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好贤王 第100节

  因为此子学成兵法之后,不但对敌人造成了巨大杀伤,这小兔崽子对自己人……那也是没咋客气过啊!

  贞观五年的这个春天,楚王依旧不在长安,可长安城中,又有几人不思楚?!

第228章 坏了,真让楚王成了

  作为大唐顶级流氓简称“大唐顶流”的楚王殿下,在携六万大军进驻高昌后,是夜,他叫来众人,打算开一次作战会议。

  “诸位,大家都说说,这一仗,咱们该怎么打?”城主府的大厅中,坐在上位的楚王殿下望着他的一帮良臣们,颇为难得的摆出了一副要与大家诚心商讨对策的谦卑姿态。

  “殿下,要老夫说,咱们想要拿下西突厥,掳走莫贺咄可汗,就眼下这么点人手,其实有点困难啊……”李绩是一个务实的人,尽管楚王已经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并非草包,他对于兵法一道,更是有着自己独到的领悟与见解,可是战争并非儿戏,这么多人如果折在这里,对于大唐来说,将会是难以挽回的损失。

  “哈,不困难本王还找你们商量啊?”李宽白了一眼李绩,总觉得这老头儿有一种“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味道:“我说李绩,你是不是心里还惦记我爹呢?咱们出来打了这么久的仗,你就没出过一个能用的主意,尽泼本王冷水了!”(注1)

  “……”李绩看着又开始胡搅蛮缠的楚王,他深吸一口气,忽然道:“那楚王您说说,咱们如今怎么办?数万大军进驻高昌,要不了多久,整个西域都会知道咱们来了。对,西突厥现在是处在内乱之中,可人家三四十万的控弦之士,那也不是摆设,更何况这只是西突厥一国,像是吐蕃、吐谷浑、吐火罗、以及虽说重归铁勒的薛延陀,到时候咱们跟西突厥打起来,这些人难道就真的只在一片眼睁睁地看着咱们……咱们……”

  忽然,李绩的声音越来越低,他看向楚王的眼神也渐渐有了震惊之色因为他发现,自己将这些困难摆在楚王殿下面前的时候,后者甚至连眉头都没皱一下,神情反而越来越兴奋。

  坏了……坏了……难道说这竖子又要……

  “说啊,李公,为何停了?”眼见自己的捧哏不说话了,即将英雄登场的楚王殿下有些疑惑道。

  “殿下,您就说您想怎么打这一仗吧。”在李绩意识到不对劲的时候,一旁早就有所预料的李靖忽然叹了一口气,他现在算是看出来了,楚王殿下此时心里已经有了主意了。

  叫大家来,不过是走流程罢了。

  “嘿嘿!果然,知我者唯有李伯伯是也!”李宽哈哈一笑,无视了李靖身边用眼神对自己骂骂咧咧的姑丈柴绍,他抿了抿嘴,整理了一下思绪后,方才继续道:“咱们这回作战,须参考很多典故,比如说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啦,以及当年冠军侯率八百骑,狂飙突进的斩首行动……还有……”(注2)

  “殿下,此举万万不可!”李宽话只说到一半,就被窦师纶和姜去同时打断,尔后姜去看了一眼窦师纶,随后才道:“您在这种时候分兵,无异于是找死啊!人家冠军侯的八百骑中,甚至连厨子跟兽医都有,也就说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人家都能解决,更重要的是,他能收服匈奴人给他当向导,楚王您的名声……哪怕是在西域,也只能说是甚嚣尘上,不大好听……”

  姜去最后的形容当真是很委婉了,事实上,楚王的名声别说在西域了,从西边的昭武九姓,再到北边的高句丽那边,横跨几千里的疆域,人们口口相传:大唐楚王只要经过,但凡能喘气的,都得匍匐在路边,以示对大唐的臣服之心。

