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勾栏听曲,别逼我当国师 第309节

一脚将他踢倒在地,拔出刺刀。“兄弟们,敌人宁死不降,那我们也不用客气了,杀!”

大家都明白了,那就是对待死仇鸡犬不留,那还等什么。

于是,纷纷杀了起来,斯军都准备投降了,武器都扔了,却发现宁军竟然不遵守条约,要杀俘了。

再想反抗,已经迟了,宁军五十二师是一个不留,这不是在杀战俘,这是在复仇。

孙诚在指挥部,通过望远镜发现五十二师在复仇,他也是叹了一口气。

“你知道当年我看见斯图亚特人在杀东朝遗民的时候,我质问他们,为什么要杀东朝人,你猜他们是怎么回答我的?”

军长刘飞道:“他们是怎样回答国公的?”

“他们说东朝人愚昧,野蛮,肮脏,不配拥有这块地方,只有他们上帝选民斯图亚特人才配拥有,杀了他们也是上帝的意志。”

刘飞本来还对斯图亚特人有一点点怜悯,但听了这话后,那一点点的怜悯也消失无踪。

咬着牙道:“东朝遗民虽离夏族本土一千年,但那也是我夏族人,他这样做就是在找死。”

孙诚冷笑,“这就是因果,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告诉他们活做的干净点,别让我有麻烦。”

“明白。”

五团一通杀戮后,已将阵地上的斯军全部屠尽,中心突破以后,接着向左右两翼阵地包抄,五十二师已全面发起了攻击。

第一道战壕倾刻崩溃,跑得快的还能跑到第二道战壕,跑得慢的就被前后夹击,然后就是一场屠杀。

这就是因果,如果他们占领北亚美利加的时候,能善待东朝人,不采用灭族的手段,也不会得到如此结果。

结果是防线上的四千斯图亚特人被屠杀殆尽,只有极少人跑到了二线阵地。

天魁为了不给孙诚惹麻烦,命令所有尸体要害处都要补上两刀,结果发现真还有不少装死的。

然后不辞辛苦的挖了一个坑,将尸首全推到坑中,一埋了之。这坑比较深,就是有人活过来,也绝对不可能挖开泥土爬出来。

二线阵地上,那些跑回来的人脸色呆滞,手脚发抖,吓得都说不出话。

直到灌下一杯酒,那些人才才醒了过来,一醒来就惊恐万分,抱着双臂喊着魔鬼,魔鬼。

二线阵地的人面面相觑,他们是怎么了,就是宁军强悍,也不至于把他们吓成这样。

甩他两个巴掌,让他清醒过之后。

才问道:“你这是怎么了?什么魔鬼?”

“他们一个个满脸是血,在黑夜中就这么冲了过来,我们想投降,但他们拒绝投降,将我们全杀。”

众人一听,什么乱七八糟?宁军士兵怎么会满脸是血?他们又不是那些土著。再说了,宁朝也是文明国度,怎么会杀战俘呢?

有一人突然想起,两国开战的原因不就是我们屠杀北亚美利加的土著吗?

宁朝认为土著是一千年前迁徙到北亚美利加的夏族人,现在被我们屠杀,所以要我们给出说法。

再想到,宁朝好像招了一万多土著入伍,那些土著人与敌死战时,不就是像他说的以血涂面吗?

这要是真的,屠杀战俘的应该就是土著人,那他们屠杀战俘也就顺理成章了,毕竟当年我们可是杀了他们几百万人啊!

那人身子一抖,心中惧怕起来。他将此事一说,众人一听有理。看看第一道战壕,再看看从那边跑出来的几人,不约而同的也是身子一颤。

一会儿,军官将跑过来的几个人送走了,但这个传言已经散开,大家都是惶恐不安,他们知道对面的宁军是由土著人组成的。

我们可是杀了他们几百万人,他们对我们恨之入骨,割脸涂血是表示要与我们不死不休。

也就是说我们只要落在他们手里,那就是一个字,死。

消息传开,这时斯军指挥官也发觉不妙,士兵的士气已经降到了谷底。

如果自己占绝对的上风,那土著的割脸涂血就是一个笑话。

一个人要与你决斗,要不死不休,可他打不过你,你只要用一只手,就能将他干趴下,你会害怕吗?

