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完了,我被朱元璋盯上了 第122节

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东西。

怎么能发展的这么快?

这些表面繁荣背后的东西。

显然,刘伯温已经看出了如今这产粮区包括交易集市,之所以能够如此繁华热闹,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基于产粮区的水稻产量。

所以他非常想要明白为什么齐衡可以将这些干燥的内陆腹地,化为优质的水稻田。

这便是他问水从何来的原因。

而他之所以问修建这些水渠和建筑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正是因为他看出了齐衡之所以可以在这三年的时间内做出这一切,应该都是依靠了这些东西,所以才发展建造的这么快。

不然按照正常情况下,仅仅只是眼前这些工程量,就足以让历代的王朝耗时七八年,甚至十多年。

瞧瞧那些历代王朝皇帝修建陵墓所耗的时间便可得知。

甚至有些皇帝刚一登基便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就是害怕日后他死的时候还没有修建好。

而刘伯温在观察了所有地方后,发现这里与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就是所使用的材料不同。

所以便认为齐衡之所以可以如此快的完成这些建筑工程,正是因为依靠了这些材料。

至于最后一个问题为何不到秋收这里的漕运就如此的繁华热闹。

既是他刘伯温此刻心中的疑虑,也是他看破这一切后的猜想。

显然,如果一个地方仅仅粮食产量大,根本不可能会出现如此繁华的漕运景象。

也不足以支撑这些工程、建筑的修建。

因为你不可能用粮食造建筑。

也不可能靠着一年仅有一次的秋收来聚拢如此多的人口百姓。

随着刘伯温的询问,一旁的李善长也从他的话中听出了一些蹊跷。

看到了问题的本质。

其实李善长并不笨,他之所以没有刘伯温想的如此快如此清晰,就是因为他本身不善于急智的原因。

也不需要多久,或许只用一晚上的时间李善长回到家中一个人思考,便可以想通其中的关键。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他就是没有刘伯温想的快,逻辑分析转化的清晰。

至于另外一边的朱元璋和徐达。徐达从一开始就抱着一副看热闹的心思,因为他是武将不是文臣,所以这些他可以完全不关注不了解,只需要看一看热闹便好。

而朱元璋瞧着眼前自己手下这帮文臣之间的交流,则完全是抱着一副求学的心思。

如今的他在治政方面确实没有在场的任何一个人娴熟和有经验。

可如今的他抱着一副谦卑的态度,就如同一块干燥的海绵一般,快速的吸收着养分。

其成长的速度也是非常的快。

而此刻的齐衡在听完刘伯温的询问后,并没有直面的回答他。

反而是对着身边的朱元璋说道:“大哥你还记得当初我建造黄岗城时的材料嘛?”

听着齐衡的话,朱元璋陷入了回忆,很快他思索的面容上,顿时露出了一副恍然大悟的神情。

“恩公是说,那个叫什么混凝土的?”

闻言,齐衡点了点头,笑道:“正是。”

说着,齐衡一挥手,身后跟着的陈都立马跑了过来。

“安排辆马车,我们上水库去看看。”

听到齐衡的话,陈都当即转身离开。

而齐衡也对在场众人说道:“走吧,带你们去看看,这些水稻田的水从何而来。”

众人怀着期待的心思,紧紧跟在齐衡和朱元璋的身后,朝着山路边走去。

很快在水泥浇灌的路边,众人等来了两辆马车。

坐着两辆马车,众人一同开始朝着远处的山上而去。

大概一刻钟后,马车停下,众人下车。

顺着山路,在数百名士兵值守的山路上走了很远。

直到他们看见一处完全由河水充斥的水库时,终于明白了,下方那无数块水稻田所耗费的水是从何而来。

从外面看,依旧可以清晰的看出曾经峡谷的痕迹。

可在远处两侧,如今却被一堵几十米高的墙壁所阻塞,那墙壁说是墙,实则如神迹一般,隔断山河。

刘伯温望着远处的景象,张着嘴巴,不由的惊叹道:“真乃鬼斧神工也!”

一旁的李善长,朱元璋等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如所有第一次见到这一幕的大多数人一般,惊叹的合不拢嘴。

朱元璋一边看着眼前这一幕,一边想着这些都是如今他麾下的东西,顿时感觉整个身子都变轻了些,快要飘起来了。

此时的朱元璋,终于明白为何很多皇帝在看到自己麾下的疆域时会有感而发。

不过,想到这些都是齐衡在这三年间所做出来的功绩,在忍不住惊叹之余,也明白齐衡为此付出的心血。

想想曾经齐衡跟周念挤在一间小屋里十几天,谋划的却是如此宏大的计划。

朱元璋心中感慨之余,便忍不住的拱手对着齐衡说道:“恩公,幸苦了。”

突然听到朱元璋的话,齐衡愣神的同时,似乎找到了自己这么辛苦做这些的目的。

除了为这天下的百姓,又何尝不是为了自己这位大哥。

如今朱元璋的话,便是在肯定他的付出。

齐衡笑笑,说道:“大哥,你我之间还需要说这些嘛?”

