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秦始皇与我视频通话 第170节

  这个时候的儒家已经不是秦朝时候的儒家了,他们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以前主张克己复礼,主张仁政王道,现在我又加了新的主张:忠君、纲常!天人感应、大一统,让皇帝变成了天子,让统一成为了天地的常理。

  同时这家伙还使了个阴招,让汉武帝下令人才选拔都要考儒学。

  这件事有一个严重的后果,那就是王莽篡位。

  世界应该是百花齐放的,一旦一家独大,就会出现一言堂。

  之后就儒家彻底变味了,成了专门服务于封建皇权统治的儒教。

  代表着儒学成了剥削阶级统治下层思想的有力工具。

  虽然之后的历代开国帝王都想要改变这一现状,但思想的枷锁只会越来越深。

  尤其是对于大字不识一个的底层民众。”

  说到这,历史老师喝了杯水,“之后的真正用儒家治国的是宋朝,一个从未统一的统一王朝,发展出了以抢夺道德制高点为理念的理学,结果大家都知道哈?”

  “崖山海战!”

  “之后到了明清两朝,尤其是清朝儒教已经深入人心,以至于到现在还有人留着清朝时的辫子,可见封建统治毒害之深。

  当然,以上呢是我的一家之言,真正的历史需要你们自己去探索,或许会有另外的发现。

  同时呢在探索的过程中,老师句话要讲。

  同学们,你们是生活在新时代的人,信息的极大丰富让我们可以轻易获取想要的信息,但是要擦亮眼睛,看清那些东西所蕴含隐晦肮脏的本来面目。

  你们应该是八九点钟的太阳,应该要让阴霾和黑暗消散,不应该被阴云遮盖光芒。”

  王守阳若有所思,“老师,那儒学值得学习吗?”

  历史老师笑了笑,“儒家学问当然值得学习,但是要辩证的学习。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美好的品德应该是大家的,不应该成为一个阶层或者是团体的专属。”

  这时下课铃响起,历史老师收拾了一下教案,提起茶杯就往外跑。

  “哎呀,赶紧去接我女朋友!”

  课堂上里一阵哄笑。

第180章 儒家的未来

  秦政二十九年,秋。

  秦始皇看着站在下方,一身儒士装扮的王绾。

  脸色阴沉。

  “你有何问!”

  “臣……儒家想问,后世之礼!”

  秦始皇长叹一声,将手机掏出来,拨通了王守阳的电话。

  “自己问吧!”

  秦始皇将双手揣到了袖子里,面色很难看,看着两旁低头的儒生和几个年迈的博士,哼哼了两声,便不再言语。

  王绾躬身,走向前几步。

  “唉!丞相!您咋这副打扮!”

  王守阳好奇的声音从手机中传来。

  王绾笑了笑,“后生,老夫是儒家传人,虽然不是主脉,但也有代表天下儒生的能力。”

  视频里的王守阳瞪大眼睛,听他如此言语立即想到了这位大秦丞相想要干嘛。

  “儒家有问?”

  王绾郑重点头,“想问后世之礼!”

  王守阳吸了一口冷气,靠近屏幕的大脸往后撤了撤,眉头皱起。

  “后世之礼很简单,见面道您好!握手言谈,最后摆手再见。”

  一边说王守阳还拿出个手掌模样的气球跟王绾演示。

  看得王绾目瞪口呆,“后生,你这是小礼,非老夫所问之内容。”

  王守阳停住了演示,挠了挠头,“您想问礼记之中的礼仪?”

  王绾点了点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老夫只问,此祭祀之礼。”

  对面的王守阳叹了口气,“恐怕会让您失望,后世的祭祀形式与秦时不同。”

  “愿闻其详。”

  “我们的祭祀更像是一种怀念。

  不仅是对炎黄始祖,还有对历史中的人性闪耀的人,对战争中牺牲的战士,对灾难中遇难的百姓,对为社会做出重大推进的人。

  有墓碑,有雕像,还有纪念碑,纪念馆。

  后世的有纪念重大事件的日子,也有那些人去世之日的自发怀念。

  不定时,不定日,不定人,也不定祭祀的物品。

  一壶酒,几朵花,甚至碑前的几分钟默念。

  便是一场小小祭祀。”

  王守阳缓缓诉说,王绾则眉头紧皱。

  “为何会这样?”

