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关家逆子,龙佑荆襄 第591节

刘备一连吟出了许多册封,不止是关麟、傅士仁、糜芳,甚至包括廖化、诸葛恪、陆逊、陆延、刘晔、糜阳、麋路…甚至是蒋干,均有不同程度的加封。

而傅士仁、糜芳的辅汉将军、辅国将军,严格的论起来,在整个蜀汉的将军地位中是能归为第四档的。

仅次于第一档的大司马、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第二档的征西大将军、镇国大将军、南中大将军;

第三档的,前后左右四方将军,与第四档四镇、四征将军齐名!

这对于糜芳、傅士仁原本只领着个江陵、公安太守,打打辅助、凑凑粮的身份已是截然不同。

“主公明鉴,如此册封再好不过!”法正附和道。

刘备则感慨道:“我也没想到,四年了…没能打开局面的襄樊,竟因为二弟的这个四子麟彻底的打开了局面,攻克了襄阳,看来,论及生的儿子,我这当大哥在数量上比不过二弟,在本事上,更是与二弟的儿子相差甚远!”

越是读懂了这两封来自荆州的战报,越是从中寻觅出最一致的描述:

即关麟立大功!

一切的功劳都是从关麟起向外缔造!

正是因此,刘备对关麟这个二弟之子的赞誉之情溢于言表,可随着这份赞誉,他难免想到了自己的儿子,那个刘阿斗。

一时间,原本高兴的情绪不由得黯淡了许多。

这活脱脱的别人家的孩子啊!

话说回来,二弟崇倡武艺,素来无暇教授子女,这关云旗更无名师指导,但他却能妙计频出,屡屡将危如累卵的局势化解,并且让曹操损兵折将,丢城失地…

可他刘备的儿子刘禅,武…刘备让“大管家”赵云亲自教导,文…刘备交给诸葛亮教授,可教了几年,似乎…完全没有任何进境!

如果说关麟是不鸣则已,一鸣冲天!

那刘禅简直就是,不鸣则已,然后…继续不鸣则已…不鸣则已…则已…无限循环!

“唉…”

一想到这儿,刘备无奈的、深深的叹出口气,。

不能想,一想起来,刘备的拳头就忍不住握紧…有一种趋于狂暴的心情。

话说回来…

儿子刘禅就别说跟关麟比了,就是跟个同龄人比,他的资质简直平庸到让人“发指”的地步!

这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刘备都无语了!

他实在不知道,二弟云长到底是怎么培养出关麟这样的麒麟儿?

刘备已经写信寄过去了一封,就是求问二弟如何“教子有方”?

这封回信,刘备也是翘首以盼,望眼欲穿哪!

“人的资质是有高低之分的…”法正劝慰道:“或许是云旗公子开蒙的早一些,阿斗公子还尚未开蒙…况且,阿斗还小,主公无需过早忧虑于此!”

因为是好基友,法正随着刘备也称呼刘禅为“阿斗”!

“唉…希望如此吧…”一声叹息后,刘备闭上眼感慨一声,可偏偏闭上眼后,脑海中浮现的悉数都是“出色的关麟”与“不成器阿斗同框”的画面…

这个画面让刘备有一种想掐死刘阿斗…然后再生一个,从头练起的冲动!

可关键问题是甘夫人没了…

孙尚香不像是能为他生孩子的样子?

咋生啊?

这时,法正的声音再度传出,“主公提到的了这关云旗,倒是让我突然想到了一事!”

“何事?”刘备望向法正。

“主公此前不是好奇三将军为何突然变得机智,变得懂韬略,变得‘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

法正的话迅速的引起了刘备十二分的好奇。

他的话还在继续,“我特地去查了一下近来三将军读的书,果然,不是《春秋左传》,不是《孙子兵法》,也不是《吴子兵法》,而是一本个人的传记!”

“谁的传记?”

“正是三将军自己的,此传记名为《斗战神张飞本传》,是那关麟撰写,其中记载的便是三将军本人的事迹…听闻三将军得此书后爱不释手,读了数百遍,还说什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是大汉著名的儒学大师,人称“儒宗”的董遇的话,那还是兴平年间,天下大乱,董遇捡拾野稻子卖钱维持生计,可每次去打柴总是带着儒家的书籍。

一有空闲,就拿出来学习诵读。

后有读书人向他求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先读百遍吧!”

于是,坊间就有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

如今,这董遇可在整个中原与北方极其有名,是曹魏在学术界特别倚仗的儒学宗室泰斗。

只是…

这些故事,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故事刘备知道,张飞怎么知道的?话说回来,他还真把那《斗战神张飞本传》读了一百遍?

这么有瘾?

带着茫然,带着惊讶,刘备抬起头问法正,“此事当真?三弟真的是读了云旗撰写的书籍百遍,方才脱胎换骨,让人刮目相看?”

“正是如此。”法正解释道,“便是行军过程中,三将军夜读斗战神,许多兵士都知道,往往读到高兴处还大笑连连,读到失意处,还情难自已,读到发人深省的地方,也能沉下心来冥想…”

得了…都开始沉下心来冥想了!

刘备那不可思议的眼眸总算是睁开了,真相也解开了,而随着真相的解开,刘备更加惊愕于这《斗战神》的作者关麟!

