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51节

  难啊,杨奉只是想象一下头都要裂开了。

  因此苏曜说的时候就一直紧盯着吕布的眼睛。

  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让这些白波残兵们解甲归田,回到苏曜那个已经把声望和要人好感都刷满的新手村,将其解散转化为当地的人力储备。

  这样随着未来天下大变的到来,或者苏曜升到了足够高的地位时,那他就可以很快拉出一支忠于自己的部曲,效那魏武故事,在天下取一立足之根基。

  虽然现在还未播下种子,但老里长他仿佛都已经尝到了秋收时的喜悦了。

  晋阳城五里之外,急行而至,赶在死线前抵达的众人在这进城的前夕,突然听到苏曜做出如此劲爆的决定。

  真是见鬼了,早知道还是老实去打郡城,打掉了起码还能捞到那里武库中的装备,现在这损兵折将的要如何是好啊。

  在这等一番层层搜刮下去,平头百姓的五口之家,普通年景纵有百亩之田,一家也仅能够混个温饱,若是糟个灾,有个病什么的,那就只能各凭本事了。

  本来桓帝时就已在原有田赋上多加了10钱,而今陛下不但不予取消,反而又在数年前,以洛阳火灾,南宫被毁为由,再苦一苦百姓,于已有基础上又再加派了每亩10钱!

  真是夺命连环锁,一招招的紧箍咒念下去,百姓们兜里还能有钱吗?这日子还过得下吗?这还不反他娘的?

  不,只能说华夏的儿女们太良善了,但凡还能混口饭吃,哪怕卖儿卖女,只要能坚持下去,也没几个愿意做那提刀造反之事。

  而真正逼他们走上绝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贪官污吏们恣意妄为的摊派徭役之苦。

  是的,本来朝廷制度上规定的每人一年仅一月的徭役,因为一项特殊的规则,使得大量百姓一年到头几乎无时无刻的不在服役,沦为地方官吏的家奴私婢

第69章 臭要饭的?

  正所谓税要钱,役要命。

  这项被官吏们肆无忌惮利用的规则其实很简单,就只是一句话

  若服役的工程质量不达标,便需无条件返工,直到达标为止,这叫“勿计为徭”。

  本来原意仅是为了防止偷奸耍懒之辈干活滥竽充数,随便糊弄的措施,瞬间变成了压在无数良善百姓身上的重重枷锁。

  正所谓官字两个口,质量达不达标全在官老爷一念之间,尤其是那些买官买爵的上位者们,急于回补损失,更是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这不是二成都不到了吗?”

  沉浸在发家美梦中的老里长猝然惊醒,看着身边气喘吁吁的王凌,犹疑不定。

  “什么?你说苏小子还有别的安排?!”

  本来面色麻木冷漠的人们在确认王凌的话后纷纷欣喜若狂。

  乖乖,这些人虽然已经被收缴了武器,但依然有上千之众,不少还曾经杀过人,哪个是好相与之辈。

  但可笑的是,仅仅是这样稍稍放松的压迫,竟然能换来一阵欢呼:

  “苏将军真是青天大老爷啊!”

  也是直到这时,王凌才明白为何恩公让他等到了此处才当面公开这个事情,原来要以民意来推动祖父让步啊。

  苏曜对这些百姓另有安排?

  可是他怜惜百姓苦命,要打土豪分田地不成?

  莫非想谋反不成?!”

  受劳役之苦的百姓有家难回,抛荒了土地,失去了收入来源。

  那他是想要谋反吗?

  “老夫可还没同意呢……”

  可朝廷的丁税不但一点不能少交,地方官还不停的加派杂费,再加之瘟疫横行,野心家们四下串通勾连.

  终于,砰的一声

  也就正是在此背景下,对地方有强大影响力,甚至本身就是执政地方基层的世家大族们也开始了自己的狂欢。

  苏曜便是如此,在经济压力大的前期,对于压不住的红脸(低忠诚),他会选择直接放任,将其引爆,快刀斩乱麻的控制动乱。

  是的,此刻的苏曜还远未开始关心这些百姓的命运,他看重的是这些人的价值。

  这只是强度党追求效率的选择。

  所以哪怕这些百姓们没有土地的所有权,还要交纳超过一半以上的佃租,他们也愿意托庇于豪门之下。

  而这也便是后汉时世家们得以趁乱发家的基础。

  “祖父…”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如此不恭不敬大逆不道之徒,登时令朝廷震怒,针锋相对。

  老里长音量越来越小,最后终于闭嘴了。

  就这时

  而当今陛下又拼命搜刮民脂民膏以充一己私用,不停大兴土木,兴建宫室,使十常侍派出太监们广布各郡,征发良木和石材。

  “取五成佃租,再三成才是我的,那…这……

  他要我只收五成地租?

  而且就这五成地租他还要再跟我三七分账?”

  “什么?!

