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刚流亡吕宋系统觉醒了 第111节

  必须招人扩军!而且有了之前绿营倒戈投降的例子摆在那里,他对于汉人是越来越不放心。

  虽然已经通过设置执行旗官来加强对绿营的控制,但在糠稀眼里汉人无论是忠心还是作战能力都是远远不如他大清八旗子弟兵的。

  于是乎,糠稀大弟下达了新的征兵令。

  要求凡年满15岁到45岁,身体无残疾的八旗子弟全部充入军中!

  当糠稀的这条命令通过布告张贴出来后,京城中的八旗老爷们沸腾了。

  皇上圣明啊!

  这是要让他们所有人都端上铁饭碗啊!

  无数八旗老爷看着布告内容激动的痛哭流涕。

  当兵吃皇粮对于这些旗人们来说那就是最好的出路!毕竟那是可以吃上一辈子的铁杆庄稼!

  可由于这些年没什么战事,而且旗人也越生越多,到目前为止,作为全国旗人最集中的区域,北京、直隶地区的旗人早就超过了百万。

  旗人这么多,但八旗兵编制是固定的,额定兵员就那么多。

  因此有一多半的旗人当不上战兵只能每月领取1两银子的余兵饷银。

  这一两银子若是给寻常百姓家,倒也足够了,但对于极好面子整日遛鸟而又没有半分进项的八旗老爷们又怎么可能会够?

  如今糠稀扩充军队,而且15岁到50岁的征兵要求几乎是将所有成年男性都囊括了进去,如此壮举让这些八旗老爷们还以为糠稀是回想起了他们祖辈为大清立下的汗马功劳而荫封他们这些后人。

  由于消息的封锁,此刻,这些痛哭流涕,对糠稀感恩戴德的八旗老爷们并不知道明军已经几乎拿下了半壁江山。

  也不知道已经有数万旗人真的死在了明军的杀猪刀之下。

  更不知道糠稀乃至满朝文武都已经开始慌了。

  这些底层旗人所知道的的不过是南方又冒出来了一股打着朱三太子旗号造反的乱匪。

  可这有啥好稀奇的,这么些年来,造反的朱三太子没有一百也有八十了,结果不都是很快就被剿灭掉了?

  而且这与他们有啥关系?他们只需要吃着皇粮继续遛鸟就好了,剿匪一事怎么也不可能落到京旗头上!

  一时间下到还没枪高的小孩儿,上到胡子花白的老者在糠稀的征兵令下达后一窝蜂涌向了征兵处。

  为了得到这份铁杆庄稼,旗人们10岁都敢报15岁,老的只要还没入土那就通通只有45岁。

  半个月后,当兵部将新征八旗子弟兵35万的消息上报给糠稀时,我们的糠麻子大弟总算是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35万八旗子弟兵!我大清终究还是要靠旗人来保天下啊!”

  而远在南-京的朱大皇帝从锦衣卫口中得知此事后差点就笑出了声。

  “怎么才35万呢?要是男女老少都给招进去该多好啊!”

  “毕竟……拿枪反抗的宰起来就没负罪感了。”

  ……

  抱歉,前几天耍嗨了,耍断档了,理一下

第179章 土司?一个不留

  天允元年六月,明军兵锋逐步推进至广-西、贵-州等地。

  由于之前明军在广-州战役打下的威名,这一路上,明军几乎就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

  绝大多数的城池都是城门大开,明旗招展,百姓舞狮鸣炮,喜迎王师归来。

  偶有头铁,或者想要彰显一下自己不畏强敌气节的蛮清官员,在明军的炮火之下果断的选择了从心。

  毕竟气节这东西,他有时候也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改变的嘛!

  也有少数读书读傻了,哭着喊着忠君报国誓要与大清共存亡的蛮清好奴才。

  对于这些人,明军也不惯着他们。

  既然你要与蛮清共存亡,那么就提前帮蛮清下去探探路吧,反正要不了多久,你的主子就紧随而来了。

  不过明军的推进路线也并非一直顺风顺水,当部队抵达广-西泗-城府时,情况出现了变化。

  “陛下,李将军来电询问,西南地区的土司该如何处理?”

  已经成为朱大皇帝秘书之一的岛津彩香拿着一封电报询问道。

  “土司?如何处理?”

  朱和埸放下了手里的刚刚从奇迹市场里淘来的蓝色小药丸。

  依他对李振华的了解,李振华的原话应该是问他西南地区的土司要不要全部处理掉才对。

  这电报应该经过参谋部委婉处理过的。

  而之所以有这份电报,估计是有哪个没长眼的土司惹恼了李振华吧。

  事实上李振华之所以发来这份电报,可不仅仅是因为有土司惹恼了他那么简单,而是有一伙吃了熊心豹子胆的土司农奴军袭击了一支明军先头部队的骑兵连!

  虽然这伙人的最终都以花花绿绿有机生物肥收场,但由于是突然袭击,明军也付出了三十多人的伤亡。

  这可把李振华惹恼了。

  劳资拿下鞑-子20多万人驻守的广-州城也不过只有几百人的伤亡。

  现在却在这鸟不拉屎的地方,让一伙土民造成了30多人的伤亡!

