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之君临天下 第18节

  产生质疑者,相当于在质疑着上天,那就是有违天命。

  而往往,一直讲究着天命不可违!

  “诸位臣工,平身!”

  杨政手持湛泸长剑,通体黑色的剑身流溢出肃然的正气,平和着那一道帝王的冷峻气息。

  最终,形成无上的浩大威严!

  “谢陛下!”

  当重重的行上一礼,以示自己的高度尊崇,文武众臣和禁军骁果卫才缓缓站起身。.

  当湛泸剑折射出耀眼的光辉,文武众臣可以直观感受到,犹如上苍目光深邃,明察秋毫的黑色眼睛。

  在无形之中,默默的注视着他们,包括大隋境内的一举一动。

  五金之英,太阳之精,出之有神,服之有威。

  一时,莫大的震慑感充斥在心头,文武众臣连忙移开自己的目光。

  在不知不觉中低下头,不敢去直视那湛泸剑,及其浩大的威严。

  湛泸剑既是明君的代表,同样,也归关切着一个朝代的兴盛,自然而然拥有一种对大臣的威慑。

  这样一种威慑,并不是帝王的威望,而是针对种种正邪,迫使王朝衰败之类。

  最后,形成的一种对大臣的天然威慑力。

  刚正不阿者,诸如忠孝王伍建章、昌平王邱瑞的大臣,虽然也是感受到这样一种威慑,但没有那么明显。

  相反,本身心怀叵测者,这样一种威慑力会无限放大,可谓是胆战惊心,直接深受其中。

  这就是,拥有明君剑别称,十大名剑之一,五大盖世名剑之首的湛泸剑!

  “诸位臣工,随朕入太极殿。”

  觉察出朝中大臣的前后变化,收起湛泸长剑,杨政一时雄心万丈。

  恢复皇权至上,保持帝王神秘感,第一步已经踏出去。

  现在,只待威望积累到一定程度,便是彻底恢复的时候。

  幕后的初步策划已经告一段落,接下来,便是最大程度的利用天命所归,将那皇权神秘感和至高无上再次恢复过来。

  收起心底里的思绪,杨政手持湛泸长剑,当先朝太极殿内走去。

  “诺!”

  当湛泸剑彻底入鞘,那一道骇人的威严才渐渐散去,相应的,刚才沉闷的心口一下子畅快大半。

  刹那时,刚才浩大的威严不复存在,仿佛没出现过一样,文武众臣松了口大气。

  相互对视一下,都可以对方的眼神里看到,一抹挥之不去的余悸。

  比起高祖皇帝的威严来说,还要更加的浩大。

  最后,众臣只能归于是真龙天子的缘故,上苍特意派来世间的帝王。

  这一个时候,相当一部分历经南北朝皇位变动的文武,不由动摇起之前的看法。

  世间之中,真的存在真龙天子么?

  在心底,不断的反问着自己,告诉着自己,怎么可能是真的。

  然而,今天目睹的一切由不得他们不相信,世上真有传闻的真龙下凡。

  上苍从天而降的指示,明君之剑湛泸,天命所归的天子……

  眼前一切的一切,完全颠倒以往的观念,开始慢慢摧毁掉,心中那还尚且存在的旧时想法。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今天的一幕绝对会令人永生难忘,在心底再也挥之不去。

  看着进入殿内的文武众臣,站在原地的宇文成都很是羡慕,多么希望可以共同去商议国事。

  想起刚才完全拿不上来的湛泸剑,错失一下良好的机会,宇文成都便哎上口气。

  要是可以拿起湛泸剑的话,估计现在已经可以当面朝见天子,哪会像现在这样,需要返回太极门继续担任看守的职责。

  握紧自己的拳头,宇文成都转而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努力,以便建立一番功业。

  “宇文将军,陛下有一道口谕宣传。”

  正当宇文成都打算要离开这里,回到太极门担负守卫重任之际,一名宦官走上前来说道。

  “请讲。”

  听到是陛下的口谕,面对平时不怎么理睬的宦官,宇文成都倒是客气了许多。

  语气里,即便加以掩饰,依然带着一点点的激动。

  “陛下口谕,宇文将军虽然没有拿起湛泸剑,却是发出一道回弹的沉闷声,足见一身不凡的神力。”

  “明天起,前来太极殿担任殿前将军,不得有误。”

  有着之前天命所归的画面,那宦官不敢讨要什么钱财,将天子刚才的口谕,以自己说话的形势重复了一遍。

  一点钱财而已,倘若要搭上自己的性命,那可真是得不偿失。

  对此,深处宫中多年的宦官,还是懂得怎么去选择的。

  不收钱财,说话客气点,这就是最理智的生存方法。

  “谢陛下…”

