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秦始皇与我视频通话 第31节

  “毕竟是我们看着长大的……”

  扶苏从王贲府上离开了。

  虽然没有找到支持他的人,但他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夜晚的咸阳已经开始冷了起来。

  秦始皇并没有回到寝宫,而是看着大殿上的巨大地图,和手机上的地球一一对应,时不时用朱笔标出错误点。

  “陛下,您该就寝了。”

  宦官悄声出言提醒。

  始皇帝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喝下递过来的肉汤。

  “嗯!还是在家里舒服些,这几个月外面的吃食总不合胃口。”

  身边宦官笑着,“那您也得当心着身体,如今秋末夜凉,不能总是晚睡。”

  “说的对!”

  这么听劝的秦始皇让宦官一愣。

  以往他可得提醒不少次。

  “怎么?觉得朕真喜欢晚睡不成?”

  “陛下这次回来,咱总觉得变了不少。”

  秦始皇点了点头,并没有搭话。

  “那小子找到了人了吗?”

  宦官知道陛下关心的是谁,便悄声回答。

  “绕了一圈,最后去了通武侯府,近黑天了才出来,看起来心情很不错!”

  秦始皇只是点了点头。

  “睡觉去。”

  大殿中灯火熄灭。

  大殿外,星空漫天。

第30章 秦国皇帝还挺好嘞

  秦始皇的第一次东巡在秋末结束。

  这件事情对于六国故地的影响却持续发酵着。

  对于那件传言中的神物,人们更多的是嘲讽。

  虎狼之国的君主怎么会得到上天的眷顾。

  不过是欺骗黔首的谎言罢了。

  他们编纂着各种各样的故事,让秦始皇封禅泰山的目的,渐渐的偏离了原本的轨迹。

  聪明人总是有的,而且还不少。

  漫天遍地的谣言中,围绕的只有两个问题。

  第一,秦始皇的这次封禅是成功的,他成功引起了六国黔首的关注。

  第二,那件神物肯定是有的,因为很多的谣言都在妖魔化这件事。

  当然这都是那些不安分子在推测,在搞鬼。

  更下层的人们则是关心着他们的饭碗,今年的早寒,地里的田是否能够来得及耕完。

  秦法无疑是严苛的。

  对于六国故地的人们来说,以往的贵族大夫们可不管他们耕多少地,怎么耕地。

  秦国人不同,新上任的官吏中不仅有专门普及秦法的人,还有教他们怎么种田的人。

  今年那个年轻的仓吏显得有些着急,让乡里的人有些得意。

  “你看看,这人又来了!”

  “干活,干活,还有这么多田没耕。”

  ……

  以往很少有士大夫会下田来跟他们这些农人交谈。

  这位年轻的秦国吏员这几天来了好几趟了。

  对于耕田,他们很熟悉,自然对于这个年轻人的所谓指导毫不在意。

  “各位乡民,大家先停停手中伙计!”

  乡里的三老招呼一番,很快就有不少人围拢了过来。

  那年轻的吏员清了清嗓子,“我来咱们乡好几趟了,为得就是让大家伙能尽快把田地耕完。”

  “哎哟,这话说了不知多少遍了,每次都是这一套。”

  “就是,能来来点实在的吗?”

  “这不是耽误大家伙耕种吗?”

  一句话还没说完,就有不少人嚷嚷。

  三老一瞪眼,“都给老夫闭嘴,县里的上吏能来咱们乡是我们的福气,别的地方他们相见还见不到呢!”

  这位长者在乡里的威望还是有的,一句话就呵斥住了这些人。

  “那我就长话短说,陛下命人送来了新的农具,能够让大家尽快耕种。”

  说着他指了指后边那牛车,上边除了大半车的弯曲木棍,就是一摞木板子。

  “大家把地里的直辕换成这曲辕,能省一半的力气!还有这个耧车,一次能播种六行麦子,省力又省时间!”

  一群人围了上来,议论纷纷。

  “咦,咱这新陛下还知道今年早寒呢?”

  “天冷谁不知道!”

  “那他还怪好呢,知道咱们正愁耕田这事情!”

  ……

  说什么的都有,但没有一个愿意上手帮忙的。

  年轻仓吏叹了口气,看了看三老,后者会意,看了一圈,指了指外边树下的老头。

  “农老汉!你过来,看看这农具好使不!”

  那老汉听到有人喊,便拍了拍身上灰土,挤了进来。

  “好不好使看不出来,得到地里试试!”

  三老又喊道:“谁家犁子拿过来换上这曲辕试试!”

  这句话一出声,一圈人都不说话了,正是农忙的时候,这一拆给他家拆坏了还怎么耕地。

  “我家的犁被人借走了!”

  “别乱弄了,万一拆坏了,田都耕不了。”

  仓吏再次看向三老,这老人摊了摊手,表示自己也无能为力了。

  这时那老农看着车上的农具,若有所思,良久,像是下定了什么决心,“这位上吏,我家那犁正好在这,您要不试试!”

  一群人瞪大眼睛看着他,那眼神明显就是在说您这老头脑子坏掉了吧。

  仓吏终于碰到了个自愿贡献的,哪能放走他,当即就挑了个曲辕。

  “老人家,您家那犁在哪?”

  老头皱着眉头驱散众人,“大家伙都让让!”

  众人簇拥着两人,来到田边。

  年轻仓吏用木锤将犁上直辕熟练的拆卸掉,并快速的组装上曲辕。

  一旁农老头看了一会,“敢问上吏,还学过鲁班法不成?”

  那年轻仓吏笑了笑,“没学过,这几天都在田里跑,拆多了这木犁,自然就熟练了。”

  “怪不得呢!”

  “您试试吧,这犁好用!”

  老汉点了点头,立即指挥旁边的儿子给牛套上犁。

  他亲自扶犁,一上手就感觉不一样了。

  不仅轻便,速度还快了不少,根本不用压犁。

  来回一圈,老汉当即就笑开了花。

  “真不错,真不错!大家都看到了吗?可快!”

  看到了曲辕犁的效果,原本还有反感的众人纷纷拉着仓吏让他给自己家换上曲辕。

  三老再次呵斥,“这都什么样子!一家家来!每家领个辕子自己去换!上吏忙着呢,咱们这一乡是都让他换,不得换到黑天去!”

  乡民们又都不好意思的笑了起来,纷纷领了曲辕,四散而去。

  “总算是清静了!”

  负责看守牛车的四个大汉松了一口气。

  这群小民的威力他们可是见识过的。

  就在第一次下田分发农具的时候,一群人围上来,没几息时间,一车东西就没影了。

  当时气得那乡的三老就要拿人,后来被仓吏大人拦了下来。

  秦法无情。

  但执行秦法的人有私。

  “还有一件物件?”

  那农老汉也跟了上来,指着车里的东西有些好奇。

  “这是新的耧车,我等要组装一下!”

  老农第一次见这么复杂农具,看着吏员满头大汗的,便去自家田间取了壶凉开水。

  “来,喝口水!”

  仓吏一愣,有些不知所措,这是他未曾遇到过的情况。

  “别嫌弃,自家用的碗!”这老人可能是误会了,就用壶里的水洗了一下碗。

  “哎呀!老人家您太客气了,我们不嫌弃!”

首节上一节31/32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