  “因为节约是美德。”

  “墨家!”

  王绾眼神中带着精光,墨家节用主张,在后世这么兴盛吗?

  “小子生活的年代物质极大丰富,对于重大的节日,很轻松就能够做出宏大的场面。

  但宏大的场面并非是我们祭祀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不要遗忘。

  这和秦朝的祭祀目的是不同的。”

  王绾点了点头,“是啊,我们的祭祀是为了昭告上天,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也是为了稳固君王的治理律令……

  不要遗忘,不要遗忘?”

  王绾苍老的面容上带着沉思的表情,然后眼睛中的疑惑尽去。

  “后生,多谢你能解惑。”

  王守阳挑了挑眉,看着老头,应该是想明白了一些事情。

  “两千多年,华夏浮沉无数次,我们也越来越明白,有些东西,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最好的遗产。

  那些洒脱的言行、美好的人格、隽永的智慧、玄远的深情。

  一文一字,一言一行,都是我们向往,怀念,并力求做到的事情。”

  “见贤思齐焉……”

  王守阳点头,“后世所祭祀的不再是某个人,不在求某件事,而是想要记住他们存在过的痕迹,以警诫、勉励、继承和传扬。”

  王绾躬身,“老夫所问于此,多谢后生。”

  两旁坐着的博士和儒生都纷纷躬身。

  这后世之礼,已经不是儒家所提倡的礼,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东西。

  相比之下,儒家的礼似乎格局小了不少。

  “丞相,儒家所提倡的礼,已经太过陈旧。

  时代在发展,一些繁复的教条内容,对于身处其间的人来说是件束缚全身的绳索。

  礼不可缺,但却需要简。

  后世有句话: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这一切教条,其实都是为了一个目的。

  我们都希望社会能朝着好的方向去发展。

  儒家如此,法家如此,墨家也是如此。”

  坐着不发一言的秦始皇终于开口了。

  “儒家所问祭祀之礼,朕以为没有问到要点。当问儒家出路何在?”

  王绾默然,他罗列的那些内容,之中却有此问。

  他和一众人商议过后,却仍然选择了问礼。

  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个重要的问题。

  也因为孔子曾问礼于老子。

  但结果竟和孔子经历的一样。

  回答的人所告知他们的答案都是另外的内容。

  “儒家出路何在?”

  王守阳念叨了这个问题,然后看向一脸期冀的王绾。

  “我怕我说了答案,政哥你会杀光天下儒生。”

  王绾挑了挑眉,瞥向上首的秦始皇。

  秦始皇白了他一眼,“朕是那么小气的人吗!说给他们听听,无妨!”

  “后世儒家很强大,依附皇权,成为了一门宗教,也成为了华夏两千年来极力挣脱的枷锁。”

  王绾一脸难以置信,只听得两边呼吸声都有些急促。

  要不是在朝堂之中,恐怕早已骂声一片。

  “儒家怎会如此!”

  “因为利益。”

  王守阳说的很干脆,将从课堂刚刚学来的内容来了个现学现卖。

  最后听得王绾额头都冒出了冷汗。

  依附皇权确实是儒家的出路,但这是条死路。

  两千年后,没了皇帝,儒教迅速衰败,甚至成为了让人唾骂的对象。

  思想的枷锁一旦扣上,要想打开,千难万难,更何况还一锁锁了两千年。

  听到王守阳说的明清两代儒家之人对待女子的态度,王绾就直摇头。

  一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竟然发展到了性别歧视的地步。

首节上一节170/32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