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勾栏听曲,别逼我当国师 第160节

卫轩道:“条件还要提高?”

“正是。”

“那就算了,你们的条件,我一个也不会同意的,你要想打就来吧!”

顾闻大声长笑,声音萦绕在殿中。

张计道:“笑什么?”

顾闻止住笑声,“镇国公,我笑你国不识时务,都到了这个情况了,还要死撑。

我估计,杨柳城应该是被我国蒙大将军拿下了吧!杨柳城一失,就切断了你们的运输线,绵清地域就尽在我手。

你们还要死撑,难道不怕我国蒙大将军渡江围攻天安城吗?到那时,你们想议和也是不可能的了。

之所以还要议和,是我魏王念你我同属一族,不忍百姓生灵涂炭,这才同意的,你们要懂得感恩。”

众臣听了顾闻那一本正经的话,再也忍不住了,众臣狂笑不止。

顾闻有些懵逼,他们为什么笑我?难道我说的不对吗?

随着笑声越来越大,顾闻忍不住了,“你们为何发笑?”

宁王擦了擦笑出来的眼泪,挥挥手,让众臣停下,对汪恩道:“去,把兴盛侯的军报给顾使臣看看。”

“老奴遵旨。”

顾闻惊异的接过,打开一看,顿时如遭雷击,手也抖了起来,“这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我们的二十多万军队怎会攻不下杨柳城,何况城中也只剩下一万多老弱病残了。

就是加上兴盛侯的三千神机营那也不行。这是假的,肯定是假的。”

他忽然想到什么?“我明白了,你们是想趁我消息不灵通的时候,哄骗我,让我签下对你们有利的和约。你们错了,我是不会上当的。”

卫轩笑道:“顾使臣,谁会哄骗于你,这种事一查就会明白,兴盛侯确实击败了你国的蒙大将军。”

顾闻惊的退后几步,眼睛有点发直,过了一会,镇定了一下心神。

“我当然要去查验,使臣告退。”

在离开勤政殿的时候,因为心神被重创,跨过门槛的时候还差点绊了一跤。

顾闻这个样子让宁王非常满意,心里那个爽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叫你还嚣张。

杨柳城,魏军退兵以后,孙诚马上组织恢复生产,将农技司的李记召来,准备让他开挖水井,疏通水渠,负责此地的复耕复产。

李记这些年可是勤勤恳恳,通过他的农业知识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孙诚离开农技司时,也不顾他是世家子弟,将他提拔为农技司司长了。

孙诚看到了李记,见他脸色黝黑,双手如松树皮一样,三十多岁的人长的跟四十岁差不多。

但他身材健壮,目光明亮,脸上总带着笑容,这比之前郁闷的神色简直是换了一个人。

“李记,看来你过得很不错呀!”

李记一记深揖,“多谢侯爷提拔,在农技司,能做我喜欢做的事,为百姓分忧,比之我在李家田庄混吃等死,那当然是好多了。”

“好,好,好啊!这次交给你一个任务。”

“请侯爷示下。”

“就是在绵清地域复耕。”

“现在复耕,那只有种冬小麦了,不过产量会大减。”

“我也知道,但这次坚壁清野,百姓损失太大,如果光靠朝廷赈灾,百姓们都会挨饿的,毕竟朝廷也只是施粥,那只能保命,想吃饱是不可能的。

所以让他们复耕,也能收点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第二百五十一章 报复郑家

李记考虑了一下,“侯爷为百姓着想,下官不甚钦佩。复耕一事就包在我手上,但……。”

他的脸上露出了为难之色。

孙诚道:“有什么难处就说出来,我来为你撑腰。”

“绵清地域我曾经考察过,他以前可是鱼米之乡,可这些年粮食产量已大不如前。”

“那应该是魏国散兵经常劫掠的缘故吧!不过这次他们为我所败,应该会老实几年,这个你不必担心。”

李记摇摇头,“那只是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洪灾和旱灾,这二十多年几乎有一半地方年年都有天灾。

就是按农时耕种,产量也高不到哪去。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哪怕有肥料相助,百姓还是得挨饿。”

孙诚有些奇怪,“那是为何?难道这二十年都有天灾吗?可这也不可能啊!总有些年份是风调雨顺的呀!”

忽然他好像想起了什么,“你刚才说有一半地方,可是天灾一来,各个地方不都是一样吗?为什么只有一半地方有灾?难道这天灾有别的什么原因?”

李记道:“是有人为的因素。”

孙诚眼中闪过一抹寒光,“人为的因素,你说清楚。”

“二十年前,这里是鱼米之乡,偶尔有几年天灾,那也是正常的。

可自从有人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产出更多的粮食,就将这里的云潮大泽给填了。

至使此地年年受灾,以前有云潮大泽,雨水多的时候,清河无法宣泄,就会流入云潮大泽,减轻下游的压力,使河堤不至于崩溃。

雨水少的时候,云潮大泽的水通过水渠可以灌溉周围几百万亩田地。

可云潮大泽一填,此地失去了水的调剂,所以年年都有天灾。就为了云潮大泽几十万亩田地,使得周围几百万亩大幅减产。”

“说,填大泽的那些人是谁?”

