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叔,我真不是卧龙诸葛! 第222节

“兄长……”

诸葛亮和马良面面相觑,各有愧色,看着仰然而立的诸葛明,一时语塞,不知说什么才好。

“我只是悲痛,不论是北方的将士还是荆州南蛮的将士!”

“我不喜欢杀戮,不喜欢战争。只是多数时候,只能以战止战!”

诸葛明的话里,带着几许的无奈和悲凉。

诸葛亮和马良恍然大悟!

原来军师的心里,一直挂怀百姓,垂念众生。

樊城一战,所以不会并立火拼,也是希望能尽少的缩减伤亡。

这一战,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许昌,皇宫里。

此刻的献帝刘协,每日只顾着钓鱼嬉闹,天天与伏皇后以及宫内的宫娥们打在一起,一副参透生死,躺平享乐的样子。

但私下之中,却是度日如年,如坐针毡!

大汉国祚,生死攸关,若能趁此机会,摆脱曹操的控制,然后号令天下有识之士,齐聚勤王,则大汉可兴,汉室可隆了!

又是一天清晨。

刘协用过早饭,与伏皇后安坐在内宫,按照事先的约定,今天该是国丈伏完入宫的时候了。

宫廷封闭,内外不通,全赖伏完每逢一、六,以拜望女儿伏皇后为名,入宫觐见,通透消息。

今天正好是十一日。

果然,不多时,伏完手里提着一只食盒,匆匆而来,在步入内宫的那一刻,脸上终于压抑不住露出了一丝喜色。

“国丈,外面现在如何了?”

刘协紧张的站了起来,急促的迈了几步,迎上去伸手扶住伏完的手臂,另一侧的伏皇后急忙接过父亲手里的食盒。

食盒里并无其他,不过是母亲伏夫人做的几样精致小菜。伏完为了避免尴尬,也是转门为了应付宫门守卫的盘查,每次入宫,都要带着入来。只要提着食盒,守卫们便粗略检查之后放行,但如果是空手如宫,则要周身上下,腿裆胳肢窝里都要搜罗个遍。

“陛下,事情不坏,如此发展下去,指日可待了!”

伏完并未忘了君臣的理解,急忙挣脱了刘协的手,反而扶着女婿安坐在绣榻上,然后恭敬的行了君臣之礼,方才说道。

“具体详细如何,你快说与我听听!”

刘协脸上也压抑不住激动和兴奋,迫不及待的说道。他遭受了太多曹操的蔑视和欺压,每一天都是掩口残喘,为了能摆脱曹操的束缚,哪怕与曹操同归于尽,他也在所不惜!

“父亲,陛下!我先出去。你们在这里谈。”

伏皇后盈盈而起,提着食盒,假装往厨房的方向而去,实则转了个弯折返而回,悄悄的隐藏在庭柱之后,替父亲和刘协把风。

曹操的眼线遍布京师的每一个角落,宫内更是安置众多,就算是日夜陪伴的宫女侍从,也不能相信,更不能放入。

“前几日里,荀散播谣言,曹操已经撤军回宛城,抵住西凉往许昌的要害之地。想要把马超吓住,令他回军。”

伏完与刘协对面而坐,低声说道。

刘协颜色更变:“荀令君智谋过人,这也是曹操令他守卫许昌的原因。若论智谋,马超远非他的敌手!”

伏完微微一笑,反而不如刘协那般紧张:“正因为马超头脑简单,再加上年轻气盛,所以并没有那么多顾虑。他本来想要袭取许昌,断曹贼的后路。如今听到曹贼回军,驻守在许昌之外,反而更坚定了一战击败曹操的决心,稳扎稳打,迤逦而来。三日之前,已经过了西安,恐怕不日便会兵临城下了!”

刘协忧心如焚,摇了摇头,皱眉说道:“马孟起虽有吕布之勇,可他的身边并无陈宫辅佐。如今轻兵而来,恐怕若真的与曹贼两阵对圆,西凉军马不是曹贼的对手……”

伏完低声笑着,摆了摆手:“如今曹操在樊城与赵云鏖战数日,没有丝毫的进展,恐怕已是进退不能。马超此来,所面对的不是曹贼的几十万铁骑,而是荀在许昌的数千游勇而已。且许昌内无大将,怎么能坚守的住!”

“而且除此之外,另有佳讯!”

刘协眼睛一亮,闪过一丝意外,惊奇的问道:“国丈的意思是……?”

