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逆子,你敢造反? 第217节

“现在该怎么办?难道,只能放弃了吗?”

房遗爱满眼的不甘心。

“夫君放心吧,我一定会帮你,拿到爵位的继承权。”

高阳公主自信满满,“现在就等着你大哥犯错了,我们找机会,也要让他犯错,到时候,一切就好办了。”

“嗯,我们一起努力。”

房遗爱咬了咬牙,拳头捏在了一起,“太子的做法,也太让人寒心了,公主煞费苦心,都把大美人给他送了过去,他竟然光拿好处不办事,也太过分了。”

“太子有自己的考虑,徇私枉法的事情,不会帮忙了。”

高阳公主冷笑,“现在,只能靠我们自己了。”

夫妻两人,对于太子,有了不同程度的埋怨。

这一日。

新城公主来到了东宫。

“太子哥哥,魏大人病了,父皇让我们去探望。”

新城公主的脸上,挂着淡淡的忧虑。

“好。”

李承乾点了点头。

如今,高句丽君臣不和,李世民征伐高句丽的心思很坚决,迫于群臣的反对,并没有付诸于行动。

其中魏征,就是反对出兵的重臣之一。

魏征病了,也快死了。

跟历史上一样,李世民在魏征死后,依旧会御驾亲征。

李承乾和新城公主,来到了魏征的府上。

魏征躺在床上,面色难看,死气笼罩。

魏叔玉伺候在一边。

“拜见太子,公主。”

魏叔玉急忙行礼。

“太子,公主,你们来了。”

魏征挣扎着坐起,语气虚弱说道:“微臣抱恙在身,就不给你们下床行礼了,还请海涵。”

“魏大人不必多礼。”

李承乾报以同情的表情。

几人嘘寒问暖聊了片刻,魏征说道:“公主,请去大堂歇息吧,就让犬子,略尽地主之谊招待你,我跟太子,有话要说。”

新城公主看向了李承乾。

“去吧。”

李承乾笑了一下。

新城公主和魏叔玉退了下去。

“太子,老臣不行了,等我死后,反对陛下出征辽东的声音,又将减弱很多。”

魏征面带哀求,“到时候还请太子,像我一样坚决的反对。”

“魏大人多虑了,你一定会平安无恙。”

李承乾轻声安慰,也没随便的答应。

“征伐高句丽,这是大事,我不应该反对。”

“可是现在,并不是时候啊。”

“高句丽附近的州县,人口凋敝,荒无人烟。”

“光是想把粮草运上去,那都是十分的困难。”

“再加上道路难行,气候恶劣,更加增加了困难。”

“想要征讨高句丽,需要几年的准备时间,到时候准备一支大军,就可以将高句丽覆灭。”

“现在高句丽朝堂,只是君臣不和,陛下就想要征伐,贸然行事,只能是损失惨重,得不偿失啊。”

魏征语重心长,即便是到了生死弥留之际,依旧在牵挂着国家大事。

“魏大人的良苦用心,我明白,也深有感触。”

李承乾表情认真,“只是父皇,感觉到年龄大了,征讨高句丽,是他的夙愿,如果不出兵的话,恐怕就没有征讨辽东的机会了,所以无论如何,父皇也会御驾亲征,这是一桩功业,父皇想要亲自完成。”

“哎,陛下立下的丰功伟绩够多了,难道就缺这一桩功业吗?”

魏征表情郁闷,自己的谏言,陛下没有采纳,这对他来说,就是莫大的失败。

“魏大人,征讨高句丽的功业,与其他功业不一样。”

“像突厥这样的邦国,就算覆灭十次,也不如把高句丽消灭一次。”

“因为辽东,自古以来就是华夏的故土。”

“商纣王之叔箕子,建立箕子朝鲜以来,辽东的广大区域,就是华夏文化的一部分。”

“任何有雄心的君王,理应将这片区域,控制在手中。”

“到了汉朝,辽东的广大疆域,基本上都是汉武帝设置的四郡之地,自从西汉建诏二年,扶余人建立了高句丽之后,就一直游离于中原王朝的控制之外。”

“自从始皇帝,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以来,往后的历代君王,但凡有雄心壮志,就会把华夏的故土收归囊中。”

“这不仅功在当代,更是功在千秋后代。”

李承乾有着自己的想法,李世民想要出兵,他也觉得可行,可是现在,确实不是时候。

“太子深谋远虑,微臣佩服。”

魏征笑道:“想要覆灭高句丽,需要缓缓图之,不可操之过急。”

“父皇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任何人都阻止不了。”

李承乾宽慰道:“魏大人安心吧,不要再忧心了。”

“哎,我无能为力了。”

魏征叹息了一声。

他不看好,李世民这次的出兵。

既然劝谏不了,自己又快死了,只能缄默不语了。

“魏大人安心的养病吧,我先走了。”

李承乾辞别了魏征,然后带领着新城公主,离开了魏府。

李世民对魏征,还是十分的关怀。

派遣了得力的臣子,一直观察着魏征的病情。

魏征的身体好坏,李世民都在第一时间掌握了。

这位重臣的病重,也让李世民的一颗心揪了起来。

没过多久。

病重的魏征,也是撒手人寰了。

李世民十分伤心,命令在京的九品以上官员,全部参加魏征的丧礼。

并且亲自给魏征撰写碑文。

最后把魏征,安葬到了昭陵。

能够陪葬昭陵,这是极大的哀荣。

昭陵,就是李世民自己的陵墓。

第277章 李世民出征,长孙皇后忧心忡忡

朝堂上。

李世民目光灼灼,雄心勃勃。

群臣面色各异。

出使高句丽的使者陈大德回来了。

众人都知道,今日讨论的事情极为重要。

是否出征高句丽,就要有结果了。

陈大德躬身回禀道:“启奏陛下,高句丽荣留王,见盖苏文势大,想要联合大臣诛杀,结果事泄,让盖苏文先下手为强。”

“盖苏文假装检阅部队,邀请荣留王以及文武大臣参观,在宴席上,盖苏文痛下杀手。”

“荣留王被盖苏文亲手斩杀,并且将荣留王的尸体,扔进了臭水沟。”

“荣留王麾下的一百多位大臣,也全部遇害了。”

“如今盖苏文,掌管了高句丽的军政大权,扶持着荣留王高建武的侄子高藏,当了高句丽的王。”

陈大德根据陛下的指示,将自己知道的,有关于高句丽的情况,简单的概述了出来。

“朕欲讨伐高句丽,诸位爱卿的反对之声空前高涨。”

李世民笑道:“如今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摆在面前,应该没人,再反对了吧?”

征讨高句丽,关乎甚大,他也怕出师不利。

因此想着君臣齐心之后,再出兵也不迟。

他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了。

必须要抓住,眼前的这个机会。

“盖苏文残暴不仁,理应讨伐。”

长孙无忌表态了。

“高句丽内忧外患,正是征讨的时候。”

萧十分赞同。

“陛下御驾亲征,一定能够荡平辽东。”

“隋炀帝三征高丽,都没能取得的功业,如今陛下就要实现了,臣为陛下贺。”

其余一众臣子们,很多人都附和。

魏征活着的时候,反对的声音很大。

现在,基本上听不到反对的声音了。

首节上一节217/3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