“占大头的是郑家,还有当地的一些乡绅也参与其中。”

“又是郑家?你的意思是说要想让百姓不挨饿?要将大泽恢复它的作用。”

“正是。”

孙诚摇摇头,“那大泽已经是耕地了,想让他恢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现在这个时候,朝廷正在积蓄力量,应该不会动用这个大工程的。”

“不需要多少人力物力,云潮大泽本来地势就低,郑家为获得这片土地,就通过工部,在这里修建了高大的河堤以挡住河水。

只要我们将河堤炸了,雨季一来,大泽自然就恢复,鱼米之乡亦会重现。”

孙诚眼睛一亮,“你说的不错,以前倒是很难办。我炸了河堤,郑家会告上朝廷,弹劾我破坏耕地,再加上另外三家一起上,我怎么也得弄的灰头土脸。

可是这个时候,就不同了。现在战事刚歇,我可将这口锅给魏军扣上。

他要是找罪魁祸首,就去魏国人那去找,看魏国人理不理郑家。

打定了主意,孙诚召来袁方,在他耳中说了几句。

袁方点点头,“请侯爷放心,一定办的妥妥当当的,绝不会让人抓住把柄。”

孙诚冷笑,“谁叫郑家挡住我的援兵?差点让我仓皇而逃。不教训他们一下,就不知道马王爷有几只眼。”

袁方走后,孙诚似笑非笑地望着李记,“你也是世家子弟,你这样干,郑家可是损失惨重啊!世家不都是同气连枝的吗?”

“我虽是世家子弟,但我这几年走了不少地方,发现世家并没有所说的那样伟大,反而还奴役、剥削百姓,我对他们已经失望了。”

“看来你醒悟了。”

袁方得到命令,带着亲卫换上魏军军服,先扮作散兵,到了郑家扫荡了一通,虽然值钱东西已经被拉走了。

但总还有一点,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吗!能拿多少就拿多少,走的时候又将那些房屋全都烧了。

然后不经意让郑家留守的人听到他们的谈话,奉大将军之命,要把清河大堤给炸掉,以防宁军的追兵。

不光是郑家,还有别的乡绅,也统统扫荡了一遍,将那些话又说了一遍,让他们都知道炸堤的是魏国人。

反正这些人为了这几十万亩田地,让周围几百万亩田地减产,良心已是大大的坏了,袁方对抢劫这些人毫无心理压力。

郑家和那些乡绅也曾到杨柳城哭诉,请求孙诚出兵,免的魏军散兵炸毁大堤。

可孙诚以敌军刚退,为防魏军杀个回马枪,所以拒绝了他们。

袁方抢光之后,就把火药堆在大提处,点燃药捻,轰的一声,齐活。然后,换了身衣服,悄悄的潜回杨柳城。

清河水慢慢涌入云潮大泽,现在是枯水期,到了雨季,云潮大泽就将恢复它湿地的作用,调节水量,以防水灾旱灾。

这让周围百姓是欢呼雀跃,他们当然也知道大泽恢复的好处,只是郑家和那些乡绅们欲哭无泪。

李记见大泽恢复,也就带着农技司的人帮助百姓复耕。

朝廷来旨意,询问孙诚对重组绵清防线的看法。也就是说,让他推荐谁可以接安国公位置的人。

孙诚推荐了雷裕,他本来就是北方边军的系统,还曾经是阜宁侯,要不是出了那件贪腐的事,他就是陈泰的副将。

现在,他因功官复原职,正好统帅北方边军,本系统的人是主将,这也不会让北方边军有心结。

而且,雷裕是从神机营出来的,也知道神机营的训练方法,这样也能在换装后,他可以主持北方边军的训练。

朝廷尊重了孙诚的意见,一道圣旨,不但让雷裕恢复了爵位,也将北方边军交给了他。

这让雷裕跪在孙诚面前,嚎啕大哭。他因为伤残士兵缺少抚恤的问题,曾参于贪腐,事发本以为肯定是脑袋搬家。

可被镇国公的力保,孙诚的欣然接纳,这才保住了一条命。

而且通过这次战争获得了军功,重新恢复了爵位,又被孙诚推荐还升了官,这样的大起大落让谁能不哭呢!

这样,阜宁侯雷裕做为主将,牛山城的守将镇国公世子张齐成为副将,共守绵清防线。

有功要赏,有过自然要罚。这次战争中,过错最大的当然是安国公陈泰了。

就是他,上了蒙毅的当,让宁国三万精锐边军被全歼。要不是孙诚的力挽狂澜,那绵江以北的土地将会全部沦陷。

虽然他是战死了,但还是要罚的,也连累到他的儿子,世子陈浩。

第二百五十二章 班师回京

孙诚来到陈浩住处,见他在院中已经能活动了,看来是没有什么后遗症了。

“世子,身体恢复的怎么样了?”

陈浩急切道:“我的身体倒是无所谓,听说宁王旨意已下,不知对我陈家要怎样处理?”

“旨意上没说,只要将安国公棺椁运回京,你则要打入囚车,送京由三法司会审。”

陈浩苦笑,“我父亲战死,那他犯下错也只能由我来承担了。”

他又用希夷的目光望着孙诚,“兴盛侯,你曾说过,你会保我一家老小平安的,不知还算不算数?”

“当然算数,但你……,我却不一定能保下来。”

“只要能让陈家血脉不断就行了,至于我,就任凭宁王处置吧!”

…………

几天后,孙诚班师,陈浩也被打入囚车与安国公的棺椁一同回京。

来到京城,宁王率领百官亲迎十里,给足了孙诚面子。

孙诚当然也要做出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见到宁王,刚做势要跪,却被宁王扶了起来。

“王弟不必多礼,此战,若不是你指挥得当,绵江以北之地将不复我宁国所有,此有 定鼎社稷之功啊!”

首节上一节160/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