“益州刘璋,似乎也有动静,虽然未知真假,但多少恐怕也会搅扰许昌。”

刘协轻轻叹了口气,下意识的往宫门处看了一眼,眉头凝结:“我这个益州皇叔刘璋,生性懦弱,只求自保,又无野心,恐怕不会动兵……”

两人正说话之间,忽然伏皇后仓惶推门而入,喘息着来到刘协面前,急声说道:“丞相府的巡城校尉,入宫里来了。请父亲和陛下尽快结束,免生祸乱。”

刘协面色陡然一遍,无奈的叹了口气:“巡城的校尉,都可以在我宫中随意行走了!这是什么世道啊!曹贼欺我太甚!我恨不能同此贼同归于尽,共赴黄泉!”

伏完急忙劝说:“陛下宽心,早晚马超攻入许昌,刘玄德在荆州也有大捷,那个时候曹贼首尾难顾,四面楚歌,便是陛下报仇之时!”

刘协面色稍稍好转,叹息说道:“但愿如国丈所说。国丈在外也多多运作,此刻许昌越乱,越可以离间曹贼,有利于马超和刘玄德用兵。”

伏完顿首领命,再次告别:“陛下好生等候,莫要焦心,一切都在老臣身上。我已在许昌内多多散布流言,如今许昌,已经如一锅翻滚的烂粥了。”

又转头嘱咐伏皇后:“好好照顾陛下,不可大意。我一家世受皇恩,生是大汉的人,死是大汉的鬼。”

伏皇后连连应诺。

伏完嘱咐已毕,急忙起身转入后堂,寻小路出宫去了。

……

荀令君的府邸上。

虽然不过是十几天的功夫,荀比之当初,已经瘦了一大圈。

荀本是出了名的美男子,容貌甚伟,冠绝一时,世人皆以“荀令留香”形容他。

但此时的荀,形容憔悴,面貌枯瘦,身形佝偻,虽然不过是四十多岁的年龄,但长期的高负荷高强度的工作,还是令他未老先衰,头发已经花白如雪。

夜已深,初春的夜,依旧微凉。

附在桌案上劳作不息的荀,此刻却额角不住的有汗滴淌下,荀犹如烈日下的老农一般,在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每过一会,便挽起毛巾擦拭一把汗珠。

通宵达旦的工作,已经令他虚弱不堪。

“禀荀令君,世子曹丕到了!”

府中内侍来到门外,轻轻叩打门环,低声说道。

“让他进来!”

荀又抄起毛巾,擦了一把额角的汗,随即把毛巾解下,搭在后椅的靠背上。

“晚辈拜见荀令君!”

不多时,曹丕全身贯甲,腰间挎着宝剑,推门而入。

他负责许昌城防的护卫工作,日夜骑马巡城,这也是刚从外城回来,所以未及回府更换衣服,直接来荀令君的府上复命。

“世子,今日许昌城内情势如何?”

荀缓缓抬起头,目光落在戎装贯甲的曹丕身上。声音中带着几许疲惫和倦怠。

“城内疯传,马超的西凉骑兵日夜兼程,不过三日便能抵达许昌。益州刘璋也派出张任和严颜,率川兵三十万,径奔许昌而来。”

曹丕的面色煞白,他虽然也极具谋略,工于心计,但以许昌之微弱兵力,想要分兵抵抗马超和益州的联军攻击,无异于痴人说梦,断无成功的可能。

“城内的士族人家,已经在秘密的转移,想要逃亡冀州躲避锋芒,连日来禁止不住……”

曹丕摘下头盔,托在掌心,无奈的说道。

荀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马超好勇善战,部下青年将领也各自好斗,我数日之前散布的丞相回军的消息,丝毫没有起到作用。马超已经下了与丞相决战的决心。”

“至于益州刘璋嘛。我不信他有那份魄力,敢出兵攻打我许昌。益州虽然富庶,但刘璋暗弱,多年来经营不力,兵士散乱。虽有名将,但北面张鲁虎视眈眈,他不会为了响应马超,抛开自己的安危不顾的!”

曹丕烦躁的挠了挠头皮:“荀令君所言十分有道理,可城内的百姓们却没有这份智谋,他们听到益州兵马的消息,便信以为真,原本便惶恐不安了,这时候更加六神无主。如今整个许昌,混乱不堪!若马超的兵马真的杀到,恐怕许昌连三天都守不住啊!”