  感于天子赏识自己,宇文成都朝太极殿内重重的拱起手,再行上一礼。

  这一个时候,无需多说什么效忠的话,还不如展开实际行动。

  以此来证明给天子看,自己担得起殿前将军的职责,更不会让天子有所失望,对得起这一份赏识。

  殿前将军,跟镇殿将军之间的官位大小差不多,本质上来说没什么差变。

  不过前者在太极殿,后者则是在太极门的宫门,在意义上完全不相同。

  太极殿是中朝所在地,天子和文武大臣上朝的地方,位置无疑要显得重要许多。

  “成都,用心担任殿前将军,不要让陛下失望。”

  趁着大臣们陆续进殿的时间,宇文化及拍了拍自己长子的肩膀,语重心长的说道。

  这一刻,宇文化及没有再伪装什么,摆以严肃的神色,以一个父亲的身份。

  之前本以为,长子无望在天子面前留下深刻印象,只得回到太极门继续守卫着。

  不曾想,天子遣殿内的宦官宣达口谕,这也算是个意外之喜了。

  刚刚发生的天命所归一事,深刻的印在脑海里,宇文化及已经不再犹豫,决定效忠于当今天子。

  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必须早做打算,谋取一个平步青云的金光大道。

  再不济,也可以在朝堂上占据一席之地,不至于还是原地踏步。

  “爹,成都明白。”

  没有自己爹那么多的小心思,宇文成都还以为是一番教诲,十分认真的说道。

  天子如此赏识自己,不用自己爹说出来,宇文成都同样会去誓死效忠,守卫好中朝太极殿。

  “很好…”看着眼前最出色的长子,宇文化及感到很高兴,“为父先进去参与议事,你也需要回去太极门那边。”

  得到天子的口谕宣达,只要长子做到尽忠职守,假以时日下去,根本不怕没有机会光宗耀祖。

  “是,爹。”

  随后,宇文成都带着自己对天子的忠心,包括一道决心,往太极门的方向快步走去…….

第二十五章打不打东突厥?

  此刻,太极殿内…….

  文武众臣一左一右分列在两侧,各自依照官职的品级高低,跪坐在指定的位置边。

  并且,直接面朝着天子,以示君臣议事之礼。

  跪坐并不是叩拜方面的礼仪,而是自古便有端坐的方式,相当于席地而坐。

  在历史上的隋唐时期,仍然以跪坐为主要的正规礼仪,古称为正坐。

  当大臣拱手或揖礼的时候,会使用严肃恭谨的正坐,是一种最恰当的表达。

  正坐比较端庄严肃,表现出整个民族的处世严谨,朝堂的格外庄重。

  本来按照早朝的规矩,但凡几件大事处理完,也就提前可以的下朝。

  其余算不上大事的奏折,通常会在三省部门给处理掉,倒不用每件事都在朝堂上加以讨论。

  不过!

  之前在天子的带领下,朝堂众臣一同喊出永不和亲的口号,更是让那突厥使者滚出太极殿,滚出大隋的境内。

  那么,不管草原上的突厥人会不会大举南下,大隋都需要提前作好准备。

  以便降低一定的损失,防止还算安稳的边境再起战火,做到先发制人的效果。

  “陛下,臣认为,应当由长孙辅臣先说明一下关于突厥的情况。”

  当即,有一名大臣出言建议,直接说到关键问题上。

  如果说,之前在突然间转变基本的国策,公然跟突厥撕破脸皮。

  除此之外,还有可能会引起双方的大战,破坏掉高祖皇帝打下的基础。

  那个时候,即便解气的喊出宣言,文武众臣还是心存着很大的忧虑。

  现在的话,历经天命所归,出现明君之剑一事。

  文武众臣们彻底的抛去所有忧虑,可谓是底气十足,充斥着满满的干劲。

  “准奏。”

  长孙晟是此次议事的关键人物,杨政自然没道理去拒绝这一个建议。

  长孙晟经常和草原牧游族打交道,是分化瓦解突厥的主要策划者,也是最重要的一位执行者。

  对于草原漠北一带的东突厥,那是再熟悉不过了。

  朝堂上下之中,还真的没有谁敢担保,对于突厥的熟悉程度会高过长孙晟。

  “陛下…”闻言,长孙晟手持玉圭出列,“经过高祖皇帝时期的分化瓦解,及其不懈的努力,如今的突厥一分为二。”

  “无论是雄踞草原漠北的东突厥,或者是占据西域一带的西突厥,各自都是元气大伤,不复昔日的盛况。”

  听着短短几句的开场白,话中的那些内容,并不是什么多机密的事情,他们都是知道的。

  不过,文武众臣很明白,接下来要说出来的内容才是重点。

  虽说长孙晟是兵部尚书,但本身还是一位极其出色的外交大臣,阐述起来自是会引人入胜。

  “眼下,位于草原漠北的东突厥内部,并不是那么的太平。”

  “部族之间彼此混战,都想着要当那大可汗,争那东突厥共主。”

首节上一节18/1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