可要是他们占上风了,情况就反过来了,一个人咬着牙拿着刀要杀你,你还打不过他,我就问你怕不怕?

第四百九十三章 斯图亚特人他双标

指挥官见士兵士气跌到谷底,也是没有办法,他也只能嘴上骂骂了。

“宁朝人竟然屠杀战俘,一点文明都不讲,他不是说自己有大国风范吗!我一定要将他们违反战俘协议的事,传遍天下。”

下属也是面面相觑,屠杀战俘的是宁军五十二师,他是由北亚美利加的土著组成。

我们可是杀了他们几百万人啊!你说宁朝人屠杀战俘不讲文明,那我们灭族的行为又算什么?这好像有些双标了,

“那我们现在怎么办?”

“怎么办?告诉士兵们,对面的宁军已经不遵守战俘协议了,投降就是死,那还不如死战,死也要拉个垫背的。”

“是。”

指挥官的命令,一些斯军士兵默默的接受了,是啊!敌人不要俘虏,那也只有死战了。

不过有的人却不这么想,他们知道海军已经战败,这里已经被本土抛弃了。

武器兵员没有补充是越打越少,这场仗是输定了,之所以还在硬扛,那也是为本土争取时间。

如果要想活下来,那只有投降。当然,不是对五十二师投降,那是找死。

我们面前可是有宁军一个军,五十二不能投降,那何不投降五十五,五十六师。

他们可不是土著组成的,他们是哈斯堡移民组成的。大家都是西方人,应该不会对我们下死手。

第二道防线的第一道战壕被攻下,接着就是二线主阵地。

可这一次,孙诚把五十五,五十六师也推了上去。

天魁急了,“信国公,你说过,这个任务不是交给我们了吗?怎么让他们也上了?”

“我只是让你们独立攻击第一道战壕,第二道战壕是整道防线的核心阵地,共有三个师守卫,你们一个师是不够的。”

