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秦始皇与我视频通话 第153节

  秦始皇想要在余下的时间内,尽量培养出一个可堪大任的接手人。

  扶苏在改变,这是很好的一件事情。

  兵家之事告一段落,韩信在离开蓝田时,秦始皇给了他一件东西。

  “小子,此图好好看,若能为后世开辟疆域,朕许你彻侯之爵。”

  一听封侯,韩信立马来了精神。

  郑重接过那卷布帛。

  “信定不会让陛下失望!”

  言外之意,这彻侯我当定了。

  秦国能封彻侯之人,仅有六人。

  最后一位,便是王翦。

  至于王离,只是袭爵。

  韩信的结局,王守阳说的明白。

  秦始皇知道,一个人若是穷苦惯了,对于权力的渴望会更加强烈。

  他给了这个承诺,也希望以王翦的手段,让此子的心性改变一些。

  “老将军,好生修养,大秦之变才刚刚开始。”

  王翦深深看着这位君主一眼,“老夫拭目以待。”

  一行车队渐行渐远,秦始皇打开手机。

  打出了一行短信。

  “后生,韩信已被王翦收为弟子。”

  没有过太久,熟悉的声音传来。

  “政哥,怎么不跟我开视频呢!我还想让兵仙看看后世的猛料呢!”

  秦始皇笑了笑,这小子!

  “看什么猛料!期中考试如何了?”

  这小子最近忙着考试,两人短信交流的频次都减少了很多。

第159章 农业的底线

  一问到考试,这小子就不吭声了。

  秦始皇收起手机,看向屠睢。

  “去农学看看吧。”

  蓝田大营的水稻田一片绿油油的。

  这是正常生长的稻子,让人看着欣喜。

  公输、墨家、农家之人,被王绾带到这里参观。

  众人算是开了眼界,对于农家之人,表示羡慕。

  这是个起点极低,但是上限极高的学问。

  农家之人,正在大道上狂奔。

  诸多增产的手段,让人无限憧憬,大秦丰收的景象。

  公输合轻抚禾叶,声音中带着喜色。

  “言兄,如此农法,若推至天下,老夫都不敢想象那种景象!”

  种言抚须而笑,看着沿河开辟的水田,淡淡说道:“会有那么一天的。”

  相夫厘却是看向一旁的老墨匠:“师兄,那水车可是您所造?”

  匠承笑着点头,“大秦第一轮水车,便是这台,陛下希望尽快民用,所以造的时候有许多不到之处。”

  两脉墨者相聚,曾经彻夜相谈许久。

  最终相夫厘没有接受匠承给的巨子信物。

  因为他发现,自己对于秦墨这一脉的发展,了解太少了。

  尤其是这位师兄,收了个好徒弟,是齐墨后辈远远不能比的。

  起初还心高气傲的众多齐墨弟子,在进入蓝田大营后彻底傻眼。

  他们还没有进到最机密的东工,便对黑色的道路产生了好奇。

  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道路模样,平坦且坚固。

  东工事关机密,秦始皇与众位大臣商议后,只打算对公输与齐墨两家开放一部分东西。

  道路,锻钢,炼焦,炼油。

  这是之后两家之人会被分配到的地方。

  大秦接受了这群人的考验,自然也会有一段漫长的考察,来慢慢容纳这些人的归附。

  农学之地没有种言想象的那般大。

  两片地,两栋暖房。

  仅此而已。

  但是这里发生的事情,以及暖房里的东西,都让他觉得未来大有可为。

  “诸位,此地如何!”

  秦始皇笑着从远处大步走来,对众多百家之人爽朗大笑。

  “陛下,这农家之地,似乎小了些啊!”

  开口的是公输合,对于这老头的快言快语,秦始皇已经习惯了。

  “大秦疆域,都是农家之地!只看诸位先生可有那个本事!”

  种言拱手道:“陛下,如今秦之疆域广袤,各地气候不同,若依老夫之见,当在各郡设立农家田院,以验证农法差异。”

  秦始皇连连点头,“朕已令人去选址,就等农家之人选择了!”

  老农头去往长春郡便是这件事的开始。

  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当地的气候影响。

  老农头亲自坐镇的长春郡,便是要培育出耐寒作物。

  而各郡作物差异,并非要按照郡县分布,而是要看区域性的气候影响。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一水之隔,天差地别。

  “农家务实啊!言兄恐怕想不到,咱们这陛下,早就盼着你们来呢!”

  匠承在旁边笑着打趣,秦始皇对于百家的安排,早就是伏线千里。

  种言则是深深施礼,“多谢陛下。”

  秦始皇则是连忙拦着老人,“先生先别急着谢朕,朕还有礼物相赠。”

  说着命侍从拿出一图,教给种言。

  “这是后世作物生长分布舆图,农家之人任务艰巨,朕要代天下人,先谢过诸位!”

  种言双手接过这图,眼神中流露出无限的喜悦之情。

  “陛下,有了此物,农家必立大功!”

  “有先生此言,朕便放心了!”

  这是一幅后世的舆图,有些绘制的地方自然与现在有所差距,这些都要农家之人去实地验证。

  “朕承诺设立农学,心想着等到治粟内史回归,两脉农家之人齐聚之时再行此事。但时不我待,今日,趁着三家齐聚,就在这田野之中,成了大秦农学如何?”

  “彩!”

  众人一阵欢呼。

  众多农家之人涨红了脸,并不觉得秦始皇此举是怠慢了他们。

  于带着大秦未来之地的田地里,成立面向未来的农学,这将是一件流传后世的美谈。

  种言则是带着激动的神色,大笑道:“能做此事者,非始皇帝莫属!农家之人,怎能不应!”

  大秦农学成立的消息随着兵家之问流传天下。

  没有人能够预料到,秦始皇此举会给黔首庶民带来怎样的变化。

  但是人们从报纸上最后的一句看到了答案。

  秦始皇将裱好的麦穗,递给了种言。

  “朕希望,这株稻穗不是农家努力的方向,而是农家努力的起点。”

  ……

  时间匆匆,已是秋日。

  秦王政二十九年的东巡在车驾重回国都时结束。

  这一次同样发生了很多的事情。

  对于底层的民众来说,立国三载的大秦,正在改变他们的生活。

  从日常的饮食,到田间的耕种。

  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变化。

  这种变化,随着每月发布的月报,在很快的进行着。

  有些人害怕,有些人平淡,有些人期待。

  不管是何种的态度,终究被深刻的影响着。

  一处风景优美的大山之巅。

  飞云流瀑,落日残霞。

  篝火之畔,几人对坐,煎茶闲谈。

  “如今农、墨、公输,皆已出问,归附秦皇。若如此下去,百家尽付,六国旧地恐生变化。”

  一人淡然:“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道家,不会参与这场纷争。”

  说完,此人起身,提着一盏灯笼,飘然下山。

  其余几人纷纷摇头,“道家既然不愿掺和此事,那其余百家,也要出面了。”

  “秦开商贸,商家随后便有问!”

首节上一节153/32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