  “没事儿,我爹的名声也不好听,但这又不影响他当一个昏君。”楚王殿下闻言满不在乎的摆摆手,这种事情他压根就不在意。

  “……”被楚王的奇妙比喻给弄得心情更为复杂的众人,竟然一下子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尤其是如今军中硕果仅存的“李二陛下的忠臣”张公瑾,他现在甚至都开始怀疑在贞观初年降下的那几场天灾,不是上苍为了惩罚李二陛下,很可能只是单纯的考验大唐而已真正被上天派来惩罚李二陛下的……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啊……

  “楚王殿下,您要想当霍去病,是不是也要问问老夫等人乐不乐意当卫青吧?”李靖在分析了一同楚王的计划之后,当即摇了摇头:“此举危险系数太大,您要真学冠军侯当年,那西域对您来说就是个大泥潭,一脚踏进去,想要拔出来就难了。”

  “谁说本王要拙劣的模仿冠军侯了?”李宽把脖子一梗,随后道:“方才本王的话没说完呢除了明修寨道暗度陈仓,以及冠军侯狂飙突进的闪电打法,最最重要的是,本王要学习当年的吕蒙,玩一手‘白衣渡江’,本王要组建几支商队,和西域的胡商以及大唐的商队混在一起,从不同的地方出发,然后在事先约定的期限到达之前率队抵达千泉,与此同时,高昌城内的大军也要动起来,目标就是距离千泉几百里外的龟兹,如果能提前打下龟兹,就据城而守,如果拿不下来也没关系,大军围城,只要能让千泉的突厥人动起来就行,届时我们潜入进千泉的人就可以趁着千泉守备空虚,趁机对西突厥的汗庭下手!”(注3)

  楚王此言一出,大家纷纷面面相觑:咱们的楚王殿下,还真的有点东西在身上啊……难道说,传闻中“楚王殿下借由《孙子兵法》开悟”一事,是真的?如今还真让这竖子成了?

  “殿下此举,貌似可行。”在一片相顾无言中,沉吟许久,终于下了某种决心的窦师纶缓缓抬起头,看向众人:“诸公以为如何?”

  “太冒险了。”李道宗叹了一口气,随后他望向坐在上首满脸期待的楚王,神情有些复杂。

  李道宗不得不承认,眼前这位楚王殿下,应该就是整个李唐皇室中,未来最擅长行军打仗的那一位了。

  也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但无论如何,他还是不希望李宽去冒这样的险,不管别人怎么想,其实李道宗之所以当初跟随楚王来西域,更多的是希望这小子在见识到西域的形势复杂后知难而退。

  可让李道宗万万没想到,楚王殿下居然还真就又从典故上汲取力量,真让他修成全新版本的“兵者,诡道也”了。(《孙子兵法》)(注4)

  当然,要是李二陛下在这里,他可能会更震惊:因为自家竖子真就如当初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已非“吴下阿宽“了……

  (抱歉,卡文……今日一更……)

第229章 大唐有属于自己的蛮夷

  楚王殿下是属于做事雷厉风行的人。

  所以在定下计划的第二天,他便开始了行动。

  “文泰,本王决定让你们父子回长安受封,你以为如何啊?”当李宽将高昌国王文泰叫到面前,表示要让他成为大唐的侯爵时,后者脸上卑微和讨好的表情几乎在一瞬间凝固。

  “楚王殿下,小王……这……这这这……”你们唐人,难道就这么不讲武德的吗?

  “本王知道你想说什么。”城主府的大堂中,坐在主位的李宽百无聊赖地看着几番欲言又止的文泰,随后他拍了拍手,自己的暗影刺客便从大堂外面抬进几口大箱子:“这些是本王从你手中买下高昌的定金,等你去了长安,我爹给你的爵位就是尾款。”