天魁想了想也是,第二道防线有那么多人,也够自己杀了,也就不多说了。

第一道战壕是趁夜偷袭夺下的,第二道战壕可就不能这么干了。

斯军也防了这一手,听见哪里有什么风吹草动,就用炮火试探,炸过以后还要让人去看一下,免得又被偷袭了。

清晨,宁军又开始了进攻,又是火炮覆盖,这种炮击让斯军很是羡慕。你看人家炮弹好像是不要钱的,再看我们,打几发炮弹还要求爷爷告奶奶。

又是一个小时反复炮击,将斯军的工事摧毁大半。

军官的哨声响起,宁军三个师爬出战壕,五十二师在中,五十五师在左,五十六师在右发起了进攻。

他们一出战壕,身后的重机枪开始了超越射击,子弹经过抛物线落下,大量杀伤躲在战壕里的斯军,

迫击炮则跟随部队前进,随时准备炮击敌机枪掩体。

这些迫击炮是六十毫米,三门为一班,一门炮配三名炮手,加上一人指挥,共十人。

再往后,气球上的观察手紧盯对面,如果发现斯军火炮轰击,那自己的一五五火炮就会压制住他们。

七六炮的指挥权已下放给各个连长,由他们指挥,只要被敌军武器压制,迫击炮又搞不定的,那就可以通过电话线,召唤七六炮。

一零五炮则在第二道战壕后炸开一道火墙,以防对方增援。

这些战术都是孙诚与众军官商量出来的战术,这是第一次展现,如果好用,就会全军推广。

宁军从一千米外的地方开始进攻,这个位置还是太远,不能冲锋,不然到了冲锋距离,你就没力气了。

冲锋就是缩短敌人的攻击时间,你没力气,那就有更多的时间暴露在敌人的射击之下,那可是要死人的,所以开始时都是疾步而行。

这时,斯军也通过观察手知道宁军进攻了,在军官的催促下,都上了阵地。

一上阵地,就遭到了重机枪的概率杀伤,被打中了也只能说自己运气不好。

斯军重机枪也发射了,同样也是超越射击,宁军周边不时落下子弹,有人走着走着就一头栽倒在地。

通过子弹钻入泥土的角度,大致就能发现机枪阵地在哪里?于是迫击炮展开,朝着那个方向开始了轰击,马上就把重机枪压制住了。

斯军的火炮也发射了,这时候不发射,还待何时?第二道战壕是主阵地,他要是完了,整个防线都会动摇。

一枚枚炮弹落入宁军进攻之中,就是他们拉开距离,但还是有人被炸。

宁军热气球上的观察哨,发现了火炮射击时产生了硝烟,马上算出了距离,风速,军属一五五炮开始了火力压制。

一会儿,斯军火炮就哑巴了,不是被炸成了零件,就是认怂了,不敢再发射了。

这让斯军前沿都是怨声载道,大部队进攻战,如果火炮哑巴了,那还打个屁。

以前还可以说节省弹药,现在是什么时候了,你留下弹药难道下崽吗?

斯军炮兵也在指挥官的强压下,不得不与宁军炮兵展开了炮战。

一时间,双方的炮弹飞来飞去,不过,宁军的炮弹多些,而且口径也更大

炸的斯军炮兵是鸡飞狗跳,直到此战过后,他们是一发炮弹也没打出来。

这时宁军已冲到四百米处,开始慢跑,并在班长的指挥下,互相轮流射击掩护, 轻机枪也架了起来,掩护战友进攻。

斯军的士兵也开始了射击,残存的碉堡也开始射击,这些碉堡都是钢筋混凝土的,六十毫米的迫击炮威力太小。

连长通过电报,将碉堡的位置报给七六炮,并负责修正。七六炮有了修正,几发就干掉了碉堡。

哪怕碉堡是钢筋混凝土的,那也扛不住七六炮的穿甲弹。

没有重机枪,碉堡的威胁,迫击炮,精确射手对着轻机枪开始了重点照顾,打的他们频繁的转换阵地。

这一套下来,斯军火力被宁军全面压制,根本挡不住宁军。

特别是中部的五十二师,他们娴熟的战术动作,各部完美的配合,让他们进攻更加迅速。

不一会儿,就杀到三十米处,然后互扔手雷,进入了白刃战。

这一次,五十二师面前的斯军真的是死战不降了,反正投降是死,不投降也是死,那还不如拉一个人垫背。

双方刺刀纷飞,互相拼杀,虽是五十二师拼杀技能娴熟,但斯军也是拼了命,双方战在一起。

孙诚看了战况,心中一叹,冲锋枪还在研制中,因为枪机的问题,老是卡壳。

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配上冲锋枪,也不至于要士兵去拼刺。

但他突然眼前一亮,没有冲锋枪,难道不能给他们换装手枪吗?

就像二十响的驳克枪,有了那玩意,敌人就是想拼刺也近不了身。这个办法不错,战后就让兵工厂试制。

第四百九十四章 你可以去告他们

双方激烈的拼杀,斯军渐渐支持不住了,五十二师越战越勇,只要见到活的,都得捅几刀。

这些人谁没有父母,谁没有兄弟姐妹,亲朋好友死在斯图亚特人手上。

现在有了这个机会,那还不得报仇,哪怕丢掉自己的性命也行。

有的斯军士兵拼命抵抗,他们认为反正宁军都不要战俘,那还不如拉一个垫背的。

但有的人却知道还有后路,只要向左右两翼逃窜,进入宁军五十五师,五十六师的进攻区域,搞不好就能活命。

于是,有的聪明人就趁着部队还没崩溃的时候,就撒丫子往左右两翼跑去。

这样中部的战线开始了崩溃,死战不退的都被干掉,大部分的人都跑到左右两翼投降了。

孙诚看到这种情况也是无语,这就像二次大战未期一样,德国知道他们是苏军是死仇,投降苏军大概率要被驱赶到西伯利亚挖土豆,那大概率就是一个死。

首节上一节309/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