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关家逆子,龙佑荆襄 第278节

诸葛亮又主动为杨仪斟了一盏茶,推到了他的面前。

这…

杨仪微微一怔,他回忆起在荆州与关羽分别时的画面。

那时的关羽说。“不怕杨尚书见笑,吾儿一封胡闹的答卷,势必会让孔明觉得,此子轻浮!然…关某的儿子,自己最是清楚,云旗绝不是轻浮,只是他太像关某了…像关某一样孤傲,像关某一样执拗。”

而杨仪的回答是,“说句掏心窝子的话,下官羡慕云旗公子,下官也羡慕关公啊。”

是啊…

如此璞玉,杨仪如何会看不到它的光泽呢?

当即,杨仪的眼眸闪烁,“军师当真要听?”

“当真。”

“那军师是先听这位云旗公子聪慧、机敏的一面呢?还是听其…叛逆、胡闹的一面?”

“先从胡闹、叛逆的说起吧。”诸葛亮轻抿了一口茶。

杨仪则不假思索的提起了“第一封答卷”,他则侃侃而谈。

“若说这胡闹的一面,这一封答卷中可就展现的淋漓尽致,也是这一封答卷,惹得父子之间剑拔弩张,甚至惹得云旗公子对关公‘言辞激烈’,所谓‘才不足则多谋,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这些话可都不好听啊!”

说着话,杨仪已经替诸葛亮展开了这第一封答卷。

而诸葛亮还在惊讶。

『才不足则多谋,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云长竟纵容此子能说到这一步么?』

诸葛亮正想去一睹这位“云旗公子”胡闹叛逆的一面。

就在这时…

“报。”

一名侍卫禀报道:“禀军师,门外有荆州使者求见军师?”

唔…

诸葛亮抬眸,很明显他有些意外。

『威公刚到蜀中就赶来这边,怎么会还有荆州使者呢?』

“可问清楚身份了?能确定是荆州使者么?”

诸葛亮轻声回了句。

“能,有关公的信令。”侍卫如实道:“倒是这使者说,他是来追杨尚书的,说是要追回关公的一封亲笔信。”

唔…

此言一出,不只是诸葛亮,杨仪也是大惊失色。

关公的亲笔信?怎么突然要追回呢?

杨仪琢磨着。

『难道是这云旗公子又惹得关公震怒?关公不打算为他求情了么?这…不会呀!』

杨仪摇了摇头。

关公对云旗公子的那份“情”,杨仪是深刻感受到的,说是恨之切,所以爱之深一点都不夸张。

怎么会?

诸葛亮也有些意外…当即招手。

“传他进来吧。”

哪曾想,就在这时。

又一名文吏闯入此间,看到杨仪在,微微迟疑了一下。

诸葛亮却是摆手示意,“威公是自己人,但说无妨。”

这文吏连忙道:“禀军师…刚刚收到的襄樊急报,襄樊…襄樊出事儿了,曹仁与曹纯遇刺,曹纯殒命,曹仁晕厥!”

这…

此言一出,诸葛亮的一双眼眸刹那间瞪大,他几乎不相信听到的话。

诸葛亮是个谨慎的人,他连忙起身,问这文吏。

“你…你再说一遍!”

文吏的话再度吟出。

“就刚刚…才收到的襄樊急报,襄樊出事儿了,曹仁与曹纯遇刺,曹纯殒命,曹仁晕厥!主公…主公已经派人,请军师去左将军府议事!”

“咕咚”一声,诸葛亮惊诧到胸口跌宕起伏。

遇刺!

曹仁晕厥,曹纯死了…

那岂不是说如今的襄樊…群龙无首?

这…

这…

诸葛亮岂会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第186章 又一个邪气凛然的凤雏,庞士元!

张鲁降曹,逆贼南征在即,成都府库无粮,凑不出抗曹之军资。

益州各郡,氏族囤积居奇,物价暴涨。

益州初定,有限的田亩如何分配。

这是诸葛亮写给关麟的三个考题。

也是如今蜀中面对的无比迫切的难关。

如今的诸葛亮尚不知道关麟的答案。

正因为如此,他无法理解,为何关羽会特地额外寄信一封,又立刻派人去追回?

当然,这些在如今的这一则急报面前都不重要。

曹仁晕厥,襄樊势必会大变天了。

这个机会,云长岂会放过。

怕是现在,他已是北伐襄樊…

而曹操势必会选择回援,也就是说,第一个问题已经迎刃而解了。

至于第二个、第三个问题,虽并未解决,可…只要曹操能撤出汉中,那无疑就给予他诸葛亮充分的时间了。

稳定物价,安抚氏族,分配田亩,制衡诸方…

诸葛亮与刘备总是能想出办法的。

可时间是他们的敌人哪。

如今,这一则战报之下。

大喜啊!

曹纯也就罢了,曹仁晕厥,这于刘皇叔,于他诸葛亮,于关羽,于蜀中百姓,于数万万致力于匡扶汉室的仁人志士都是大喜啊!

诸葛亮忍不住感慨。

文吏连忙提醒道:“左将军还在府邸中等候着军师。”

“我这就去。”诸葛亮将杨仪递来的第一封答卷放回案几上。

他回望杨仪,“我先去主公那儿,云旗这答卷,等回来了再看吧,威公你也下去好好歇息,明日我再唤你。”

“好…”杨仪躬身道。

可…他仿似突然想到了什么,刹那间,他的表情变得惊悚了起来。

他想到的是关四公子的答案。

若然…

若然这曹仁晕厥,那…那这一对关家父子有关第一封答卷的争执,岂不是…岂不是…

“咕咚”一声,杨仪下意识的深深的咽了一口口水。

连带着他想到了关麟答出此卷时。

关羽愤怒的让他重写…

可他却寸步不让的迎上关羽那几乎迸射出火焰的目光。

“父亲岂不闻,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乖乖的…

井里的青蛙不能和它谈论大海;

夏天的虫子不能和它谈论冰;

不能和见识浅陋的人谈论大道理。

那时候的杨仪还感慨,关四公子是真敢说呀,这话也敢对关公说么?

特别是最后那一句“今尔出于崖,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那时候的杨仪还觉得,这句话最重了,也是最“无知者无畏”!

…作为儿子的关麟,怎们能让父亲关羽“从海边往外看,去观览大海,然后知道了自己的浅薄,这样才可以和他谈论大道理”呢?

儿子对爹说这种话,已经可以称之为“大不孝”了,这也是杨仪对关麟最初的印象。

可现在在去品,去细品…

原来愚蠢的是他杨仪自己啊!

关麟这哪里是不孝啊,事实胜于雄辩,他是坚持真相罢了。

反倒是他杨仪与关公…似乎都该无地自容了。

『原来如此,怪不得关公会派信使追回那封信笺,云旗公子这题答对了,那…那还寄什么信笺?』

『云旗公子是对我们这些‘井蛙’谈论大海了!』

就在杨仪浮想联翩的时候,马车已经等在门前,诸葛亮就要出门。

似乎是看到杨仪的表情有些古怪。

首节上一节278/88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