  “楚王殿下,外臣……”文泰刚想开口推辞,就只见暗影刺客已经打开了箱子。

  “嘶……”文泰的儿子,麴智盛倒抽一口冷气,看着箱子里那些价值连城的琉璃器,他下意识地发出一阵惊叹。

  “……”觉得儿子给自己丢脸了的文泰随即也转过头,待他看清了箱子里的事物后,突然之间,他便失去了开口的勇气。

  光这些琉璃器,哪怕是在西域买他们父子二人的命,都属于是绰绰有余了。

  “怎么样,本王待你不薄吧?”李宽看着陷入犹豫的文泰,先是调笑了对方一句,随后又道:“当然,若是阁下不接受本王的慷慨,那么本王也略懂一些拳脚功夫。”

  “……”楚王此话一出,别说文泰吓了一跳,就连在场的窦师纶李靖等人,在听清楚蛮王的话语之后,也难免在心中生出一些异样。

  眼前这位看着人畜无害的小王八蛋,说起来可真的是长安城里殴打老幼的第一高高手:上至七十老叟令狐德,下至八岁稚童蜀王殿下,当年可都是领教过楚王那“极其出色”的拳脚功夫的,至于那让“楚蛮王”一战成名的高句丽的正副使节,更不用提楚王当时能够违背本心,只下狠手而没下黑手,那可纯纯是出于一番孝心,照顾照顾李二陛下的颜面,才最终没有将自己做“蛮王”的下限继续拉低。

  跟你们这些西域的蛮夷比起来,咱们楚王那可显得黑(未开化)多了……

  所以文泰,你好自为之吧……

  “文泰谢过楚王殿下!”半晌,自知无力回天的文泰重新跪倒在地,向“略懂一些拳脚功夫”的楚王殿下以臣子的身份行礼道:“臣谢过楚王殿下恩典!”

  “嗯~~明得失,知进退!阁下不愧是西域的俊杰啊!”李宽笑着点点头,他现在是越来越喜欢这个明事理的胖子了。

  “怎么样,诸位,本王厉害吧?轻松拿下!”待文泰父子退下后,兵不血刃在名义和实际双重意义上占领了高昌城的楚王殿下,笑呵呵地望向众人。

  众人尽皆沉默以对。

  良久,李绩忽然叹了一口气,或许是联想到某人先前说的“白衣渡江的”典故,我们的李大将军忽然说了一段意味极其深长的话:“遥想当年,曹魏有曹魏的风骨,季汉有季汉的浪漫,江东则是有江东的鼠辈……几百年后,日月轮转,时代更迭,到了咱们大唐……却也……”李绩顿了顿,最后来了一句:“咱们大唐,却也有着属于咱们大唐自己的蛮夷啊……”

  此言一出,正在洋洋自得哈哈大笑的楚王殿下,忽然就不笑了。

  但是原本个个神情复杂的“楚王良臣们”,哪怕是向来不苟言笑的窦师纶,也在满堂华彩的大笑声中弯起了嘴角。

  不得不说,最了解楚王的,还是他的“敌人“们,比如眼前的李绩,比如远在长安的唐俭。

  -------------------------------------

  经过十来天的准备,在文泰拿着上面印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楚王家信”出发前往长安后,我们楚王殿下的商队也准备好了。

  “殿下,您确定真的要这么做?”高昌城外,李靖认真询问一身华贵衣袍的楚王:“这几百人的商队,看着多,可是不藏武器的话……”

  “没事儿,本王在西域有人!”李宽满不在乎地摆摆手,他说的是自己如今恢复满血的三千暗影刺客,但是一旁的窦师纶忽然皱了皱眉头,这臭小子……老夫人该不会是跟他透漏了什么吧……

  不应该啊……

  “可是您确定只带李绩随行?”看着楚王身边满脸生无可恋的李绩,李靖再度询问道。

  “本少爷乃关陇世家,弘农杨氏的嫡系,这出门在外的,身边不得有个武艺高强的管家在啊?”楚王殿下,不对,现在应该是“关陇世家嫡系”出身的贵公子“杨宽”,满脸认真地看着李靖道:“李伯伯,你放心,本王心里有数。”

  “你有个锤儿的数!”姜去对于不能与楚王随行而感到怨念很大:“我说殿下,您真的……这商队里可全是李绩的亲卫,你当心……”

  “唉!不利于大家团结的话,不要讲出来!”楚王殿下闻言一本正经道:“本王知道,李绩一直都忠心耿耿,乃是难得的良臣!”