  他们可以通过自己关系和力量庇护百姓免遭摊派和徭役之苦,更甚者还能逃避朝廷丁税。

  老里长点点头,认为自己真是大度体贴:

  “毕竟地都是咱们出的嘛,还有那农具和种子,他苏小子能白落这两成,给他不管是做军资也好,还是回来买田置业也罢,总归咱也不会让他小子白忙活送这些人来。”

  老里长气的吹胡子瞪眼

  “有没有搞错,他懂不懂规矩?

  他不懂规矩你王凌也不懂规矩吗?

  这减少的两成佃租,对做决策的苏曜来说,更多的只是系统上的数字,而对这些人来说,却让他们看到了未来。

  想来苏曜也没想到吧,他不断积蓄实力,试探边界的小心思,竟然先被这一介连名字都没有的大众脸老村长看破了。

  老里长看王凌低头默不发言,顿了顿,平息了下情绪后又说

  “罢了,年轻人有理想有想法挺好,他这回能知道把人送过来,想来也是知道投桃报李之人,咱家当然也要支持他。”

  这比他们预期中的未来好了太多。

  他只是很单纯的,把税率设置由高调回中税率,保证民忠能够缓慢增长。

  老里长拍了拍王凌的肩膀

  “佃租还是老规矩7成不能动,收益咱给他二八分,别看他少了一,但可比他之前划算的还要多了不是。”

  知道为了安置这些百姓咱们家要疏通多少关系,要花多少钱吗?”

  “青天啊!”

  于是妥了,上有所行,下必效之,一场中饱私囊的吸血盛宴便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的上演起来。

  因为这样的生活比自耕农时更平稳,更安全,不得不说真是一个天大的讽刺。

  涓.涓浜.浜.涓

  如今上千农奴涌来,祁县王氏成为祁县第一世家已板上钉钉,甚至也许不久,他们就可能超过晋阳王氏,成为太原最大的世家。

  这时王凌终于蚌埠住了,喃喃说

  “恩公意思是这事儿没商量……还有那的三七,是他七,您三……”

  “什,什么?!”

  谋反?!

  王凌被吓了一跳,他从来没想过这样的事情。

  老里长脸涨得通红,怒斥

  “他苏曜当自己是谁?这不是把我们王家当臭要饭的了么!”

  我原还道他只想求名利,现在看,这苏小子不但要钱,他还要收这民心啊,们这到底是要干嘛?

  这并非他良心发现,而是他看到了那些黄巾众看他的眼神。

  这样的未来不得不令人心神陶醉啊,王家老里长如是想。

  不但高呼青天喜不自禁者有之,更有那情深之人竟俯身于地嚎啕大哭。

  快醒醒,那怎么可能,不说时代和地位因素,这些人现在于苏曜眼中还只是一串人力储备的数字,是产出钱粮的工具,是未来可期的待招募兵员。

  老里长跺了跺脚,揪着王凌的耳朵就给他拉到一边去

  “你们在这搞什么鬼?

  而相对稳定的黄脸(中忠诚),他会适当的降低税率压迫,等着民忠度缓慢增长,以稳健方式既保证财源,又保证稳定。

  不,苏曜倒完全没这么想。

  这两成的差距意味着他们能够有所积存,不但面对未来的灾害更有底气,而且他们孩子们也有了成家立业的希望。

  老里长脑子里嗡嗡响,喃喃道

  黄旗漫卷天下反,无数百姓都或被动或主动的被卷入其间,发出自己的呐喊

  “你说恩公要谋反?”王凌傻了。

  “你问我???”

第70章 升官

  苏曜是否有谋反之心?

  阳光透过树冠,照在老里长的脸上,那明暗相间的画面像极了他此时的心情。

  老实说,武将爱财天经地义,你若想名利双收也可以理解,但若是想要再和百姓打成一片,那就实实在在的犯了朝廷大忌了。

  说句不好听的,你是谁呀,连最芝麻点地方官都不是,一介武夫,也想收买人心,要干嘛呀你?

  老里长一个半截身子入土的老头子,虽然也精于自家私计,但对大汉朝廷他是绝对忠心不二的。

  眼瞅着这些黄巾余党突然如此表现,由不得他不惊惧。

  最关键的还是那姓苏的小子表现的实力实在是太离谱了。

  “报!

  而自身队伍规模受限不说,练新兵成军又需要相当时间,远水怕难救近火。

  这个大饼画的张杨是身心舒畅,在吩咐手下为苏曜等人的办理入营手续,清点黄巾人头,再记录白波军信息等工作后,他便挽着苏曜和吕布的手,一边往大帐内走,一边痛快地说

  张杨乐呵呵的,他其实还有一点没告诉众人,丁使君在给他的来信中很是夸赞了他一番,还说待等并州稳定些后,会将举荐入中央。

  “这都是多亏了大家的努力,最关键的还是贤弟的奇功啊”

  对此,苏曜正好跟张杨说希望丁原能让他留守太原,负责对白波军的任务。

首节上一节51/12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