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勾栏听曲,别逼我当国师 第46节

俩人都道:“学生同意。”

“那好,那就开始吧!”

一位大儒道:“今我夏族现分为两国,要想由乱而治,由分裂而统一。请问两位俊才,是施以王道,还是霸道。”

两人沉吟了一下,崔元先道:“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还是要以道德礼教来实行仁义,经仁义教化而征服天下。

千年前我夏族的宋仁祖就是施以王道,从地不足百里之封国,而成就了夏族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所谓王者以德,霸者以力,霸道以武力取天下,王道以仁德取天下。但力不能持久,也不能服众。

所以学生主张实行王道,要以德服人,心悦而诚服也。”

这是一个标准答案,也是符合朝廷宣传的答案。

殿中众人议论起来,几位大儒也互相讨论了一下。

林异看向孙诚,“你的想法呢?”

孙诚一拱手道:“学生以为,王道是不能统一夏族故地,还需要王霸结合。”

林异有了兴趣,“展开说说。”

“对内施以王道,以霸道杂之。对外施以霸道,以王道杂之。

这才是切合现实的王霸之道,即高压与怀柔并重,王道与霸道之混合。”

殿中众大儒一惊,这个说法有点不合宁国政策,倒是于与魏国有些相似,不过魏国是纯霸道。

两人的比试经过传出殿外,外面众人大哗,也对俩人的辩论讨论起来。

崔元冷笑,“对外霸道还可理解,难道对内也要实行霸道?这也太荒谬了。

对内应任德不任力,依仁不依霸,强调以德服人,以礼义仁德治天下,方能众人信服。”

“如果这样,那要顺天府干什么?要刑部干什么?”

崔元一怔,他没话说了,顺天府和刑部都是强力部门,负责打击国内不法之徒,属霸道。

要是按他说的,应该以德服人,要感化众人,那这两个部门就不应该存在。

可你要把这两个部门取消掉,不出几天,整个宁国都会乱成一锅粥。

孙诚又道:“治国,霸道可以不需要王道,但王道必须要有霸道。

光实施霸道,国家不能持久。王道倒是可以持久,但必须有霸道辅之,以德服人,何以报德?

对外,哪怕你王道施行的再好,军队你总是要有的吧!军队就是霸道,有人畏威,而不怀德,就只有一个字,打。

所以,统一时,必须要霸道为主,王道为辅。统一后,就以王道为主,霸道为辅了。”

大儒们听了,也是默不作声。他们想的是孙诚说的是有些有理,但他说的不符合朝廷宣传的口径。

朝廷的说辞是,对平民百姓,要以德服人,以礼义仁德感化百姓。

这就是说孙诚的言辞政治不正确了,所以,他们商量一下,五位大儒四比一,崔元胜。

崔元得意,你以为我不知道王道和霸道要相辅相成吗?

那些大儒也知道你说的对,可做归做,说归说,你的说辞与朝廷宣传口径相背,你怎能获胜?

孙诚笑了笑,不以为意,反正输了就输了,我又不作官,我只是把心里想的说出来就行了。

另一位大儒道:“藏富于民,还是藏富与国?两位俊才有何见地?”

崔元又抢先开口,这又是一个政治正确题,自己先开口说了。孙诚再说,就有拾人牙慧之嫌。

“学生认为当藏富于民,所谓民富才能国富。百姓生活富足,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所以国家应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孙诚撇了撇嘴,崔元是世家,他说的是好听,轻徭薄赋,国家没有税赋支撑,别说统一夏族故地了,就连保境安民都困难。

世家又不交税,税赋全压到平民百姓上,他难道不知道?

他要是真想让百姓过的好,让世家不兼并土地,也交税于国,那百姓不早就富了。

大儒们点点头,又看向孙诚。

“学生认为,藏富于民,藏富于国都可行,主要看当时的情况而定。”

崔元道:“藏富于民与藏富于国互相矛盾,你说都可行,这怎么可能?”

孙诚看都不看他一眼,对着众大儒道:“藏富于民与藏富于国都有利有弊。”

大儒林异道:“请俊才慢慢道来。”

第七十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孙诚双手一拱,“藏富于民的好处,崔兄已经说过,我不在赘述。

藏富于民的弊处在于大量财富被民间控制,在国家遇到战事时或国家需要修建大型富民工程时,国家财政不足以支付。

比如魏国来犯,国家军费不足,怎么办?还有要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国家财政不能负担,怎么办?”

崔元道:“可以临时征税。”

孙诚冷笑,“临时征税,敌国大兵压境,你跟我说临时征税?等你税征好了,再打造兵器,征发士兵,你认为来得及吗?

