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87节

  “这支乐陵城的官兵,必然是跟刘备有关。”

  “可恶的刘备,这是要赶尽杀绝吗?”

  徐和暗暗握紧了拳头。

  但厄运并不会因为徐和的愤怒而减少,一个个惊慌的黄巾喽接连来报。

  “渠帅,高菀方向杀来一支官兵。”

  “渠帅,临淄城的官兵杀来了。”

  “渠帅,官兵劝降。”

  “渠帅.....”

  还未等喽开口说完,徐和直接飞起一枪,见眼前的喽给刺了个对穿。

  “再敢乱军心者,杀无赦!”

  面对徐和的暴虐,周围的黄巾头目一个个惊惧不已。

  在徐和心烦之际,博昌县外,刘备立在道口,正在焦急的等待。

  嘱托州吏妥善安置临淄城外的流民后,刘备留下太史慈和简雍守城,然后跟关羽和郑平驱兵来到了博昌县。

  准备对徐和进行最后的一击。

  而在部署妥当后,刘备也得到了卢植的传讯,邀刘备在这道口相见。

  自征讨张角一战后,因为各自仕途跌宕,刘备就没怎么跟卢植见过面了。

  如今卢植肯南下相助,刘备难掩心中的激动。

  “来了!”

  忽然,刘备眺望的目光一凛。

  只见前方竖起的旌旗下,卢植身着铠甲,手持长枪,正凛凛而来。

  “卢师!”

  刘备激动的策马向前,然后又在中途翻身下马,拱手而立。

  见刘备这般礼敬,卢植亦是欣慰的捋了捋短髯。

  同一批的门生中,刘备是迄今为止,对卢植最礼敬的一个。

  虽然公孙瓒对卢植也颇为有礼,但相对于刘备的礼敬,公孙瓒更多的是看重卢植的声名。

  一旦涉及到关键的事,公孙瓒是不会理会卢植的。

  否则以卢植跟刘虞的关系,又怎么可能坐视刘虞和公孙瓒的矛盾而不去理会。

  因为深知公孙瓒的个性,所以卢植知道,刘虞和公孙瓒之间的矛盾是难以调和的。

  但眼前的刘备,却是不一样。

  单单是请卢植以长辈的身份南下主持婚礼,足见刘备对卢植的尊敬之心。

  如今刘备更是在中途下马,立在道旁静候,这是在以晚辈的身份迎接卢植。

  “玄德,多年不见,你倒是令老夫刮目相看啊。”卢植翻身下马,上前扶起刘备。

  看着刘备多年饱经风霜而比同龄人更显苍老的面庞,卢植心中更是感慨万千。

  刘备的语气更是谦恭:“幸有卢师昔年教诲,学生才有今日。”

  卢植哈哈大笑,看向刘备的眼神更是满意。

  大笑间,郑平、关羽、张飞和田豫,也纷纷近前。

  看到刘备和关羽,张飞顿时心头一乐,显摆似的喊道:“大哥二哥,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俺也拜入卢师门下了。”

  “自今日起,俺跟大哥是兄弟也是同门了。”

  “二哥,哎,二哥你扭头作甚?”

  若非众人在,关羽都想跟张飞切磋下武艺了。

  刘备见状轻斥道:“翼德,卢师在此,不得无礼。”

  张飞却是不以为然,直接拉走关羽:“大哥,你跟卢师谈,俺跟二哥叙叙旧去。”

  刘备无奈,担心卢植会认为张飞无礼,连忙替张飞辩护道:“卢师,翼德许久未见云长,言语有些失礼之处,并非本心。”

  卢植轻笑道:“玄德对翼德倒是维护,老夫见翼德勤恳好学,故而让其拜入门下。这是田豫,尚未及冠,未取表字,原本是伯圭麾下骑兵伯长,跟翼德一起拜入老夫门下。”

  一旁的田豫见卢植亲自向刘备介绍自己,心情颇为激动。

  这一路也听张飞时常唠叨刘备的仁德信义,对刘备早有仰慕之意。

  “渔阳人田豫,见过府君。”

  刘备玲珑心思,瞬间就领会了卢植的意思,上前扶起田豫,语气真诚而有一种令人舒坦的磁音:“能得卢师青睐,必定是当世少有的才俊。”

  “不知贤弟家中还有何人?”

  田豫感受到刘备的真诚,如实道:“家中尚有老母在。”

  刘备凛然:“令堂在家,贤弟却千里迢迢来青州,愚兄心中有愧啊。待愚兄立稳青州,贤弟可将令堂也一并送来,也能跟家母做个伴。”

  田豫更是感动不已。

  而在刘备跟田豫叙说的时候,郑平则是上前向卢植一礼:“小侄见过叔父!”

  卢植撵着短髯,看向郑平的眼神多了几分复杂:“自洛阳一别,老夫跟显谋也一年多未见了。”

  “犹还记得显谋当日断言洛阳祸事,让老夫去劝说大将军何进切勿召外将入洛阳。”

  “可恨啊!何进一介屠户,虽然身居高位却不明大势,以至于让董贼祸乱朝纲,少帝被废而杀,幼帝又被劫持去长安。”

  郑平眼神淡然:“朝廷权争,由来已久。不论是旧日洛阳,还是今日长安,都不过是自诩忠义之人相互争权夺利导致。”

  卢植眼神变得深邃:“显谋自负大才,昔日不愿在洛阳助老夫勤王除贼,如今却助玄德立足青州。可否替老夫解惑?”

