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关家逆子,龙佑荆襄 第760节

就在这时…

一艘乌篷船来势如飞,荡开了翻涌的波涛,迅速的停靠在这罗汉庄一旁的港口上。

诸葛恪与士武当先从船篷中走出,两人掀开帘子…

赫然关麟出现在所有人的面前。

关麟徐徐从乌篷船中下来…

“来的这么巧?”黄月英一声轻吟。

却被关麟听到,关麟淡淡的笑了笑,“方才这边这般热闹,我便让船舶在江心停了一会儿,待得战事平息,这才靠岸!”

关麟的话…并没有缓解此间沉重的气氛。

却仿佛是压垮张星彩心情的最后一根稻草…

“呜呜呜…”

她再也止不住心头的挫败感,她飞奔着跑向关麟,一把将脑袋埋在了他的怀里,泪如泉涌一般的哭了出来。

关麟连忙安慰:“不哭,不哭,你不是要做花木兰么?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花木兰流血、流汗,怎么会流泪呢?”

关麟越是这么说,张星彩越是泪崩,她一边哭,一边说,“是我没有做好,是我没有救下阿斗弟弟…”

赵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位“声名鹊起”、“一鸣冲天”的关麟。

只是有些意外,他感觉关麟该是一个压迫感十足的人,不该如此这般的“亲和”与“淡然”…特别是淡然…

就好像是他知晓这一切,且分毫没有意外,也没有半点的遗憾。

“应该怪我!”

当即,赵云也揽责道:“这位就是关四公子吧,吾乃常山赵子龙,这件事怪我,小看了孙夫人,也小看了东吴,是我没有守护好阿斗公子!”

赵云的话脱口…

黄月英与黄忠对视一眼,最后黄忠发声感慨道:“谁也不怪,只怪那妇人心思太过缜密,怪那妇人以前伪装的太过纯良!莫说是子龙,就是我黄汉升,也一样会被她骗过!”

听着黄忠的话,张星彩的头依旧埋在关麟的胸口,她轻轻的露头,目光凝望着关麟,尽管什么也没说,却胜过千言万语。

她是想说『云旗,你交代的…我没有做好,都怪我!都怪我!』

关麟仿佛看穿了张星彩心中的话一般,一边轻轻拍着她的后背,一边环望所有人,他沉吟了许久,方才张口。

“其实,一些话我本不该在这个时候告诉你们。”

“不过,看现在的气氛…是不说不行了!”

言及此处,关麟的语气变得严肃,语态也更添一丝不苟。

唯独他的表情,一如既往的云淡风轻。

“放心,至少到目前为止,一切都还在我的计划中”

关于“赵云”的争议,解释几句。

看到大家对赵云的形象、塑造争议极大。

简单解释几句。

三国之所以容易争议,在于每一个人物,大家心里都有独特的看法,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以五虎将中,赵云,我一直不敢写。

就是因为三国演义中把赵云塑造的太完美了一代代的影视作品中将他渲染的太完美了。读者的眼里容不下他犯一点错,有一点瑕疵,这是与黄忠、马超、关羽、张飞截然不同的人物塑造。

我写上一章时,也在犹豫,是不是该写出一个读者心目中的白月光呢?

最后,我还是没有这么选,因为历史上的赵云不完美,不完美在他太坚持原则了,赵云投刘备是在刘备投身袁绍麾下时,是因为赵云追求的是仁德之主。

刘备打下成都时大肆封赏,将百姓的田地分给功臣,也是赵云力阻。最后的结果不好,还是分了田地..但是没分给赵云。

刘备为关羽报仇西征,也是赵云言辞锋利的反对惹的刘备很不高兴。

从这一些角度,我大概知道,为何赵云功劳没少干,可官衔鲜有涨,起初是个牙门将、后来是杂号将军在那个封侯十分普遍的时代,竟然是在死后六年才被阿斗封侯,是五虎上将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封侯的。

这很奇怪,但并不意外。

所以我看到的是一个勇武无敌的将军,却也是一个因为坚持原则而被排挤在核心圈子之外,最终郁郁而亡的将军。

再说截江救阿斗这事儿。写这段之前,我看了三国演义,也看了三国志,参考了很多资料,三国演义中赵云直接把周善的脑袋给割下来了,要这么写,你们肯定很爽。

但历史上就没周善这号人物,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为了塑造“截江救阿斗”的主角赵云,故而夸大了这个事实。

实际上,三国志中记载的就是孙尚香带着阿斗偷溜走了,赵云与张飞一起拦住(是一起,没有先后顺序),也不存在什么把周善脑袋扔在孙尚香的面前吓唬他。

赵云这么坚持原则的一个人,联盟之下,绝对不可能真的杀了东吴的人,那时候巴蜀未定,赵云不可能给刘备找这麻烦,真杀了,那看的倒是爽了,却多出了无穷无尽的麻烦。

再说这本书。

关麟一直做的不就是改变这些“英雄”的悲剧么?关羽如此、张飞如此、马超如此、黄忠如此。

区别只是在于,读者可以接受关、张、马、黄的不完美,但不能接受赵云的不完美,他在读者的固有印象里太完美了.不容亵渎的完美。

但这么完美的人?跟了刘备这么久?杂号将军就不说了,连个不值钱的侯也没封,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吧?所以,我考虑了很久,最后才决定,在塑造赵云的时候,是从他的不完美切入,因为关麟的因素,让他从不完美做到完美,从历史上的杂号将军做到蜀汉的第一上将军,让他实至名归。

可我跟我预想的一样.我刚刚亮出了他一点点不完美,去试着塑造他的坚持原则..就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昨晚说读者抬杠是我的错,但这就像是做任何一件事一样,在你做成之前,一定会收到许多指责与争议。

但我最近在山上,在山泉间,我有一些新的感悟。

人这辈子身边会有很多人,我只要持续写书,一定会有更多读者,但是我能讨好了每一个读者么?