朱元璋朗声大笑。

既是为了感慨兄弟之间的情义,亦是眼前这如鬼斧神工般的神迹。

一旁的徐达、李善长、刘伯温,看到这一幕皆心生感触。

在看过这里后,齐衡便为众人解释道:“如今这里,便是由混凝土所建造,同时,山下的水渠、房屋、码头,皆是此物所建造,工艺简单,牢固。有此物,方能成就如今这盛况。”

听着齐衡的话,众人终于明白。

下了山,一行人来到了渡口上。

乘坐着一艘五六米长的船只,朝着前方而去。

约莫一个时辰左右的时间,众人正好在船中吃了点饭,休息了一会儿。

“大人!蒙城码头到了!”

船舱内。

一名士兵突然走了进来,对着舱内的众人说道。

听到这名士兵的话,众人心中皆是一惊。

“你说到哪儿了?”

身为将军的徐达,对于城池之间的距离极为敏感,当他听到士兵所说的话后,顿时觉得不可思议。

而他面前的士兵却面露诧异之色,疑惑不解的说道:“蒙城啊。”

“蒙城?西北那个蒙城?”一旁的朱元璋也忍不住的出口问道。

士兵的脸上带着不解,再次重复的:“大帅,到蒙城了。”

在反复确定他口中的蒙城,就是士兵口中的蒙城时,朱元璋压抑着心中的惊讶和疑惑,挥了挥手,示意士兵出去。

震惊的朱元璋和徐达对视一眼,一旁的李善长和刘伯温也在他们的对话当中听出了一些苗头。

仔细思索过后便明白了,他们为何如此的惊讶。

面对这四人脸上的复杂神色。

一旁安然坐在椅子上的齐衡却微微一笑。

直到众人陷入沉默,这才起身笑着对他们说道:“各位走吧,蒙城到了。”

随着齐衡的步伐,其余四人也走出了船舱来,到了甲板之上。

望着远处河道外的城池,以及那城池之上清楚写着的蒙城二字。

他们终于相信了自己竟然在一个时辰左右的时间内,就从黄岗城、濠州城外直达了远在安丰路西北方位的蒙城。

一时之间众人的脑海中一片空白,根本想不明白他们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达到了目的地。

因为船舱之内没有钟表,也无法分辨时辰,此时的他们都有些怀疑,是不是自己记错了时间,错乱了记忆。

按照他们刚刚在船舱内的时间估算,这段航行绝对不可能超过一个多时辰。

就当众人都开始怀疑自己的脑子是不是因为待在船舱内时间太久而出现问题时。

明白这一切的齐衡,这才开口笑着解释道:“大哥你看一下身后。”

听到齐衡的话,朱元璋立马转头望向了船后。

刚刚因为脑海当中都在思考着时间的问题,所以压根没有注意到,可如今当他经过齐衡的提醒去专注于这件事时,终于发现了不对劲儿的地方。

他发现整条船只竟然在以一种极快的速度,朝着前方行进。

这个速度远比骑马来的要快很多。

此时的朱元璋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他瞪着一双熊眼,看向了一旁满脸笑意的齐衡:“恩公,这船为什么航行的如此之快?”

听到朱元璋这惊叹的话语,齐衡带着他来到了船只的另一个舱室。

刚走进这间舱室,他们便看到这个舱室与其他船舱所不同的地方。

之前他们所待的地方全部是由木头制造,本质上依旧是木船。

可这间舱室则完全由钢铁铸造而成。

在这舱室的里面,灼热的火焰正在升腾,同时还有热水沸腾的声音,从那完全封闭的钢铁箱子内传出。

一旁由钢铁铸造的轴轮正在以飞快的速度不停转动。

此时在齐衡的提示下,众人这才纷纷反应过来,这艘船与他们想象当中的木船完全不同。

就当朱元璋依旧困惑的看向齐衡,想要从他的口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时,齐衡却再次带着他来到了船尾。

扒着船翻上的栏杆,齐衡指着船下的螺旋桨,对朱元璋说道:“大哥,这船的动力和你们平时看到的不一样,他是由蒸汽能带动的。”

听着齐衡口中的奇怪的词汇,众人的脸上纷纷露出了困惑之色。

齐衡明白,光从自己的话中根本没有办法给他们解释蒸汽机的原理。

想到这里,也只好说道:“你可以将它理解为,只要里面的火不断的灼烧水箱当中的水,就可以使这条船不断的制动运转而船后的那个螺旋桨就会不停的旋转,从而带动这条船不断的朝前航行。”

尽管众人对于齐衡的话,依旧不是那么明白,也无法理解齐衡口中所说的这些原理。

可这些话他们倒是听清了。

知道这条船的动力是由一种他们不能理解的方式在运行,所以才导致这条船的航行速度非常的快。

而对于这条船所带来的好处和能发挥的作用,不同的人所思考的方向却完全不同。

首节上一节122/2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