『这小子还会写书?』

心念于此…

刘备不不由得感慨道:“果不其然,关云旗这小子最大的本事,就是让身边的人都往好的方向改变,或许这才是咱们以往忽视的地方,也是襄樊破局的关键吧!”

念及此处…

有那么一个刹那,刘备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如果…真如他想的那样,关麟可以把身边的一切往好的方向引导与改变。

那么…他刘备的儿子阿斗,是不是也能在关麟身边得到改变,得到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呢?

这个想法的出现,让刘备的眼珠子连续的转动…眼眸也是变得期盼了起来。

越是琢磨,越是期盼,越是觉得,此举或许可行!

就在这时。

“主公…”赵云驱马行至刘备、法正所在的马车旁,隔着窗子禀报道:“方才诸葛军师传来消息,他派遣黄忠老将军护送着黄夫人、夏侯夫人去荆州,目的是见见二将军的四子关麟关云旗”

唔…

此言一出,刘备的眼珠子一定。

他心里嘀咕着:

『又是关云旗!』

而随着这一声嘀咕,刘备心头…一个将儿子阿斗与关麟联系在一起的成语,不断的在脑海中蹦出来“芝兰之室”、“耳渲目染”、“蓬生麻中”,甚至是“近朱者赤”…

一时间…

那个想法再度浮现在脑海,且变得更坚定了不少。

说人话就是:

人要好伴,树要好林。

跟着好人成君子,跟着坏人变小人。

『阿斗身边的人,特别是年龄相仿的人,太重要了!』

『这…』

伴随着刘备的又一声暗想…

他不由得揣起了下巴。

似乎,桃园之情在前,他刘备的儿子与二弟的四子麟多亲近、亲近,这似乎很合理嘛

一艘乌篷船去势如飞,荡开了翻涌的波涛,起伏于一望无际的江面。

船头,卓恕正在与凌统聊着什么。

卓恕说:“你呀,枉称是江东的英豪,枉被称做是东吴年轻一辈的翘楚,怎么…在战场上,面对生死存亡时,能死战不退,寸步不让?可面对我妹子,就迟疑再三,扭扭捏捏,活脱脱的像是个大姑娘似的!”

俨然,辞别了卓荣后,凌统变得心神不宁,而这一抹心神不宁中,最多的是担忧,是对卓荣深深的担忧!

而卓恕则是目睹了凌统的全部表情,无奈的摇头…到现在,索性把话说开,问问他到底怎么想的?对他妹子有没有进一步的想法?

凌统目光望向波光粼粼的江面…“我不知道她是怎么想的,我也怕一时冲动,毁了卓荣姑娘的一生…”

卓恕听出了凌统的顾虑,他连忙解释道:“她救张辽只是出于医者的本心,许多时候,医者的想法是你、我无法揣摩的,我们总是觉得当今天下是魏、蜀、吴的争霸…中间横插个大荆州,可在我妹妹看来,这当今的天下,是万千黎庶,是汉人的天下…是同胞的天下,魏蜀吴终究是要一统的,而在她眼里,每一个汉人都不该被放弃…当然,这种想法很天真、很傻…”

卓恕的话方才脱口,凌统直接道:“但这想法又很可贵,或许,这也是我为她深深着迷的缘故吧!”

凌统父亲死的早,死在了甘宁的手上。

原本他与甘宁不共戴天,可因为两人一起劫曹营的那次,他心头那报仇的坚守突然就松动了一下。

他觉得东吴皆鼠辈,唯独甘宁是条汉子!

敢做、也敢当!

也正是那时起,他凌统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立场!

他是不是该被立场束缚住?

比如,他在东吴,就不该想去报仇!

比如,他父亲凌操曾与甘宁各为其主,他们本就是你死我活…这无可厚非。

以至于如今,卓荣的行为深深的影响着他,卓荣的行为很傻,但…如果放眼天下,在魏、蜀、吴一统后…那些曾经争斗的不都是汉人,又不是胡虏…不是异族,这些受伤的都是同胞啊!为何就不能救呢?

如果天下本是一统的,大家本只有一个鲜明的立场,那他的父亲又怎会死在甘宁的手上?

潜移默化中,凌统突然想的就多了…

经过了在合肥,在淮南,在江夏,在江陵,凌统遇到了许多人,经历了许多事儿,他的心态也潜移默化中被影响,甚至发生了一些变化。

他…就一定属于“吴”么?

他是不是也应该属于这凌驾于魏、蜀、吴之上的“汉”呢?

凌统在历史上被评为“国士之风”,从这个角度,他与卓荣都一样,都有着悲天悯人,超越立场,救济世人的宏愿。

“你在想什么?”见凌统许久没说话,卓恕好奇的问。

凌统摇摇头,“我不是不敢向你妹妹表明心迹,实在是这乱世之中,我又经历了如此奇遇,我尚不知回去后将会如何,我的前途未卜,在我身边,或许注定要动荡不安,注定是纷争不断的危途险境啊!我怕…”

“你怕个毛毛虫!”卓恕直接打断:“你以为所有这乱世的女子都想要安稳、太平?自打华佗神医殒命后,我妹妹何曾安定?她不也是一样动荡不安么?两个动荡不安的人,就不能成为白首不相离的知心人么?也许最后…不是这世道成全你们,倒是你们一起,去影响,去主宰自己,甚至敢于去改变这世道…”

首节上一节591/88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