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逮捕方士,关我炼气士什么事 第97节

  即使是眼前这座营盘,仅仅只是卫尉军后军所在地,戍守的皆是辎重兵,乃是军中老弱者,面对突袭,依旧法度森严,根本无机可趁。

  而且虽然只是一个后军辎重营地,营中不算奴兵,光是正卒,亦有三千人,其中甲士一千。

  卫尉军总共十万大军,十万人自然不会全部跟着始皇帝到处乱跑。其中有五万人一直驻扎在咸阳,拱卫内史郡,由始皇帝的叔父,秦公族宗伯暂代指挥之权。

  剩下的五万人中,又分别驻守白泥渡,蒙山,沂水,将整个琅琊县团团围住,不使任何人擅自进入,威胁到始皇帝。

  再减去琅琊行宫的二千宫卫,以及胡亥领去琅琊台的五千大军,琅琊大营所留卫尉军,总共还有一万七千余人。

  一万七千人亦不会同时呆在大营中,而是严格按照军律,分成大大小小十余个营盘,其中人数最多的便是始皇帝此时所在的琅琊大营,这里原本是采石民夫所居住的场所,也只有这里能够塞下一万大军。

  当然,一万大军中的一半,已经被胡亥带去斩蛟了,现在大营中仅仅只剩下五千大军而已。

  然而,蒙恬与扶苏,总共只有甲士百名!

  别说用百名甲士去冲击五千卫尉军的大营,便是眼前这个辎重营地,那一千甲士,都比蒙恬扶苏所率军卒多十倍!

  甲士,皆是军中最为悍勇之士。秦军不为普通军卒制备铁甲,而是仅仅装备皮甲。而甲士身上的铁甲,都是自战场缴获而来。

  虽然卫尉军的重甲乃是军中所配,然而传统依然在,非斩将夺旗,乃至蚁附夺城的悍勇之徒,无法成甲士。

  况且,卫尉军乃是始皇帝亲军,主要任务是防卫,所以人披三层重甲。

  而蒙恬以及扶苏的亲卫都是长城军出身,长城军常年在草原上追亡逐北,更需要机动能力,否则无法追上匈奴。故此,蒙恬和其亲卫皆只是一层铁铠。

  人数不如人,兵甲不如人,而且,自己还是攻方。

  无论从哪点来看,蒙恬此次,都没有任何成功的希望。

  然而……

  “哗啦”一声,蒙喜拔出了自己的长剑。

  他脸上同样露出一丝铁血悍勇之色。

  他是蒙恬亲卫首领,自小就被蒙恬带在身边,又在大漠之南随蒙恬驰骋,驱杀匈奴多年,亦是百战余生。

  虽然不知道上将军为何突然将兵锋指向卫尉军,指向始皇帝行在,但是……

  上将军战旗所指,长城军必勇往直前!

  纵使面对天下第一强军,冲击的是始皇帝的营盘,上将军说战……

  那便战!

99.推荐一本创意流好书!!

  推荐一本创意流好书!!

  好书推荐,我自己一直都在追读,是我很喜欢的题材。

  就是不知道大家是否感兴趣,喜欢的话也可以去看看,已经四十万字了,也可以宰了!

  ……

  书名:我在现代创建钦天监

  笔名:日月霜天

  简介:

  “高架桥难立?建土地庙,封土地神位,护佑一方平安。”

  “恶龙盘踞命门口,在此修路,斩龙头,封山神,执掌一川山水!”

  手持封神榜,创建钦天监,封神守护人间。

  其麾下更有几支神奇队伍与诸多非凡队员,只是无人知晓他们的存在,但处处都有他们留下的痕迹,直到有一天……

  “军刀楼一剑封喉,蛮夷妄想窃气运?岂有此理!”

  “斩龙勘探队去往营州,山海民调队前去兰陵,我镇应天府!”

  天音落下,一柄古刀往东去,一方拂尘落北方。同时,新闻报道,各地出现极端天气。

  “以我之令合天地造化。”

  “雷公助我!”