荀叹了口气,无奈的说道:“百姓愚钝,以讹传讹,更加离谱。益州兵马,恐怕左右不过一两千人而已,虚张声势罢了!”

“总领京师兵马,务必做好秩序的维持,百姓可乱,但你我不能乱。丞相的大业,不能毁在你我二人的手里。逃逸出城者,一旦发现务必严惩。做到杀一儆百,小惩大诫。万一养成风气,争相出城逃命,则许昌瞬间化为一座空城,就更难把守了……”

荀手下要兵无兵,要将无将,此刻也是筋疲力尽,独木难支。

曹丕点了点头,看着荀疲惫的样子,关切的说道:“朝廷大事,皆赖荀令君一人。还望善保身体,为朝廷效力,为丞相分忧。”

荀愁眉不展,点了点头,又挥了挥手:“时间不早,你下去安歇了吧。”

曹丕应诺,拜辞荀,回府不提。

113.第113章 曹嗣之争

世子府里,虽然已经是深夜,但灯火依旧亮着。

司马懿孤身一人,端坐在长廊之下,静静的望着星空,等待着曹丕的归来。

“仲达,如此深夜,你还在这里!”

曹丕看到司马懿一身灰布衣服,一动不动的坐在长廊里,颇有几分惊讶的说道。

此刻的司马懿,看上去更加深沉阴鸷,令人琢磨不透。

“许昌混乱,朝不保夕,我又怎能睡得着呢!趁着月色,正好在此等待世子,聊叙一番。”

曹丕回首,仰望天空。

乌云蔽日,却哪里有一丝月色?

可见仲达此来,应该绝非赏月,而是另有要事了!

“数日之前,许昌初乱的时候,仲达曾劝我尽快撤离,以保安全。我当时恼怒,还曾因此对先生不敬,如今想起来,实在后悔,还望先生莫要与晚辈计较。”

马腾新死,马超刚刚发兵的时候,司马懿便已经预料到许昌必会有一场大乱,并建议曹丕逃离许昌,以求自保。

但当时曹丕刚刚听从了司马懿的建议,往荀令君府邸求职,负责许昌的城防职务,因此恼怒司马懿反复无常,把司马懿痛斥了一顿,还责令他出任守城官,站了数日的城门,约束外逃的士族。

但今日看来,许昌的情形,已经急剧恶化,一片混乱,风雨飘摇。曹丕也有了几分悔意,也许当初听从司马懿之言,未尝不是明智之举。

司马懿微微一笑,长廊两侧悬挂的灯笼散发着幽暗的光芒,洒在他的脸上,显得深沉如海:“世子多虑了。我当时也是为诸葛闻德的计谋所震惊,慌了心神,才会全世子出城避祸。但今日看来,世子当时的决定,反而是正确的。”

曹丕感到几分意外,没想到一向城府极深的司马懿,也能坦然承认自己面对诸葛闻德的计谋,慌了神志:“仲达先生何处此言?”

司马懿沉默了半晌,缓缓的站起身来,漫步走着,曹丕紧随在后。

“若许昌城破,则世子必然蒙难,是为不智之举,而如曹植三公子,留于军前,可避开此难。”

“但近日的许昌,还不能下论断,城池必破。一旦许昌得意幸存,则世子守城之功,则莫大焉!他日在丞相面前,是诸多公子所不能比的。”

曹丕听着,一会儿高兴,一会儿又害怕,惊愕的问道:“那么以仲达之见,许昌这次可否逃脱大难?”

司马懿叹息了一声,微微的摇了摇头。

曹丕大惊失色:“先生之意,许昌必死了么?”

司马懿又摇了摇头,又是一阵沉默。

良久方才开口说道:“许昌能否据守的住,不在你我,不在丞相,也不在马超刘璋……”

曹丕再次困惑不已。

司马懿接着说道:“西凉铁骑,杀人如麻。马超多年征战,杀意更浓。他父亲马腾死在许昌,死在丞相之手,这是天下人尽皆知的事情。”

“若许昌破,必然是一场杀戮,也许便是一场屠城。许昌将从此消失!”

司马懿忽然抬起头,眼睛望着西南方向,荆州的方向。

“天下苍生,皆为棋子。独他一人,笑傲天下!”

“若他有好生之德,则许昌不灭,丞相会及时退军。若他想要置许昌于死地,则马超星夜驰兵而来。丞相五十六万兵马,陷于困境,进退不能。”

首节上一节222/23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