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完了,我被朱元璋盯上了 第101节

不是一锤子买卖。

这意义可就深远了。

朱元璋在经过最初时的惊叹后,仔细的琢磨起来。

最后,想着往日齐衡的种种神奇之处,一咬牙,说道:“干了!”

“这是造福百姓的大计,不管能不能成,总是要试试的,咱义军天天说是帮助百姓推翻胡元残暴统治,却也没干过几件实事.....”

说到这里,朱元璋当即道:“此次常遇春攻伐蒙城等地后,除了当地留守的驻军外,连带降卒有四万五千多兵力,咱做主了,给恩公你留下两万人做帮手,如何?”

对此,齐衡自然是大喜过望。

“这当然好,刚刚我们还在说,消耗的人力实在太大,前期百姓调动不宜太大,而且号召百姓也需要一些时间,如今有了大哥你派来的这两万兵力,可是帮了大忙。”

朱元璋傻呵呵的一笑,道:“咱到底也是义军的大帅,事情也不能光靠你们来做。”

朱元璋话说完,众人皆是一笑。

随后齐衡似乎想到什么,便对着朱元璋说道:“还有件事我还得跟你说一下。”

“哦?何事?”

齐衡道:“如今咱义军名下的疆域已经越来越多,可手下能使的人却远远不够,你看此次派遣到寿春、安丰、霍丘的官员,就因为官员不足而导致只能派遣一位主政之人。”

“而其余的衙门各职却还需要主政之人自行任选。”

“如此办法短时间内或许没有太大的问题,可时间久了,铁定是要出问题的。”

“所以我就在想,是不是想个办法,能多招揽一些名士,再不济,咱们自己也能培养一些寒门子弟出来。”

“毕竟,教育也是重中之重。”

听着齐衡的话,朱元璋又何尝不知道,无奈的说道:“咱又何尝不想啊,可如今咱义军到底还是刚刚起步,有本事的人去哪找那么多。”

齐衡当即提了个建议:“大哥,我有个想法,你且听听。”

“如今这天下在胡元的统治下,文化传承都断代了,即便最近几年在脱脱的治理下,恢复了科举,可时间太短,完全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既然如此,为何我们不能自己培养一些人呢。”

“你看,工匠、官吏、农耕,这其中都是有学问在的,如果能将这些学问全部集中在书本上,然后以读书教学的方式来培养,学子们学习的速度也会提升许多。”

“而这些学子们离开学堂后,进入到各处劳作,不管是农耕、工匠、官吏等,都能给各处带来一些提升,如此长久下来,咱境内整个生产能力和效率,都要大大的强过其它地方。”

对于齐衡的话,朱元璋听的有些糊涂。

好像听明白了,却又没有听明白。

话的意思确实是明白了,却没有听出这个办法好在哪。

而一旁的周念则不同,他精准的把握住了齐衡所言当中的工匠、农耕等词汇。

不由的说道:“大人的意思是,不局限于我们传统的诗书典籍,而是将工匠技艺、农耕技艺以及其它各行各业的技艺全部纳入到书籍当中,然后分门别类的教导?”

齐衡赞许的看了眼周念,道:“正是!”

“在教育这个观念上,我们应该抱着有教无类的态度,不管是什么人,什么出身,都应该有读书的资格。”

“但在详细的教导上,咱们可以根据这些人的秉性爱好,因材施教。”

周念听到这话,眼中精光一闪。

“大人所言,突然让我想到一个典故。”

正在品味着刚刚这二人话中意思的朱元璋,当即说道:“什么典故?”

周念道:“这是孔圣人的一个典故,说是当时圣人门下有两个弟子,一名曰子路,一人叫冉有。这两个弟子都曾经问过圣人一个问题‘闻斯行诸?’。”

“意思是听到就去做吗?”

“而圣人在告诉子路时,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诸?”

“在告诉冉有时,却道:闻斯行诸。”

“另外一个弟子就疑惑了,为何老师在告诉两个人时的答案不一样,圣人便说:子路性格鲁莽,必须叫他有所收敛、做事谨慎,所以,叫他遇事要和家人商量。而冉有胆小,做事瞻前顾后,所以要鼓励他勇往直前。”

听着周念的话,朱元璋渐渐理解了,联想到自己,当即说道:“就跟咱调兵遣将一样,要根据手底下弟兄的才能和性格秉性,去执行不同的战事。”

周念马上点点头:“对,正是这个道理。而齐大人刚刚所言,则是将这种办法放在了具体的教导中。”

“就好像圣人在教导子路时,教他三思而后行。”

“教导冉有时,教的却是勇气。”

“这不正与齐大人所言如出一辙嘛。”

听着周念的话,齐衡无奈的摇摇头:“周大人啊,都说你才学渊博,看来不假。”

周念忏愧。

朱元璋虽然在这些话题上没有太大的发言权,但朱元璋的心里却丝毫不恼。

反而虚心的听着他们两个人的话,从中极力的吸取着知识。

不过,回过头来的齐衡,却又说道:“周大人所言确实是我想表达的意思,却不尽然。”

“二位细想,从古自今,知识才学因为所有人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同,无法做到接受相同的教导。”

“自此,阶层的差距便越来越大,士族有钱有粮,门下子弟可全心读书识字,随之掌握了权柄,可那些寒门子弟呢,农家子弟呢。”

“就好像大哥你,我看大哥求学之心赤城,不比那些学子弱,可却因为无钱无粮而不得其道。如此一来,有钱的越有钱,无钱的越无钱。”

“逐渐便会出现,士族豪绅把握天下八九成的钱粮,而平头百姓,年年丰收,却年年饥荒。”

“其根本,便是教育之差距。”

“若天下人皆有学识,每个人都有读书的公平起点,再行科举之公平取仕之道,这阶层之间的矛盾,或可缓解。”

“这便是我刚刚所说的有教无类,在对教育的人群上,有教无类。”

“同时,当读书识字的人越来越多,优秀的学子才人便会越来越多,从中脱颖而出的,岂非才学愈发高深?”