  在郑平出游洛阳断言洛阳祸事的时候,卢植就曾想让郑平留在洛阳勤王除贼,但被郑平以“洛阳难成大事”为由拒绝了。

  今日再见郑平,卢植心有感慨。

  郑平微微敛容:“昔日晋献公昏庸无道、宠信骊姬,公卿臣子更是党同伐异、互相构陷,以至于朝纲混乱,太子申生无端惨死,唯有重耳在外逃得一命。”

  “匡扶之道,不一定非得在朝堂之上。”

  “若是死守朝堂之地,能勤王除贼的良策,也无外乎刺客之流。”

  “但刺客之流,终究只是小道,稍有不慎就会身死族灭,徒让贼人耻笑。”

  “自桓、灵二帝以来,皇纲失统,社稷崩坏;先有十常侍欺主罔上,后有贼臣董卓作恶多端,大逆不道。”

  “想要匡扶汉室,报国安民,唯有择选一个贤明之主,以兵威征讨天下叛逆。”

  郑平的目光看向正在跟田豫攀谈的刘备,嘴角泛起一丝笑意:“小侄离开洛阳之后,也曾去过酸枣大营,拜会过会盟群雄。”

  “然而会盟群雄,大抵都是追逐虚名之辈,而少数有大志的,要么多疑成性,要么优柔寡断,小侄难以跟其推心置腹。”

  “正当小侄心灰意冷之际,却在高唐县遇到了时任当高唐尉的刘府君。”

  “弘雅有信义,有仁德之心而无迂腐之意,跟小侄又有渊源,如此人杰,小侄自然会多加关注。”

  “刘府君当了高唐令后,更是不远千里来高密请小侄出仕。”

  “心存大志,礼贤下士,这般仁德信义之人,小侄又岂能不竭力辅佐?”

  顿了顿,郑平又多了钦佩之意:“青州之局,叔父也看到了,焦和无能,以至于黄巾祸乱青州;但刘府君却能以勇武败黄巾,以仁德赈流民。”

  “当今天下能匡扶汉室者,唯有刘府君一人!”

第99章 众望所归,继任青州刺史

  卢植心中惊叹不已。

  郑平出游诸州郡的时候,在洛阳待过相当长一段时间,这让卢植对郑平的才学个性颇有了解。

  在卢植眼中,郑平自负大才。

  虽然在洛阳与人结交时谦逊有礼,但实际上很多时候都瞧不起洛阳的公卿大臣贤良才俊。

  能让郑平称赞的,也不过时任守宫令的荀和黄门侍郎荀攸。

  点评时人,更甚月旦评许劭。

  但现在,卢植却自郑平口中,听到了对刘备的盛赞之言。

  甚至连“当今天下能匡扶汉室者,唯有刘府君一人!”这样的评语都出来了。

  即便卢植对刘备颇有好感认同之意,但也不会如郑平这样盛赞刘备。

  若是换个人,卢植都要怀疑郑平是不是在故意巧言谄媚了。

  但眼前的人是郑平,卢植见过的贤良俊杰中最聪慧又最有实干之才的一个!

  同时也是点评时人最自负狂妄的一个。

  能让郑平好言夸赞的贤良俊杰,可真不多。

  更别说盛赞了!

  卢植轻言感慨:“没想到显谋对玄德的评价,竟然如此高。”

  郑平轻笑:“叔父,这事实胜于雄辩,待迫降了这博昌县的黄巾,彻底平定青州黄巾之患,刘府君将真正扬名四海!”

  卢植微微一凛:“玄德送来的密信,也让老夫尽量少杀伤。显谋,你可知道这受降了这几十万黄巾的后果?”

  “昔日征讨张角时,皇甫义真不惜背负骂名也要坑杀二十余万黄巾降卒,你可知是什么原因?”

  郑平不屑冷笑:“坑杀二十余万黄巾降卒,以黄巾降卒的人头筑京观,凶残少智之辈,又能想出什么理由来自辩?”

  “不外乎是想说,军中无粮,安置不了这二十余万黄巾降卒;亦或者担心灵帝猜忌、大臣构陷,不肯让黄巾降卒玷污了名节。”

  “倘若他日见了皇甫嵩,小侄也得问问,他可有愧疚之心、赎罪之意?”

  卢植见郑平如此的贬低轻视皇甫嵩,欲言又止,随即又是一叹。

  不论什么样的理由,这坑杀降卒筑京观,终究还是太过了。

  顿了顿,郑平又道:“叔父,小侄知道你的担忧。”

  “你担心受降了这青州几十万的黄巾,但又没有足够的粮食用来赈济流民。”

  “基于这一点,小侄和刘府君早有预案。”

  “尽人事,听天命!”

  “哪怕只有一成的机会成功,小侄跟刘府君都会竭力一试的!”

  这时。

  刘备跟田豫叙说结束,也凑了上来。

  见卢植询问这几十万黄巾的安置问题,刘备也敛了笑容:“卢师,此事事关重大,这里也不是述说之处。”

  “待迫降了这博昌县的黄巾,学生再给卢师详细述说。”

首节上一节87/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