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一身反骨,你夸我好圣孙 第166节

朱棣即便年纪已经不小,但在朱元璋的威压下,还是大气都不敢出。

朱元璋继续冷冷盯着朱棣,厉声斥责。

“太平盛世,好一个太平盛世!”

“你真的以为,如今的大明,天下太平了?”

“你出去走一走,看一看,看看那些普通老百姓,一个个的都吃饱饭了,都有衣服穿,都养得起孩子?”

“朝堂上的大臣,整天溜须拍马,歌功颂德,你莫非真的信了他们说的?”

“这几年,流民闹事,啸聚造反的事,可没有断绝呢!”

朱元璋是亲生经历过,在贪官污吏肆虐下,百姓是何等民不聊生的模样,他最清楚,贪官的危害。

别看大明如今表面上太平的很,但水底下有多少暗流,朱元璋自己都搞不清楚!

所以,他才会设置锦衣卫,监察天下。

而从锦衣卫的奏报中,朱元璋看到了很多朝堂上看不到听不见的消息。

他可不会轻易被百官蒙蔽,眼睛出不了京城!

“父皇……”

朱棣被朱元璋这般严厉的话语,说的心惊胆颤。

不就是几个贪官吗,怎么就上升到了这种程度?父皇说的像大明就要灭国一样!

“父皇,闹事的流民是有一些,可那不都是因为天灾吗?”

“去年山东,是因为黄河泛滥,千年山西,那是百年难遇的旱灾……”

朱棣想了想,大明确实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但都是有原因的。

他不认为,这就严重到威胁大明的生存。

“天灾?”

“哼!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朕比你清楚!”

朱元璋不理会朱棣的辩解,神色更冷。

“朕平生最恨的,一是蒙古鞑子,二是贪官污吏!”

“甚至,很贪官要更甚于蒙古鞑子!”

“一个蒙古鞑子,最多能杀十人百人,但一个贪官,害的却是十万百万!”

“一个县令贪污起来,能够让整个县数十万人,都民不聊生!”

朱棣听到这里,神色微变,再也没有了之前的轻松。

他的眼神陡然犀利起来,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在他眼里可以轻易放过的几个贪官,竟然有如此大的危害?!

这么说来,很多地方的流民事变,不是天灾,而是官逼民反!

朱元璋语重心长,重重教训。

“小惩大诫,正因为有你这样的想法,他们才会得寸进尺,才会肆无忌惮!”

“今天敢贪十两银子,没受到惩罚,明天就敢贪一百两!”

“等到最后,贪官污吏搜管民脂民膏,让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只能站出来造反,一切就都晚了!”

“到那个时候,大明,就该步上前朝的后尘了!”

说到最后,朱元璋神色幽幽,认识到了王朝更替的历史规律。

贪官的危害,并不是一点点钱财那么简单。

他们真正破坏的,是大明的整体生态,是百姓赖以为生的基础!

甚至,是大明的亡国之因!

朱棣心神震动不已,愣在原地良久。

“砰!”

他忽然屈膝跪倒在地,朝朱元璋叩首一拜。

“父皇,儿臣知错!”

“贪官污吏,坏我大明江山,人人该杀!”

第二百四十五章皇太孙是杨广第二!

朱棣从来没有意识到,几个小小的贪官,竟然有如此严重的危害。

他这才理解,为何朱元璋会如此支持,朱高煜大开杀戒了。

一旦将贪官污吏,列为比蒙古鞑子更可恶的敌人,朱棣再也没有坚持劝说,轻纵放过之意。

‘高煜对治国,果然比我这个当爹的,要懂得更多!’

他不由暗自感叹,对这个儿子,感情更加复杂了。

‘算了!’

‘反正父皇也无意让我接位,而是更属意高炽这个大孙子。我还是给他冲锋陷阵,征战开路吧!’

‘朝廷内部的政务,就由得他去折腾!’

在离开的路上,朱棣不由如此想着。

他决定,不再操心朝堂纠纷,而是将精力,集中到对外征战上。

这个儿子,已经证明了比他更出色,用不着他教导。

不如趁着现在还年轻,骑得动马拿得动刀,多消灭一些敌人,多给他攒下一点家底。

有了战功,将来也免得在史书上,被儿子的光芒盖过去,沦为背景!

……

朱棣无意再管此事,有人却想管。

秦淮河岸,梅园。

这是礼部侍郎郭守敬的私家园林,里面建筑精美,风景秀丽,是江南园林的经典之作。

下朝之后,不少朝臣官员,一个眼神交流,便聚到此处。

无数从秦淮河画舫中请来的妓子花魁,穿梭其中,如蝴蝶翩跹,意图勾引某位大人的注意。

然而。

在场的众人,却没有一双眼睛,在这些衣衫轻薄的妓子身上停留。

“下去!都下去!”

户部员外郎张球挥挥手,像赶苍蝇一样,将她们赶走。

待所有妓子都离开,他便迫不及待,看向此方主人,礼部侍郎郭守敬。

“郭大人,你想想办法!”

“不能让皇太孙这个小杀星,这么猖狂下去!”

“我们必须救人!”

“否则,谁知道下一个被监察院抓入大牢的,是不是你我!”

在场众位官员,不由纷纷点头,一起看向礼部侍郎。

他们之所以汇聚在这里,意图救人,自然是有原因的。

在场的每一个人身上,都不干净!

这次没被抓,是没有搜集到证据,没有找到头上。

可这股风气要是不阻止,有人看到机会,拿着证据出头找监察院、锦衣卫一举报,那就完蛋了。

他们一个个,都得进去,都得砍头!

至于为何找礼部侍郎领头,看看脚下这园子就知道了。

能在寸土寸金的秦淮河岸,有这样一座私家园林,不用说也知道,礼部侍郎贪了多少。

“救人?”

“怎么救!”

“不是我不想救,我就怕一出手,先把自己搭进去!”

“咱们这位皇太孙,可真有陛下早年的风范啊!”

礼部侍郎郭守敬脸色很是难看,杯中价值数十贯的美酒喝起来也没有滋味。

“张球,我知道你侄子被抓,心里惊慌。”

“但不要着急,就算要处斩,按照大明律,走一趟程序,也需要不少时间。”

“若是秋后处斩,没几个月,刀子砍不下来!”

郭守敬如此劝说,让户部员外郎张球稍安勿躁。

张球表面答应,心里却不以为然。

没抓你儿子侄子,你是不急。

等查到你头上,看你怎么应付!

若非还要拱着郭守敬出头,张球早就忍不住破口大骂。

程序,时间。

这位小杀星的样子,是会给你时间的吗?

张球深刻怀疑,要不了十天半个月,处斩的批文就会下来,等人头落地,再说什么都晚了!

“郭大人,我侄子不过是小问题,就算他被砍了头,也算不得什么。”

“亲儿子我都不止一个呢,更何况一个侄子?”

“我担心的,是皇太孙!”

“他才监国掌权多久?就大动作不断。”

“如不磨一磨他的性子,让他收敛收敛杀气,等到他正式继位,朝堂上还有我们立身的余地吗?”

“洪武初年,剥皮实草,朝堂半空的样子,你该不会忘记了吧?”

张球提起洪武初年,让所有人一个激灵,暗自胆寒。

当年那一幕,他们可都有印象。

甚至在场有些人,当初在地方当官的时候,大堂上就挂着上一任县令的人皮呢!

奈何。

首节上一节166/2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