  “……”被某竖子称为“忠心耿耿的良臣”李绩,现在很想去撞墙楚王这个小王八蛋,这是摆明了要将自身的安危托付给自己啊,自己要是让他出了好歹,回来怎么交代?

  这整个商队全是他李绩的亲信,楚王信任他,连一个家臣都没带,这要是路上出了事,他李绩怎么逃得掉?

  别看李二陛下时常一口一个“竖子”的叫楚王,那小子还没立下惊天功劳的时候就如此受宠,如今整个东突厥都被他打下来了,颉利现在还在金山,跟着率领剩下一万军队,提前为伏击战作准备的刘炳和贺茗山一道挖陷马坑……

  绝望的李绩哦……老头儿心中悲伤简直快要“逆流成河”他都不敢想象,这要是万一有个好歹,自己怕是“幸福了朝中文武百官”,独独苦了自己……

  “楚王殿下,咱们上路吧。”李绩此时说话都透着一股有气无力。

  “什么‘上路’啊‘上路’?这话听着都不吉利!”和李靖等人交代好后续商队的出发时间,以及交代了如何来回传递消息等诸多事宜后,李宽转过头来,怼了李绩一句:“咱们得叫出发!出发送莫贺咄上路!懂吗?咱们这支先锋队,必须尽到探路的职责,以便后续支援部队能够顺利潜入……李绩,咱们肩上的职责,重如山岳啊!”

第230章 楚王要跑商

  “先锋”这个词从楚王嘴里说出来,在场的武将家臣无一不下意识地打了个哆嗦。

  特别是李靖,他现在最后悔的就是当初放任这小王八蛋跑去探路打先锋。

  这得亏是让这小子赌对形势打赢了,这要是打输了,老哥几个现在也就不是在西域,而是在长安城内的法场集合了。

  “殿下,要不这探路的活计,您还是交给李绩吧。”张公瑾虽然是李二陛下的忠臣,但是他对楚王也有一份该有的忠诚:他可不希望一颗飞速升起的大唐将星,折在了西域。

  “……”李绩看着一心为楚王着想的张公瑾,忽然觉得这人很讨厌是怎么回事?

  虽然楚王不跟着自己,自己无疑是少担了一份风险,但这么一来……

  岂非正中这竖子的下怀:就因为自己调侃对方的几句话,楚王就把自己一员堂堂虎将,派去干斥候的活儿?

  李绩很心塞。

  呐,这就是城府深沉之人最大的毛病,别人无论干什么,都逃不过其在心中一通认真分析,等找出了“可疑之处”,接着又会长久的耿耿于怀。

  这样的人,活得其实挺累。

  “不,请不要称呼本王‘殿下’,要叫我杨宽公子!”已然深深入戏的某人,开始了他的表演:“诸位大将军,还请回吧,本公子要带着老管家去千泉城贩卖货物了,尔等就莫要耽搁本公子的时间了!”

  “……”大家看着已经入戏的楚王殿下,一时之间,竟也不知道该如何出言应对。

  “走了!”楚王殿下挥一挥手,随后便带着商队出发了。

  离开高昌城后,杨宽公子和他的老管家李继开始了他们的行商旅途。

  “楚王殿下啊……”李绩现在都很难理解怎么好好地,自己就成了楚王殿下“最最信得过的人”了,他看着骑在马上,优哉游哉欣赏着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楚王殿下,心中难免升起一阵幽怨:“咱们就这么出来,是不是不大安全啊?”(注1)

  “西域行商不都得这样吗?”李宽扭头扫了一眼自己的总管,突然不悦道:“说了,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的,我现在叫杨宽,你要是愿意呢,可以叫我一声‘公子’,我受得起!”

