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完了,我被朱元璋盯上了 第198节

依旧是朱元璋的书房内。

刘伯温拿着手中的北伐檄文,念道:“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华居内,以制四海。”

“漫漫三千年矣,元以北狄入主中原,致使纲常废坏,礼仪沦丧,君臣亵乱,兄弟相鸩,苍生如处水火,士子痛断肝肠。”

“元璋乃淮右布衣,承天道而举王师,居金陵形胜之地,控长江天堑之险。”

“东临沧海,西抵巴蜀,南收闽、越、湖、湘、汉、淮、坐地千里,带甲百万,恩威所至,民安、食足、兵精、唯北方半壁,奄奄一息。”

“至此,元璋再举王师,奉天讨元。”

“务使天下一统,乾坤再造。”

听着刘伯温缓缓将这份檄文念完,朱元璋开口道:“刘先生这篇奉天讨元檄文,大家觉得如何啊?”

此时的书房内,不仅只有朱元璋、李善长、刘伯温,还有汤和、徐达、常遇春三位大帅。

见朱元璋询问,徐达第一个说道:“字字千钧,气吞霄汉,听了浑身是劲儿啊。”

见徐达认同,一旁的常遇春一嗓子嚎道:“好,好啊!”

汤和则笑道:“刘先生一支笔,横扫三军嘛。”

随着众人大笑,一旁的李善长却缓缓说道:“气势尚可,这个举兵北伐之意嘛,似乎可以再强化一些。”

听到这话,朱元璋点点头,问道:“刘先生,你这恩威所致后面是什么?”

刘伯温道:“民安,食足,兵精。”

闻言,朱元璋想了想,说道:“说的太满了吧?”

“能否加三个字。”

“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

听完朱元璋的话,刘伯温又重新念叨了一遍。

“恩威所至,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

“太好了!”

“大王这三个稍字加上去,反而更显出王者的风范。”

“既虚怀若谷,又壮如泰山,真是太好了。”

见刘伯温如此说,一旁的李善长立马便说道:“君王毕竟是君王,这三个稍字啊,就绝非臣下所能言呐。”

朱元璋听着他们二人对自己的奉承,压根也不在意,将此事定下来后,又说道:“我们已经完成了北伐的一切准备,就等着举兵了,咱的意思是.......”

“徐达,任讨元大元帅,常遇春任副帅,率领铁骑五万,步军三十万,直捣大都,务要一击而定天下!”

见朱元璋让他们两个率军出征,徐达和常遇春立马高兴的起身拱手道:“遵命!”

闻言,朱元璋缓缓起身,然后说道:“三弟四弟,此次北伐,你们不光统领着铁骑,还要给我带上六大铁律。”

“严禁,劫取民财。”

“严禁,***女。”

“严禁,擅入书院宗祠。”

“严禁,损坏皇陵祖庙。”

“严禁,滥杀俘虏。不管他是胡是汉。”

“严禁,擅征民夫。”

“这六大铁律,如有谁敢犯,立斩无赦!”

听着朱元璋的话,徐达不由的有些发愁道:“上位啊,北伐需要大刀阔斧,将士们如果顾虑太多,就不敢放手杀敌了。”

但朱元璋却像早已想好一般,说道:“此次征战跟以往不同,过去我们是一方诸侯,是地方军。而这次,我们是王者之师。”

“你们千里北伐,纵横十几个省,沿途的百姓特别是北方的老百姓,能够从将士们的身上看到以后王朝是什么样子,他们祖祖辈辈都讲究个眼见为实,所以,你们的一举一动,一刀一枪,都影响了人心向背。”

说完,便直视着徐达和常遇春说道:“定了。”

“这六大铁律绝不含糊!”

“咱宁肯多牺牲些将士,也绝不能影响到王师之风范!”

听着朱元璋的话,一旁的刘伯温心中感慨,一些话马上就要脱口而出,却又给硬生生的憋了回去。

一旁的朱元璋看到刘伯温欲言又止的模样,立马扭头看向了他,说道:“先生有话别闷着,说。”

听到朱元璋这话的刘伯温,本来就想要说什么,见此便不再犹豫,直接转头看向了常遇春和徐达,说道:“徐帅,常帅,请容在下直言。”

“其实元廷早该亡了,他们之所以苟延至今,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南北枭雄们争斗不止,称王称霸,这样不但使早该灭亡的元廷屡败而不死,虽死而不僵,还把我们义军的名声给搞脏了,搞坏了。”

“所以,大帅这六条铁律如能贯彻,定能一洗前尘,重振我义军的光辉呀。”

听着刘伯温的话,朱元璋立马道:“说的好!”

见朱元璋和刘伯温都这么说,徐达和常遇春也就不再多说什么,拱手道:“遵命!”