  暴怒之下的李振华直接挥兵进攻泗-城土司府。

  对面明军来袭,泗-城土司岑永葆是一点不怂,竟然组织起农奴军同明军正面对抗!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装备了部分火器,尚且算是正规军的清军同明军正面对抗也没有半分胜算,更何况是这群农奴组成的军队。

  枪炮齐射之下,这群手持冷兵器的乌合之众一个回合都没能坚持住便作鸟兽散。

  泗-城土司岑永葆也被活捉,一审问之后才知道这些人之所以袭击明军完全是因为鞑-子们的鼓吹宣传所致。

  当初广-州一战,卢宗耀和石琳败逃广-西逃向安南前为了给明军制造麻烦便四处宣传明军夺取广-西后要收权中央,收取土司手中所有土地。

  这消息对土司辖下的土民(农奴)来说算得上是天大的好事。

  但对于土官土司们来说,这不就是要绝他们的路吗?

  所以这些脑子里全是粪的家伙才敢来找死。

  李振华的电报中并未对要灭土司的起因始末进行说明,朱和埸对此也不感兴趣,他只是抬头说道:

  “回电李振华,告诉他,明旗之下只有中央集权,土司?一个不留!都处理干净点儿。原话发过去!”

  朱大皇帝可没管啥委婉不委婉,土司制度必须根除,它的存在不仅极大的影响帝国的安定,同时,土司制度本身也是社会的倒退。

  明末自天启元年开始,西南之地的土司们便开始了一场又一场的叛乱接力。

  这些对国家完全没有半分认同感,一心只想着当土皇帝的土司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将西南地区搅了个天翻地覆。

  大明为了平息叛乱投入了大量的军力财力,虽然最终都将叛乱平息,但军事镇压和谈判妥协相结合的策略却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而结果便是土司们反复诈降复叛。

  这直接导致大明对西南的控制几乎崩溃。

  可以说,大明国力衰退至此,这些人也是贡献了相当一份力啊!

  至于为什么说是社会的倒退?

  简单指出两点:

  土司享有辖地内所有女性的初-夜-权。

  土司辖地内土民皆为农奴,土司对其享有生杀大权,这可比俄-国的农奴制还要残酷,毕竟即使是俄-国,农奴也不能随便杀掉。

  如此,可不就是倒退回奴隶制吗?

  前世历史上蛮清乾聋在打了5年,死了几万士兵,花掉7000万两白银的军费平定了大小金-川土司叛乱之后才有了改土归流。

  现在,朱和埸决定提前解决掉土司这个隐患了。

  改土归流?

  不,朕这叫“灭土归流”!

  有了朱和埸的明确指示后,明军立刻开始了对土司们的清剿行动。

  事实上,土司们抵抗要比清军激烈得多。

  明军每到一处,都会遭到当地土司军队的疯狂进攻,反倒是正主清军已经见不到影子了。

  不过进攻归进攻,其效果嘛也就形同组团自-杀。

  而且往往也就只有一波,一波之后,这些农奴军要么已经自-杀成功,要么就是被吓疯了。

  密集的弹雨火炮将人体撕成碎片的场景对于这些乌合之众来说还是太过震撼。

  语言不通,消息闭塞,加上土司制度下人员流通,信息传递都受到了极大限制。

  他们对明军实在是知之甚少。

  眼看打不过,一些土司立刻选择了投降,表示愿意归顺大明,并且还不忘强调自己也是反清复明的斗士!

  反清复明?

  跟着吴三桂?

  李振华嘴角就剩冷笑了。

  对于这些投降的土官土司,李振华就一个字,杀!

  而因为土官土司又是世袭制,根据皇帝陛下处理干净,一个不留的御旨,所以……

  其他俘虏的农奴军则是全部放掉,并且立刻宣布废除土司制,废除苛捐杂税,所有土民皆为大明百姓,享有人身自由权,对原土司所有土地会进行重新丈量别且分发到每一个土民手里,土地产出只需缴纳一定比例的税收后,剩余皆归自己。

  这连串政令宣达下去后,明军所收复地区的土民都懵了。

  自元朝开始,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就一直生活在土司制度的压迫下。

  这数百年的时间里,他们几乎已经习惯了这种压迫。

  现在有人突然告诉他们从现在开始压迫没了,他们也可以拥有自己的财产,自己的土地,自己“完整”的妻子。

  对于他们来说,这一切都是显得那样的不真实。

  ……

第180章 同安南的军火生意,说荷兰语

  “文森特先生,贵公司提供的新式步枪性能非常不错!就是关于价格方面,您看是否能够再降低一点?”

  安南东京城(河内)一处靶场内,一名黎朝官员一边腆着笑脸一边往面前的“荷兰东印度公司高层”手里塞上了厚厚的一叠龙元。

  “不不不!尊敬的阮先生,我们的新式步枪不仅做工复杂,而且枪管采用的新式材料极为昂贵,50龙元一支的价格已经是最低价格了!

  甚至我们之前卖给清国人的那批瑕疵品都是50龙元一支,这批步枪做工更好,用料更加昂贵,50龙元一支卖给你们,你们已经赚了!”

  文森特义正言辞的推掉了手里那叠一元龙币,毫不犹豫的否定了降价的可能,并且作出了一副我亏死了的表情。

首节上一节111/13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