘备,但一直都在尽朋友之义去帮衬刘备。

  糜竺也是将小妹嫁给刘备之后,这才散尽家财一心一意的替刘备效力。

  只想索取,而不想付出,这样的关系是注定不长久的。

  唯有共赢,才能让双方的情谊变得牢不可破!

  刘备凛然。

  对郑平的德行器量也更是钦佩。

  刘备也不是扭捏的人,当即就同意了郑平的建言,取来了《汜胜之书》《四民月令》和《曲辕犁》三本农书。

首节上一节74/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