  当日,天下河山皆响应,陆地神仙现真身,齐力抵御妖魔降临,一个名为‘钦天监’的神秘机构逐渐显现……

  (大家搜索笔名,或者书名的关键词,都可以搜到,单章挂不了直通车,抱歉。)

第99章 冲击大营!

  虽然已经做好了决死一战的准备,蒙喜依然强行按捺住心头的战意。

  己方人数处于劣势,而且卫尉军本来就善守,现在卫尉军在营盘中,贸然发起攻击,与自己取死无异。

  必须,要等待战机。

  只是,战机真的会来吗?

  蒙喜心中有些忐忑。

  反观蒙恬,此时却极为淡定。

  或者说,冷峻。

  他淡漠地看着公子扶苏所率领的五百奴兵在卫尉军强弩的远射下,纷纷倒地,惨嚎声惊天动地,神情没有丝毫的变动。

  他是大秦第一名将,是大秦现在唯一的上将军!

  他在漠南追亡逐北数年,虽然年纪刚过而立,却已经在战场上度过了近二十年的时光。

  他知道,卫尉军不可能一直和公子扶苏所率领的奴兵对射下去。

  卫尉军装备了大量强弩,弩比弓箭命中率更高,杀伤力也更强。

  然而弩比起弓箭来,同样有其劣势,其射程比起弓箭来,要近得多。

  秦时的弩箭是无尾羽的,因此不利于飞行,亦无法在空中长久保持平直状态,且弩箭比弓箭要短。

  因此若是同在五十步内,弩箭要比弓箭杀伤力强得多。但是随着距离的提升,弩箭的杀伤力开始急速减弱。

  这便是所谓的“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的由来。

  反观弓箭则不同,弓箭纵使是向天空射出,落地时依然有着足够的杀伤力。

  此外弩箭激发频率比起弓箭要慢得多,毕竟弩箭先要拉开弩弦,放入弩箭,然后再瞄准激发,而弓箭则是一气呵成。

  是故,五百奴兵虽然惨嚎声震天,其实只是极少数被蹶张弩甚至床子弩射中,且除了极少数被床子弩射穿,或者被射中要害的奴兵,其他伤者大部分只是受了一点伤而已。

  反观卫尉军后军辎重兵,除了那一千名三重重甲的甲士之外,其他兵卒纵使有甲,也不过是皮甲。毕竟他们乃是辎重兵,必须要轻身上阵。

  而且,奴兵们使用的并不只是普通弓箭,还包括大量火箭。虽然由于之前天降大雪,以及引火物的局限,导致此时辎重营地内被引燃的火头并不算多,但是若是任由他们继续下去,整个辎重营地被烧成白地亦是必然之事。

  毕竟辎重营地里多的是战马所需的干草,乃至各种米粮油脂,木头茅草等物,一旦火起,极难扑灭。

  是故,辎重营地必然会选择出击,只不过看出击的方式而已。

  而且,他们出击的时候,快了!

  蒙恬所料不错,一声号角声突然从辎重营地中响起,随即催军鼓沉闷的声音响彻天地,数十名刑徒赤着身子从大营门口涌出,开始顶着箭雨搬开大营门口的拒马。

  琅琊地势平坦,营地无法依地势而建,故卫尉军大营皆是伐木立为寨墙,建以刁斗,辕门口则用拒马挡住入口。

  兵车的隆隆声在营地中响起,蒙恬的脸上露出一丝冷漠的笑意。

  卫尉军确实是天下第一强军,兵卒也是自各军中抽调的悍勇之徒,纵使是蒙恬麾下的长城军亦有所不及。

  然而,卫尉军,无帅!

  卫尉羯乃是牧奴出身,不知兵,亦不知书。

  他选拔军官,皆只看其是否悍勇!

  是故,卫尉军的各级军官,皆有斩将夺旗之能,却无统兵之术,对兵法所知亦有限!

