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关家逆子,龙佑荆襄 第534节

黄承彦与刘晔匆匆赶到锻造“秦弩”的巨大工房时,关麟早就到这里了,他在详细的观看着匠人们组装弩机。

其实这里制造的秦弩是做了一些改良的。

蹶张弩倚靠双腿与腰去射击,张力大小是可以达到三石的。

但黄承彦与刘晔…对此做了一些改良,通过大量的尝试,将“秦弩”的长短、弓弦的张力进行了优化,甚至增加到了一些“物理”学当中借力的原理,在每一张弩矢上增加了“助力的机械”装置。

又优化了箭矢又与弩机上的凹槽摩擦所丧失的一部分动能。

更是为秦弩增加了关键的部位“郭”。

要知道,在后世,很多专家提出,限制秦弩威力的其实是“郭”,秦弩没有关键性的部件“郭”,所以威力不够强!

只是…

现在,在黄承彦与刘晔的精益求精下,何止加上了“郭”,简直是焕然一新!

按照匠人所言…

如今的秦弩,真实的张力大小,在双腿的极限力量下,可以达到五石,射程超过三百五十步!

如果顺风,甚至可以达到五百步!

当然,这虽然不像后世“瞎逼逼”说秦弩的射程超过AK47两倍,但三百五十步单单靠人的腰肢与双腿,已经是弩矢中的极限了吧?

“云旗公子…”看到关麟,刘晔当先开口。

黄承彦也轻吟出一声,“云旗…”

他知道关羽如今的状况,也知道关麟的心情不好,他没有用“臭小子”这样的称呼,也没有直接一句“臭小子你还知道来我这儿”的数落。

甚至,他看着如今关麟那冷峻的表情,他还有些担忧,担心他不要因为替父找回场子,而太过冲动、鲁莽!

“黄老,刘先生…”听到他俩的声音,关麟转过身,目光炯炯,他指着这些秦弩问道:“现在,咱们有多少秦弩了!”

这个…

刘晔与黄承彦彼此互视,刘晔说了个大概的数目。

“一万七八千吧…”

其实,秦弩早在几个月前就开始制造,再加上沔水山庄六千劳力,制造的速度很快。

可架不住…还有八牛弩,还有龙骨水车等一系列农具的制造。

分担下来…一万七、八已经算是不错的数字了。

只是…

这个数字还是让关麟有些失望,“少了点儿!”

这…

刘晔微微凝眉,黄承彦则问道:“你是打算提前用这秦弩?不攒到十万枚,一起用了?”

“藏不住了。”关麟吧唧了下嘴巴,“老爹都被人欺负了,做儿子的,不报这份仇,传出去还以为我关家满门都是怂蛋呢!”

“那?你需要多少!”

“至少四万吧!”面对黄承彦的询问,关麟说出了一个数字。

秦弩强,不是强在个体,而是强在弩阵…强在数万枚弩矢的齐发,在于范围伤害,太少了根本无法达成遮天蔽日的效果。

只不过,四万这个数字,差的有点儿多呀!

“若是四万支秦弩,制造的话…哪怕全力以赴,也至少还得三个月…”刘晔在脑海中经过了复杂计算,得出了这么一个数字。

“三个月太久…”关麟感慨道:“一个月之内我就要见到…”

“可…”刘晔再度张口,“秦弩的制造工艺,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让弩矢的威力大打折扣,故而一个匠人全力之下,一个月能制造出两枚秦弩,这已经是极限…”

言外之意,就算沔水山庄六千劳力悉数去造秦弩,一个月也补不齐“四万”这个数字。

太可怕了!

何况…与秦弩相配备的,还有特殊的弩矢。

也不可能六千劳力全都去从事这一项任务;

以及…

大量的原材料,这些都是难题!

也正是因此,刘晔的一双眼眸深深的凝起,眼神中满满流露着三个字不可能!

黄承彦的表情倒是与刘晔截然相反…

因为他见证过太多,在关麟手中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事情了。

他只是淡淡的问关麟。

“臭小子,你打算怎么办?”

“极限不就是用来被超越的么…”关麟直接深入这工房,他引着黄承彦、刘晔二人,郑重其事道:“你们且试试,按照我说的方法做,不要让一个工匠去做一张秦弩,这样太繁琐了,中间耽搁的时间也太多了,我方才看过最新秦弩的图纸,一共是一百七十个步骤,那么…就将这一百七十个步骤根据繁琐程度,分为一百步!”

“由一百个人为一组,每个人只完成一个或者少量几个固定的步骤,然后不断的往下传…直到一百七十个步骤全部完成,再由专门的匠人负责效验。”

他指着这硕大的工房,接着吩咐,“就从这里造一张桌子,传到那一头…整个一连串的桌子便是一个组!”

关麟打算用“流水线”模式去批量生产秦弩了。

他是这么想的,战国时期发明秦弩的也不是秦朝啊,所谓强弓劲弩皆自韩出!

可为啥秦弩的名声这么大?

说到底,是秦朝标准化的生产决定的。

一个人一个的慢慢去造,造到猴年马月了,质量也参吃不齐,倒不如每人就负责几个工序,一步步的传下去!

就特喵的批量、标准化、流水的生产!