而朱元璋则对着汤和徐达等人说道:“三位大帅先回都督府吧,二位先生也回中书省,咱一会儿再找你们议事。”

听着朱元璋的话,众人纷纷拱手,朝着门外走去。

可唯独徐达,并没有离开。

反而是站在原地,看着朱元璋。

在众人离开后,朱元璋刚刚的王上姿态也没有了。

想要离开,又转身走了回来。

瞧着徐达,皱着眉头说道:“得得得,你说吧,你要干什么。”

徐达道:“大哥,咱就一个要求,你非答应不可,不然咱宁肯不挂帅。”

听着徐达的话,朱元璋眼珠子一瞪。

最后还是咽了一口气,说道:“行,你说吧。”

徐达道:“不行,你先答应下来。”

见徐达非要如此,朱元璋只好说道:“行行行,咱答应了,你说吧。”

徐达说道:“你早该称帝了!”

第一百七十六章:大明!【求月票,求打赏】

徐达话一说完,朱元璋便立马要说什么,可徐达却拦住了他要说出的话,继续说道:“这回,在我和四弟率军出征前,你先登基称帝,这样一来,北伐的声威也就更壮了!”

听着徐达的话,朱元璋渐渐陷入了沉思当中。

王府大院内。

从朱元璋这里离开后的刘伯温和李善长相伴而行在院中。

李善长一边与刘伯温走着,一边说道:“伯温呐,有个事我酝酿多日,苦思且不能定,就等着你一言而断呢。”

听着李善长的话,刘伯温到:“善长兄这话,可把我给压死了。”

李善长闻言一笑。

笑完后继续说道:“据我所知,这几个月啊,明里暗里已有多人向上位劝进,劝他早日建国,开元称帝。”

听着李善长的话,刘伯温只是淡淡的说道:“意料中的事,大帅称帝是铁板钉钉,你就是不劝,他也会做皇帝。”

但李善长却说道:“可我犹豫的是,我该不该向大帅劝进。”

刘伯温道:“应该,完全应该。”

“真的应该?”

刘伯温:“当然是真的,何况,在下还听到了一些极不严肃的传言,说什么.....”

“哦,对了,说李相国应该把龙袍和皇冠都替大帅早早准备好了,怎么,善长兄没听说吗?”

听着刘伯温的话,李善长急忙说道:“这,我替大帅准备登基用物,那是我职责所在,至于我该不该向大帅劝进,这是另一回事。”

闻言,刘伯温一脸笑意的说道:“对对对,不过,在下觉得两回事都应该,完全应该。”

“真的?”

刘伯温无奈的说道:“真真切切。”

李善长闻言,缓缓说道:“既然如此,劝进就不能轻率了,我觉得还是让百官们共同向大帅劝进。”

听到这话,刘伯温一愣,说道:“对呀!由李相国统领百官向陛下劝进,这才上合天道,下合古礼呀。”

“哎呀,你瞧我迂成什么样子了。”

“竟然把宰相领衔,百官劝进的古规矩,我都给忘了。”

刘伯温暗中捧了李善长一手,让李善长心情舒畅,说道:“善长虽然年长几岁,却并不是宰相,还是请伯温兄领衔吧。”

李善长继续试探着。

刘伯温忙拱手告饶,道:“善长兄乃是王府大都事,首辅大臣,相尊相国。领衔劝进之尊位。非善长兄不可。”

“伯温,只能敬随其后。”

李善长道:“真的?”

刘伯温无奈道:“哎哟,善长兄,你干嘛老是真的真的,我在你面前,何时说过假话呢?”

李善长道:“假话嘛,暂时没有。可是听伯温兄说话,总觉得是让人真假难辨呐。”

刘伯温忙笑道:“冤冤冤冤冤。善长兄这话既把我压死了,也把我给冤死了。”

李善长笑道:“能让阁下喊冤,可真是令人愉快呐。”

“不过,伯温兄可曾想过,如今在这应天府中,可是有更合适的人选呐。”

听着李善长的话,刘伯温心中其实早就想到了,却故作不知的说道:“哦?还有比善长兄更合适的人嘛?”

李善长瞧着刘伯温的表情,缓缓道:“伯温兄忘了,咱们还要一位虎威大将军呢。”

刘伯温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说道:“你看我,你看我,若不是善长兄提醒,伯温都将大将军给忘了。”

说完,沉默片刻后,说道:“不过,如今大将军已经许久没有出现在王府了,我看有善长兄在,应该就足以了。”

听着刘伯温的话,李善长也在试探他的态度。

见他如此,便笑了笑,一伸手,二人朝着前方走去。

朱元璋的书房内。

徐达看着面前的朱元璋,焦急的说道:“多年来你对称帝这事总是一推再推。以前嘛,咱理解,你是怕树大招风,被天下义军侧目。”

“但是现在你不能再推了,因为,只要发兵北伐,元兵是必败无疑,而天下又不可一日无君,是不是?”

“再一个,兄弟们心急火燎的,都盼着开国呐。”

听到这话,朱元璋面无表情的说道:“弟兄们之所以心急火燎的憋不住,都想争当开国元勋,王公宰相,称帝这事,皇上不急,将相们急啊。”

徐达一愣:“哥,这难道不应该吗?”

朱元璋道:“应该,完全应该,但你为啥不替咱想想呢,一旦咱称帝了,就得大行册封,上百位战功卓绝的将军。谁不想争当一个什么公爵、侯爵的。”

首节上一节198/2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