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开局误认吕布为岳父 第139节

袁谭一甩披风,走到厅中间对着袁绍拱手作揖道:“父亲,孩儿以为如今我们兵力是曹吕五倍,完全可以双线出击,东西两线无论是那一线成功我们都将顺势吞并中原。

而孩儿几乎敢断言,此一击之下,两线都会成功。

至于说林墨,孩儿愿立军令状,如不胜,甘当军法!”

说完‘甘当军法’后,袁谭直接单膝下跪,行军礼。

这个举动不只是做个袁绍看的,也是做给厅内众人看的,嫡长子都要立军令状了,谁要再唱反调,那就是明摆着与他对着干。

“大公子此举既合兵法,又替父分忧,真乃忠孝两全,请主公成全!”郭图赶忙开口助阵。

“父亲,大哥固然勇猛知兵,可吕布天下无敌,更兼林墨之智,非同小可,还望父亲慎重!”袁尚深得袁绍欢喜,在这议政厅内可不怵他袁谭,你要立威,我也要表立场。

“主公,三公子所言见识深远,请主公纳之!”

“三公子心系大局,实乃主公之福!”

袁尚亲自下场后,刚刚被袁谭和郭图镇住的场子立刻就被审配和逄纪给拉了回来。

见此状况,辛毗、辛评兄弟当然不会继续咸鱼,也跳了出来。

“主公,青州在大公子治下,将士们斗志昂扬,当趁此机会给与吕布迎头痛击!”

“吕布日渐做大,若是置之不理,必为我军后患,未来之难远甚今日呀!”

芜湖,好好的一场议兵,直接变成了两方人马的口水战,声浪之大,导致沮授和许攸压根没有机会插嘴。

随着争论越发的激烈,连武将都参与了进来,眼前态势已经不是议兵,而是吵架了。

袁绍只觉得脑袋里乱成了一锅粥,连着喊了几声竟然都没能刹住车,恼怒之下狠狠一拍台案,厉声道:“吵什么!都散了,此事我再做思忖!”

说完,直接起身离开,一刻都不愿多逗留。

袁绍一走,这场闹剧也就没必要进行下去了,纷纷离了场,眨眼功夫,偌大的厅室就只剩下许攸和沮授二人。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彼此眼中看到了无奈,皆是长叹了一口气后,拂袖离去。

“我们再去找主公?”回去的路上,沮授有些不死心的提议。

“这件事已经从议兵变成了党争,我们就算说的再多主公也听不进去了,何必自讨无趣。”许攸拒绝了这个提议,摇头道:“现在啊,就看主公自己的决断了,旁人难再干涉。”

157.第157章 第一百五十六 力挽狂澜郭奉孝

大厅上发生的这一切,常人看来是无比头痛的,因为几路谋士已经脱离了他们本身职责,参与到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去,身为人主,应该要在第一时间做出有效的处置。

可袁绍对此的选择是置若罔闻。

至少,明面上表现出来的态度是任由其发酵。

但事实上,袁绍心里比谁都清楚刚才发生了什么事,他的选择也并非不管不顾,而是要做冷处理。

甚至可以说,刚才的一切,都是在他的授意下发生的,因为他需要确认一些事情。

作为麾下门阀林立、世家各起的利益体,袁绍对于他们之间的摩擦嫌隙早就司空见惯了,刚才那一出没有立刻做出处置而是任由其发酵,就是想看看袁尚、袁谭的背后到底都有哪些人。

这一点,对他来说还是极为重要。

凭心而论,袁谭是嫡长子,又有军功,在军中威望绝不是袁尚能比肩的。

从刚才武将参与进来后就可见一斑,支持袁谭的几乎都是挂着战功的将军,而支持袁尚的多为年轻一辈的门阀校尉。

躲在书房里的袁绍将两方名字分别书写在了两张帛布上,看着名录,眼神游离。

像北国这种由世家豪门组建起来的势力,袁绍早就精通于平衡之术来处理他们内部间的矛盾,但这一回,要与从前不同。

测探出两方人背后的拥护者,会直接影响着袁家的未来。

将来不管是袁尚还是袁谭上位,在他们上位前,这些人都要做出处理,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一场内乱。

就本心而言,他更多是想了解到袁谭背后的支持者有谁,尤其在军方的支持者,可以选择的话,他还是希望袁尚上位的,换句话说,为了稳住局面,与之对立的人,将来自己都要帮着肃清。

被贬的人,会很多呀。

砰砰~门外传来敲击声,“父亲。”

“进来吧。”袁绍收敛起脸上的深沉,恢复一脸不悦的表情。

袁谭进来后转身关上了门,走到袁绍面前作揖道:“父亲召孩儿前来可是为了青州战事?”

