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完了,我被朱元璋盯上了 第70节

可如今却依旧没有看到大军的踪迹。很难想他们是否在半路上遭遇到了元军骑兵的阻截。

一刻不停的留在朱元璋身边,与他一同等待的马秀英,突然抓住了朱元璋出满汗水的手掌。

马秀英虽然不懂军事,但她却懂朱元璋,按照往常的情况,哪怕遇到再大的危险和困难,朱元璋都从来没有露出过此刻这般紧张的神态。

而如今他这副紧张的神态似乎就在告诉自己,如今的他们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作为朱元璋的妻子,马秀英也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来缓解朱元璋此刻紧绷的神经。

面对马秀英体贴的举动,朱元璋紧绷的脸庞渐渐松弛下来,对着身边的妻子努力笑了笑。

伴随着一阵冷风吹过,四周的温度正在急速的下降,与此同时天色也在快速的暗淡下来。

伴随着天色的暗淡,站在城墙上的朱元璋,视线慢慢变得模糊。能够看到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就在此刻,一名传令兵突然返回城中登上城楼,对着朱元璋兴奋的大喊道:“大帅!滁州大军已到,即刻便能赶到城下!”

满心正在担忧,滁州大军安慰的朱元璋在听到这名传令兵的喊声时,一瞬间如释重负。

他快步上前,一把抓住那传令兵的肩膀问道:“元朝大军距离这里还有多远?”

传令兵似乎知道朱元璋的担忧所在,笑着回道:“元军赶不上了!”

在得到这个最终结论的消息时,朱元璋终于松了口气。

恍惚间他抬头看向了天空,喃喃自语道:“老天不想咱死啊!”

说完,朱元璋神色一正,立马对着身边的传令兵下令道:“命施才英速速前来准备迎接滁州军民,同时准备好滁州军民10万人的吃穿用度,还有入城的登记入籍。”

听到朱元璋的命令,传令兵当即拱手领命道:“是!”

片刻后,一直在后方忙碌的施才英带着整个县衙所有官员官吏赶到了城门口处。

并且提前准备好了一切需要准备的东西。

甚至将整个城南周围的全部空间都充分的留了出来,当做滁州军民10万人用以暂时居留的地方。

等待一切事务办妥后再另行安置。

城头上的朱元璋看着施才英有条不紊的安排,满意的同时也放心将所有事情交给了施才英去处置。

当汤和徐达等人带领着身后的10万人赶赴到黄岗城下时,天空已经彻底的暗沉下来。

无数的火把被点燃,将整个城南城楼下这片区域照的光亮。

除此外,四周前来帮忙的城中百姓们也开始在施才英的安排下建起了火炉为滁州军民造饭。

足足半个时辰后,元军大军的骑兵终于赶到了这里。

可是当他们看到大部分的滁州军民已然进入到了城中时,只能无奈的调头返回。

城楼之上,朱元璋与一众兄弟们看着无功而返的元军骑兵,在高兴兴奋的同时,也在互相聊着。

“幸亏你们这次快了一步,不然咱就得给你们送行了。”此时心情大好的朱元璋对面前的众兄弟们开着玩笑。

听着朱元璋的话,汤和徐达等人也是一脸的好怕。

正如他们刚刚所看到的,如果他们再迟一步,就会被元军的骑兵追上。

到时候迎接他们的就不是黄岗城百姓们热情的米饭,而是元军们锋利的屠刀了。

想到这里,众人就不得不想到了周念。

“大哥,你不知道,我们差点就被追上了,索性之前齐兄弟派了周念周大人去了滁州,这次也是多亏了他的几次出手,才助我们成功逃脱了元军的追击。”

第一百章:大军压境【求月票,求打赏】

闻言,朱元璋看了看下面正在和施才英一同安排指挥滁州军民的周念,不由好奇道:“咱还真想知道知道怎么回事,你们谁给咱讲讲?”

随着汤和将周念提前召集各县百姓还有路上以封赏激励百姓加快速度的事迹说出,朱元璋再联想到当时滁州军民所面临的情况,不由感叹道:“这位先生是有急智的人,否则今晚咱弟兄们可能就得在下面见面了。”

说到这里朱元璋又想到了施才英,以及齐衡身边很多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

不得不承认,这些人在跟随祁恒之前都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可在跟随了齐衡之后,却都展现出了他们超越常人的能力。

可见这些人固然有些才能,但关键的还是齐衡在这当中发挥的作用。

身为大帅的朱元璋在看待一件事情时,总会有区别于旁人的见解,能够发现事情本质的缘由。

又在城头上与众兄弟闲聊了一会儿后,朱元璋便将脸上的轻松之色收敛起来。

“好了,不管怎么说,现在众兄弟已经安全到了城内,接下来我们该想办法怎么应付元军15万大军的进攻了。”

听到朱元璋说出这个数字时,一旁的众人也都纷纷皱起了眉头。

如今黄冈城内的兵力加起来也不过5万余人。可要面对的却是15万之众。

这个数字看起来似乎相差只有三倍。但真实的情况是,元军兵力超过他们足足十万人!