  当然,不知兵书,不代表不能统兵。秦军中亦有立功后升为高级军官的先例,而且卫尉军中,亦有如同李超一般将种之家出身之人。

  然而,兵法是需要到战场检验的,而卫尉军从未上过战场,上一次刀剑饮血,尚且还是平定长信侯叛乱之时。

  叛乱在蒙恬看来,就是一个笑话。卫尉军打败这么一个对手,着实对他们军官的指挥经验帮助不多。

  若是平日里护卫始皇帝时还好,始皇帝出巡,必有章法,卫尉军只需要按部就班。

  然而,真正临敌时,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便能够看出卫尉军统兵之人的草包本质。

  他居然想要用兵车来对付一帮奴兵!

  是的,兵车确实是卫尉军的标配,卫尉军平日所操演的,皆是围绕兵车进行。

  而且琅琊地势平坦,也很适合兵车驰骋,再配上卫尉军重甲甲士,纵使是蒙恬亦不敢轻掠其锋。

  然而,兵车前进缓慢,而且笨重,面对一帮散兵游勇,明明只需要弃车骑马,便可借助马力围而歼之,追而灭之。

  就凭奴军手中的弓,射得穿卫尉军的三层重甲吗?

  何须用到兵车?

  卫尉军们显然没空去多想,刑徒们费力地将沉重的拒马搬开,两辆兵车齐头从营地门口冲出来,以两彻为队形,轰然开始加速。

  兵车的青铜轮毂压在地面,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这是这个时代的钢铁洪流,直面兵车以及甲士的冲锋,确实让人心胆俱寒。

  尤其是对方一出营门就开始分兵,一彻前去追逐扶苏所率领的五百奴兵,另外一彻竟然是笔直朝着蒙恬的方向冲来,显然他们早就发现了蒙恬以及他身后的一百甲士,打算直接斩将。

  然而蒙恬依然面无表情,仅仅只是举起了手中的铁矛,做出了一个准备的手势。

  细密的马蹄声响起,亲卫们开始调整自己的位置,并且安抚战马,准备出击。

  眼看着兵车已经近到百步,兵车后跟随的卫尉军卒已经举起了手中的弩,蒙恬方才一声令下。

  “右出!”

  “轰”地一声,马蹄如雷般响起,百名亲卫在蒙恬的率领下,向右侧绕行而去。

  而与此同时,“崩崩”的弩弦震响声响起,兵车后的卫尉军已经激发了第一波弩箭。

  只不过,他们此时距离蒙恬等人尚有八十步,弩箭到了这个距离已经软弱无力。而且蒙恬已经率领亲卫离开了原地,纵使是落在队尾的数人被弩箭射中,身上的铁甲也不是这些已经是强弩之末的弩箭能够射穿的。

  “蒙恬小儿,竟连一合都不敢与某对敌乎?”

  一个粗豪的声音从为首的兵车上传来,显然对方正是这一彻兵车的主将。

  周时尚且还讲究堂堂正正,双方车对车,马对马,甚至战前还需要致师,一方面是为了向对方致意,另外一方面则是双方主将互相比拼悍勇。

  然而此时已然是秦朝,战争早已经不再是彰显自己强大的征服之战,而是无所不用其极的灭国之争!

  蒙恬灭齐时,齐人龟缩在城池中,根本不敢出来与他对阵。而他在河套地杀匈奴时,匈奴更不会跟他致师。

  如此愚蠢的话语,蒙恬根本懒得理会,他直接率领百名亲卫绕过兵车,而后笔直朝着大营门口冲去!

  “不好,他想冲营,速速拦截!”

  粗豪的声音瞬间变得尖锐起来,显然对方此时也已经看出了蒙恬的意图。

  兵车的轰鸣声陡然一滞,战马的嘶鸣声响起,让人牙酸的“嘎吱”声传来,这是卫尉军兵车在转向。

  “回车!”

首节上一节97/20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