还有修建大型工程,工程在一处,以当地的财政是不足以支撑的,所以需要朝廷支持,朝廷没有钱,你说怎么办?

你要去另一处百姓那征税,给这一处百姓修工程,你认为他们会交吗?

比如在我国西部流川河,河道狭窄,水流湍急,汛期时洪水经常破堤,造成生灵涂炭。

建国时工部就有提议,在西部兴建一处堤堰,这样便可将水分流,一是可防止洪水破堤,二是可以灌溉大批良田。

但工程浩大,当地无力承担。谁都知道这个工程好?能护国安民。

可钱从哪里出?你要征税,西部百姓负担不起,东部的百姓又没有享受围堰的好处,你想征税,他们会交吗?

这就是藏富于民的弊处,不能集中国家力量办大事。”

大儒们沉默了,下面的博士也都窃窃私语。

“所以,学生认为,藏富于民与藏富于国并不矛盾。

在国有外敌之时,应以藏富于国为主,藏富于民为辅。

国家一统,应以藏富于民为主,藏富于国为辅。而现在,对于宁国,还是以藏富于国为好。”

大儒们隐约感到孙诚说的是对的,但这还是不符朝廷宣传口径。

要是国家认为应该藏富于国,那就要加税,国中的世家、乡绅还不得闹起来。何况这些大儒也是那群不交税的人。

结果,孙诚输的更惨,五比零。

一些博士开始讨论,都是认为孙诚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文才都放在了诗词小道之上。

崔元心中大喜,用挑衅的目光望着孙诚。孙诚面如常色,对自己的输赢好像毫不在意。

林异望着孙诚道:“最后一个问题,国用不足如何处理?”

这个问题就是说国家没钱了,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办?能让国家有钱用。

崔元道:“国用不足,应崇尚节俭。并核查朝廷各项开支,开源节流方能足国用。”

这又是一个标准答案。

崔元的话让大儒们有些失望,以为崔元身为茂才,能提供一些特别的见解,结果还是老生常谈。

孙诚沉吟了一下,“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之所以不足者,是理财之人不重视科技。

崔元道:“善理财之人要增加国用,不过加大赋税,以尽民财,如此则百姓穷困,流离为盗,岂是国家之利。与那科技有何关系?”

孙诚看着崔元不屑一顾,“此非善理财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岂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都有定数。不在民,则在官,设法夺民,其害甚于加赋。”

孙诚笑道:“谁说天地所生财货?都有定数?千年前,小米亩产不过一百来斤来斤。

后来北方改种小麦,南方种水稻,亩产飙升为小麦一百七十余斤,水稻三百余斤,而且亩产还在增长。

请问,这多出来粮食的是从哪里来的?难道是加赋百姓才得到的吗?”

崔元一怔,一下子说不出来了。对啊!要是天地所生都定数的话,那粮食应该不会增产的呀!

“那你认为是什么缘故?”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要重视科技,重视人才,财富就能不断的增长。

民间财货增加,通过赋税,自然也能增加国用,百姓也能更加富裕。”

一位大儒道:“何谓科技?”

“科技乃科学与技术的简称。科学是指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

技术是个人的手艺、技巧,家庭世代相传的制作方法和配方。

也就是说,不但要重视杂学,还要重视工匠,他们才是增加财富的重点。”

崔元道:“杂学,工匠,那不就是奇技淫巧吗?此乱国之道,绝不可行。”

孙诚瞥了一眼崔元,“井底之蛙。”

可孙诚的话太超前了,五位大儒都对这科技都不感冒,特别是那些杂学和工匠。

一个是杂学,一个是工匠,他们若能得到朝廷重视,那将我儒学置于何地?大儒们都对孙诚有些不满。

于是,大殿中众人都对孙诚不断的指责,有的博士为了讨好崔家,还口出恶言。

孙诚只是闭上眼睛,对众人的指责充耳不闻。

林异大叫一声,“肃静,我太学学风自由,允许各人争鸣,尔等不可口出恶言。”

博士们这才闭上了嘴。

五位大儒讨论了一番,林异道:“此次文才比试,崔元胜。

崔元的话语符合圣人之道,不愧为朝廷茂才。

孙诚话语则言论偏颇,对儒家之学不甚了解,至于那诗词,那只是小道,不必浪费精力。

望回去之后,多读圣贤之书,成为朝廷栋梁之才。你们下去吧!”

孙诚冷冷一笑,站起身来,对着众大儒,双手一拱道:“各位先生可以评学生输,但学生认为我才是对的,这个以后会证明,告辞。”

孙诚扬长而去。

大殿中,众位博士纷纷怒喝。

“狂妄。”

“猖狂。”

“傲慢。”

几位大儒心中更是不快。

首节上一节46/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