“你需要多少兵马。”

袁绍开门见山的问题让袁谭有些懵,这么快就下定决心了吗?

他哪里知道,袁绍早在议兵前就已经拿定了主意,所有一切不过是他有意为之罢了。

“根据徐州细作的探报,吕布各方兵马集结当在七万上下,除去江淮一带的布兵,他能动用的人数应该在六万左右,孩儿只需精兵十万,必能胜吕布!”

“我给你二十万!”

幸福来的太过突然,袁谭有些反应不过来,呆呆看着袁绍,父亲你不是在跟我说笑吧。

他走到袁谭的面前,双手负背,居高临下,“不仅如此,父亲还要将三军上将文丑,五百大戟士,八百战车,八百先登营,一并给!”

袁谭如遭电击,身子一麻,父亲到底何意啊。

文丑是什么人那是河北四庭柱,勇冠三军的大纛,竟然派给我?

大戟士就不说了,毕竟全军一千五,分个五百也说得过去,可先登营一共就那么八百人,也都拨给了我

一时间,他都以为自己幻听了。

瞧出了袁谭心里的疑惑后,袁绍叹了口气,语重心长道:“谭儿,如今曹吕是唇齿相依,就算我令你固守险隘,吕布也一定会想办法掠地逼着你出城的,因为他不能坐视曹操败亡,既然如此,那不若给足你兵力,好放手一战。”

“多谢父亲,孩儿定不让父亲失望!”袁谭心头一喜,看来自己可以独享拿下徐州的功劳了,而且,正面击败吕布,定会让自己声威大振,这大位啊就稳了。

“说说看,你准备如何对付吕布。”袁绍双手抱胸,期待着袁谭的回答。

短暂的思忖过后,袁谭拱手道:“眼下若非形成对垒,妄说并无意义,但孩儿带兵回去后打算南下先攻临朐,抢占先手,以逸待劳。”

不错,就这几句话听不出什么具有策略性的回答,但可以肯定袁谭并没有好大喜功,目空一切。

他拍了拍袁谭的肩头,眉头微微发蹙,“谭儿,两件事必须牢记于心。”

“请父亲示下!”

“第一,不可轻易分兵,尽可能发挥出我军的兵力优势;安丰和萧关两战父亲都有认真的看过战报,曹操有兵而未尽出,才使得林墨有了弄险诈计的机会。

第二,千万千万小心林墨,沮授所说,林墨过慧近妖并非危言耸听,中原一带甚至盛传林墨会驱役鬼神,可见其人绝非浪得虚名,他才是你最大的敌人,而并非吕布。”

厅上他对林墨不屑一顾,直呼黄口小儿,那是做给别人看的事实上袁绍心里清楚的很,吕布的仰仗就是这妖孽少年。

也正因为如此,他会选择拨出二十万大军,调度文丑,大戟士、先登营和战车给袁谭。

在袁绍的认知中,如果青州还像从前只带那五万大军留守,逼急了的吕布很可能直接攻城,加上有林墨智计辅佐,青州会变得岌岌可危。

到了那步田地,前方将士还有心攻克曹操吗?

“父亲教诲,孩儿定当日夜牢记!”至此,袁谭也终于明白了袁绍的良苦用心,想到自己还在跟三弟夺嫡,格局小到令人愧疚。

“这份是随军名册,你按上面的名单把将军们都带走吧。”袁绍把提前准备好的帛布交给了袁谭。

上面记录的大多是在大殿上支持袁谭的人,这么做也是有所用心的,这些人跟在袁谭身边会竭诚辅佐,拼命杀敌,同时军中不会产生因党派问题而爆发矛盾的情况。

要说袁绍对于这一仗,不可谓不用心啊,连最细微处都已经为袁谭考虑到了。

“孩儿这便去准备!”拿上帛布后,袁谭作揖三躬身后便大踏步离去。

“谭儿!”走至门口,袁绍叫住了他,眼神有些恍惚。

“父亲,还有什么吩咐?”