一旁静静听着齐衡所言的周念,心生感叹道:“大人此心,实乃天下寒门之幸。”

“可世道如此,百姓家吃穿都无法满足,又如何能有钱读书识字?”

齐衡一笑:“教育乃是国之根基,既如此,为何不可公开办学,天下各地各县,皆设学堂,无需银钱,皆可入学。亦或者缴纳少量银钱。大头由国家支出。”

这话一出,周念和朱元璋皆是眉头一皱。

不得不说,齐衡的想法是好的,可现实却是残酷的。

“恩公,你这话咱也听明白了,可若是如此推行,每年要有多少的才学之士来做教导,又要多少的银钱来修改学堂,还有学子的书本,若要做到恩公所说的天下之人皆涵盖在内,这损耗之巨,难以想象啊.......”

朱元璋的话已经很委婉了,但意思却很明白。

异想天开。

不过,对于他们的话,齐衡却丝毫不在意。

因为齐衡心里非常的明白。

并且,历史已经印证了自己的想法。

这就像是一场投资,前期投入自然很大,也非常的伤神。

但这就像人要做运动锻炼身体一样。

开始时很难受,可渐渐的,你就会发现做运动锻炼的好处。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投入。

光从数字来看,花这么多的钱粮,去做这种没有看得见的投资,似乎非常的吃亏。

可伴随着所有人的教育水平提升,社会生产力将会因为这些人的加入而出现井喷式的增长。

就拿这次他们筹备的水库水渠为例。

如果天下的官吏都能够看到修建这些的好处,并且具备这些相关的能力,这天下还愁没有粮?

当工匠们的技艺因为一代代的学习和钻研,当蒸汽机、水利、甚至是电力发展出来后,教育的那点支出,还多吗?

想着这些,齐衡有心想要解释,但也知道他们压根听不懂,甚至不敢相信。

毕竟这事情在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谁敢保证未来一定可以。

他们不像齐衡,在齐衡的视角中,这些事情都是铁定的事实。

想到这里,齐衡也就不再执意让他们理解,笑了笑不再纠结于这个问题,转而说道:“既然二位不相信,那这事就交给齐某来做,二位只需看结果就是。”

“不过,这推行的事情,还要大哥你允诺才行。”

见齐衡如此自信,朱元璋虽心中觉得不切实际,却也不好武断的拒绝,想了想说道:“此事恩公自可推行,不过,咱义军如今家底毕竟还浅,天下也还不太平,恩公在做此事前,还需仔细斟酌,以免耗费太大。”

朱元璋委婉的话,齐衡一听却笑了起来。

“大哥放心,齐衡一定在满足军需以及治下百姓吃穿的情况才会做。”

得到齐衡这话,朱元璋终是放下心来。

“不过,大哥,齐衡除了要跟大哥要推行官办教育的权力外,还想恳求大哥另外一件事。”

“何事?”

齐衡道:“刚刚齐衡就曾说过,要将工匠、耕种、铁匠等等各行各业纳入到教育的体系当中。”

“既然如此,齐衡便想跟大哥要一个天下人皆无高下之分的承诺。”

“大哥也看到了,我南人受元廷四等人制度迫害之深,简直令人发指。”

“元廷的四等人制度虽然可恨,却还摆在了桌面上,但从古自今,这天下的等级观念又何曾消失过,宋朝时,重文轻武,虽说有地域限制无战马之原因,但宋朝文强武弱也是事实,靠年年纳贡苟延残喘,这是为何?”

“还不是文人待遇高,而武人低,大多数人都去追求文采了嘛?”

“所以,我想跟大哥你要个承诺,天下各行各业,人人平等,无论士农工商,皆平等共处,虽人心不可改,但最起码在咱义军境内的政策上,绝不可厚此薄彼。”

齐衡身为一个现代人,深深的明白,这士农工商任何一个群体都不可被忽视。

华夏近现代的苦难除了受限于封建王朝体制的影响,又何尝不是因为工匠这个群体的作用没有被重视。

古代的四大发明,皆证明了华夏工匠并不比任何一个文明差。

可为什么工业革命的各种诞生地都是别人家。

咱们搞出来的火药,却成了别人轰开自己国门的武器。

当别人拿着长枪进攻来的时候,我们的将士却骑着战马,提着砍刀打。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军伤亡

人,英军仅仅阵亡了69人。

这样的数字和比例,就应该被每一个人刻在脑子里。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被清廷视为交战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但也仅仅击毙了英法联军不到一百人。

如今齐衡跟朱元璋要这个承诺,就是为了方便他接下来在安丰路中实行的计划。

想要在如今这个时代掌握战无不胜的核心要素,工匠群体的作用,至关重要。

所以,与其说齐衡是想要给天下人讨一个平等的待遇,不如说是为了这些工匠们。

也好给他接下来大量产出工匠人才的计划打下一个政治基础。

首节上一节101/2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