果然…当关麟把这个想法讲出后,黄承彦与刘晔彼此互视,在经过的短暂的沉吟、思索过后,竟是莫名的感觉,这个方法可行!能行!

甚至,这个方法,会让生产的效率呈现巨大的飞跃。

不止是在“秦弩”上…

当然,黄承彦与刘晔不会了解,这就是后世“现代化”的工厂作业,早就习以为常了…小组作战了。

古人还是讲究个体…特别是生产上,各自为战。

至于效率的叠加…

这很容易理解,一张秦弩一百七十多个步骤。

再熟练的匠人对照图纸也需要一步步的校对,难免有些步骤不熟悉的步骤,耽误了时间。

可按照关麟的方法做下来,每人只负责一到两个步骤,这是闭着眼都能完成啊!

甚至,关麟设想的“一百人为一个小组”也不绝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细化、调整。

这事儿,越是琢磨,刘晔的眼眸中越是冒光,越是觉得大有可为呀!

那么…

接下来,就是材料的问题了。

关麟仿佛已经看穿了刘晔心中的担忧,他直接道:“…放开手脚去造即可,材料的事儿,钱的事儿全部都交给我!”

其实,在材料上,在钱上,关麟已经有了新的想法,新的思路!

第320章 守信者千里赴期,狐疑者杯弓蛇影

江夏,安陆城,诸葛恪的府邸。

正午将至,正堂之上的桌案处,摆放着数不尽的饕餮美食。

第一道,水煮鹿肉,用小鹿腹部的肥肉,然后搭配竹笋和香蒲一起煮熟;

第二道,炖狗肉。将肥狗肉熬汤,最后再铺上石耳菜便大功告成;

第三道,兽脊肉。将兽的里脊肉切片,然后烤制而成即可。

除了这些外,类似于烤里脊、烫鲤鱼片、芍药酱拌鸡肉这类的下酒菜,也是琳琅满目。

再配上一壶诸葛恪最喜欢喝的清新淡雅的兰香酒,以及那,紫苏配上腌制过的蔬菜,做成的开胃菜,难免让人食指大动!

这些,都是诸葛恪为了迎接挚友卓恕而准备的宴席。

一年前的约定,这一年的十二月初八,也就是今天…哪怕诸葛恪是在刀山火海,还是在苍穹之巅,是在万里之外,卓恕也一定会登门赴宴,这是两个信守承诺者的“君子之盟”!

只不过,眼看着正午就要到了,酒席都摆好了,可这位诸葛长史的宾客迟迟没有到来,一时间,同样赴宴的文吏不由得小声议论起来。

“你说,咱们长史能等到这位挚友么?”

“不能吧,听闻那卓恕住在江东,距此数百里之遥,更要经过淮南这等战乱之地?我若是他,决计不来…”

“是啊,可惜了咱们长史这么费心…”

“嘘,小声点儿,至少证明,咱们长史是重义之人!”

尽管这些窃窃私语声…音调极低,可诸葛恪耳朵灵,倒是听到了一些,只不过,他始终表现的气定神闲,坐在主位上,继续等待着他的挚友。

廖化也来赴宴…

只不过,他的心思全然不在这宴会上,抬起头看看天,廖化忍不住走到诸葛恪身旁,一屁股坐下,轻声道:“举办这么隆重的宴会,当此风声鹤唳的时刻,你还有这心情?”

廖化的言外之意自然是关羽。

也是…

关羽都中了毒箭了,四处遍寻能“刮骨疗毒”者,可这边诸葛恪还在大宴宾客,甚至,还在等一个似乎绝不会来的挚友,这事儿…在廖化看来,已经有点儿诡异了。

哪曾想,诸葛恪大手一甩,他表现出了别样的洒脱,“这本是我答应挚友的事儿,便是这宴会中的菜肴,都是他在一年前定下的,关公的事儿自有云旗公子操持,云旗公子没有让咱们去江陵,那咱们的任务便是守住这江夏,做好本份之事…其它的,你、我就不该多费心思!”

本份…呵呵…

廖化淡淡的笑出声来,他也的确想像诸葛恪一样洒脱,可他做不到啊,他此前可是关羽的主薄,这种关系,就类似于云旗公子与他诸葛元逊一般了。

说不担心,那才是假的!

可看着诸葛恪如此淡定的表情。

廖化只能“唉”的一声,叹出一口长气,顺着诸葛恪的话道:“说本分,那我倒是听说,云旗公子发往咱们这边一批军械…是有这事儿吧?”

这事儿,哪怕是掌兵的廖化也只是听说…

而且军营中,有关这条消息传得神乎其神,有模有样…让廖化都不知道,究竟是真是假,故而趁着这个宴会的机会向诸葛恪求证。

“嘘…”哪曾想,诸葛恪连忙比出食指,他压低声音,“云旗公子特地交代过,这事儿可不能声张!”

此言一出,廖化连忙闭嘴,他既惊又喜的意识到,这批云旗公子送来的军械或许大有文章,或许又要让曹军遭受重创。

心念于此,廖化连忙转移话题:“这午时眼瞅着时间就到了,可你这位朋友…这么好的宴席,都凉了就可惜了,要不咱们先吃吧?”

“不!”诸葛恪语气坚决,“午时还未到,客人不来,主人怎么能先动食筷呢?”

这…

首节上一节534/88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