袁绍嘴巴动了动,欲言又止,最后什么也没说,走上前,将袁谭有些凌乱的披风牵扯好。

一直以来,袁谭都是领兵驻守青州,也不是这一两年的事情了,偶尔回来督办个粮草军械,父子间也少有闲暇谈心,不知是因为这事让袁绍心里有些愧疚,亦或者是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总之,此刻,袁绍的心,乱了。

“田丰虽然过于刚直,说话有时候不中听,不过其人是有些才华的,你可以多听听他的意见。”

袁绍最后扶了扶袁谭腰间宝剑,挤出一抹笑,“去吧,一年后,我们父子河南(黄河之南)再见。”

“父亲保重!”袁谭感受到了袁绍的异样,走出门后,转身跪在地上,磕头告别。

北国那头会因为怎么用兵,如何部署而争吵,许昌的情况就没这么友好了。

原本萧关之战就是曹操强行发动的,兵败后虽然拿了一封吕布的请和书回来,但也只是勉强的安抚了这些人。

现在,袁绍已经让陈琳撰写了一篇新的讨贼檄文,号称七十万的大军,吓的兖、豫两州的世家大贤们瑟瑟发抖,不少人已经秘密写信给袁绍表忠心去了。

甚至,外围的巡哨都有抓到过信使,可曹操并没有发作,可以理解,七十万大军啊,自己不过十万人马,从来就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的世家,还能跟你一起同生共死?

不过他需要最快速度的安抚住这些惶惶不安的世家豪强,因为这次是有进无退的存亡之战,无论是粮草、军械还是将士,都需要他们支援,否则,袁绍都不用打,拖也能把自己拖死。

问题是,怎么安抚?

像从前惯用的路子,让荀带着钟繇、杜袭一干人回老家,程昱他们去东郡?用脚指头想都知道行不通,因为就连杜袭他们几个都被吓的不轻。

“在下倒是有个法子,或可一试。”垫着枕头背靠在榻上脸色有些苍白的郭嘉轻声说道。

自从天气转暖后,郭嘉身子就好了很多,加上这段时间曹操严格控制不让他喝酒和御女,虽说还躺在床上,实际上已经好的差不多了。

坐在榻上郭嘉旁边的曹操侧着头,蹙眉道:“奉孝且说来。”

耳语一番后,曹操眉宇间的阴郁瞬间消散,不由朗声大笑起来。

“好好好!”

一连说了三个好后,握着郭嘉的手,激动道:“这确实要比挨个上门拜访管用的多,你且养好身子,明日便召集议兵。”

事实上距离袁绍发布的讨贼檄文已经过去了一些日子,但中间曹操一直没有议兵,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堵住麾下文臣武将求和的嘴。

果不其然,议兵才刚开始,风向就朝着预料的方向吹去。

“司空,袁绍势大,兵锋正劲,不可力敌,在下建议派使者入北国请和!”

“司空,袁绍新并四州,战将千员,带甲七十万众,声势滔天,反观我军,接连失利,人困马乏,亟待休整,还是先行请和吧。”

“司空,在下也建议避其锋芒,以图后发制人!”

才刚刚开始议兵,文臣队列就有十余人站了出来发表意见。

声浪之高就连武将都有许多人动摇,只不过还没到他们说话的时间而已。

曹操内心嗤笑了一声,请和?

说的多好听,请和不就是求和,求和不就是投降。

待得他们各抒己见后,郭嘉这才不急不缓的站了出来,拱手作揖道:“在下建议北上迎敌,速战力战!”

“为何,方才诸位大贤的建议我听来还是有几分道理的。”曹操甩了甩衣袂,侧着身子看向郭嘉。

“袁绍檄文上说带甲七十万,尚未见到,真假不明就急着下定断,此为浅见。在下以为,此次大战我军随少,却胜券在握,袁绍兵多,却必败无疑!”

郭嘉昂首挺胸,上前一步环视着脸上狐疑不解的众人,朗声将早已准备好的十胜十败论抑扬顿挫的倾泻而出。

“袁绍有此十败,兵马再多也是徒有虚名;司空有此十胜,定能以弱胜强,以少胜多!”

郭嘉从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和武等十个方面列举,而且字字句句都是有理有据,有的放矢,不仅堵住了悠悠众口,也让那些心有畏惧的武将们意气激荡、热血沸腾。

紧接着,典韦、许褚、徐晃、曹洪、夏侯等人纷纷出列请战,转瞬间议政厅的主题就从请和变为了战略讨论。

“我意已决,挥军北上,再有言请和者,斩!”

首节上一节139/3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