整个淮西地区,哪怕加上齐衡带走的2万精兵,所有的兵力算在一起也不过区区7万余人。

而元军兵力在抵消了他们的兵力后,还能多出十万。

可想而知,接下来他们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战斗。

虽然黄岗城的城墙在齐衡的治理下扩充了很多,看似城高墙厚。

但规模到底不能和金陵那样的规模相比。

如果发生的只是5万人以下的战斗,那么黄岗城的城墙自然能够最大限度的代替出它的效果。

可如今,是十五万人!

15万人聚在一起,那场景乌压压的一片,甚至都望不到边际。

这么大规模的兵力攻城,如果脱脱不计损耗,甚至能够将整个黄岗城四周围绕好几圈。

一重重的将士,可以从四面八方不间断的攻城。

直到将黄岗城内的兵力消耗一空。

如果面对这样的攻城方式,纵然是武圣在世也无济于事。

这也是为何在齐衡离城之前,会与朱元璋不约而同的认为,镇守黄岗城的人是最危险的。

就在朱元璋与麾下的众兄弟一同商量着接下来的守城事务时。

另外一边正在快速朝着黄岗城方向靠近的脱脱大军,也得到了前线骑兵无功而返的消息。

面对这样的结果,脱脱显然有些不满。

但他也清楚这并不怪这些骑兵。

要怪也只能怪他们为什么不提早的发现滁州城军民的撤退。

如果能够早一些发现,那他们就可以在滁州城军民刚刚离开的时候就出动大军进行围堵。

那时整个淮西地区甚至是整个安徽境内叛军动乱将被彻底的轻松平定。

整个元朝的东南数省局势也能彻底逆转。

使各处叛军势力永远处于他们的包围当中,无法形成有限的连接。

无法成势的叛军,就终究有被平定的一天。

相反一旦安徽彻底沦丧,落入了义军的手中,那么将会与中原河南,山东以及江苏的张世成义军形成一个大范围的叛军势力。

哪怕他们互相之间并不属于同一个阵营,但面对元军的态度是一样的。

这样一个大势形成,他们即便想要平判,也是无从下手。

并且在被数省包夹在中间的整个江北地区,也将成为叛军的嘴边肉,任何时候都可以轻松吃下。

同时这个视力范围的形成,也将整个元朝的疆域横割成了南北两半。

想要抵达江南地区,就需要绕大半个国土的路程。

并且,元朝中西部山脉隔绝,完全不如东南沿岸一般平原连绵不断,贯通南北。

这也就意味着元朝对于整个元朝疆域的南部控制力会大打折扣。

深刻明白安徽地界对整个元朝战略层面重要影响的脱脱,为丧失掉这么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而暗自悔恨。

此时的他不知为何,内心当中总有一种莫名的不安。

似乎错过的这个战机,可能是他此生最后的一次机会。

感受着内心当中的不安,脱脱咬了咬牙,哪怕他内心当中充斥着不安的情绪,但现实的局势已然如此,他也必须要继续下去。

现实的情况并不会因为他个人的意志而发生任何的变化。

不管怎么说如今他的麾下还有15万大军,而对面的朱元璋却仅仅只有5万兵力。

并且还被困在了黄岗这个小县城中。

局面上,他们依然是绝对的优势。

而如今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继续行军的风险太大,而此刻退回滁州城的话,与黄冈之间的距离又太远。

不利于他们的攻城,同时朱元璋也可能趁着这个机会跑掉,甚至是转移到濠州城中去。

想到这些,脱脱便不再犹豫直接下令让所有人开始原地安营扎寨,生火造饭,等待天亮之后便对黄岗城发起总攻,争取一战攻克。

时间一点点的过去,随着天空当中的星星开始闪烁,大军营地当中到处升起了炊烟。

此时脱脱的大军分为了三路。

中军七万人,左右两翼各四万。

这样的阵型可以有效的保护到中军的安全,并且相互之间可以随时支援。

不至于因为什么突发状况让整个十五万大军出现混乱的局面。

同时,三军分布,可控制的地方也更加大,能有效起到防范侦查的作用。

此时的脱脱中军大营内。

麾下的全部将领都集中在了脱脱的营帐当中。

他们每一个人的面前都是烤熟的羊牛,不断用小刀割着肉放入口中,然后配着酒。

相比于朱元璋他们的饭菜,元军可就要奢靡太多了。

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汉人,哪怕知道义军起义能恢复中华,却依旧选择投靠元廷的原因。

第一百零一章:被气晕的脱脱帖木儿【求打赏,求月票】

跟着元庭可以享福而跟着义军则只能吃苦。

毕竟,元朝的统治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对于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而言,已经习惯了这样的世界。

甚至几乎所有人在出生后便是这样的世界,还真不能怪他们。

就在元军大帐中的将军们一边吃肉喝酒,一边商议着明日讨伐黄岗城的事宜时。

一名骑兵突然从大军的后方径直而来,穿过无数营帐,直到脱脱帖木儿的大帐前停下,翻身下马。

顾不上让人通报,直接钻进了帐篷,单膝跪地于脱脱帖木儿的面前。

正一脸欢笑着与众人说话的脱脱帖木儿,看到这一幕立马收敛了笑意,问道:“不是让你们去督办粮草运输的事情吗,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首节上一节70/2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