不可能的。

诸位读者老爷能看到这儿一定是因为有某个点引起你们的情绪了。也能够接受我写作上分一些坏习惯与笔力的不堪。

还是那句话,我不可能讨好每一个读者,终我一生我可能也达不成“卖报”、“肘子”那样取悦大多数读者的成就,但于我而言,只要找到一小波能与我核磁共振的读者就行了。

只要有他们的支持,我就能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坚持我自己的写法、想法。

最后感谢那些向我提意见,乃至于争议的读者,爱之深,恨之切..你们的心情我能体会。

也感谢那些默默追读、一言不发默默投票的读者。这本书从第一章到现在,内核始终没有变,不是主角装逼..而是改变。

改变那些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

改变那些三国中,令人遗憾、扼腕痛惜的命运。

我也将按照这样的思路一如既往的写下去。

感谢诸位!

第448章 碟中谍,计中计,谋中谋

一艘乌篷船去势如飞,荡开了翻涌的波涛,起伏在一望无垠的江面上。

刘禅和李静宵坐在船头,望着两岸遥远缥缈的青山。

刘禅轻声感慨:“静宵姐姐的家乡真好看,四季如春,青山如黛…生活在这里的人,定是悠闲、快活…不像是巴蜀,那里好像任何一处都是在山峦间,到处都是埋头苦干的农人,好像永远吃不饱似的。”

李静宵说,“江东的确更恬静一些,这也是为何,昔日曹操八十万大军压境,最终却在赤壁折戟,乐土上的百姓,当然会舍命守卫自己安定的家园…但也同样的…”

李静宵的话欲言又止。

刘禅连忙问:“同样什么?”

李静宵答:“没什么…公子不是想画画嘛,我画一幅这如黛青山,送给你可好?”

“再好不过了。”一听画画,刘禅乐了,方才的问题也全都抛在脑后。

其实,李静宵想说。

『富庶之民,往往安居而厌战,守城有余,进取不足…从这个角度去想,吴侯与那些大族所谋的根本就不是一件事,不会是一颗心。』

这边厢…

李静宵开始为刘禅画画,刘禅静静地坐在她的身边,不时的询问…这山叫什么,这水叫什么,活脱脱的像是一只好奇的小老虎。

乌篷船行的极快,江水溅到了刘禅的脸上,反倒是让他更兴奋。

他对这江东太有兴趣了,特别是…还有这么一位贴心的江东姐姐,他已经开始对赶赴江东后的生活憧憬了。

那边厢…

孙尚香在船舱内,一方案几,朱然坐在她的对面,她们是青梅竹马,却又是久别重逢。

可…也不知道是因为紧张,还是其它的什么情绪。

两人就默契的坐着,保持着一份不远不近的距离,没有说话,彼此时不时的望向对方,又好像说了千言万语。

终于,孙尚香忍不住这特别的气氛,她抬眸。

“义…”

“义封大哥”的后三个字还没来得及吟出,正巧朱然也抬起头来,他像是也没有想到会与孙尚香同时张口。

这份六、七年前的默契,像是让他一阵心悸,也一阵紧张。

但很快,朱然就收敛起了心神,轻声道:“如今还在江面上,并不算安全,不过到前面的洞庭湖,会有甘宁将军的船队接应,之后那支船队会护送夫人直接抵达建邺城…吴侯就在那里等候着夫人。”

朱然如实把接下来的安排全盘道出。

孙尚香像是心头有几许落寞,她喃喃问:“你也叫我夫人…”

这…

随着孙尚香的这一句话,朱然下意识的低头。

像是为了躲闪孙尚香那炙热的目光。

哪怕如今,孙尚香就在他的眼前,可朱然依旧觉得不真实。

他恍若梦境一般。

心心念念的人儿出现在了眼前,这种梦想照进现实的感觉,却莫名的让他紧张,甚至…都要窒息一般的感觉。

“你既不想回答,那本夫人便问你个别的…”

孙尚香像是赌气似的开口,特别是吟出“本夫人”三个字时,她刻意的加重了语气,“所以,这就是你制定的,将我与阿斗掳至江东的计划么?”

提到计划,朱然再度抬起头来,可当他迎上孙尚香那炙热的目光时,他还是一阵本能的颤粟,像是有些紧张。

他只能被动的、磕磕绊绊的回道:“先是那驿馆,从夫人动身从巴蜀出发起,我便派人挖通了江边通往那驿馆的地道,这也是为何我会让解烦营的校尉告诉夫人,选那处驿馆,且不许护卫进入其中的原因!”

朱然的话…让孙尚香回想起,昨夜…那千钧一发的时刻。

出乎意料的,李静宵很轻松的成功说服了刘禅。

听到今晚他们三人一道偷偷离开,刘禅分毫没有惊讶,反倒是一双眼瞳中满是期待,就像是整个人都亢奋了起来。

多刺激啊。

首节上一节760/88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