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第116节

  天幕上,又一幅画面展开。

  画里,

  坐在宫殿上首的皇帝发勃然大怒之色!

  身边的宦官躬身微笑,斜视着大殿中央。

  大殿内,几位官员正被兵将捆绑着,虽绑缚双手,但依然对宦官与皇帝怒目而视!

  下一瞬,墨色的画面逐渐晕染开。

  一副新的画面出现在天幕里。

  画面中,乌泱乌泱的一片人被一群将士捆绑着跪倒在地,正哭喊着。

  为首一人头发散乱,奋力挣扎,对一官员怒声大喊:

  “你敢杀我?!你敢杀我?!”

  官员背负双手,对咆哮之人不屑一顾道:

  “阉党乱政,杀的就是你们!”

  随后一挥袍袖,冲将士大喝道:

  “斩!”

  一声令下,那乌泱泱的一片人尽被斩首。

  满地乱滚,血流成河。

  红色的鲜血慢慢的组成四个血色大字。

  『党锢之祸!』

  ……

  【公元166年,南阳太守成逮捕了当地富商,宦官外亲张子楚。】

  【此时正遇上汉桓帝宣布大赦天下,而成为了打击宦官置朝廷法律不顾,杀了张子楚。】

  【不但如此,他还杀了张子楚的宗族以及宾客两百多人,然后成才向汉桓帝上奏这事。】

  【同一时间,汝南太守刘质逮捕了小黄门赵津,也不顾朝廷的赦令,将赵津拷打至死,然后才向朝廷上报。】

  【公元166年九月,宦官们纷纷向汉桓帝上书,同时鼓动张子楚的妻子上书。】

  【汉桓帝闻知此事,勃然大怒,当即下诏,将成与刘质一并逮捕,按律处斩。】

  【同年,宦官派人诬告李膺等人蓄养太学生和游士,交结各郡的生员,互相标榜,结成群党,诽谤朝廷。】

  【汉桓帝于是诏令全国,逮捕李膺、陈等两百多个“党人”,有的党人逃走,汉桓帝就悬金购赏。】

  【一时间,使者四出,相望于道。】

  【公元167年,尚书霍、城门校尉窦武共同上表为党人求情。】

  【汉桓帝下诏释放党人们回家,但仍将党人的名字记录在案,使其终生不得重用,这就是著名的“党锢之祸”】

  ……

  {其实刘志不算昏君,也不算明君,算个中才之主。拨乱反正,诛杀梁冀,平定鲜卑,确实是有本事。}

  {但是重用宦官,也是他的一大诟病,刘志评价不高,主要就是开启党锢之祸,然后被汉末士人抹黑。}

  {重用宦官对皇帝来说绝对是最好的,宦官就是为了利益也会忠于皇帝,至少站在皇帝角度来说,没有一点问题。}

  {所以这党锢之祸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得罪谁也别得罪文人!得亏汉朝的谥法还要点脸,不然不得变成戾?}

  还有一小章,结束汉桓帝。

第73章 亮有一言,请诸位静听。

  大秦,

  嬴政看着天幕嗤笑一声。

  “说一套做一套,荀子果然没说错。”

  “虚伪贱儒。”

  “帝王威仪在于令行禁止,法律严明。”

  “挑战帝王威仪,自寻死路莫怪他人。”

  “不过……”

  嬴政想到谥号和史书这两样东西,神色晦明。

  “得罪了这帮人,这小子的名声怕也是好不到哪去。”

  ……

  炎汉桓帝时期

  德阳殿,

  刘志端着酒杯,举起,放下。

  脸色阴沉。

  “呵…好一个‘清议’,好一个‘正直大臣’!”

  砰!

  酒杯狠狠落在案几上,发出一声巨响!

  殿内的宦官与舞女全都慌乱的跪倒在地。

  “梁冀执掌大权时你们一个个的以他马首是瞻!屁都不敢放一个!”

  “朕朝不保夕时你们怎么不抗梁冀之命不遵呢!”

  刘志愤怒的指着天幕,倾吐着不满。

  “朕除了梁冀你们又来装模作样!”

  “朕就是对你们太好了!太纵容了!”

  “抗旨不遵不比宦官干政更加可恶吗!”

  “你们分明就是蔑视于朕!欺人太甚!”

  ……

  季汉,

  刘备看着天幕,若有所思,随后看向身边的诸葛亮询问道:

  “孔明,这成刘质为除宦官不惜违反朝廷法令导致杀身之祸。这样真的对吗?”

  此话一出,殿内之人都望向诸葛亮。

  因为不管这两人的出发点如何,他们都是违反了朝廷律令,但他们违反朝廷律令的初衷却是为了除国贼。

  两种相悖的价值观再冲击着他们。

  如果为了除贼就能罔顾朝廷律令,那他们追求的恢复汉室、政通人和又是什么呢?

  但如果遵从朝廷律令,那董卓曹操之流又如何诛除呢?

  诸葛亮轻摇羽扇,他也感受到了众人心中的迷茫。

  “主公,诸君,我有一言请诸位静听。”

  从座位站起身来,诸葛亮拱手遥敬一周,开口道:

  “成刘质两人既对,也错。但错大于对。”

  “其错一,在于置朝廷法令于不顾。”

  “大赦之令以下,却仍在大赦以后处决犯人,此非理乱实乃私仇。”

  “其错二,在于本末不分。”

  “一个富商,一个小黄门,此二人不足以影响社稷安危,却因与宦官有牵连而被杀。”

  “不但对盘踞于桓帝身边的候览、张让等人毫无影响,反而让其有加害之由。实属不明。”

  一旁的关羽捋须静听,听到此处,凤目一挑。

  “军师,那忠臣良将难道就要让那些奸贼祸乱朝政吗?!”

  诸葛亮摇着羽扇,笑着道:

  “关将军,还有一对亮未言说呢。”

  “成刘质等人唯一的对处,就是诛除宦党。”

  这话一出,众人有点晕了。

  诸葛亮继续道:

  “桓帝赫然奋怒诛灭梁冀,有刚断之节!但阉党五侯、侯览等人祸乱朝堂也实属桓帝纵容。”

  “其根本在于桓帝识人不明,懈怠朝政。”

  刘备等人想了想,也是如此。

  “为臣者自当扫除蒙蔽上听之人。这是臣子的气节。”

  “诸君,我等所为的不是与奸人争斗,是乃为君与社稷捐躯命以争存亡乎!”

  诸葛亮拱手南向,面色肃穆。

  “如有大奸蒙蔽上听,自当不惜此身,以身犯法诛除奸佞!”

  “除恶之后,自当依法受刑。”

  “此乃忠君国,行臣道。”

  “桓帝非明主也,如当明主,当诛成刘质等犯法之人而止于此,断不是听从宦官谗言罗织天下党人。”

  “如此一来,宦官势大把持朝政,但他们又如何会治理国政呢?”

  “至此,天下已动荡不堪。”

  诸葛亮环视一周,朗声说道:

  “身为人臣自当捐身以事主,只要有裨于社稷。即死,也无可辟矣!”

  “纠君王过失而归于正途,次察国之大权谁倒持之。”

  “如为祸国之巨奸,而与其势不两立!此为忠臣之效也。”

  诸葛亮的一言也说通了众人的思绪。

  朝廷法令由君主下达,群臣执行,百姓遵守,此理所应当。

  但若是朝廷法令偏袒或奈何不得奸佞之人,自当捐身于国,以身犯险,警惕社稷!

  这两者从不是非黑即白的呀!

首节上一节116/37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