  “……”看着又整活的杨公子,李绩……不,李继忽然觉得自己算是彻底上了贼船了。

  “那……公子啊,咱们现在身边就这么点人,万一遇上了马匪……”李绩想说这武器人手没带够,容易出事。

  “那就砍他的丫的啊!还用多说?”李宽白了一眼李绩,随后振振有词道:“您看啊,咱们的商队现在表面看起来,马匹数量稀少,更多的是骆驼,这样一来,就更加完美的避开了军队怀疑,同时,这商队护卫少,那不就是妥妥的肥羊一只?这西域的马匪肯定眼馋咱们的货物,咱们为了安全考虑,到时候加入别人的商队随行不就理所应当了?如此一来,这浑水摸鱼,鱼目混珠之下,到时候谁还分得清商队和军队啊?”

  “……”听着楚王的话,李绩细细一想,觉得还真是这么个理,可他接着又道:“那您让柴绍、李道宗、姜去、姜盛、窦师纶、袁天罡、这些人各领一支商队老夫能理解,可您让契何力和执失思力率领千骑充当马匪……咱就是说何必那么麻烦,大家一起当马匪不就是了?”

  “喂,你觉得这样合理吗?这西域突然冒出来近万马匪,你当人西突厥的高层是傻子啊?”李宽头一回发现,李绩的怨气竟然如此之重,这甚至都影响到了后者对整个局势的判断力:“我说,李公,本王怎么发现你最近说话老是有些不着调呢?”

  “……”被这世上最不着调的人骂不着调,李绩觉得简直奇耻大辱。

  “楚王殿下,”李绩忽然微微一叹,随后道:“老夫明白,您之所以只带老夫以及老夫的亲卫打前锋,是因为您不放心老夫,总担心老夫会在关键时刻缩回去,而并非是……”

  “不,本王就是觉得你丫嘴欠,这玩命的活就得带上你!”某人此刻宁愿被对方打上“善于记仇”的标签,也不愿意承认自己高瞻远瞩,寒了良臣的心。

  得,李绩点点头,这天算是没法聊了。

  从高昌到千水,中间需经过焉耆、龟兹、疏勒三城周转,而距离前往第一站焉耆城,就需要约莫一旬的时间。

  而楚王殿下的商队,在出发上路的第二天夜里,就遭遇了马匪。

  准确来说,是他们见证了一场劫掠。

  “啧啧啧……李叔,”楚王殿下在一处沙丘之上,望着下方被近百西域马匪劫掠的胡商营地,见惯了大场面的他看着眼前的小场面,故作惊叹道:“本地的匪帮可太不讲礼貌了,他们竟然连自己人都不放过。”

  “殿下,这西域形势复杂,哪怕是胡人,也分许多种族。况且就算同族,大家非亲非故的,这种事情也正常的很啊。”李绩为其淡淡解释道。

  “唉,看来真正需要本王这个‘秦始王’的,是西域啊!”曾经痛失“秦始”封号的楚王殿下,此时双手叉着腰,突然发出了这么一句感慨。

  “……”李绩已经不知道该如何评价某人的雄心壮志了,他当初离开长安时,曾听李二陛下说过,后者要打造一条新的束带,也不知道如今进行得如何了。

  “李继,带些护卫,派些人手,替本公子将下面那帮马匪给清剿了。”看着下方的胡商在与马匪的厮杀中逐渐不支,李宽忽然吩咐道。

  “唯!”李绩显然也认为这是一个融入胡人商队的好机会,当即他也不含糊,朝身后打了一个手势,随后,三十余骑健马从沙丘上俯冲而下,加入了战团,随后不久,那帮马匪便被赶跑了。

  随着战斗的结束,不多时,李绩派出去的人手悉数回归,紧接着,又有一个大胡子的胡人行商来到李宽等人面前,此人先是朝着李宽一番恭敬行礼,之后便用撇脚的汉话,态度谦卑道:“仁慈的大人,我家主人想要感谢您方才的出手相助,不知您可否赏脸,前往我家主人的帐篷,与其一叙。”

首节上一节100/136下一节尾节目录